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感性材料

感性材料

感性材料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93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数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15362篇;相关期刊493种,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学、金色年华、云南教育:小学教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1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年会等;感性材料的相关文献由97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汉云、林绍春、A·E·小科尔文等。

感性材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9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15362 占比:99.85%

总计:616283篇

感性材料—发文趋势图

感性材料

-研究学者

  • 张汉云
  • 林绍春
  • A·E·小科尔文
  • B·E·科普
  • C·B·塔斯基斯
  • D·R·弗里曼
  • H·蒋
  • J·M·格雷斯
  • M·隆
  • N·P·雷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明霞
    • 摘要: 美术有关的大部分教学案例所呈现的动物图片都具有丰富多样、教学流程清晰、完整且层次分明的特点。但是,也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有:以速写表现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够准确、到位;学生对动物多元化的观察、感受即感性材料的积累不够;动物观察、描绘方法的引导趋于笼统、单一。例如,对不同画家动物作品的赏析,仅仅是围绕画面内容进行浅表的现象描述,没有引导学生从速写(线条、块面或线面结合)的角度深度剖析,而这恰恰是本课的技能目标。另外,从教学实施的效果(学生作业)来看,对动物的描绘大部分依旧停留在本身原有的认识与技法上,对作品的表述也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展示与评价。
    • 朱敏煜
    • 摘要: 理解性学习是一种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在新的情境下进行个体心智运作和意义建构,通过不断的探索,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理解性学习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探究性、能动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基于他们的已有知识来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提升学习的有效性。第一,创设有效情境,引入数学概念。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形成数学概念,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感性材料,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 刘军莉
    • 摘要: 学习力是思维能力的外在表现。学生思维潜力无穷,教师的作用在于给学生一个活动的平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想学的意识和会学的能力。思维力是人借助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在思想上揭示不能直观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着眼于思维力和学习力,从根上解决学生不想学和不会学的问题。
    • 王鸿赫
    • 摘要: 感知意识中究竞是否存在着内在于意识的感觉材料,在现象学界,对此持否定态度的人远远多于能真心赞同它的人。这不是一个单纯概念分析式的小问题,而是直接牵涉胡塞尔的现象学究竞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究竞是超越论现象学还是描述心理学,他的感知理论究竞是构造学说还是建构术等一系列讨论的原则性问题。通过指出在胡塞尔对感知对象的构造分析中所缺失的重要一环--眼部的"调节动感",揭示出在视觉对象的显现(象)和内在感觉材料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居间性的构造产物--在空间经验上超出意识的"感性材料"。对感性材料可通达性的揭示于是构成了揭示感觉材料可通达性的必要一环和前提条件。
    • 赵永熙
    • 摘要: 小学英语新课标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现实的语言环境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所在。《英语教学大纲》中也提到: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努力创造英语环境。成功的外语教学,得在班上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练习所学习的语言。情境教学是促使儿童生动活泼地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
    • 张华
    •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认识客观世界,同时锻炼科学的思维能力,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的焦点性问题,同时有效的提问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设计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合理设计课堂问题。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所设计的课堂问题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并围绕一定目的循序渐进,引发学生的逻辑思考。但是,在课堂上,一些教师设计的问题比较发散,学生在回答问题中难以抓住其中的核心主题,导致思维过于发散,难以透过科学现象探究其中的逻辑,从而影响了思维发展效果。基于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课堂提问的目的主要包括引发学生思考、唤醒学生记忆、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调控和反馈等等。从人的思维发展特点来看,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认识感性材料开始,逐步上升到对科学知识的理性认识,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利用问题展现出清晰的逻辑,避免随意提问。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动力,引导学生的下一步探究行动。
    • 摘要: 提高学习力:让学生不再害怕学习房超平在《人民教育》2021年Z1期撰文指出,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学习能力是学习力的基础要素,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而思维力是学习力的关键。思维力是人借助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在思想上揭示出不能直观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思维力的大小取决于学习者掌握的关于思维对象的信息量,思维力的方向取决于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目标形成的思路,而思维要找准作用点,就必须把思考集中在特定的思考对象上,并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
    • 张丽
    • 摘要: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材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首先从姚明的身高引入,再到学生自己说的小朋友身高与笔、尺子的高度之间的对比,寻找参照点,明白比谁高比谁矮要先确定标准。
    • 黄彪
    • 摘要: 课前思考:“垂直与平行”是学生在认识了线、角和简单的图形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包括是什么、怎么画和有何用三方面内容。笔者在对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垂直与平行”的概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在课时安排上,苏教版教材和北师大版教材均分别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注重学生对每个概念的深入认识,而人教版教材则将“平行”和“垂直”两个概念在一课时同时呈现,让学生在比较中厘清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建构;在导入设计上,人教版教材从学生画直线的活动引入,而苏教版教材和北师大版教材都从生活情境图引入,有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支撑,有益于学生数学化地抽象出概念;在呈现顺序上,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先安排了垂直的教学,其好处在于垂直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看起来更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而人教版教材先安排了平行的教学,对教与学的要求较高;在表述方式上,人教版教材除了用文字来表述概念,还引入了数学符号描述,简洁直观,有助于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
    • 耿畅
    • 摘要: 数学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提炼、分析,最终抽象出数学概念.而今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存在着重解题、轻概念的误区.其实,概念就如同一幢大楼的地基,只有根基牢固才能建起高楼大厦.作为学生,只有夯实概念基础,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才能在数学的道路上走远.鉴于此,笔者根据执教过程中概念教学的一些经验谈点认识,以期共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