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脊髓

脊髓

脊髓的相关文献在1950年到2023年内共计566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39篇、会议论文57篇、专利文献1569篇;相关期刊910种,包括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针刺研究、解剖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全国第三次麻醉药理学术会议、2011北京国际疼痛论坛暨第五届全国临床疼痛学术会议、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国中青年颈椎病专题论坛等;脊髓的相关文献由12587位作者贡献,包括曾因明、王廷华、胡兴国等。

脊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39 占比:71.30%

会议论文>

论文:57 占比:1.01%

专利文献>

论文:1569 占比:27.70%

总计:5665篇

脊髓—发文趋势图

脊髓

-研究学者

  • 曾因明
  • 王廷华
  • 胡兴国
  • 王国林
  • 杨建平
  • 郭曲练
  • 于泳浩
  • 马正良
  • 王丽娜
  • 张励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倩; 朱怡文; 李玲玲
    • 摘要: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IL-36Ra对炎性痛小鼠痛行为以及脊髓A1型星形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32只,采用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炎性痛模型.随机将小鼠分为CFA+生理盐水组、CFA+IL-36Ra 50 ng组、CFA+IL-36Ra 100 ng组以及CFA+IL-36Ra 200 ng组,每组8只.各组小鼠在造模后d 1~d 7,每日1次鞘内给药.同时,分别在造模前以及造模后d1、3、5、7检测4组小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MWT)和辐射热刺激缩爪潜伏期(PWL)的变化.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L-36Ra对CFA小鼠脊髓A1、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背角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C3与GFAP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炎性痛小鼠造模后患侧MWT、PWL均明显下降,IL-36Ra(100、200 ng)可显著改善小鼠的机械性痛觉超敏与热痛觉过敏;且在治疗7 d后,IL-36Ra可降低CFA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GFAP、Lcn2的表达水平,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同时,IL-36Ra(100、200 ng)可下调CFA小鼠脊髓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Serping1、H2-T23的mRNA水平,但IL-36 Ra各个剂量对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表达没有明显作用;此外,IL-36 Ra还可抑制脊髓背角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C3表达.结论 IL-36 Ra可能通过抑制CFA小鼠脊髓A1型星形胶质细胞极化,进而改善小鼠炎性痛痛行为.
    • 杨盛林; 蒲兴魏; 罗春山; 杨建文
    • 摘要: 背景: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常见于外科手术体外循环期间,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因此如何避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而汉防己甲素似乎能从多条途径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保护.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n=16),缺血再灌注组采用腹主动脉夹闭法制作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腹主动脉,不夹闭腹主动脉;汉防己甲素组术前1h经兔耳缘静脉注射汉防己甲素(22.5 mg/kg)预处理,并打开腹腔夹闭腹主动脉30 min.采用Tarlov评分法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48 h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造模48 h深度麻醉后处死兔,取出腰段脊髓,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兔脊髓神经细胞的坏死情况,根据伊文思蓝渗透量观察血-脊髓屏障渗透性的改变,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通过检测荧光强度变化来反映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性改变.结果 与结论: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术后24,48 h,缺血再灌注组及汉防己甲素组的Tarlov评分低于假手术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的Tarlov评分低于及汉防己甲素组(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假手术组神经细胞形态正常,缺血再灌注组可见坏死神经细胞,汉防己甲素组优于缺血再灌注组;③血-脊髓屏障通透性:与缺血再灌注组及汉防己甲素组相比,假手术组伊文思蓝的渗透量明显减少(P<0.05),缺血再灌注组伊文思蓝的渗透量较汉防己甲素组多(P<0.05);④脊髓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其他两组相比,假手术组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极少(P<0.05);缺血再灌注组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较汉防己甲素组增多(P<0.05);⑤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的荧光强度:与其他两组相比,假手术组荧光强度最强(P<0.05);缺血再灌注组荧光强度较汉防己甲素组弱(P<0.05);⑥提示汉防己甲素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脊髓神经功能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血-脊髓屏障、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和抑制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有关.
    • 杨盛林; 蒲兴魏; 罗春山; 杨建文
