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基督教文明

基督教文明

基督教文明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792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文史哲、领导文萃、商务周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基督教文明的相关文献由148位作者贡献,包括毕会成、王灵桂、赵晓等。

基督教文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2.8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792 占比:97.06%

总计:4937篇

基督教文明—发文趋势图

基督教文明

-研究学者

  • 毕会成
  • 王灵桂
  • 赵晓
  • 郑永年
  • 陈浩武
  • 霍普金斯
  • Fu Haiyan
  • Melville Stewart
  • Robert Cummings Neville
  • Tan Li-zhu

基督教文明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毛卫民
    • 摘要: 约公元前1000年世界各地逐渐进入传统铁器时代。当时,中华文明已有约2000年的发展历史,并借助发达的铜器技术以及"融合"和"统一"的特征而逐渐走向强盛。其时,西方文明则出现仅约千年,随后借助领先于周边地区的制铁技术以及对外的"扩张"和"征服"而强盛起来,进而建立起基于对奴隶盘剥的强大奴隶社会。中西方文明的这些早期历史特征在传统铁器时代得以不断延续。在中华文明众多的早期思想学派中儒学得以脱颖而出并不断完善,成为持续两千多年社会稳定的主流意识;但其僵化、守旧的消极作用却阻碍了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融合特征也使其主体民族并未实施过对异族的大规模种族灭绝行为。推行对异族盘剥而非融合的早期西方文明难以长期维持覆盖全欧洲的庞大统治,致使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在随后上千年的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文明成为了西方众多王国核心思想意识的基础。基督教主张平等、博爱,但这种理念并不能跨越文明圈,因而西方继续以对外扩张和征服的形式表现出对文明圈外异族的歧视。中世纪晚期的基督教极为僵化、腐败,阻碍了科技发展,因而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冲击下逐渐呈现衰落趋势。随后西方社会的政体改革、科技创新、海外扩张等行为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西方文明的对外扩张、征服特征还导致了西方社会对待文明圈内外事物的双重标准,以致历史上经常发生大规模的种族灭绝行为。事实证明,当今世界已经没有早年西方借助扩张和盘剥而强盛的国际环境,无视西方价值观的双重标准,表面化地简单照搬西方制度已无法再现西方的辉煌。
    • 陈志武
    • 摘要: 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发展成为中国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相互贸易的主要通道.在起初几个世纪里,华商是这些新兴航线上的主角.公元7世纪阿拉伯穆斯林商人到来之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导者几经转变,先是从华商转为阿拉伯商人,然后由阿拉伯人转为天主教徒葡萄牙人,再后来由葡萄牙人转为新教徒荷兰人.对于欧洲人来说,枪炮优势显然在他们的成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更重要、更持久的原因或许在于他们的融资和风险分担方式,即谁能更好地解决跨期承诺问题,以便从众多投资者那里筹集到大规模的资金,并将远洋贸易的高风险分散到众多投资者身上.此外,哪方文明更能促成"自己人"在沿线社会建立据点,形成自己的跨国信任网络,也决定其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成败.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天主教文明和新教文明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资源,因此成效各异.本文将对比这些文明的优势和劣势,为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去"总结经验与教训.
    • 董欣洁
    • 摘要: 在中文语境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文明一方面可指文化,另一方面可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文化则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也就是说,文明是指人类的社会实践成果。人的社会实践本身的丰富性,使得从多重视角区分文明成为可能。例如,从时间而言,文明可以区分为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从载体形式而言,可以区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从宗教而言,可以区分为犹太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从地域国别而言,可以区分为东方文明、西方文明、欧洲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从生产方式而言,可以区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甚至是呼之欲出的信息文明,等等。这些划分当然可能有所交叉,体现的正是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辩证统一。其中的显著特点则是文明的实践性与人类历史的实践性相一致。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文明话语阐述上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各种文明之间能够发生交流与互鉴的现实前提。
    • 黄涛; 黄千容
    • 摘要: 卫三畏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所著《中国总论》是其对中国文明认识的最基础载体,书中从物质、制度、文化、精神、现实五个层面系统阐释了中国文明的形态和实质,指出中国是属于半文明半野蛮的“中央之国”,是需要基督拯救的现实国家。他的中国文明观显然具有西方中心主义和基督教文明优越论的偏颇,但在近代中国国际地位衰落的背景下,卫三畏比较客观公允地看待中国文明,却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中西文化交流。
    • 摘要: 中西文化交流是个老话题了,但是人们还要不厌其烦地、时不时地拣起这个老话题。西方文化比较容易理解。虽然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有所不同,即使在欧洲范围内,也有不同的文化;但是,从根本和源流上看,都可以上溯到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明。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汇经历了从古到今的自然历程。
    • 唐翼明; 冯天瑜; 赵林; 陈浩武
    • 摘要: 2019年4月17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研究院"一个人一座城"制作组共同主办的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111期之"文化名家四手联谈(一):轴心时代中西文化比较"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世界文明阅读与行走"创办人陈浩武先生主持,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唐翼明先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赵林先生担纲主讲。本文系此次"联谈"的谈话记录整理稿,并由各位主讲者分别进行了订正修改。
    • 房学锋1
    • 摘要: “中国和日本相继推岀的乒乓球''十二强''赛,具有强烈的复古意味。”——当我这样表达我的想法之时,受到了好几位朋友的批判:分明是创新,你怎么说是“复古”?其实我这样说有充分理由:“十二强”赛制,至今仍常被很多欧洲比赛采用,尤其是在排球、手球等大球项目的欧锦赛或者欧洲联赛中。这种赛制起源于何时我没做过研究,但我认为它和基督教文明中的“耶稣十二门徒”情结有关。乒乓球的“欧洲十二强赛”是4971年创办的,这两年才改成单淘汰的“十六强赛”,今年的比赛,如果波尔不是在半决赛中3比4输给奥恰洛夫的话,他将追平瓦尔德内尔7次冠军的纪录。
    • 阮国虎1
    • 摘要: 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有多少令人叹畏又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消失在漫漫岁月中,改变了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冲突历史走向的“希腊火”;计算月亮和太阳在宇宙运行轨道的“安提基特拉机械”;西汉墓中发现的“青铜卡尺”;沃德的“星岩”。这些杰出发明彰显着人类认知自然和对自身掌握的尺度……幸运的是,这些古老的认知和技艺中,有这样一种技艺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这就是“围棋”。
    • 陈明
    • 摘要: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其《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稍后,他又在《我们是谁?》中强调了美国的基督教文化认同。这些著作的独特视角被“9·11事件”放大,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预言不幸而言中,而其关于中国为“儒教文明”的判断定性也在大洋此岸引起震动和思考。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口号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时候,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对儒教与中国社会、历史乃至政治的关系进行梳理和研究就变得特别重要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