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4579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77篇、会议论文92篇、专利文献7774篇;相关期刊2090种,包括社会心理科学、法制与社会、当代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84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国心理干预协会2015年学术会议、2014年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学术论坛等;社会心理的相关文献由5015位作者贡献,包括柴振荣、何梓焜、沈杰等。

社会心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77 占比:36.27%

会议论文>

论文:92 占比:0.75%

专利文献>

论文:7774 占比:62.98%

总计:12343篇

社会心理—发文趋势图

社会心理

-研究学者

  • 柴振荣
  • 何梓焜
  • 沈杰
  • 俞国良
  • 郑士贵
  • 乐国安
  • 李澄
  • 杨东
  • 王昌义
  • 石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左路平
    • 摘要: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切实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成为党的重要工作目标。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存在着辩证关系,社会心理的变化对意识形态安全和意识形态理论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在理论上,要总结意识形态建设融入社会心理因素的历史经验,借鉴学者关于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研究的理论成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理解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要把社会心理建设纳入意识形态建设体系,综合把握和运用社会心理策略,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实效性提升与积极社会心态培育协同发展。
    • 彭庆红; 刘迪翔
    • 摘要: 作为社会思潮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表征着从非存在到存在或由某种质到另一种质的生成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种社会思潮得以生成,离不开时代环境的熏陶、主体人群的支持、传播媒介的赋能等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从发展脉络上看,正是历经酝酿、萌芽、塑形、成型等时期,借助“社会现实问题激发出多元意见表达、一定群体心理和社会情绪积聚融合、思想观点与理论学说不断提炼升华、相对独立系统的社会意识现象形成”等步骤,才促使社会思潮成型成势,并最终以核心价值观念的产生、特定组织形态的出现、一致性社会影响力的合成为显著标志展示出来。
    • 杨乐; 李永佳; 杨晶晶
    • 摘要: 分析国内外关于产后抑郁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文献,通过两种学科综合的角度研究产后抑郁发病机制,并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文化模型加入文化调节变量,进而归纳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在护理策略方面总结出循证护理、强调男性参与、改善母婴分离、助产士培训、正念疗法等可在孕产妇不同时期有效预防和改善产后抑郁,并提出改进策略,为促进母婴身心健康提供思路和借鉴。
    • 郑东宇; 荆雯; 魏佳琳
    • 摘要: 随着中国在国际体坛的地位日臻提升,我国运动员屡屡成为赛场上的瞩目焦点,即文中所谓的“聚光灯式运动员”。如何保障聚光灯式运动员在承受社会力量审视的同时有效地趋利避害进而使其健康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实然问题。通过多向度地从政府体制、同行业竞争者、传播媒介、公众和学界方面观察,可以厘清聚光灯式运动员的成因,透视其两极发展的方向及转换关系。本文有关在生理活动与社会活动、认知程度与心理强度、尊重差异与变通管理、祛除固化与观念重构以及引介文化与致力打造五个方面提出路径探索的建议,可为助力我国体育事业取得更大发展提供参考。
    • 赵菲菲
    • 摘要: 尽管2019年12月暴发的新冠疫情已经过去,但后期偶发的疫情仍然损害着国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大学生群体尽管对新冠病毒危害已经有所认识,但变异毒株仍然使得人们产生了恐慌、焦虑、信谣、从众、过度防护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等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德育人,以德化人,以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危机意识和造就健康心理为主要内容,以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为理想目标,缓解大学生的消极情绪,提高其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这次疫情,紧紧跟随党和政府,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理性看待偶发疫情。
    • 陈正江
    • 摘要: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及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以社会心理视角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心理的传统与变迁,揭示其基本状态及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社会心理与职业教育现代化间的相互关系并尝试构建两者间良性互动机制,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社会心理支持。
    • 黄方楠; 李明德
    • 摘要: 网络形态的改变,加剧了非理性因素的“崛起”,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呈现出新的形态。网民成为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主体,网民个体对高层次需求的追求和对本我的释放,加强了个体对社会思潮的表达欲,形成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非理性表达现象;社会思潮群体通过社会认同的心理过程显现出群内偏好和群外偏见,形成群内情绪感染和对群外成员的非理性攻击行为。面对网络形态中非理性因素的增长和社会心理对非理性因素的促成,应当从网络新形式中的非理性识别、个人情感表达纠偏和群体心理疏导入手,提高新时代社会思潮的治理效率。
    • 刘蒙之
    • 摘要: 随着"社牛症"内容在社交平台的传播、评论与行为模仿,其逐渐从部分网红的哗众表演转化为各大平台用户竞相模仿的流行性传播现象,最终演化为弥漫于青年人群的社交心理。从"社恐"到"社牛"的社交价值取向的摇摆与转变是青年人群现实空间的社交需求被过度抑制之后内心的呼唤。青年人群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与世界产生真实的关联、优质的连接和健康的外向互动。
    • 沙彦飞; 张小兵; 沙晓菊; 沙博翰
    • 摘要: 随着城乡形态的演化及城镇化的发展,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认知方式也随之变化。加强居民社会心理建设是“仁义”下关发展的核心工程。文章通过文献梳理与问卷调查分析,对淮安区下关村居民地方感与社区满意度的内涵和维度进行界定,剖析历史文化社区建设对居民社会心理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下关村居民地方感与居民社区满意度呈现密切联系,下关村居民地方感对与居民社区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社区建设要加大提升居民地方感,进而提高居民满意度,这对全国历史文化社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杨积堂; 李新娥; 李斌; 任艳莉
    • 摘要: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一环。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顶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社区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前端载体,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对于协调社区人际关系,增加居民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当前城乡社区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进行梳理,总结现有城乡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探究城乡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就城乡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构建进行了初步研究和阐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