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八届北方精神医学论坛
第十八届北方精神医学论坛

第十八届北方精神医学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长春
  • 出版时间: 2016-08-13

主办单位:;黑龙江精神医学协会;;

会议文集:第十八届北方精神医学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5-HT, NE, DA等神经递质不同程度功能降低或不平衡有关。通常认为大脑皮质前额叶背外侧参与情绪的产生和调节,在理论上通过改善患者的前额叶背外侧区功能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障碍。rTMS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是美国FDA批准的唯一的非系统性非侵人性治疗抑郁症的疗法,尤其适用于曾经用过抗抑郁药物而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成人患者。rTMS是一种安全的物理治疗手段,由于它是非系统性疗法,所以不伴有用药常见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性功能异常,恶心,嗜睡,口干等。相对于药物治疗,其起效快,不易成瘾。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需静脉麻醉,可以完全保持清醒。相对于电休克治疗,其安全性高,无痛苦,不会影响认知功能。通过一病例,发现了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治疗中的另一种有效方式,rTMS辅助药物的疗效要好过单纯的药物治疗。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亦有许多相关资料证实了rTMS的明确疗效,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以及同仁能够认识和接受rTMS这一新的物理治疗方法,积累更多的临床病例,从而为抑郁症患者带来更多的福祉。
  • 摘要: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出现戒断综合症——震颤谵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确很棘手,无论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还是应用抗焦虑药物治疗却不能尽快缓解其谵妄,继续饮酒会缓解其谵妄,但饮酒后继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加大死亡风险,故近年来我科采用静点保肝药物的同时加用静点精氨酸治疗.
  • 摘要:甲基苯丙胺是强效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其作用机制:一方面促进突触前膜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另一方面阻断突触后膜儿茶酚胺的回吸收。长期使用或忽然增大剂量使用可引致精神障碍,表现为意识清晰状态下降出现幻觉、妄想等感知、思维障碍。本组资料显示,吸食病毒的以城市男性、青壮年多见,且以好奇而吸食病毒者占64%,本文与以往报道吸食海洛因的原因相同,用量多为1000毫克左右。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初期类似神经症的症状,大剂量或重复长期使用冰毒后导致幻觉妄想或抑郁等类似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重性精神症状。经治疗后,治愈72%,好转28%。但亦有19%的患者回家后,复吸冰毒引起的精神障碍再次住院。对此应引起家属、医生及社会的重视。
  • 摘要:抑郁症是精神科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患者除情绪症状外,还可能伴有认知功能方面的改变,虽然对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不少,但不同程度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的特点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运用神经心理测验RBANS结合神经电生理指标P300对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试,探索不同程度首发抑郁症患者神经心理和神经生理认知功能的特点,为不同程度抑郁症患者诊断、治疗、恢复及疗效的评定起指导意义.
  • 摘要:从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社会心理因素方面探讨抑郁症患者伴发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年龄偏大、首发年龄偏小、抑郁症状严重、经历更多负性生活事件、主观社会支持越高的抑郁症患者更有可能伴发睡眠障碍。
  • 摘要:重性抑郁障碍(MD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据报道其遗传率可达40%-50%.迄今为止,与MDD发病相关的易感基因报道已有很多.其中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基因,尤其是位于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334558位点,已经被视为与MDD发病有关的遗传风险位点.然而,既往GSK3β基因与MDD之间关联研究的重复结果并非一致.且在之前的样本研究中也未能发现阳性结果.因此,rs334558是否与MDD发病相关仍有待商榷,是样本量不够大还是样本一致性不够高,是需要进一步纳入分析的因素.
  • 摘要:本研究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采用局部一致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伴发睡眠障碍的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基础状态下的自发脑功能活动,探讨该类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改变.
  • 摘要:应用低频振幅(ALFF)和局部一致性(ReHo)指标分析首发抑郁障碍患者及其临床痊愈后基础状态下大脑自发活动特征,探讨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前及痊愈后静息状态下的脑神经功能改变.
