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6-06-30

主办单位:;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以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为指标,比较强迫障碍患者大脑白质完整性的特点及认知行为治疗前后大脑白质完整性的变化,并研究及其与OCD症状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强迫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神经机制;探寻预测认知行为治疗强迫障碍疗效的脑影像学指标,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纳入23例未服药的强迫障碍患者与23名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所有被试进行头部扩散张量成像的磁共振扫描。采用耶鲁一布郎强迫量表(Y-BOCS),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临床症状。用DTIstudio2.41软件进行DTI数据处理及FA值的计算。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OCD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FA值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OCD患者CBT治疗前后FA值的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OCD患者异常FA值的脑区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 结果:23例OCD患者完成了22次CBT治疗及两次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其Y-BOCS的减分率均>35%,全部有效。与正常对照比较,OCD患者胼胝体FA值减低,左侧的眶额回和双侧的枕叶FA值增加。经过有效的22次CBT治疗后,OCD患者左侧的眶额回和双侧的枕叶增加的FA值降低,而胼胝体减低的FA值增加。眶额回和胼胝体FA值的变化与强迫症状的评分有相关性。 结论:强迫障碍患者存在白质完整性的改变,眶额回和脐服体是OCD发生的关键脑区;经有效的CBT治疗后,这些白质完整性的变化可以发生逆转,认知行为治疗很可能是改变了患者大脑白质的结构或功能,进而引起大脑功能的改变,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眶额回和胼胝体的白质完整性的变化可以作为预测CBT治疗OCD疗效的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葡萄糖代谢异常脑区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1)入组标准:(a)年龄25-55岁门诊患者(b)入组前未使用任何精神类药物至少1周以上,未使用改良电休克治疗至少3月以上.(c)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d)通过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评估.(e)符合DSM-Ⅳ重症抑郁症诊断标准.(f)最近二周内HAMD17≥17.(g)右利手。门诊招募健康对照组,与抑郁症组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并符合排除标准。(2)影像扫描:(a)静息态脑18FFDGPET扫描、三维脑结构磁共振扫描、功能磁共振扫描。(b)图像处理:(i)感兴趣区(ROI)选择:使用统计参数图(SPM)软件进行像素对像素的组间t检验,获得有统计学差异的像素点的MNI空间坐标,融合于标准MRI脑模板,获得显著差异脑区的高峰像素点为中心,4mm为半径的感兴趣区(ROI),并计算出各ROI代谢改变K值。(ii)磁共振数据应用DPARSF平台SPM软件处理,低频为0.01-0.08Hz。采用基于体素对体素方法(voxel-wise-voxel)}Pearson相关分析,经Fisher's变换转化为正态分布Z值,获得各ROI与全脑其他体素间的功能连接(FC)Z值。应用REST软件处理两组图像组间t检验。对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进行功能网络定位。(3)两组比较应用组间t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线性建模用于抑郁症症状评分与功能连接Z值的关联分析。 结果:(1)共有11例抑郁症(男5女6),平均年龄(37.00±6.12)岁,受教育年限(12.82±2.93)年,病程(22.73±15.58)周,HAMD-17总分(20.73±4.38)分,焦虑因子分(4.73±1.74)分,阻滞因子分(6.73±1.95)分。对照者14例(男6女8),平均年龄(37.93±6.35)岁,受教育年限(13.43±3.69)年。(2)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组双侧壳核(-27,-3,3),(33,0,0),左侧脑岛(-36,-9,3),右眶部额下回(51,12,15),右侧缘上回(66,-27,30)脑区代谢降低(像素数>20,P<0.001,未校正)(3)5个低代谢感兴趣脑区中右侧缘上回与右侧舌回((BA19)的FC(t=7.99),与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BA17)(基础视觉网络)的FC(t=5.35),与左侧梭状回((BA37)的FC(t=5.72),与右侧楔前叶(BA7)(楔前叶网络)的FC(t=5.42)增强;左侧脑岛分别与小脑后叶(t=5.63)、与双侧角回(BA39)(t=-5.99)(t=7.56),与右侧额中回(BA46)(t=8.17)(执行控制网络)的FC,与右侧眶部额中回(BA10)(t=-5.32),右内侧额上回(BA10)(t=-5.11)(背侧默认模式网络)的FC,与右后扣带回(BA23)(t=6.64)(楔前叶网络)的FC,与右侧岛叶(BA48)(t=-6.23)(后凸显网络)的FC,与右侧岛盖部额下回(BA47)(t=5.33).与右侧眶部额中回(BAlI)(t=-5.33),与右侧后扣带回(BA23),(t=-6.64),与左侧额中回(BA48)(t=-5.46)的FC下降;左侧壳核与右侧额中回(BA46)(t=-8.29)执行控制网络)的FC,与右侧脑岛(BA47)(t=-8.29)(前凸显网络)的FC,与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BA17)(Z=4.92)(基础视觉网络)的FC,与左侧缘上回(BA40)(Z=-4.92)(语言网络)的FC,与右侧眶部额上回(BA40)(Z=-92),与右侧颗中回(BA20)(Z=-4.67)的FC均减弱;右侧壳核与小脑后叶(t=-8.24)(执行控制网络)的功能连接,与半球间回(BA32)(t=-5.95)(背默认模式网络)的功能连接,与左颖叶(BA39)(t=-6.36)(语言网络)的功能连接,以及与边缘叶(BA34)(t=-6.43),与左颖中回(BA20)(t=-5.21),与颖上回(BA38)(t=-6.34)的FC,与右侧眶部额下回(BA47)(t=-6.36)的FC,与右侧眶部额上回(BAll)(t=-6.93)的FC下降;右侧额下回与小脑后叶(t=6.28)(感觉运动网络),与边缘叶(BA34)(t=-5.57)的功能连接下降;右侧缘上回与小脑后叶(t=-6.51),小脑后叶(t=6.51),与右侧额中回(BA48)(t=-5.79),与左顶下缘角回(BA40)(t=-5.60)(执行控制网络)的FC,与右顶叶(BA22)(t=-6.34)(语言网络)的功能连接,与左前扣带回(BA24),(t=-4.79)(前凸显网络)的FC均降低(K>40,P<0.001,alphysim校正)。