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肠道营养

肠道营养

肠道营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7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1369篇;相关期刊295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会议、2010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术会议、2007全国新生儿学术研讨会等;肠道营养的相关文献由3488位作者贡献,包括汪仕良、尤忠义、彭曦等。

肠道营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8 占比:2.1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1369 占比:97.86%

总计:52491篇

肠道营养—发文趋势图

肠道营养

-研究学者

  • 汪仕良
  • 尤忠义
  • 彭曦
  • 黎鳌
  • 余斌
  • 李宁
  • 王裴
  • 米元元
  • 赵云
  • 郭光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米元元; 卢洁
    • 摘要: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危重症领域一直备受关注。肠内营养治疗的顺利开展需要专业的营养团队和系统的知识更新体系,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实施期间,常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内营养喂养中断,影响患者难以实现目标喂养达标率。鉴此,本文围绕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中断的原因、肠内营养中断的危害及预防管理肠内营养喂养中断的策略进行综述,旨在提高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对肠内营养喂养中断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化地降低喂养中断的发生频率和中断时长,进而提高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率,改善其临床营养结局。
    • 郭文超; 秦寒枝; 滕娇; 金魁; 孙建; 王忠丽; 蒋燕
    • 摘要: 背景 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利于患者的预后,但国内外相关文献缺乏针对此类患者的系统的营养管理方案,少见肠内营养支持最佳证据总结。目的 检索并总结成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最佳证据,为临床中该类患者的营养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 To Date、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美国国立指南库(NGC)、加拿大安大略护理学会网站(RNAO)、医脉通、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ESPEN)、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ASPEN)、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欧洲重症医学会(ESICM)、JBI循证卫生保健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与成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相关的所有证据,包括指南、证据总结、最佳实践、专家共识、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检索时间为2011年4月至2021年4月。采用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预分级系统(2014版)和JBI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版)对证据进行描述及汇总。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其中临床指南5篇,证据总结3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2篇,Meta分析5篇。纳入文献总体质量高,并从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启动肠内营养时机、能量及蛋白质需求量、肠内营养成分、喂养途径、输注方式及并发症管理8个方面最终形成了25条最佳证据。结论 在给予成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时,医护人员需要依据最佳证据实施,同时也应结合我国目前的医疗现状及具体治疗目标来制定个体化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提高营养支持效果,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 白利君; 杨波; 刘荣新
    • 摘要: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联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对吞咽障碍的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秦皇岛军工医院收治的行胃造瘘术的吞咽障碍的晚期恶性肿瘤病人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脱落2例,n=48)与对照组(脱落3例,n=47),观察组采用经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并联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胃造瘘术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免疫功能指标及营养状况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免疫功能评价指标及营养状况评价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免疫功能指标CD3^(+)、CD4^(+)、免疫球蛋白(Ig)G、IgM、IgA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CD3^(+)[(66.11±8.59)%]、CD4^(+)[(38.87±8.61)%]、IgG[(15.82±5.04)g/L]、IgM[(1.44±0.46)g/L]、IgA[(2.61±0.19)g/L]高于对照组[(62.53±8.36)%、(35.41±7.31)%、(13.94±4.91)g/L、(1.26±0.41)g/L、(2.49±0.15)g/L];CD8^(+)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CD8^(+)[(27.01±3.42)%]低于对照组[(28.57±3.8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营养状况评价指标肱三头肌皮皱厚(TSF)、上臂肌围、去脂体质量指数(FFMI)、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TSF[(16.57±7.22)mm]、上臂肌围[(25.97±4.84)cm]、FFMI[(18.82±3.74)kg/m^(2)]、血红蛋白[(148.77±33.64)g/L]、白蛋白[(43.76±7.97)g/L]、前白蛋白[(347.46±83.64)mg/L]高于对照组[(13.62±7.13)mm、(23.69±4.78)cm、(16.71±3.66)kg/m^(2)、(131.81±30.19)g/L、(39.26±8.25)g/L、(309.83±79.61)mg/L](P<0.05)。结论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联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吞咽障碍的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免疫功能,改善病人营养状况,推荐临床应用。
    • 程艳丽; 薛颖
    •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脑梗死昏迷病人41例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湖北工业大学医院接诊的脑梗死昏迷病人8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41例)、研究组(n=41例)。所有病人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延迟性肠内营养支持,研究组则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营养指标、血清D-二聚体(D-D)、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及包括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3周后,两组GCS评分及血清GDNF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升高(P<0.05),且研究组GCS评分[(12.06±1.68)分比(10.83±1.49)分]及血清GDNF水平[(402.51±26.83)ng/L比(356.42±28.06)ng/L]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NIHSS评分及血清DD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NIHSS评分[(7.41±1.37)分比(12.16±1.59)分]及血清DD水平[(118.81±32.49)μg/L比(167.32±46.85)μg/L]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等营养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但研究组Hb、TP、Alb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对脑梗死昏迷病人进行高压氧治疗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降低病人昏迷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改善机体营养不良状况,有效调节血清DD、GDNF表达水平,并大大减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感染的发生。