  • 摘要:甲卡西酮作为长治地区目前较为流行的新型合成毒品,常常导致吸毒者出现精神障碍,甚至是精神病性症状.目前治疗甲卡西酮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药物多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对比奥氮平与利培酮这两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甲卡西酮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 摘要:验证强迫症患者存在认知损害,探索强迫症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本组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且与强迫症症状严重程度存在负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海人藻酸致急慢性癫痫模型中Nrf2的变化及其对神经元的影响. 方法:大鼠海马内注射浓度为(1 ug/ul)海人藻酸(KA)1.0 ul后,随机分为模型24 h组(急性模型组)及模型28 d组(慢性模型组),假手术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组10只.尼氏染色法观察神经元的变化;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法测定Nrf2的表达. 结果: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24 h组与模型28 d组尼氏小体均减少,但以模型28 d组减少显著;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结果表明,模型24 h组的表达增加,模型28 d组表达则减少. 结论:Nrf2在急性模型表达上调,具有抗氧化作用,进而保护神经元;慢性模型中则不具有抗氧化作用,神经元受损.
  • 摘要:健康教育引入"阅读疗法".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将阅读疗法纳入健康教育项目规划,在健康教育机构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医院、大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引入阅读疗法.可以提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效果,促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 摘要:目的:探讨NOS1、NPAS4和PCM1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 方法:纳入516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16例健康对照,采用荧光定量PCR对精神分裂症3个基因的5个功能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单核甘酸多态性与疾病的关联性.进一步分析PANSS因子分与NOS1、NPAS4和PCM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结果:NOS1(rs3782219、rs3782221)、NPAS4(rs7947391)及PCM1(rs445422、rs370429)5个SNP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分别P=0.65、0.33、0.84、0.48、0.97;0.52、0.28、0.96、0.22、0.94).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单体型分析显示,NOS1基因的2个SNP位点(rs3782219、rs3782221)组成3种单体型(AA、GA、GG)及PCM1基因2个SNP位点(rs445422、rs370429)组成3种单体型(AA、GA、GG)频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分别P=0.283、0.794、0.218、0.156、0.150、0.904).NOS1基因的rs3782219基因型与兴奋/敌对因子,rs3782221基因型与抑郁/焦虑因子、兴奋/敌对因子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分别P=0.016、0.024、0.000);NPAS4基因的rs7947391与阳性因子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5);PCM1基因的rs445422与PANSS总分、阴性因子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分别P=0.001、0.000),rs370429与PANSS总分、阴性因子、认知因子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分别P=0.000、0.000、0.000). 结论:NOS1基因的rs3782219和rs3782221位点,NPAS4基因的rs7947391位点以及PCM1基因的rs445422和rs370429位点可能不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位点,但是,但这些基因SNP位点基因型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表型特征.
  • 摘要:目的:观察阿立哌唑替换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40例既往服用氯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再次住院更换为阿立哌唑治疗12w.分别于服阿立哌唑前及服药后2w、4w、6w、8w、10w、12w末采用BPRS量表评定疗效,服药第12w末采用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治疗后6w、8w、10w、12w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其中32例患者成功地换为单剂阿立哌唑治疗.结论:阿立哌唑代替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少,且改善了患者的认知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利培酮对照.方法:将64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及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减分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阿立哌唑组显效率93.9%,利培酮组显效率96.8%,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均有较好的疗效,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及阴性症状均有良好的效果,阿立哌唑的不良反应小.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利培酮少.
  • 摘要:目的:观察氟西汀辅助利培酮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氟西汀+利培酮)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都用利培酮3mg/d6mg/d,治疗组加用氟西汀20mg或40mg,治疗8周.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早起效7d且有效率高(P<0.05).结论:治疗组疗效好,起效快.
  • 摘要:目的:评价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妄想性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以期找到适当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率.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妄想性抑郁症患者4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干预10d后,观察两组自杀念头、自杀行为以及自杀准备行为的情况,并调查比较两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干预组干预后自杀念头、自杀行为以及自杀准备行为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干预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97.62%VS78.5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患者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自杀心态和自杀行为,具有大力在临床上推广的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延续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护理措施,研究组实施延续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以及出院3个月后的康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出院后3个月SQLS、PANS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效果以及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68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及综合护理干预,干预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社会功能.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HAMD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干预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社会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社会功能损害.
