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92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0285篇;相关期刊240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民康医学、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2011第三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暨内分泌代谢疾病用药安全与药源性内分泌代谢疾病防治专题研讨会等;双相障碍的相关文献由1781位作者贡献,包括方贻儒、苑成梅、汪作为等。

双相障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8 占比:3.65%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0285 占比:96.29%

总计:21066篇

双相障碍—发文趋势图

双相障碍

-研究学者

  • 方贻儒
  • 苑成梅
  • 汪作为
  • 曹莉萍
  • 金卫东
  • 陈俊
  • 洪武
  • 林鄞
  • 黄佳
  • 刘铁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金成; 殷慧; 刘玉梅; 苏冠丽; 周亚婷; 孟丽敏; 王冉; 宋美
    • 摘要: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催乳素(PRL)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甲状腺功能和执行功能的变化情况,分析其与患者病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150例双相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71例抑郁发作患者纳入双相抑郁组,79例躁狂发作患者纳入双相躁狂组,另选该院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健康组.比较3组血清PRL、IL-6、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各维度结果,比较治疗前后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评分及双相躁狂组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并分析血清PRL、IL-6、T3、T4、TSH水平和WCST各维度结果与HAMD-24、BRM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双相抑郁组、双相躁狂组及健康组入组时血清PRL、IL-6、T3、T4、TSH水平和WCST各维度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双相抑郁组HAMD-24评分和双相躁狂组BRM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抑郁组血清PRL、IL-6、TSH水平及WCST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持续性错误数与HAMD-24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血清T3、T4水平及WCST正确数、分类数与HAMD-24评分呈负相关(P<0.05);双相躁狂组血清PRL、IL-6、T3、T4水平及WCST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持续性错误数与BRMS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血清TSH水平及WCST正确数、分类数与BRM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双相障碍患者血清PRL、IL-6、T3、T4、TSH水平和执行功能治疗前后变化明显,且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相关,有望成为双相障碍患者症状改善及疗效判定的辅助评估指标.
    • 王威; 周佳; 任艳萍; 李胜; 谢高明; 徐劲节
    • 摘要: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发生率及其与精神药物、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252例BD患者,根据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分为HUA组和非高尿酸血症(non-hyperuricemia,NHUA)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和用药差异,分析血清UA水平与精神药物及血药浓度的关系。结果BD患者中HUA的发生率为42.94%(967例)。偏相关分析显示出院时UA水平与血锂浓度呈正相关(r=0.321,P=0.026),与丙戊酸浓度(r=-0.046,P=0.758)、奥氮平浓度(r=0.046,P=0.756)无统计学相关性。多因素线性回归显示,出院时UA水平与使用碳酸锂(β=0.130,P<0.001)、丙戊酸盐(β=0.057,P=0.001)和奥氮平(β=0.039,P=0.028)呈正相关,与使用拉莫三嗪(β=-0.034,P=0.039)呈负相关,模型的解释程度为47%(F=117.908,P<0.001)。结论BD患者HUA高发,使用碳酸锂、丙戊酸盐、奥氮平可能为其危险因素,拉莫三嗪可能为保护因素。
    • 杨小艳
    • 摘要: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采用富马酸喹硫平片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的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90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45),采用丙戊酸镁缓释片+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观察组(n=45),采用丙戊酸镁缓释片+富马酸喹硫平片治疗,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抑郁评分、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不良反应率、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组的疗效更高(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均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治疗后4、8、12周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评分,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NSS评分均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治疗后4、8、12周评分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在对照组之上(P <0.05)。结论:富马酸喹硫平片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在改善双相障碍抑郁患者病情中可行性较高,值得借鉴及参考。
    • 崔倩; 王磊; 赵金龙; 张雨; 邹海欧
