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数方法
代数方法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805篇,主要集中在数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217242篇;相关期刊366种,包括中学教研:数学版、高中数学教与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几何设计与计算学术会议(GDC2011)、第十三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2000年全国丝绸学术年会等;代数方法的相关文献由929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卫国、樊群超、任维义等。
代数方法—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217242篇
占比:99.99%
总计:10218041篇
代数方法
-研究学者
- 孙卫国
- 樊群超
- 任维义
- 冯灏
- 舒纯军
- 余先伦
- 王宇杰
- 刘一丁
- 姜友嫦
- 赵春祥
- 林明成
- 申立
- 侯世林
- 刘秀英
- 张建平
- 李会东
- 王阿署
- 丁一鸣
- 严镇军
- 于海斌
- 付佳
- 何建明
- 侯有岐
- 冯玉平
- 刘刚
- 刘坚
- 刘康宁
- 刘松红
- 刘炳勋
- 刘艳
- 刘颖
- 华雪莹
- 卢鹏远
- 叶明强
- 吕昭双
- 吴国祯
- 吴延涪
- 周启忠
- 唐昊
- 孙明
- 孙玉芹
- 宋金旺
- 崔志荣
- 廖红艳
- 张培琴
- 张振华
- 张燚
- 张超洋
- 张钟谊
- 徐娟
-
-
周秋良
-
-
摘要:
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通过平面内任意两个不共线的向量e→_(1),e→_(2)可以将平面内任意向量a→唯一表示,即a→=λ_(1) e→_(1)+λ_(2) e→_(2)(λ_(1),λ_(2)∈R).基底{e→_(1),e→_(2)}就像构建平面向量这座大厦的“钢筋”和“水泥”,是构建这座大厦的基本原材料.笔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利用“基底”解决向量取值范围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威力.本文从一道课本习题入手,探索一下以“基底”视角用代数方法解决向量取值范围问题的一种思路,以及这种思路背后所隐藏的本质.
-
-
-
黄金明
-
-
摘要:
运算能力问题是学生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瓶颈,如何有效突破?文章通过“活用代数方法,巧用几何特征”策略,结合高考真题案例加以剖析,适当变式拓展,以优化解析几何运算求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
-
李见;
罗晓玲
-
-
摘要:
圆锥曲线由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三个部分组成,三者之间知识结构相近,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每个部分的教学都按照“建构定义一建立方程一研究性质”的顺序展开,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从“形—数—形”的研究过程。圆锥曲线的定义刻画了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利用其几何特征挖掘几何关系,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直观想象能力。思维方法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圆锥曲线的学习本质上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即深化对坐标法的认识,通过建立圆锥曲线的方程,以“形”化“数”,再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如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渐近线等。
-
-
-
潘敬贞
-
-
摘要: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近年来高考全国卷主要考查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以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客观题主要是根据曲线方程的性质和几何特征求解其他几何特征或数量关系。解答题主要是根据曲线的几何特征或与直线(曲线)的位置或数量关系,求该曲线的其他几何特征或数量关系,重点考查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平面几何的性质、直线方程、韦达定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分类讨论等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该类题的解答综合考查同学们的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与化归能力,考查同学们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
-
王强
-
-
摘要:
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数学分支科学,既是近现代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主干内容.平面解析几何综合题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型,也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其研究方法是通过建立几何图形的代数方程(或不等式),实施代数运算,并由代数运算的结果得到几何图形的性质.文[1]指出圆锥曲线中“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是学生害怕其“运算”,具体表现为对运算对象的理解、运算法则的掌握、运算思路的探究、运算程序的设计和运算路径的选择上存在不足.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只提供最简便的“标准答案”,而应顺应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的解法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增强学生的解题自信心,从而提升数学运算核心素养.本文以一道高三模考题为例对此进行探究.
-
-
史小配
-
-
摘要: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期间由于缺乏空间想象力,思维不够灵活,难以有效掌握这部分知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代数方法的应用,帮助学生解析立体几何问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
张捷;
陆阳;
张本宏;
刘广亮
-
-
摘要:
环境和需求的改变导致软件演化发生,并通常会使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SA)产生变化.现有的结构化软件可靠性模型对评价软件初始结构设计有不错的效果,但在软件演化时的实时分析方面有局限性.从软件结构建模出发,通过使用代数方法将软件演化描述为原子操作序列,并跟踪分析序列中每一步操作对可靠性的影响,从而建立基于过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方法可分析演化关键环节及整体趋势,用以进一步反馈和约束演化方案设计,最终达到提高软件产品质量的目的.通过对2个实际算例的深入分析与讨论,方法的有效性与易用性得到验证.
-
-
-
-
-
樊群超;
申立;
孙卫国;
冯灏;
任维义
- 《第十三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本文基于LeRoy与Bernstein的工作,孙卫国等最近建立了计算精确的双原子分子离解能的新解析表达式.应用该公式和最近建立的研究双原子分子精确振动能谱的代数方法(AM),我们研究了一些双原子分子部分电子态的分子离解能,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用新解析式获得的精确分子离解能与实验值符合得非常好.该式在理论上提供了获得精确分子离解能的物理新方法.
-
-
-
-
-
-
- 华中科技大学
- 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 公开公告日期:2021.01.05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IRA‑QC‑LDPC码的代数结构获取方法、部分并行编码方法和编码器。本发明具体涉及稀疏奇偶校验矩阵H=[Hd Hp]的信息位对应的Hd矩阵代数结构获取方法:将组合数学t‑(v,k,λt)设计中的关联矩阵设定为Hd矩阵的x×y维的基矩阵P,当参数满足λt=1和v=3k‑2t+2时,Hd矩阵的列重量为3;将有限素子域GF(q)上的加法运算用于设计满元移位矩阵SF,将基矩阵P与满元移位矩阵SF作Hadamard积,生成稀疏移位矩阵SH,将SH矩阵用L×L的置换矩阵或L×L全零矩阵扩展得到Hd矩阵;将双对角线结构的Hp矩阵分解为L×L的分块子矩阵,对角线上的x个子矩阵仍然是双对角线矩阵,形成x个可并行执行的线性串行编码算法;本发明还实现了一种IRA‑QC‑LDPC码的编码器。本发明技术方案有效地降低了编码算法的复杂度,同时也降低了编码器的硬件描述复杂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