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原儿茶醛

原儿茶醛

原儿茶醛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3年内共计6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4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13370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中成药、海峡药学、西北药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中国药学会药物检测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药物检测质量管理学术研讨会、2013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等;原儿茶醛的相关文献由1757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喜茹、岳喜典、韩桂茹等。

原儿茶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4 占比:3.83%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13370 占比:95.94%

总计:13936篇

原儿茶醛—发文趋势图

原儿茶醛

-研究学者

  • 黄喜茹
  • 岳喜典
  • 韩桂茹
  • 刘铁钢
  • 曲桂武
  • 曹冬
  • 蒋王林
  • 赵志军
  • 刘晓红
  • 张熙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秦宏伟; 宋文霞; 李桂菊; 王晓强; 韩延雷; 国天庆; 韩小龙
    • 摘要: 探究鱼台大米白酒对丹参中活性成分的提取效果,并使用酶标仪快速检测浸提液中水溶性酚酸的总量。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丹参可溶性酚酸的提取条件,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45°C、酒精度60%vol、料液比为1∶9.8(g/mL)、提取时间72 h,此时鱼台大米白酒中水溶性酚酸含量为(1 953.05±8.06)μg/m L,提取率(79.94±0.33)%。
    • 胡燕珍; 刘建坤; 黄斌; 陈乐
    • 摘要: 目的:研究乌蕨醇提物在肠道中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实验模型,收集高、中、低质量浓度乌蕨醇取物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肠囊吸收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肠囊吸收液样品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牡荆苷3种化学成分含量,计算吸收动力学参数(Q、Ka),考察各成分肠吸收特征。结果: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牡荆苷3种成分在乌蕨醇提物中能被检测出,但在其肠吸收液中未被检测到。结论: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肠道对乌蕨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牡荆苷3种指标性成分未有吸收,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实验探究。
    • 王然; 唐庆; 杨德泉; 丁野
    • 摘要: 目的: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蒸狗脊中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的含量。方法:流动相乙腈-1%冰醋酸溶液(3∶97),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30°C。结果:原儿茶酸在0.531~53.133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8.162x+1.1962,r=0.9999;原儿茶醛在0.210~21.036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50.909x-1.5071,r=1.0000;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加样回收率、重复性、方法重现性均满足要求。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靠,可用于蒸狗脊中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含量测定。
    • 揭立士; 时孝晴; 殷松江; 茆军; 王培民
    • 摘要: 目的原儿茶醛(PCA)在软骨细胞衰老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文章旨在探讨PCA通过介导线粒体自噬延缓软骨细胞衰老的调控效应。方法将软骨细胞分为空白组(0.1%BSA)、空白+PCA组(BSA+PCA)、模型组(BSA+IL-1β)、IL-1β+PCA组、IL-1β+Mdivi-1组和Mdivi-1+IL-1β+PCA组。使用IL-1β模拟膝骨关节炎(KOA)软骨周围环境并诱导软骨细胞衰老模型,按上述分组予以相应干预。检测细胞衰老水平;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线粒体ROS荧光强度;检测细胞内ATP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P21、P53、Acetyl-p53、P62、LC3、PINK1和Parkin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荧光效果较空白组明显增强(P<0.05),ROS水平[(7467.981±2016.985)vs(2434.312±419.396)]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ROS水平(7467.981±2016.985)相比,IL-1β+PCA组(4157.225±492.308)明显降低(P<0.05)。在SA-β-gal染色实验中,与空白组阳性细胞百分比比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用PCA处理后,模型组的阳性细胞比率较IL-1β+PCA组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红色荧光强度下降,表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5);而给予PCA处理后,IL-1β+PCA组软骨细胞红色荧光强度较模型组增加,线粒体膜电位上升(P<0.05)。模型组衰老相关蛋白P53、Acetyl-p53、P21的表达较空白组上调(P<0.05),自噬相关蛋白P62,LC3、Parkin、PINK1表达下调(P<0.05);IL-1β+PCA组衰老相关蛋白P53、Acetyl-p53、P21的表达较模型组下调(P<0.05),P62、LC3、Parkin、PINK1表达上调(P<0.05)。IL-1β+Mdivi-1组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降低,衰老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然而,使用PCA干预后,IL-1β+PCA组软骨细胞自噬水平增强,衰老水平降低(P<0.05)。结论PCA能够通过激活PINK1/Parkin增强线粒体自噬,进而延缓软骨细胞衰老。PCA可能为衰老和退行性骨关节病提供一种新策略。
    • 任洪涛; 谭年文; 周恒苍; 练强; 张劲松; 范源洪
    • 摘要: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草果中4种酚酸类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选用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和0.02 mol/L的稀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对草果中4种主要酚类成分(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的含量进行同时分析测定;检测波长为270 nm,流量为1.0 mL/min,柱温为30°C.结果 原儿茶酸在0.04~0.36 mg(r=0.99988)、原儿茶醛在0.04~0.36 mg(r=0.99973),对羟基苯甲酸在0.16~1.44 mg(r=0.99993)、香草酸在0.04~0.36 mg(r=0.99993)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3.3%、97.4%、97.1%、95.5%,RSD分别为2.95%、0.99%、1.34%、1.54%;测得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原儿茶酸9.12~17.42 mg/kg、原儿茶醛7.11~15.51 mg/kg、对羟基苯甲酸22.67~57.08 mg/kg、香草酸7.92~14.21 mg/kg.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强,可较好地控制草果的质量品质.