    • 摘要: 背景: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常见于外科手术体外循环期间,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因此如何避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而汉防己甲素似乎能从多条途径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保护。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n=16),缺血再灌注组采用腹主动脉夹闭法制作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腹主动脉,不夹闭腹主动脉;汉防己甲素组术前1 h经兔耳缘静脉注射汉防己甲素(22.5 mg/kg)预处理,并打开腹腔夹闭腹主动脉30 min。采用Tarlov评分法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48 h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造模48 h深度麻醉后处死兔,取出腰段脊髓,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兔脊髓神经细胞的坏死情况,根据伊文思蓝渗透量观察血-脊髓屏障渗透性的改变,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通过检测荧光强度变化来反映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性改变。结果与结论: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术后24,48 h,缺血再灌注组及汉防己甲素组的Tarlov评分低于假手术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的Tarlov评分低于及汉防己甲素组(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假手术组神经细胞形态正常,缺血再灌注组可见坏死神经细胞,汉防己甲素组优于缺血再灌注组;③血-脊髓屏障通透性:与缺血再灌注组及汉防己甲素组相比,假手术组伊文思蓝的渗透量明显减少(P<0.05),缺血再灌注组伊文思蓝的渗透量较汉防己甲素组多(P<0.05);④脊髓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其他两组相比,假手术组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极少(P<0.05);缺血再灌注组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较汉防己甲素组增多(P<0.05);⑤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的荧光强度:与其他两组相比,假手术组荧光强度最强(P<0.05);缺血再灌注组荧光强度较汉防己甲素组弱(P<0.05);⑥提示汉防己甲素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脊髓神经功能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血-脊髓屏障、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和抑制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有关。
    • 摘要: 全世界有数百万人因脊柱损伤而瘫痪,现阶段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据发表在《先进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人类材料和细胞首次设计出功能性3D人类脊髓组织,并将其植入长期慢性瘫痪的动物模型中。实验结果表明,80%的测试对象恢复了行走能力。这一突破的意义在于使用了患者的组织样本,通过模仿人类胚胎中脊髓发育的过程将其转化为功能正常的脊髓植入物。
    • 汤静; 彭彩云; 向永华; 金科; 李晓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AD)首次发作的MRI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1年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临床诊断为MOGAD的40例患儿首次发作时头颅、脊髓及视神经MRI表现,患儿首次发作年龄1.2~13.8岁。结果 40例患儿中,37例(92.5%)头颅MRI可见异常病灶,30例为多脑叶受累,24例皮层、皮层下白质及深部白质均受累,额叶(78.4%,29/37)、顶叶(75.7%,28/37)为最常累及的脑叶,扩散加权成像及磁敏感成像无异常,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强化。14例(38.9%)脊髓MRI异常,表现为脊髓长节段、不连续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主要位于中央灰质部位,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其中13例胸髓受累,8例颈髓受累。31.0%(9/29)视神经MRI异常,主要表现为单侧(4例)或双侧(4例)视神经稍增粗,T2WI信号增高,1例累及视交叉,增强扫描以视神经鞘及周围脂肪组织强化为特征。结论 MOGAD患儿头颅、脊髓及视神经MRI表现多样,在头颅多表现为皮层、皮层下白质及深部白质的多发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在脊髓表现为颈胸髓内长节段、不连续中央病灶,累及视神经主要特征为视神经鞘及周围脂肪组织强化。
    • 王建喜; 臧法智; 胡博; 吴晓东; 袁文; 陈华江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对脊髓张力的影响。方法 对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的颈椎后凸畸形患者5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5例,女18例;年龄(54.7±19.1)(12~74)岁。其中退变性颈椎后凸36例,神经纤维瘤病颈椎后凸6例,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3例,颈椎结核颈椎后凸5例,创伤后颈椎后凸3例。根据颈椎后凸程度将患者分为2组A组32例,颈椎后凸Cobb角0.05),脊髓矢状径均较术前有显著增大(均P0.05),脊髓矢状径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B组术后C2-C7脊髓长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脊髓矢状径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术后脊髓长度变化值与颈椎Cobb角变化值具有显著相关性(r=0.753,P<0.01);脊髓长度显著减小(减少值≥5 mm)所对应的Cobb角变化的临界值为26.8°。结论 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使脊髓张力得到显著降低。
    • 吴雪; 黄彩云; 袁佳钰; 付雅芬; 马佳雪; 杨洁; 张前
