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50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7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759798篇;相关期刊241种,包括解剖学杂志、实用临床医药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五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一次学术大会等;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相关文献由155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哲宇、路长林、杨朝鲜等。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7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59798 占比:99.94%

总计:760291篇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发文趋势图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研究学者

  • 陈哲宇
  • 路长林
  • 杨朝鲜
  • 高小青
  • 何成
  • 宋海涛
  • 贾连顺
  • 邓莉
  • 刘如恩
  • 张晓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冲; 林秋; 邱桂森
    • 摘要: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脑梗死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伴认知功能障碍病人2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临床印象变化量表(CIBIC-Plus)、老年性痴呆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LP-PLA_(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CIBIC-Plus、ADAS-cog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MMSE和MoCA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Lp-PLA_(2)、MMP-9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GDN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梗死伴认知功能障碍病人的认知功能,有效降低血清Lp-PLA2、MMP-9水平,提高GDNF水平。
    • 陈艺舟; 王影; 赵丹; 孙立; 刘永哲; 郭文治; 高明龙
    • 摘要: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ai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10只)、模型组(40只),造模后的模型组再随机分成DNP组(DC组,10只,仅给予10μl PBS缓冲液)、GDNF治疗组(DG组,10只,注射2μg GDNF+10μl PBS缓冲液)。各组大鼠均测造模前,造模后第3、21天,首次给药或PBS缓冲液后第1、3、7、14天的压尾机械阈值(TFT)与热痛缩爪潜伏期(PWL);处死大鼠后,取L_(4-6)脊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背角磷酸化PI3K、p-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以及磷酸化核糖体S6蛋白激酶(p-S6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第21天,与N组比较,模型组的血糖明显升高(P<0.01),且TFT与PWL也均明显缩短(P<0.01);给药后第14天,与DC组相比较,DG组TFT和PWL均明显升高(P<0.01),且磷酸化PI3K、p-AKT、p-mTOR、p-S6K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给药后第14天,与N组相比较,DC组TFT和PWL均明显降低(P<0.01),且磷酸化PI3K、p-AKT、p-mTOR、p-S6K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给药后第14天,DG组与N组相比较,在TFT、PWL以及磷酸化PI3K、p-AKT、p-mTOR、p-S6K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鞘内注射GDNF能够减轻大鼠DNP,其机制可能与GDNF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p-AKT表达水平,从而抑制p-mTOR和p-S6K的表达有关。
    • 刘晓华; 房冰莹; 韩曼; 乔海法; 于远望
    • 摘要: 目的:观察黄芩素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引起痛行为的抑制作用及初级感觉神经元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调控作用,阐明黄芩素对神经病理痛的镇痛机制。方法: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黄芩素组,每组16只。各组大鼠麻醉后,假手术组大鼠仅暴露坐骨神经,模型组和黄芩素组大鼠行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手术建立大鼠慢性缩窄性神经损伤(CCI)模型。造模成功后黄芩素组大鼠腹腔连续注射黄芩素7 d。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患侧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以评价神经损伤引起的痛行为。第11天,每组选取6只大鼠,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c-Fos阳性细胞数;第28天检测各组其余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GDNF荧光强度。结果:手术前各组大鼠MWT和TW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1 d模型组和黄芩素组大鼠MWT和TWL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c-Fos阳性细胞数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素组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c-Fos阳性细胞数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RG中GDNF荧光强度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素组大鼠DRG中GDNF荧光强度升高(P<0.05)。结论:黄芩素对大鼠神经病理痛具有镇痛作用。初级感觉神经元中GDNF参与坐骨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痛,黄芩素对神经病理痛的镇痛作用可能与其调控GDNF的表达有关。
    • 程艳丽; 薛颖
    •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脑梗死昏迷病人41例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湖北工业大学医院接诊的脑梗死昏迷病人8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41例)、研究组(n=41例)。所有病人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延迟性肠内营养支持,研究组则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营养指标、血清D-二聚体(D-D)、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及包括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3周后,两组GCS评分及血清GDNF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升高(P<0.05),且研究组GCS评分[(12.06±1.68)分比(10.83±1.49)分]及血清GDNF水平[(402.51±26.83)ng/L比(356.42±28.06)ng/L]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NIHSS评分及血清DD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NIHSS评分[(7.41±1.37)分比(12.16±1.59)分]及血清DD水平[(118.81±32.49)μg/L比(167.32±46.85)μg/L]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等营养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但研究组Hb、TP、Alb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对脑梗死昏迷病人进行高压氧治疗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降低病人昏迷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改善机体营养不良状况,有效调节血清DD、GDNF表达水平,并大大减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感染的发生。
    • 王淑华; 周正丽; 汤华军; 王云; 李开荣; 孙国刚; 胡光强; 陈波
    • 摘要: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修饰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cells,NSCs)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导帕金森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C57BL/6雄性小鼠分为Normal组、Sham组、MPTP组、Sham+EPO组、Sham+GDNF-NSCs组、MPTP+EPO组、MPTP+GDNF-NSCs组和MPTP+GDNF-NSCs+EPO组。MPTP腹腔注射诱导建模后分别进行腹腔EPO注射、双侧纹状体移植GDNF-NSCs或者两者同时干预,Sham组在纹状体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在建模第7、14、28和42 d时检测行为学变化、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线粒体膜电位及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内关键抗氧化蛋白NF-E2相关因子2(Nrf2)、环氧合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变化。结果EPO干预组(14、28、42 d时分别为946.09±48.71、773.88±7.80、703.88±12.45,P<0.001)和GDNF-NSCs干预组(14、28、42 d时分别为1266.32±77.17、1150.80±27.21、1202.48±65.71,P<0.001)较MPTP组(658.14±30.97)多巴胺含量显著增加;线粒体膜电位EPO干预组(14、28、42 d时分别为45.67±4.93、40.33±4.73、42.00±5.29,P<0.001)和GDNF-NSCs组(14、28、42 d时分别为48.33±6.66、53.33±2.89、52.00±6.24,P<0.001)线粒体膜电位较MPTP组(32.33±2.52)显著增加;也显著降低抗氧化相关基因Nrf2、iNOS和COX2的表达,随时间延长统计学差异更显著,但联合干预效果更明显;行为学实验也显示联合干预组较单一干预组行为学改善更佳。结论GDNF基因修饰的NSCs联合EPO可能通过增加氧化应激抵抗发挥帕金森小鼠神经保护作用。