(4)将HAMD总分、焦虑因子分和阻滞因子分与FCZ值做相关分析:HAMD总分与左侧脑岛-右侧脑岛(BA48)的FCZ值(r=-0.619),右侧壳核-左侧颖中回((BA39)的FCZ值(r=-0.64),右侧缘上回-左侧梭状回(BA37)的的FCZ值(r=-0.618)有相关性(P<0.05);HAMD阻滞因子分与左侧壳核-左侧缘上回(BA40)的FCZ值(r=-0.643),与左侧壳核-右侧眶部额上回(BA11)的FCZ值(r=-0.735),右侧缘上回-左侧顶下缘角回(BA40)的FCZ值(r=-0.629)有相关性(P<0.05);HAMD焦虑因子分与左侧脑岛-右内侧额上回(BA10)的FCZ值(r=0.613),与左侧壳核-左侧缘上回(BA40)的FCZ值(r=-0.679),与左侧壳核一右侧眶部额上回(BA11)的FCZ值(r=-0.673),与右侧岛盖部额下回-边缘叶((BA34)的FCZ值(r=0.664)具有相关性(P<0.05).将相关分析结果做进一步回归线性分析发现:HAMD阻滞因子分=4.758-11.676*FCZ值(左侧壳核-左侧缘上回)-4.879*FCZ值(右侧缘上回-左侧顶下缘角回);HAMD焦虑因子分=4.311+3.159*FCZ值(左侧脑岛-右侧额中回)-9.985*FCZ值(左侧壳核-左侧缘上回)+4.855*FCZ值(右侧下回-边缘叶)。 结论:抑郁症葡萄糖代谢降低的脑区与执行控制网络、背侧默认模式网络、楔前叶网络、前后凸显网络、基础视觉网络、语言网络、感觉运动网络的脑区以及边缘叶,前额叶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基本减弱;抑郁症阻滞症状受到葡萄糖代谢降低脑区与语言网络、左侧执行控制网络脑区的功能连接的影响;抑郁症焦虑症状受葡萄糖代谢降低脑区与背侧默认网络、语言网络、边缘叶脑区的功能连接的影响。
  • 摘要:目的: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在临床症状上有许多相似点,目前诊断方式并不能从抑郁发作患者中准确识别双相抑郁障碍.本研究基于默认网络特征,以单相抑郁障碍及健康对照者为对照,采用分数低频振荡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fALFF)方法分析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全脑水平自发神经活动,以探索可以辅助诊断双相抑郁障碍的的生物学标识. 方法:利用DSM-IV的诊断标准,分别入组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47例、28例,同时入组29例健康对照进行大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应用DPARSF(Data Processing Assistant for Resting-State fMRI)软件计算fALFF,分析各脑区自发神经活动的变化,并结合REST(Resting-StatefMRIDataAnalysisToolkit)软件对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及健康对照组fALFF均值进行ANOVA检验,以年龄、教育程度为协变量,计算三组之间fALFF显著差异的脑区(p<0.001(未矫正),K>10体素)。提取三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的脑区fALFF值进行posthoc检验(P<0.05),并与临床变量(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及因子分、首发年龄、发病次数、病程)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三组被试之间显著性差异脑区包括左侧后扣带回、楔前叶、左侧顶下小叶、舌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左侧扣带回fALFF值显著降低(p=0.000),舌回fALFF值显著增强(p=0.000);与单相抑郁障碍组相比,双相抑郁障碍组楔前叶(p=0.000)、左侧顶下小叶(p=0.000)及舌回(p=0.004)fALFF值显著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相抑郁障碍组左侧后扣带回(p=0.000)、楔前叶(p=0.001)及左侧顶下小叶(p=0.000)fALFF值显著降低;楔前叶的fALFF值与HAMD因子3认知障碍评分呈负相关(r=0.405,p=0.026). 结论: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均存在默认网络相关脑区fALFF值异常,验证了默认网络在两种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其自发神经活动的异常可能是双相抑郁障碍的脑功能基础。深入研究默认网络及相关脑区的异常,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可以辅助诊断双相抑郁障碍的脑功能影像学标识。
  • 摘要:目的: 应用低频振幅(ALFF)和局部一致性(ReHo)指标分析首发抑郁障碍患者及其临床痊愈后基础状态下大脑自发活动特征,探讨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前及痊愈后静息状态下的脑神经功能改变. 材料及方法: 收集43例首发未用药抑郁障碍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分>17分),用西门子3.0T磁共振扫描仪对其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对上述研究对象中基线状态扫描后时间满3年的患者进行电话及门诊追踪随访,选取13例临床痊愈的患者(痊愈组),再次行脑静息态fMRI扫描,同时招募14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痊愈组患者相匹配的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给予同样脑静息态fMRI扫描.选取ALFF和ReHo作为脑自发活动的分析指标,利用SPM8及REST软件对fMRI数据进行预处理及分析,计算其全脑Reho、ALFF值.痊愈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痊愈组治疗前与痊愈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痊愈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 结果: 1. 