  • 摘要:睡眠对于保证机体健康、维持内稳态功能具有十分必要的作用。睡眠时间短、易醒或者睡眠质量下降都可能干扰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或者影响个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对疾病的发展过程及转归产生影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这两种精神疾病与睡眠障碍存在关联。失眠常常是代偿失调或者疾病复发的前驱症状之一。病情稳定或者服药治疗的病人仍然可能存在睡眠紊乱,有可能是药物治疗本身所导致或加重的,(一些抗抑郁或抗精神病的药物对褪黑素能系统有副作用,因而改变了睡眠)。对睡眠或者昼夜节律的调节是通过SCN实现的。事实上,一方面SCN表达高水平MT1,MT2褪黑素受体另一方面,褪黑素抑制SCN神经元的活性,这也揭示了为什么褪黑素是睡眠或昼夜节律系统调节的关键物质。睡眠和情绪症状学的紊乱与精神疾病患者褪黑素昼夜节律调节失调和分泌异常密切相关。对人的临床研究发现,给予3-5毫克褪黑素治疗后,不仅可以延长睡眠的时间,而且可以减少抑郁症状。有相关的报道,“睡眠和情绪障碍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精神疾病中的睡眠障碍应该给予持续性治疗,因为保持和恢复正常的睡眠对理想的临床治疗结果都是十分必要的。
  • 摘要: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前往我院住院治疗并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将同期前往我院住院治疗并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50例设为对照组,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护理后的MOAS评分及BPR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人行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病人的攻击行为,改善其精神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症状基本消失以后,仍然会存在认知、行为以及个性等方面的问题,有的患者还可能残留部分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甚至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所以必须继续接受精神康复方面的治疗和训练.对日间医院服务模式在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收治的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设为对照组,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护理后的BPRS评分、SDSS评分及SQL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在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护理中,能改善病人社会功能及精神症状,预防复发,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的临床特点,分析猝死相关因素,探讨其防范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1980年1月至2014年6月间住院9例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参考有关文献分析.结果:9例猝死患者,猝死发生率为2.47%‰.占同期住院死亡病例的10.11%,多合并躯体疾病,服用氯丙嗪、氯氮平者较多,多联合用药,年龄50岁以上居多,猝死易发生在午夜、凌晨及新入院治疗初期.结论:关注药物选择,遵循单一用药原则,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重点时段的观察,患者定期体检相关辅助检查和全面整体评估,提高医务人员早期识别猝死发生危险的能力,是防范猝死发生的必要医疗措施.
  • 摘要:甲状腺机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因精神和环境不良刺激诱发的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其与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心理因素、人格特征、外界刺激、内分泌紊乱有密切关系。经研究证明患者病前经历较多负性生活事件的应激可能与发病有一定联系。该患者病前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并出现焦虑抑郁情绪,首诊未见明显的甲状腺毒症及体征,初查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为此首诊排除甲亢伴发抑郁,诊断“抑郁发作”,结合理论及研究成果容易得到结论:该患抑郁发作先于或诱发甲亢。但深思之后,值得进一步推敲。虽首诊FT3 , FT4未证明增多,但此方法相对不太稳定,不能完全确定甲亢有无。具于清汉等(1979 )统计,48.2%的甲亢病人会有精神障碍,很难说这不是以精神症状为早期临床表现的甲亢。本病例虽然不能说明抑郁与甲亢是为因果还是部分表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存在紧密联系。这也提醒临床工作者,遇到抑郁患者首诊或复诊时需有效的鉴别甲亢,不能凭借首诊确立终身诊断,避免漏诊漏治,并将此观念在临床工作中贯彻下去。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性精神病的分析与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回顾分析430例老年性精神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注意事项.结果:经有效的对430例老年性精神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并痊愈出院.结论:老年性精神病患者经过专业有效的住院治疗均能好转,对症治疗,重视心理护理,重视安全等为治疗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急救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治疗体会.方法:通过回顾分析188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治疗方法及重点注意事项.结果:经有效急救治疗后1820例患者被安全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并痊愈出院,60例患者现场好转后拒绝住院治疗.结论: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经专业有效急救后均能好转,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对症治疗,注意保暖,重视安全等为治疗关键.