    • 摘要: 目的 探讨情绪调节困难在双相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369例14~66岁的双相障碍住院患者,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情绪调节困难量表和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进行调查,并通过AMOS 24.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讨情绪调节困难的中介效应。结果 207例(56.1%)患者至少经历过一种类型的儿童期虐待,166例(45.0%)患者自杀风险较高。相关分析显示,情绪调节困难量表总分分别与儿童期虐待问卷总分(r=0.254,P<0.001)和自杀行为问卷总分(r=0.422,P<0.001)均呈正相关,儿童期虐待问卷总分与自杀行为问卷总分呈正相关(r=0.381,P<0.001)。情绪调节困难在双相障碍患者儿童期虐待与自杀风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160。结论 儿童期虐待不仅直接影响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而且通过情绪调节困难间接影响自杀风险。
    • 刘文; 汪作为; 黄乐萍
    • 摘要: 双相障碍是一种易反复、高致残的疾病,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生物节律紊乱有关。生物节律紊乱会影响双相障碍患者的睡眠、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功能,与其药物或非药物治疗作用机制也有关。因此,生物节律可能成为双相障碍病理机制和治疗研究的新方向。
    • 赖九兰; 窦文博; 巴正玲; 方蘅英; 陈敏华; 林小玲
    • 摘要: 目的:了解青少年双相障碍病人疾病自我管理经验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和完善疾病自我管理评估工具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20年10月—2021年3月对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精神心理科诊断为双相障碍的7例病人、5名主要照顾者及8名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归纳出青少年双相障碍病人疾病自我管理经验及其影响因素2个方面的主题。疾病自我管理经验方面主题包括识别异常情绪和行为、维持规律的生活方式和寻求多重的社会支持;影响因素方面主题包括治疗积极性较低、疾病相关知识水平有限、自知力缺乏、病耻感和社会支持不足。结论:医护人员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双相障碍病人疾病自我管理情况的了解与评估,加强病人及主要照顾者对疾病自我管理的认知与培养,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进而促进病人良好的预后转归。
    • 徐志旸
    • 摘要: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和奥氮平分别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粤北第三人民医院于2018年7月—2020年7月间收治的80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丙戊酸钠联合奥氮平治疗,研究组40例予以丙戊酸钠联合齐拉西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杨氏躁狂评价量表(YMRS)评分、临床整体印象疾病严重程度量表-双相障碍版(CGI-BP)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YMRS评分、CGI-B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4、6周时研究组Y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4、6周时研究组CGI-BP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8,P=0.001)。结论丙戊酸钠联合齐拉西酮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可显著缓解患者的躁狂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曲晓英
    • 摘要: 目的:探讨复发双相障碍躁狂患者血浆非酶抗氧化物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2月27日本院收治的23例双相障碍狂躁患者(首发组9例,复发组14例)与30例健康人员(对照组)作为研究样本;测定非酶类抗氧化物胆红素(TBil)、血浆白蛋白、尿酸(UA)水平并进行统计对比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复发组患者TBi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组UA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复发组血浆UA浓度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与杨氏狂躁(YMRS)量表评分呈正相关(P<0.05);血浆白蛋白与Y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复发双相障碍躁狂患者与首发患者均存在氧化应激损伤,但这种损伤可能在发病初期就存在,与病程、发作次数、年龄无关。
    • 高赫; 童茂清; 楼忠泽; 季蕴辛; 阮列敏; 侯言彬
    • 摘要: 目的 调查青少年双相障碍门诊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就诊的172例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根据有无自伤,将患者分为NSSI组和非NSSI组;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双相类型、父母婚姻状况、童年创伤等因素和自杀风险评估量表评分、贝克绝望量表评分差异。结果 NSSI行为发生率为34.3%,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双相类型、父母婚姻状况、童年创伤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SI组患者自杀风险评估量表和贝克绝望量表评分均高于非NSSI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风险程度及绝望程度是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NSSI行为在青少年双相障碍门诊患者中较为常见,自杀风险程度和绝望程度是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
    • 翁武彪; 林剑凌; 周长青
    • 摘要: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电休克在双相障碍患者治疗后的影像学改变,同时进一步探索对治疗起作用的脑神经回路。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首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30例,采用药物联合电休克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进行全脑磁共振的3D-T1WI及DTI序列扫描。结果经过联合治疗后,患者的左侧额叶眶额回、左侧扣带回前部及双侧颞叶内侧存在结构学改变,同时左侧额叶眶额回与左侧颞叶内侧、左侧额叶眶额回与左侧扣带回之间的神经通路的FA值发生改变。结论左侧额叶眶额回—左侧边缘系统回路可能是对联合电休克治疗起作用的脑神经回路,同时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症状之间未找到直接相关的证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