    • 冯晋; 徐娅玲; 孟庆婷; 颜汉文; 何芳雁
    • 摘要: 目的:研究原儿茶醛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后神经血管单元(NVU)稳态破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原儿茶醛高、低剂量组(10、20 mg/kg),每组11只.给药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水,灌胃体积均为10 mL/kg,每日1次,连续5 d.末次给药后,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CIRI模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脑组织中NVU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NVU相关蛋白[神经元标志蛋白(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通道蛋白(AQP-4)]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鼠大脑皮层中上述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脑屏障(BBB)结构被严重破坏,血管腔变窄,内皮细胞外侧严重水肿,基底膜厚薄不一;神经元核固缩,周围组织存在大面积水肿;胶质细胞结构严重破坏,胞体皱缩、细胞器损失;脑组织(或大脑皮层)中MAP-2蛋白表达水平(或阳性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GFAP、AQP-4蛋白表达水平(或阳性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经原儿茶醛干预后,大鼠BBB损伤减轻,血管腔和基底膜形态未完全被破坏;神经元损伤减轻,神经元核固缩减少,染色质均匀、异染色质减少;胶质细胞结构破坏减轻,脑组织中GFAP、AQP-4(低剂量组除外)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大脑皮层中MAP-2、GFAP蛋白阳性表达水平均显著逆转(P<0.05或P<0.01).结论:原儿茶醛可保护CIRI模型大鼠的NVU稳态免受破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大鼠大脑皮层中MAP-2蛋白表达,下调脑组织中GFAP、AQP-4蛋白表达有关.
    • 陈航; 李培闯; 杜佳奇; 陈心怡; 杜昱华; 赵元聪; 王进
    • 摘要: 316L不锈钢因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性能在介入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生物相容性不能够满足长期治疗的要求,因此往往需要对其表面进行功能改性。本研究通过原儿茶醛(DBA)和三(2-氨基乙基)胺(TAEA)之间的共聚反应,在316L不锈钢表面成功构建DBTA有机转化涂层,并系统研究了涂层的化学结构和生物学性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官能团定量检测结果共同证明了DBTA涂层成功制备,且表面官能团密度可调控。血小板粘附结果表明DBTA涂层的血液相容性有待提升,但细胞相容性良好。该结构特点为后续特定功能分子的固定以实现表面功能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 胡燕珍; 黄斌; 张媛媛; 陈乐; 吴先昊; 虞金宝
    • 摘要: 目的 建立测定乌蕨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牡荆苷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Dikmatech Diamonsil Plus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4%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 nm(原儿茶酸、原儿茶醛)、340 nm(牡荆苷),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C,进样量为10μL.结果 在建立的检测条件下,3个指标性成分分离度良好,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牡荆苷进样量分别在 0.050 26~0.502 6、0.056 40~0.564 0和0.143 04~1.430 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精密度、稳定性(24 h内)、重复性试验的RSD均低于2.0%(n=6);平均回收率在97.23%~103.36%,RSD均小于5.0%(n=6);且不同产地乌蕨中3种成分含量差异较大.结论 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乌蕨药材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牡荆苷含量的测定,为乌蕨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吕艳芳; 梁倩倩; 郭雨晴; 李学鹏; 刘欣欣; 沈琳; 励建荣
    • 摘要: 采用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分别研究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PCA)和阿魏酸(ferulic acid,FA)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同时比较PCA和FA分别与BSA的结合能力,从而揭示其相互作用机理,为其在食品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结果 表明:PCA和FA主要靠氢键和范德华力与BSA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由于AG小于0,所以此过程可自发进行;与FA相比,PCA与BSA之间的结合能力更强,PCA和FA与BSA各自均只有1个位于Trp213残基附近ⅡA结合域和ⅢA结合域之间疏水空腔中的结合位点,其最终导致BSA的内源荧光发生静态猝灭.此外,310K时PCA与BSA相互作用的Ka值大于FA与BSA结合的Ka,其对应关系为9.005×105 L/mol>2.553×105 L/mol;分子对接结果显示PCA比FA距离BSA的Trp213残基更近,其对应关系为0.512 nm<0.518 nm,推测可能是因为PCA极性强于FA,所以PCA更容易与BSA结合.
    • 宋璐忆; 李佳辉; 王硕; 郭嘉璐; 邓海潮; 石超
    • 摘要: 为寻求安全、有效的福氏志贺菌控制方法,探究原儿茶醛对福氏志贺菌的抑制作用。测定原儿茶醛对福氏志贺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以及其对菌体细胞形态、胞内ATP浓度、膜电位、菌体蛋白质合成和破坏及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儿茶醛对福氏志贺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5 mg/mL,最小杀菌浓度为4.0 mg/mL。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到原儿茶醛使福氏志贺菌形态受损,菌体皱缩干瘪;原儿茶醛影响福氏志贺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表现为质量浓度为2×MIC和4×MIC的原儿茶醛使细菌胞内ATP浓度显著降低,引起细菌膜电位超极化,破坏菌体蛋白质并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原儿茶醛延长了福氏志贺菌的生长迟滞期,减小其最大生长速率。结论:原儿茶醛对福氏志贺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有作为天然、安全的抑菌物质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的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