  • 摘要:目的:剖析精神病康复期用心理干预的疗效.方法:2014年5月~2015年10月,我院接收的精神病康复期者33例.根据治疗方法,将33例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前者17例后者16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同时辅以心理干预治疗.观察两组半年内的病情复发情况,比较疾病复发率.结果:实验组疾病复发者共3例,所占百分比为17.65%;对照组疾病复发者共7例,所占百分比43.75%.实验组的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常规治疗中合理引入心理干预措施,可降低病情复发率,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背景在临床上广泛的认为,难治性抑郁症是潜在的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本文综述了相关研究证实这个观点. 方法:本文综述了在1998年1月到2008年1月期间发表的文章,关注的是患有重性抑郁症的成人,和双相障碍有这个问题存在的,这个问题是初始诊断为重性抑郁症的难治性的患者可能是未被识别的双相. 结果:数据显示:1、难治性抑郁症群体较高概率为隐藏的双相障碍.2、没有足够的证据清楚地证明或拒绝这个假说,这个假说是虽然持续抗抑郁剂的治疗仍然会病情复燃的病人可能是双相谱系障碍,3、初始诊断为重度抑郁症的患者在经过抗抑郁剂治疗后,没有显示较高的转化为躁狂或轻躁狂的概率.4、诊断为双相障碍的病人,应用抗抑郁剂的效果欠佳,而且耐受性差. 结论:关于明显的难治性抑郁症可能是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这个假说,本综述提供了中度的支持.所以,临床医生在面对重度抑郁症时,需要寻找双相的"软症状",并做好相应诊断和改变治疗策略的准备.
  •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自我处置训练对我市康复期优抚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巡诊的康复期优抚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药物自我处置训练.观察比较两组社会功能缺陷和服药依从性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在训练6个月和随访6个月时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较对照组明显下降,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自我处置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服药依从性,减少复发.
  • 摘要:抑郁症被认为是第二大的精神疾病,且患者正在逐年增加.根据厚生劳动省的调查,1996年有20万7千人抑郁症患者,2008年增加至70万4千人,和1996年比较增加了3.4倍.从这项调查可以看出对抑郁症的对策需要抓紧进行.对抑郁症各种各样的研究正在进中,近几年从人际关系开始对抑郁症机制的研究在增加(例:丹野2001).根据joiner(1992)的研究,他人在爱情或人际关系上委婉的请求,被拒绝时抑郁症状会增强.不只是这样,一般的抑郁原因是自我认知过程,人关系也是一主要原因.根据杉山(2001)的研究,抑郁倾向者在对人关系上对别人的爱情和对自己的关心较为敏感,对自己容易抱疑念.从以上的事表明抑郁倾向者在对人关系上是消极的事情.所以应该关注抑郁倾向者的人际关系.着眼于对朋友的关系.就这一方面来考虑,抑郁倾向者的特征明确抑郁症的预防,防止导致利用的可能性.所以,本次调查的假说是抑郁倾向的人际关系是消极的.
  • 摘要:目的:研究有效沟通在精神疾病护理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我院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诊治的120例精神疾病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60例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操作,观察组的60例患者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效沟通,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以及实施15d护理操作后的精神评定量表(BPRS)评分、焦虑及抑郁评分情况. 结果: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实施护理操作前BPR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经过护理操作后,两组患者的BPR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操作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精神疾病患者在护理操作中实施有效的沟通能够缓解患者精神症状,降低患者抑郁及焦虑状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摘要:目前国内没有精神科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精神病院的临床药师都是在综合科医院接受的培训,精神专科医院如何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正在不断摸索、探讨. 我院临床药学在工作过程中,结合理论和实践,参考学习前人经验,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我院的临床药学工作,完善工作模式。作为临床药师,也在追求个人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工作中随时发现新问题随时解决,并以每个问题为一个起点联系其相关的知识结构,随时更新专业知识。由掌握精神科药学知识,扩展至医学、检验、诊断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临床其他科病症和用药的知识。
  • 摘要:目的:分析精神专科工作中临床药师的重要性及其特殊点,指导我院进一步安排临床药学实践内容。 方法:结合日常药学查房体会及患者用药咨询情况,从医生、患者、家属角度分析其对药物咨询的主要关注点及精神科临床药学服务的特殊着手点。 结果:临床药师在精神科的诊疗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可以辅助医师、护理人员、患者自身及其家属建立正确的疾病认识,提高患者依从性,避免重复入院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及患者主观痛苦。 结论:临床药师工作在精神专科治疗中的临床模式仍在摸索中,但可以确定的是其对精神科疾病的治疗可起到重要作用,应当予以正确的看待近十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疾病发病机制探索及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的增加,精神科药学相关的发展比较迅速,国家对精神科药物积极开展新药研发和引进,使得患者面对自身疾病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社会上对于精神和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精神专科已经基本摆脱了以往的社会形象.
