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残留症状

残留症状

残留症状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6575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大众科技、甘肃科技、甘肃科技纵横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浙江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2013年浙江省康复医学学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术年会等;残留症状的相关文献由30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刚、丰雷、吴文源等。

残留症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6575 占比:99.44%

总计:16669篇

残留症状—发文趋势图

残留症状

-研究学者

  • 王刚
  • 丰雷
  • 吴文源
  • 方贻儒
  • 朱雪泉
  • 王学义
  • 胡建
  • 冯媛
  • 刘铁榜
  • 张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文静; 王喜苹; 高咏莉
    • 摘要: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治疗后残留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将77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设为研究对象,治疗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残留症状情况,收集患者资料,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残留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入组患者中有23例患者治疗后存在残留症状,发生率为29.9%。性别、睡眠障碍情况、治疗期间发作次数、发作时伴认知障碍情况、服药依从性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治疗后残留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或0.01)。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治疗后残留症状发生率较高,与性别、睡眠障碍情况、治疗期间发作次数、发作时伴认知障碍情况、服药依从性有关,临床应引起重视。
    • 黄娟; 冯媛; 张玲
    • 摘要: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D)缓解期残留症状自评与他评的一致性。方法:收集240例经过急性期治疗有效的BD患者人口学资料、疾病临床特征;分别于急性期治疗后(基线)及此后的3个月和6个月时采用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QIDS-SR16)、心境障碍问卷(MDQ)自评方式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杨氏躁狂量表(YMRS)他评方式对入组者进行残留症状评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连续变量做一致性检验。结果:HAMD-17与QIDS-SR16基线、3个月和6个月的总分、核心条目呈较强一致性(ICC=0.62~0.85;P均<0.01);睡眠条目在基线呈中等一致性(ICC=0.49,P<0.01),3及6个月呈较强一致性(ICC=0.65;P均<0.01);自杀条目随着缓解时间延长,一致性逐渐增强;躯体症状一致性一般(ICC=0.49~0.52;P均<0.01),且随着缓解期延长,一致性减弱。YMRS与MDQ在总分、精力充沛和/或心境高涨、冒险和/或易激惹条目上随着缓解时间延长,从基线呈一般或中等一致性(ICC=0.37~0.50;P均<0.01)到6个月呈较强一致性(ICC=0.60~0.71;P均<0.01)。结论:BD缓解期患者残留抑郁症状多见,QIDS-SR16自评结果与HAMD-17评估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可作为有效的评估工具;MDQ可作为缓解期筛查躁狂残留症状的工具。
    • 王欣; 木坦力甫江·买买提
    • 摘要: 目的 探讨正念认知疗法(MBCT)联合药物对抑郁症残留症状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在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84例,经急性期抗抑郁药物治疗8周后,仍然存在残留症状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抗抑郁药基础上结合MBCT干预。观察两组入组时、4、8周末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条目(HAMD-17)、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和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自评和他评量表评分变化,经统计学分析抑郁症残留症状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干预组4周干预后、8周末的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4周干预后、8周末的减分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4周末、8周末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均高于基线(均P<0.05);两组4周末、8周末的BDI量表评分较基线下降(P<0.05);治疗后FFMQ评分显著上升,干预组4周末、8周末的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 MBCT联合药物可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残留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正念水平。
    • 孙云霞; 姚金兰; 钱敏才
    • 摘要: 本文综述抑郁症残留症状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评估工具及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应用现状,探究自我管理、医院管理、社区管理以及整体管理模式在抑郁症残留症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进一步开展抑郁症残留症状的非药物干预提供参考。
    • 陈曹华; 李沛桢; 周华亮; 马潍珩; 刘汝专
    •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常残留疼痛、麻木、肌力下降等症状,极大影响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及心理状态。因此要重视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症状的中医辨证分型体系的建立,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文章通过对其中西医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类、功法锻炼、推拿、心理治疗等)的梳理,以期给广大学者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 祁娜; 杨晓帆; 肖乐; 朱雪泉; 冯媛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精神科门诊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治疗后的社会功能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全国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组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纳入急性期抗抑郁药治疗8~12周后治疗有效的抑郁症患者,在基线期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席汉残疾量表评估患者急性期治疗后的残留症状以及社会功能,并于治疗后1、3、6个月末完成3次随访评估。