    •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高效可同时得到小鼠脊髓源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与小胶质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方法。方法显微镜下剥离胎鼠脊髓,剪碎后经机械吹打、自然沉降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瓶,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得到混合胶质细胞;当细胞汇合度>90%时,采用恒温定轨摇床振荡结合传代除杂的方法获得星形胶质细胞与小胶质细胞;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纯化前后的细胞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标志物GFAP(星形胶质细胞)、CD11b(小胶质细胞)并鉴定其纯度。结果本方法通过一次操作,同时获得了2种脊髓源的胶质细胞,得到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正常,活力好,可在1~2 d铺满培养瓶底,细胞阳性率>97%;得到的小胶质细胞呈多分枝状,细胞间相互交织成网状,细胞阳性率>97%;采用免疫荧光法鉴定P1星形胶质细胞和P0小胶质细胞均可见绿色荧光的阳性细胞、细胞核为蓝色荧光。结论采用可在较恒温定轨摇床振荡结合传代除杂的方法短时间(6~9 d)内同时获得2种高纯度的胶质细胞。
    • 漆黎明; 汪萌芽
    • 摘要: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对脊髓内在调控运动神经元(MN)通路激活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影响。方法:选用8~14日龄的新生SD大鼠制备脊髓切片,应用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TRH对MN膜电学特性及同侧中央管周围区(iPCC)电刺激诱发的EPSP(iPCC-EPSP)的影响。结果:对25个MN灌流0.2μmol/L TRH,其静息电位从(-66.07±3.36)mV变化至(-58.14±4.99)mV,显示可产生去极化反应(P<0.01),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并伴有膜电阻增大(P<0.01)且可增加MN的放电频率。对18个MN给予0.2μmol/L TRH后除可产生去极化外,还可致使iPCC-EPSP产生锋电位发放,或使iPCC-EPSP的幅度从(2.41±1.02)mV增大至(3.34±1.29)mV(P<0.01)、曲线下面积从(44.58±27.11)mV·ms增大至(72.13±41.84)mV·ms(P<0.01)、时程从(47.67±17.59)ms延长至(69.00±24.96)ms(P<0.01)。结论:TRH具有易化iPCC-EPSP的作用,可以增强脊髓iPCC内在调控通路而调节MN的活动。
    • 邹俊; 张继州; 蒋畅; 韩静
    • 摘要: 目的探讨栝楼桂枝汤通过调节脊髓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K^(+)-Cl^(-)共转运体(KCC2)通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肢体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依据神经行为学评分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栝楼桂枝汤组,每组12只。栝楼桂枝汤组给予对应汤剂治疗,其他组则给予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7 d。采用改良型神经缺损等级评分(mNSS)、平衡木测试(BBT)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于造模后第7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前角神经细胞兴奋性标志物c-fos、KCC2及NMDA受体各亚型(NMDAR1、NMDAR2A、NMDAR2B)的表达情况;采用qRT-PCR检测NMDA受体各亚型以及KCC2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栝楼桂枝汤组可显著降低脑缺血损伤大鼠的mNSS评分(P<0.05)和BBT评分(P<0.01),改善大鼠肢体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栝楼桂枝汤可使脑缺血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细胞兴奋性标记物c-fos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KCC2表达显著提升(P<0.01),NMDA受体各亚型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qRT-PCR结果显示,栝楼桂枝汤可使脑缺血损伤大鼠脊髓NMDA受体各亚型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KCC2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栝楼桂枝汤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肢体功能恢复,且可降低脑缺血所致的脊髓运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该作用可能与该方剂调节脊髓NMDA受体/KCC2通路有关。
    • 史良; 阎涛; 王科大; 刘龙奇; 王汉斌; 乔京元; 苏亦兵
    • 摘要: 背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SCCH)较为罕见,约占髓内肿瘤的5%,其早期症状隐匿,但瘤体常反复出血,可导致严重的脊髓损伤甚至截瘫,极易误诊漏诊,延误手术时机并增加手术风险,故需早期识别。目的探讨SCCH的临床特征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05年1月至2021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例SCCH患者,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及随访情况,分别于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评估脊髓损伤情况,采用欧洲脊髓病评分(EMS)评估预后情况。结果17例SCCH患者中,男7例,女10例;年龄26~67岁。首发症状表现为颈肩、腰背或肢体不适感;疾病分类:急性起病型2例(11.8%),缓解复发型10例(58.8%),进行性加重型5例(29.4%)。脊髓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增强扫描可见脊髓相应节段占位性病变。入院时17例患者VAS评分为0~6分,平均(3.2±1.2)分;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Ⅰ级2例,Ⅱ级7例,Ⅲ级5例,Ⅳ级3例;EMS为7~16分,平均(11.8±2.3)分。出院时患者VAS评分为0~4分,平均(1.8±1.1)分,低于入院时(t=3.55,P=0.001)。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Ⅰ级5例,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1例。EMS为7~17分,平均(12.8±2.7)分;所有患者术后EMS高于术前EMS。随访6个月时患者VAS评分为0~4分,平均(1.2±1.1)分,低于入院时(t=5.07,P<0.001)。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Ⅰ级12例,Ⅱ级4例,Ⅲ级1例,Ⅳ级0例。EMS为9~17分,平均(14.5±2.3)分;所有患者随访EMS高于术前EMS。每6~12个月定期复查脊髓MRI,未见复发或再次出血。结论SCCH作为一类罕见的脊髓内病变,其症状多变,手术风险较高。对于有临床症状进展的SCCH患者,早期行显微外科手术是最佳治疗选择,但术前应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精细操作,可获得较满意的预后。而对于症状轻微或处于缓解期的患者,如手术风险总体可控,可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