一般资料: 痊愈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2. 影像学结果 2.1 痊愈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2.1.1 ALFF分析:痊愈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研究发现左侧颗中回、左侧顶下小叶及右侧尾状核的ALFF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未发现ALFF值高于正常组的脑区。 2.1.2 ReHo分析:痊愈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右侧颞下回的ReH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右侧的小脑前叶、左侧的颞上回及左侧岛叶ReHo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2.2 痊愈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2.2.l ALFF分析:痊愈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左侧额上回的ALFF值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而右侧舌回ALFF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2.2.2 ReHo分析:痊愈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右侧楔叶的ReH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而右侧楔前叶的ReHo明显低于于正常对照。 2.3 痊愈组治疗前及痊愈后比较 2.3.1 ALFF分析:痊愈组治疗前及痊愈后自身对照研究发现治疗前右侧颖上回的ALFF值明显大于痊愈后。未发现ALFF值较痊愈后低的脑区。 2.3.2 ReHo分析:痊愈组治疗前及痊愈后自身对照研究发现右侧梭状回,左侧颖中回ReHo值较痊愈后高;而左侧枕中叶及右侧楔前叶的ReHo值较痊愈后低。 结论: 1. 首发抑郁障碍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存在明显的脑功能的异常; 2. 抑郁障碍脑功能的异常是可逆的,提示抑郁障碍脑区功能异常具有状态依赖性; 3. 痊愈的抑郁障碍患者在静息状态下与正常对照相比仍存在异常脑区,提示这可能与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有关,也可能与抑郁障碍脑功能代偿作用有关。
  • 摘要:目的:因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成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遗传及先天因素更为密切,所以早发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更容易去发现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的机制.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作为当前热门的研究手段,与其他影像设施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以及良好的时空间分辨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研究.其中,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是功能磁共振信号在低频段(0.01-0.08Hz)下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基于低频振幅研究下更具有生理意义,本研究通过研究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基于低频振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ALFF值的改变,探讨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下功能异常脑区. 材料及方法:收集20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DSM-N)的早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与20例一般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入组患者由精神科主治及以上医师确认诊断,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 PANSS),质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CGI)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后分别对其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处理影像学数据后计算低频振幅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别对正常对照组及早发精神分裂症组进行单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与全脑平均水平ALFF值差异。正常对照组ALFF值较全脑平均水平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有双侧内侧额叶、双侧颞顶叶、小脑等区域。降低的有颖叶,中央前后回等区域。早发精神分裂症组单样本t检验同样显示上述脑区ALFF的增高和减低。(2)对照组相比,早发精神分裂症组静息状态下存在有统计学意义ALFF值改变(P<0.05,FDR校正)的脑区有:左侧枕叶、双侧楔前叶、双侧后扣带回、左侧丘脑、左侧海马旁回,左侧距状沟ALFF值增高;右侧颞上回,右侧小脑后叶ALFF值降低。 结论:(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早发精神分裂症存在多个脑区的功能异常,主要集中在双侧楔前叶、双侧后扣带回、左侧丘脑、左侧枕叶、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上回、右侧小脑后。(2)这些异常脑区主要涉及脑默认网络结构、额叶-丘脑-小脑环路。(3)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病因很可能与这些异常脑区有关。但因此次研究只做了横断面研究,没有继续做纵向研究,因此上述所描述的异常脑区有无临床特异性及规律尚不明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