    • 钟育年; 赵义林; 肖文焕; 杨翔; 徐莹
    • 摘要: 目的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检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浓度,探讨其对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双相障碍患者55例和健康对照者54例为研究对象,测量受试者的NLR、PLR和GDNF。采用言语流畅性测验(VFT)、连线测线(TMT)和Stroop试验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的NLR和PLR均比对照组高,而GDNF浓度降低(P<0.01)。观察组NLR和GDNF均与VFT-动作(r=-0.379,P=0.004;r=0.269,P=0.047)及TMT-B(r=0.597,P<0.001;r=-0.407,P=0.002)存在相关性。NLR与GDNF呈显著负相关(r=-0.415,P=0.002)。采用分层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NLR(β=15.475,P<0.001)、GDNF(β=-0.016,P=0.046)可以预测TMT-B的表现,其中NLR和GDNF交互项(β=0.166,P<0.001)可以正向预测认知功能(R^(2)=0.914),这表明两者的交互作用可以解释认知功能TMT-B总变异的30.5%。结论炎症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交互作用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未来需要更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以探索炎症因子和GDNF对认知功能的作用。
    • 孙燕; 张航雷; 仵钊锋
    • 摘要: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检测并比较5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和5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评定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精神症状、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水平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显著高于低水平患者(P<0.01),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评分显著低于低水平患者(P<0.01);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高水平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显著低于低水平患者(P<0.01),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评分显著高于低水平患者(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估工具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明显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患者的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 秦春峰; 尤国莉; 阮云; 沈剑波; 朱笑林; 周国雄
    • 摘要: 目的:探究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表达以及雷公藤内酯醇(TL)对肠黏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8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成8组,其中10只为空白对照组(NC),其余70只饮用5%DSS溶液建立UC模型。建模第3天将7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丙二醇组(PG),雷公藤内酯醇低浓度组(TLL)、中浓度组(TLM)和高浓度组(TLH),地塞米松组(D),美沙拉嗪组(MS),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7天后处死动物,取结肠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GDNF、ZO-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TL低中高剂量组从第4天至第7天体质量下降,但明显高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显示M组小鼠肠黏膜明显受损,杯状细胞减少,出现大量炎性肉芽组织。TLM、TLH组结肠黏膜相对完整,大部分上皮细胞及腺体结构完整,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黏膜下层未见水肿。与NC组比较,模型组肠黏膜中GDNF、ZO-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TLL组、TLM组、TLH组中GDNF、ZO-1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呈剂量依赖性,其中TLH组表达升高最为显著(P<0.01)。与NC组比较,模型组肠黏膜中GDNF、Z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TLL组、TLM组、TLH组中GDNF、ZO-1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其中TLH组表达升高最为显著(P<0.01)。结论:雷公藤内酯醇治疗能显著减轻DSS诱导的结肠炎,可能通过增加GDNF、ZO-1的表达而保护肠黏膜结构稳定性,有望成为治疗UC的新方法。
    • 王阿娜
    • 摘要: 目的:研究梅花针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13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梅花针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GF、面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面神经兴奋阈值、面神经功能指数、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GF、GDNF水平及面神经功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面神经兴奋阈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采用普通针刺加梅花针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及面神经兴奋阈值显著改善,血清NGF、GDNF水平升高,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明显改善。
    • 黎鹏; 王菊红
    • 摘要: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白细胞介素-2(IL-2)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来宝鸡市中医医院和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85例ADHD儿童为ADHD组,按照病情分为注意力缺陷(PIT)为主型组(n=28)、多动-冲动(HIT)为主型组(n=21)、混合型(CT)组(n=36),同时选取60例体检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所有受检者血清中GDNF、IL-2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GDNF与IL-2表达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GDNF、IL-2水平对ADHD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儿童ADH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ADHD组患儿血清中GDNF水平为(615.56±134.45)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0.13±121.37)pg/mL,且HIT组患儿血清中GDNF水平为(753.69±210.56)pg/mL,明显高于CT组的(655.47±190.58)pg/mL,CT组又明显高于PIT组的(605.56±170.35)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HD组患儿血清中IL-2水平为(6.44±1.6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2±0.81)μg/L,且CT组患儿血清中IL-2水平为(7.89±2.31)μg/L,明显高于HIT组的(6.53±1.85)μg/L,HIT组又明显高于PIT组的(6.47±1.9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HD组患儿血清GDNF与IL-2的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363,P<0.05);GDNF、IL-2水平预测ADH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9(95%CI:0.555~0.717)、0.922(95%CI:0.865~0.960),对应的敏感度分别为54.12%、80.00%,特异度分别为66.70%、98.33%,血清GDNF、IL-2水平联合预测ADHD的AUC为0.927(95%CI:0.872~0.964),敏感度为84.71%,特异度为95.00%;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GDNF、IL-2水平、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关系、儿童孤单均是ADHD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GDNF、IL-2在ADHD患儿血清中均呈高表达,两者呈明显正相关,均是影响ADHD发生的危险因素,表明两者可能参与了ADHD的发生、发展,且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