结果共428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精神专科医院患者175例(41%),综合医院精神科患者253例(59%)。就诊于精神专科医院的抑郁症患者年龄和首次发作年龄均低于综合医院就诊的患者(P<0.05)。在治疗策略上,相较于综合医院精神科,精神专科医院使用的抗抑郁药种类不同,使用剂量相对更高,急性期抗抑郁药治疗时间更长,更多合用镇静催眠药(P<0.05),更少合用抗精神病药(P<0.05)。基线期精神专科医院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程度高于综合医院精神科的患者(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就诊医院类型、首次发作年龄、抗抑郁药的剂量与基线期席汉残疾量表总分显著相关(P<0.05)。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随访期间精神专科医院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情况优于综合医院精神科的患者(P<0.05),影响社会功能恢复的因素包括就诊医院类型、首次发作年龄、首发抑郁症、抗抑郁药剂量和合用抗精神病药(P<0.05)。结论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精神科门诊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模式存在差异,对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改善具有一定影响。经过巩固治疗后,精神专科医院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综合医院,其中首次发作年龄、首发抑郁症、抗抑郁药剂量及合用抗精神病药是影响社会功能恢复的因素。
    • 陈益升; 蔡福才; 林荣启; 范文东
    • 摘要: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复位成功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把80例PC-BPPV复位成功后具有残留症状且中医辨证属肝阳上亢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天麻钩藤饮口服,疗程均为7 d,比较2组疗效和治疗前后眩晕残疾量表(DHI)评分和眩晕症状指数(VS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优于对照组的77.5%(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DHI、VSI评分均降低(P均<0.05),治疗后2组比较,治疗组DHI、VSI评分降低更为显著(P均<0.05)。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肝阳上亢型PC-BPPV复位后残留症状,可明显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满意。
    • 刘新发; 张宏强
    • 摘要: 抑郁症作为精神科三大重性精神障碍之一,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和致残率高等特点,多数患者经过抗抑郁药物足量足疗程治疗后仍然会存在残留症状,这些残留症状的持续存在使患者无法达到真正临床痊愈的治疗目标,一方面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使病情容易波动或复发影响预后。文章参考最新临床研究成果,主要从抑郁症残留症状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抑郁症残留症状的治疗手段及措施、抑郁症残留症状与复发等方面予以研究,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抑郁症残留症状的识别能力及诊治水平。
    • 刘新发
    • 摘要: 抑郁症属于三大重性精神障碍之一,多数患者治疗后都会出现残留症状,这些残留症状持续存在使患者无法达到真正临床痊愈,一方面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使病情容易复发,影响预后.参考最新临床研究成果,主要从抑郁症残留症状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抑郁症残留症状治疗措施、分类及药理学机制研究,抑郁症残留症状与复发、抑郁症残留症状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等四方面予以阐述残留症状对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提高对抑郁症残余症状患者诊疗水平,完善临床对这类患者治疗效果.
    • 肖乐; 朱雪泉; 丰雷; 冯媛; 吴文源; 王刚
    • 摘要: 目的 探讨抑郁症急性期是否达完全缓解对残留症状变化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非干预性研究,在中国13个城市的16家医院开展,研究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纳入急性期抗抑郁药治疗8~12周后治疗有效的抑郁症患者,在基线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采用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Brief 16-item Quick Inventory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Self-Report,QIDS-SR16)、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亚利桑那性体验量表(Arizona Sexual Experience Scale,ASEX)、数字广度和符号编码测验分别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性功能与认知功能,于1个月末、3个月末和6个月末完成3次随访评估.采用重复测量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广义估计方程进行组间各指标的比较和分析.结果 共428例抑郁症患者符合人组标准纳入分析,基线时179例(41.8%,179/428)达完全缓解纳入完全缓解组,249例(58.2%,249/428)部分缓解纳入部分缓解组,2组基线人口学资料、疾病特征、治疗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完全缓解组食欲增加、体重增加、自杀意念、坐立不安的发生率随时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2~1.34,均P>0.003),部分缓解组睡眠过多、食欲增加、体重增加的发生率随时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43~-1.26,均P>0.003),2组其余症状在6个月末相对于基线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77~-2.46,均P<0.003),而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7~3.26,均P>0.003).2组在各访视点GAD-7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68~113.80,均P<0.0l),完全缓解组焦虑症状改善优于部分缓解组(F=8.39,P<0.01).2组ASEX总分在各访视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3~-0.68,均P>0.05),组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0.01~0.17,均P>0.05).基线时2组数字广度测验、数字符号测验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3、-1.14,P>0.05),校正基线时总分后,随访期间数字符号测验总分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1.14~-0.91,均P>0.05).结论 急性期的治疗结局对抑郁症的残留症状变化具有影响,达完全缓解对于焦虑症状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性功能障碍、认知症状的改善无显著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