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972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6篇、会议论文105篇、专利文献19036篇;相关期刊554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民康医学、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87种,包括2015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浙江省康复医学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鲁、津两地2012年精神科学术会议等;抑郁障碍的相关文献由492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克让、方贻儒、王高华等。

抑郁障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6 占比:8.75%

会议论文>

论文:105 占比:0.50%

专利文献>

论文:19036 占比:90.75%

总计:20977篇

抑郁障碍—发文趋势图

抑郁障碍

-研究学者

  • 张克让
  • 方贻儒
  • 王高华
  • 袁勇贵
  • 季建林
  • 王刚
  • 于欣
  • 杨文明
  • 王军
  • 瞿正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娜; 何依聪; 李晶晶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在治疗首发抑郁障碍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平凉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首发抑郁障碍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63例),研究采用双盲对照方法,研究组在口服氟西汀的基础上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对照组采用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口服治疗,中医定向透药仪器假装通电。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周末、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及治疗8周末研究组患者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氟西汀治疗,可在提高抗抑郁疗效的同时显著减轻氟西汀引起的焦虑、失眠、厌食、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服药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 李普霞
    • 摘要: 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情况,显著持久的兴趣减退、情绪低落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自杀、自伤行为,伴有妄想、幻觉等精神性症状,严重者可能发生抑郁性木僵,表现为面部表情固定、话少甚至不言语、少动甚至不动、对刺激缺乏反应等,当被确诊为抑郁症时,需要及时应用就医,遵医嘱用药物来进行调理等。
    • 杨小玉; 孔祥娟; 蒋凤霞; 刘传新
    • 摘要: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酒精使用障碍与抑郁障碍共病的相关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从遗传基础、神经生化、神经免疫及神经内分泌等方面阐述其共病机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预测未来的研究方向,为酒精使用障碍共病抑郁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黄方珺; 刘铁榜
    • 摘要: 目的探讨伴有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在冲动性方面的特征,分析NSSI行为与冲动性的关系,以便早期识别有NSSI行为风险的患者并及时干预。方法采取顺序入组的方式,选取在深圳市康宁医院首次住院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共53例,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评估患者有无NSSI行为,将患者分为伴NSSI行为组(n=30)和不伴NSSI行为组(n=23)。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和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评定患者抑郁情绪、自伤严重程度和冲动性。结果伴NSSI行为组HAMD-17评分[(25.50±4.10)分vs.(21.43±4.64)分,t=3.379,P<0.01]、BIS-11运动冲动性[(51.67±15.95)分vs.(38.70±14.90)分,t=3.018,P<0.01]、认知冲动性[(52.75±13.22)分vs.(43.37±18.40)分,t=2.161,P<0.05]、无计划冲动性[(68.00±15.32)分vs.(50.76±21.35)分,t=3.424,P<0.01]及总评分[(57.42±11.08)分vs.(44.27±14.83)分,t=3.695,P<0.01]均高于无NSSI行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伴NSSI行为组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评分与BIS-11运动冲动性评分呈正相关(r=0.691,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AMD-17评分(β=0.172,OR=1.187,95%CI:1.007~1.400)和无计划冲动性(β=0.044,OR=1.045,95%CI:1.002~1.091)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有关(P均<0.05)。结论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和无计划冲动性增加可能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
    • 邹璐璐; 孙静; 甘火琴
    • 摘要: 围绝经期是女性生命周期中的特殊阶段,该时期抑郁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存在特殊的躯体症状,同时情感症状和认知损害亦较为明显。围绝经期抑郁发病原因和机制存在较多争议,需要使用生物-心理-社会的治疗模式。本文将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 刘畅; 徐向青
    • 摘要: 参照中医典籍及现代精神病学、心理学研究,结合临床诊治经验,从形神一体观出发,阐述抑郁障碍主要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其病以“情不遂、气不顺、脏虚实、闭户牖”四因而成,除情志之外,气机不畅是致病的中心环节,躯体疾病和久坐久卧亦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脏腑功能盛衰直接影响“五神”功能,多因错杂,最终形成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意志活动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治疗当形神兼顾,遗方用药之外应注重认知行为治疗、正念干预等现代心理学技术的应用并结合体育锻炼,以“畅情志、理气机、平脏腑、活筋骨”四法并施,以求身心同调,形与神俱。
    • 鲍丽萍; 沈棫华; 李业平; 丁宁; 胡俊; 汪琳; 程万良; 杨萍; 黄书才
    • 摘要: 目的探讨萨提亚模式心理护理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负性情绪和自尊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某院收治的42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4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萨提亚模式心理护理措施。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short-form version of the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DASS-21)、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进行评定,比较两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负性情绪和自尊的改变。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时、入院后3周、入院后6周DASS-21各维度评分随时间变化逐步下降(P<0.05),且观察组入院后3、入院后6周DASS-21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时、入院后3周、入院后6周SES评分随时间变化逐步升高(P<0.05),且观察组入院后3周、入院后6周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萨提亚模式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自尊水平。
    • 刘国民; 李丽丹; 关勇
    • 摘要: 目的:探讨奔豚汤加减方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8例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奔豚汤加减方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睡眠情况、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以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血清5-HT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HAMD、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5-H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奔豚汤加减方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障碍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进一步提升抑郁症状的改善效果,升高5-HT水平,安全性良好。
    • 赵驰; 郭蓉娟; 任非非; 于姚; 李俊男; 李阳
    • 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抑肝散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伴发抑郁障碍的可能药效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力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中药活性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反向靶点预测,通过GeneCards、OMIM及PharmGKB数据库收集疾病靶标,利用R语言对交集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相互作用数据,运用Cytoscape软件进行成分、靶点网络分析及可视化,使用AutoDock Vina及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经筛选得到抑肝散活性成分125种,预测靶点953个,85个靶点与阿尔茨海默病伴发抑郁相关,抑肝散的药效作用靶点与阿尔茨海默病及抑郁症的多个信号通路和生物学过程高度富集,PPI网络结果显示APP、MAPK1、STAT3等靶蛋白可能是抑肝散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伴发抑郁的重要作用靶点。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抑肝散活性成分与重要靶点结合活性较好。结论:抑肝散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伴发抑郁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可以通过改善神经递质代谢、调节神经突触传递、减轻神经炎症等多个方面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伴发抑郁障碍
    • 潘楠楠; 卢浩扬; 周列民; 宁玉萍; 方子妍
    •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母爱剥夺应激对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重要组成部分前额叶、海马、丘脑的神经元及GFAP表达的影响,探索早期应激造成成年后抑郁样表现的病理机制。方法新生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母爱剥夺组(n=20)和对照组(n=20)。母爱剥夺组幼鼠出生后1~14 d予母爱剥夺应激,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待大鼠2个月龄时进行抑郁样行为学评估,后处死取脑,分别行Neun和GFAP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ImageJ计数阳性细胞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母爱剥夺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出现快感缺失、社交主动性降低等抑郁样行为表现;其前额叶、海马区及丘脑Neun阳性细胞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P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母爱剥夺组大鼠前额叶、海马区及丘脑GFAP阳性细胞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后早期母爱剥夺可致大鼠成年后出现抑郁样行为表现,而早期母爱剥夺可致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额叶、海马及丘脑区的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数目显著减少,推测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可能参与早年应激致成年后抑郁的病理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