  • 摘要:精神病患者已发生冲动行为,不仅给病房管理增加了困难,也影响了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全面了解病情,掌握接触患者的技巧,注意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有预见性的观察到患者的行为,改善病房环境,遵守规章制度,加强服药质量,尽快控制病情,开展文体活动,宣教家庭应对知识可以有效预防和冲动行为的发生.
  • 摘要:沙盘治疗是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将沙盘疗法与生物反馈脑电分析、分析心理学相结合可用于个体的生理与心理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精神科女性住院病人冲动行为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方法:实施品管圈活动,对某医院精神科疗区女患者冲动行为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实验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等措施,加强对病人冲动行为的管理,并将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女性患者冲动的行为发生情况与实施前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住院女性患者的冲动行为发生率由实施前22.67%降到9.67%,实施品管圈前后女性患者冲动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女性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率、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精神专科医院临床护士情绪智力现状,分析健康管理能力对情绪智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情绪智力量表,对吉林省4所精神专科医院36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吉林省精神专科医院临床护士职位、科室及有无子女的护士情绪智力及其各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林省精神专科医院临床护士情绪智力处于中等水平,是否护士长、科室(精神科和心理科)、有无子女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心理健康管理培养,不仅可以提升护理人员的情绪智力商数,达到较好的心理与精神状态,而且也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霍夫兰的说服模式理论对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科住院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病人家属.平均分成2组对照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实验组采用霍夫兰的说服模式理论,通过自行设计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表,护士观察量表.(NOSIE)问卷调查形式,对病人及家属在住院时出院时,出院1年后进行调查,获得数据,统计学分析,获得结果. 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及家属在健康知识掌握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时及出院1年后统计,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应用霍夫兰的说服模式理论对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提高家属的治疗依从性,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及提高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有较好效果.
  • 摘要:低钠血症是临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尤其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临床中低钠血症常规的治疗是给予高渗钠溶液输液治疗,而快速补钠治疗,血钠浓度升高过快容易引起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和脑桥外髓鞘溶解症(EPM),导致神经和精神活动异常,尤其在精神科,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龄患者的住院人数不断增加,如果不加以注意,往往带来不良的后果,现报道大连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的一名患者,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本例患者提示:CPM和EPM的发生重在预防,有学者建议对无症状的低钠血症患者可选择口服补钠及适当的水分限制,缓慢提高血钠水平,不应静脉输高渗钠,对于急性低钠血症可选择静脉补钠,但每日血钠提升的速度控制住8mmo1/L以内。而治疗上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及治疗原发疾病。至于该患者低钠血症的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与其患肺癌有关,目前对于肺癌患者出现低钠血症,甚至以低钠血症为首发表现,也多有报道,提示对不明原因的低钠血症患者,要全面检查,以免出现误诊、漏诊。
  • 摘要:抗精神病药导致体重增加(Antipsychotic-induced weight gain,AIWG)及其代谢改变是精神障碍治疗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AIWG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排除其它临床因素,这可能与不同的遗传背景有关.脂联素(Adiponectin,ADIPOQ)参与调节糖、脂代谢和免疫过程,同时,之前研究发现脂联素与精神疾病密切相关.以上,本研究筛选出ADIPOQ基因4个多态性位点,与AIWG人群的体重、糖脂代谢指标及其变化趋势等30项指标进行数量性状的关联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注意缺陷与破坏性行为障碍(children attention deficit and disruptive behavior disorder ADDBD)的自愈率、其他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及持续性. 方法:对2005年3-4月在河南唐河县22所小学中诊断出的ADDBD儿童,于8年后依据DSM-Ⅳ进行ADDBD及其他精神障碍的诊断. 结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品行障碍(character disorder CD)、ADHD合并ODD(ADHD+ODD)及ADHD合并ODD合并CD(ADHD+ODD+CD)的自愈率分别为81.7%、63.3%、85.3%、44.4%及0,ADHD明显高于ODD(x2=4.261,P=0.039).ADHD、ODD及CD之间无诊断转换.ADHD、ODD、CD、ADHD+ODD及ADHD+ODD+CD其他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10.0%、13.6%、33.3%、38.9%及50.0%,ADHD、ODD、CD及ADHD+ODD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36,P=0.013).自愈率男女无明显差异,其他精神障碍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男,11%,女26.4%,P=0.021);进入成年期后27.78%的患者未愈. 结论:(1)注意缺陷与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自愈率高,其中ADHD较为明显;(2)注意缺陷与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出现其它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其中女性和合并症者较为明显;(3)儿童期ADDBD可能持续至成年期.
