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2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064篇;相关期刊267种,包括心理学探新、大众心理学、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0年陕西省精神医学暨心理卫生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全国第五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等;个体心理的相关文献由391位作者贡献,包括彭移风、肖川、褚远辉等。

个体心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9 占比:3.4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064 占比:96.57%

总计:9386篇

个体心理—发文趋势图

个体心理

-研究学者

  • 彭移风
  • 肖川
  • 褚远辉
  • 伍小涛
  • 唐欢
  • 尚鹤睿
  • 应小萍
  • 於贤德
  • 朱映丽
  • 李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晓彤
    • 摘要: 注重个体心理研究,从个体心理研究入手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内在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现实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有机统一,其内涵只有在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对立统一关系下进行理解才能真正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心理进行关注,找到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影响机制,在对个体心理现象研究中遵守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原则,疏通与引导原则以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效性。
    • 郑洁琦
    • 摘要: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普及,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选择城市展厅作为品牌销售推广的阵地。城市展厅模式与传统汽车4S店销售模式,在选址、商业功能上存在明显的不同。本文从消费者心理、决策过程以及营销与沟通环境等方面,分析城市展厅模式的合理性和优势,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 张增赋
    • 摘要: 作为中国古典世情小说创作的巅峰,《红楼梦》的“大旨谈情”既表现出了鲜明的创作个性,也是《红楼梦》“情本”创作观念的具体表征。然而,在“有情”的现实生活叙事结构之外,作者又笼罩了一层“无情”的宗教叙事框架。为了破解这一悖论,本文从个体心理学的“社会兴趣”和“生活风格”理论出发,结合“阳明心学”等明代中晚期思潮,通过分析贾宝玉的生活世界,指出《红楼梦》的创作主旨在于颠覆一个“诈伪”的现实世界而重新确立一个“纯真”的理想世界。而从现实的此岸通向理想彼岸的津梁,则表现为宝玉的儿女之情。为了规避“情本”观与封建末世森严的道德秩序的显在冲突,作者在《红楼梦》的现实叙事结构之外又重新套上了一层“谪凡—度脱”的宗教叙事框架,构成了独特的双层叙事结构体系,也有效地拓展了小说的思想内涵。本文不仅将解读《红楼梦》宗教叙事框架与“大旨谈情”之间的关系,也将展示现代心理学理论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 李奕
    • 摘要: 在表达性艺术治疗课上通过彩色布块进行自我介绍,仅仅三个颜色的布块,看似简单的摆放,其中却能蕴含老师的名字和若干性格特点。这让我感受到创造性的表达有一种大道至简的意味。创造出来的作品可能形式很简单,但每一个元素都可以有人生相关的表达深度,如方形代表自己重视规矩的处事态度,圆形代表果实“华”。这种体验与我所熟悉的学生活动完全不同,它更多地关乎于个体心理探索的深度。
    • 张旭阳
    •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众在网络中的集群行为呈现出新的规律和复杂特征,文章探讨突发事件中网民集群行为的模式及其特征.基于集体行动空间理论,利用三个城市问卷调查数据,依据互动度与卷入度测量将网民集群行为模式区分为"独善其身"(低互动度低卷入度)、"圈内议论"(高互动度低卷入度)、"积极倡导"(高互动度高卷入度)与"公共协商"(低互动度高卷入度)四类.研究发现,上述模式占比依次递减,网民具备集群行为爆发的巨大潜在势能;各行为模式具有明显不同的信息特征;不同行为模式下的个体心理和结构动因存在显著差异.
    • 王海义
    • 摘要: 考生信息姓名:王×性别:男高考年份:2019年科类:理工总分:480分位次:459802019年二本批次控制分数线:432分,考生分数与批次线的分差为48分单科成绩:语文103分、数学105分、英语74分、综合198分录取结果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专业分差3分志愿填报的原则从生涯规划的角度看,志愿填报这个决策的过程是了解自我的过程,是如何更好的完善自我、体现自我的过程,是在社会应用中对自己能力水平的体现,也是个体心理走向成熟的一种选择。
    • 符坚;
    • 摘要: "凝视"作为动作,它是"看"的行为过程和状态的一瞬, 作为方式,"看"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知觉,也是主体通过他者获得的认知,是社会交往的行为,是多重社会经验建构的过程。"凝视"是肖像艺术的重要特征。在看与被看之间包含着多维的、传播的、动态的对话关系,它来自艺术家、对象、观者的三重通道,这也构成了观看的多元。由观看的动作转向观看的方式,肖像本身的媒介属性指向自我、他者、身份、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各个方面。凝视之下,感觉必然会通往对象的个体心理、生存境遇和时代发展。
    • 张雁飞
    • 摘要: 关于时间的概念多元且易变,难以找到既定的、现成的答案,但时间研究在文艺理论中的地位却居高不下,既有表现说的经验感悟,也有本体论的哲理思辨;既关乎内容的现实指涉,也联结着形式本身的美学价值。就创作实践来看,时间的实在与虚存、可见与可感,一直是中国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小说叙事传统中对于历史的追溯和言说呈现出长时间跨度的个体颠簸、家族兴衰或社会更迭,诗歌中的时间描写既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的宏阔体悟,也有“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个体感伤。同样,影像语言有着与生俱来的时间特质,传统社会的“家国一体”的格局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基础。在中国电影家国叙事的文本中,影片的叙事进程既可以遵循时间样貌,使其可见可感,也可以将时间的威力隐匿在文化中,表征为一种稳定的文化结构;既可以围绕某个大事件来凸显极限境遇下的真相沉浮与人性抉择,也可以呈现特定历史段落对个体心理造成的时间闭环与记忆“围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