    • 都勇; 夏一兰
    • 摘要: 重度烧伤患者全身能量消耗增加,代谢率高,机体恢复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适时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烧伤创面的愈合。该文综述了重度烧伤患者肠内营养应用的管理要点,包括肠内营养应用时机、途径选择、热量计算、成分选择、输注速度、温度的调节和应用翻身床患者肠内营养的注意事项等,旨在为规范重度烧伤患者肠内营养管理、改善患者结局转归提供参考。
    • 米元元; 田飞; 黄海燕; 刘静兰; 桂升敏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胃残余量(GRV)阈值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胃残余量阈值的设定提供循证依据和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CNKI、万方数据库、CBM与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11月有关胃残余量阈值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类试验,经逐层筛选并按Cochrane协作网的干预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TSA 0.9软件进行试验序贯性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7篇,类试验研究2篇,合计1996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GRV阈值对患者腹泻、腹胀、反流及肺炎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高胃残余量阈值组呕吐发生率高于低阈值组[OR=1.46,95%CI(1.08,1.95),P=0.01],高GRV阈值组的营养达标率明显高于低阈值组[OR=2.36,95%CI(1.52,3.68),P<0.001]。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显示:高阈值组的营养达标率效果显著,高阈值组有较高的呕吐发生率结果为假阳性,需要高质量的大样本研究。结论在保障患者肠内营养实施安全性和喂养有效性的前提下,将GRV阈值提升至200 mL以上可改善重症患者营养状况。
    • 黄奕森; 陈雅妮; 朱晓东; 曾月娥; 曾以琳
    • 摘要: 目的探究肠内营养支持干预在高脂血症胰腺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营养状态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06例高脂血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53例,对照组接受肠外营养支持干预,研究组则接受肠内营养支持干预,比较2组的疗效及营养状态。结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更优(P<0.05);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比,研究组的免疫状态指标更优(P<0.05);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比,研究组的炎性因子指标更低(P<0.05);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营养状态指标更优(P<0.05)。结论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干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高脂血症胰腺炎患者的炎性因子、免疫指标和营养状态指标,促进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王倩倩; 周健; 江志伟; 龚冠闻
    • 摘要: 背景肠内营养是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最佳启动时机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入院24 h内肠内营养治疗SAP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筛选关于入院24 h内肠内营养治疗SAP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7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患者入院24 h内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入院24 h后进行肠内营养或经口饮食,或入院后直接进行肠外营养。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项RCT,包含119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病死率〔RR=0.61,95%CI(0.39,0.95),P=0.03〕、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RR=0.56,95%CI(0.36,0.86),P=0.009〕、胰腺感染发生率〔RR=0.55,95%CI(0.33,0.91),P=0.02〕、治疗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MD=-2.18,95%CI(-2.55,-1.80),P<0.00001〕低于对照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干预措施为入院后直接进行肠外营养时,试验组患者病死率〔RR=0.28,95%CI(0.11,0.73),P=0.009〕、MODS发生率〔RR=0.40,95%CI(0.20,0.79),P=0.009〕、胰腺感染发生率〔RR=0.50,95%CI(0.25,0.98),P=0.04〕低于对照组。结论当前研究证据表明入院24 h内肠内营养治疗SAP疗效较好,入院24 h内启动肠内营养对SAP的治疗是有益的。
    • 房玉丽; 麻媛媛; 何海燕; 陈亭; 付晶晶; 朱京慈
    • 摘要: 目的旨在调查我国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的实施现状,并分析差异及其原因。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采用自行编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预防措施应用现状调查问卷,对全国89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和临床医生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10个条目)和STBI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预防措施应用情况(18个条目)两部分。结果最终996名医护人员完成了问卷调查。医护人员采用多种方法对STBI患者的胃肠功能和喂养不耐受风险进行评估,其中,胃肠症状(85.0%)和损伤严重程度(71.4%)为最常使用的评估方法。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工作中肠内营养应用方式多样,大多数于24~48 h内开始肠内营养(61.5%)、初次肠内营养采用鼻胃管插管(91.2%)、操作时床头抬高30°~45°(89.5%)、持续泵入(72.9%)、肠内营养液温度38~40°C(65.5%)、使用注射器测量胃残留量(93.7%)、每4 h评估1次胃残留量(51.5%)。临床较多使用的STBI患者喂养不耐受预防策略包括:使用胃肠促动药(73.3%)、灌肠(73.6%)、益生菌(79.0%)、抗酸药(84.1%)和非营养液(65.6%)。结论临床护士和医生对STBI患者喂养不耐受应用预防策略持积极态度。然而一些已被证实可有效改善重症患者喂养不耐受的技术及方法尚未及时、广泛应用于临床。建议管理者、研究人员、临床医生、护士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加强合作,探索适用于STBI患者喂养不耐受的有效和标准的预防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患者肠内营养的有效性,切实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 刘姗姗; 赵亚缇; 雷如意
    • 摘要: 目的探讨非注气法床旁留置空肠营养管在有创人工气道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需留置空肠营养管且带有有创人工气道的患者92例。将2020年4月1日-2020年10月1日的需要留置空肠营养管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空肠营养管的方法,当空肠营养管置入胃内后,予患者胃内置入300~500 mL空气,以增加胃的蠕动能力;将2020年10月2日-2021年4月1日的4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空肠营养管置入胃内后,不予胃内置入空气。比较2组患者置管时间、置管次数、置管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置管成功率。结果对照组置管成功率为84.0%,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88.1%,2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2组患者的置管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组患者置管时间比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间小于对照组;2组患者置管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有创人工气道的危重患者非注气法留置空肠营养管可缩短置管时间,减少呛咳、反流及误吸的发生率,且不影响置管成功率和置管次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