  •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帕罗西汀联合安乐片治疗高血压伴抑郁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100例高血压伴抑郁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总疗程一共16周,观察组采用盐酸帕罗西汀联合安乐片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并通过HAMD量表评定疗效. 结果:前4周两组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总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中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13例,而对照组中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8例,并且观察组患者产生震颤、女性月经紊乱、心电图异常等不良反应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 结论:盐酸帕洛西汀联合安乐片的有效率明显更高,盐酸帕罗西汀用量小,且副作用小,大大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 摘要: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疾病历史悠久,疗效也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肯定,既往多用于重性抑郁,兴奋躁动,木僵,亚木僵状态病人的治疗,随着无抽搐电休克的改进,安全,有效等特点更为突出,临床适用范围也在扩大,所以我科对近1年不合作的分离转换障碍病人进行了首选MECT治疗,现对这10例病人进行回顾分析.
  • 摘要:目的:比较单用帕利哌酮与结合心理社会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结局的影响. 方法: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单用帕利哌酮组(对照组,40例)和帕利哌酮结合心理社会干预组(研究组,40例).主要结局指标为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分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IEF)评分,次要结局指标为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结果、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II-CV)评分和临床治愈率(定义为PANSS各项目均≤3分且持续6个月). 结果:研究组在SDSS量表中"职业和工作"、"社会性退缩"、"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及"责任心和计划性"4个项目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03);在WHOQOLBRIEF评分中,研究组在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的FACESII-CV总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0.05);研究组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理社会干预治疗联合帕利哌酮有助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改善和功能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帕利哌酮(芮达)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的影响. 方法:入组首发精神分裂症40例,帕利哌酮(芮达)起始剂量3mg/d,一周后加量至6mg/d,并维持至12周,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评定生物反馈6个脑电指标(θ波、α波、smR波、β波、γ波及θ/β比值). 结果:治疗后4周、8周、12周θ波、α波下降明显(p<0.03,p<0.01);smR波、β波治疗后4周增加(p<0.01),治疗8周、12周略下降(p>0.05);γ波治疗后8周增加(p<0.01);θ/β比值在治疗后4周、8周、12周均下降(p<0.01). 结论:帕利哌酮可以改善神经传导的环路脑电信号,对多维度评估药物副作用和整体康复作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应对方式(coping style),又叫应对策略,指克服或容忍内在和外在压力或挑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及行为策略.具有不同的分类和维度.性别差异影响个体应对方式的选择。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由气质和性格构成,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应对方式与人格特质有密切的关系。应对方式常常被认为是一种习得行为,影响应对方式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个体发展、早期经验、社会支持等。应对方式是理解在心身疾病的易感性中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结构。人的智力、人格等方面都受遗传因素影响,关于应对方式在遗传方面的研究较少。
  • 摘要:目的:运用心率变异性的频谱分析探讨抑郁患者自律神经功能的特点,为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能的生理学指标.方法:对25例抑郁症患者及24例正常对照组分别收集心率变异性(HRV)的LF、HF、LF%、HF%和LF/HF等指标;8周时对抑郁症组再次进行HRV各项指标的收集.结果:(1)抑郁症组中LF值与HF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2)抑郁症组经抗抑郁药治疗,8周较基线LF值与LF%值均显著降低.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自律神经系统处于紊乱状态且交感神经活性相对亢进;经抗抑郁药治疗8周,其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减弱.
  • 摘要:精神专科开放病房日常工作中发现,住院患者普遍存在着自我效能感低,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同时家属因照顾压力负性情绪发生率较高.为提升康复期患者的自信心以及帮助家属疏导情绪,结合开放病房的特点,对入住开放病房的部分患者及家属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进行干预.通过观察、访谈评估活动效果发现,表达性艺术治疗形式多元,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普遍欢迎,并能够提升患者自我能效感、激发患者价值感以及缓解家属的负性情绪.表达性艺术治疗是社会工作者在精神专科开放病房开展专业服务的一种好工具,值得精神健康领域社工学习实践并不断创新,让艺术治疗带给患者及其家属更多地康复信心和放松心情。
  •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我国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模式存在的缺陷、精神障碍患者愈后社会地位不高、难以真正回归社会等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影响精神障碍患者愈后社会地位的因素、社会工作介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地位的优势,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地位的方式,并对介入工作进行了反思.
  • 摘要: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常面临诸如保密、知情同意、案主自决等伦理困境.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伦理困境时以保护生命、患者利益优先和医学人道主义原则为指导,做出符合伦理和服务对象利益的选择.
  • 摘要:目的:研究IGF2BP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 方法:收集790例中国北方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83例健康对照个体外周血样品,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IGF2BP2基因rs4402960位点基因型.应用拟合优度x2检验分析基因型频数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应用x2检验和数量性状分析分别进行等位基因、基因型以及各种临床表型的关联分析. 结果:IGF2BP2基因rs4402960位点的基因型频数分布在精神分裂症病例组和对照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rs4402960位点的T、G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显著(x2=7.056,P=0.008,OR=1.221,95%CI1.013-1.476).T/T、T/G、G/G3种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显著(x2=7.316,P=0.026),精神分裂症病例组中携带T等位基因(T/T或T/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4.972,P=0.026).性别分析发现这种遗传学关联存在着性别差异,rs4402960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男性健康对照间差异显著(x2=8.102,P=0.004;x2=8.392,P=0.015),而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间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表型分析发现,rs4402960位点与关系妄想相关联,而与其他阳性、阴性表型无关联. 结论:IGF2BP2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发病相关联,携带T等位基因可增加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
  • 摘要:目的:调查沈阳市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对患者康复的预期水平,了解照料者对患者疾病康复预期水平与精神疾病复发产生之间关系. 方法:随机选取沈阳市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调查患者405名,及其照料者402名.调查患者和其主要的照料者的一般信息,照料者对患者精神疾病康复的预期程度和患者的复发次数、病程.分析患者照料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预期与发病次数的相关性. 结果:照料者对疾病康复的预期与复发次数存在相关性(0.286,P=0.000),但预期水平与病程并不相关.高预期的复发次数为(1.26±0.99),中等预期的发病次数为(2.06±1.78),低预期的发病次数为(3.36±3.68),且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但病程按预期水平分组两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比较病程与预期的相关性分析,显著性0.081,P=0.108无统计学意义.而发病次数与康复预期之间相关系数为0.286,P=0.000,具有相关性.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照料者对精神疾病康复的预期可能与患者的复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患者的复发次数也会对照料者对患者康复的预期产生一定影响.由于本次调查为横断面研究,因此两者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解释.
  •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贴压对精神疾病患者便秘的疗效,为此疗法应用于改善精神科患者便秘症状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调查本院精神疾病住院患者便秘情况,选取76例持续便秘6个月以上,且应用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经过30天的洗脱期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维持精神科药物治疗,同时停用原有的便秘治疗方法,仅给予为期30天的耳穴贴压治疗;对照组给予番泻叶治疗.观察两组干预前后便秘程度、排便间隔、精神科药物用量和对耳穴贴压治疗的接受程度.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耳穴贴压在改善精神疾病患者便秘方面有一定作用,体现在缓解便秘相关不适症状方面(P<0.05),而本研究中排便间隔时间和抗精神病药物用量方面的改善不明显(P>0.05). 结论:在精神科用药量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单独采用耳穴贴压的方法治疗精神科便秘患者,可使其自觉便秘相关症状减轻且接受度较好,但如何缩短排便间隔、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用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急性期治疗后残留抑郁症状的性别差异,及残留症状与治疗时间、治疗方式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7月中国11家医院门诊抑郁症急性期治疗后患者1503例,应用QIDS量表分为残留症状组和无残留症状组,比较残留抑郁症状及不同治疗时间、治疗方式的性别差异. 结果:女性残留症状患者复发比例相对较高(x2=6.9604,P=0.0083).男性残留症状总分、条目"感觉沮丧"、"注意力/做决定"、"反应迟钝"较女性更为严重,而女性在夜间睡眠方面较男性更差(P<0.05).治疗11周的患者中,男性的残留症状数目较女性更多.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女性的残留症状数目有降低的趋势.使用一种抗抑郁药物治疗者中,男性的症状相对更重(P<0.05).性别亚组内,女性受试者中,联合两种及以上抗抑郁药物受试者的严重程度相对更重(P<0.05). 结论:性别差异对抑郁症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症状种类、数目、症状严重程度起到指示作用,应根据性别进行细化区分,指导临床治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