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6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2016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2016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16-04-21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会议文集:2016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二十多年前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联系,称之为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今天,有充分的理由说: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这也是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外在于青年学生自身的社会环境因素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道德知行。其中,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年学生的道德行为率影响体现在,与家庭教育中的溺爱保护相比较,简单粗暴型、放任自流型和平等协商型家庭教育的青年学生,其道德行为率均高于溺爱保护型家庭教育的学生,平等协商型家庭教育方式下青年学生的道德行为率最高。也发现了简单粗暴型、放任自流型家庭教育的结果要好于溺爱型,这也表明了溺爱对成长中的青年学生而言是一种骄纵,是在无形中“剥夺”了青年学生承担责任的机会,对青年学生提升道德水平会产生非常坏的影响。在家庭教育内容上,家庭教育越重视道德修养和学习成绩,家庭教育的方向与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方向越契合,教育效果就会体现得越明显,青年学生道德行为率就会越高。同辈群体的同群效应在道德知行问题上也得到了实证。青年学生的网络化生存现实,使得大众传媒作为影响青年学生的道德行为率的相当重要的因素也得到了证明。实证结果发现,聊天社交、休闲娱乐等网络内容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相对消极一些,知识性、新闻性的内容对青年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更为积极一些,也就是说,将网络作为学习平台来使用的青年学生其道德行为率更高、道德知行差异更小。
  • 摘要:在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形成方面,既往的研究重点在于学校的正式教育,而本文则着重探讨了正式教育之外,大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对大学生政治态度形成的影响。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出发,通过随机分配的室友网络来研究社会网络与大学生政治态度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设计可以有效避免社会网络的选择性,从而避免统计上的偏误。通过对比大学生入学之前和入学之后的两期数据,发现,在大学生入学之前,室友效应对政治态度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在大学生入学之后,室友效应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则非常明显。这可以确证所发现的室友效应确实是产生于大学生入学之后的。具体而言,研究显示,室友的政治态度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有着极为明显和强烈的影响。室友的政治态度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并且层层递进:首先,在日常交往过程当中,大学生出于对融入室友网络的需求,会主动关注交谈过程中所涉及的重大事件,因此室友对重大事件的关注程度也会影响大学生对重大事件的关注程度。其次,大学生与室友之间的互动不仅限于对事件本身的探讨上,在交往过程当中彼此的价值观也会表露出来,而室友之间的探讨过程往往就是价值观内化的过程,这集中表现在对政治观点的认同方面,因此室友对主流观点的认同程度越高,大学生对这些观点的认同程度也就越高。第三,在经历了室友之间对事件本身的关注与价值观的碰撞之后,室友们在这一领域的互动最终会涉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可以被视为前两个过程的自然延伸,因此,室友对未来趋势的判断越乐观,那么大学生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也就越乐观。该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对于高校学生的德才培养,尤其是良好价值观的培育,除了聚焦于正式课堂外,对生活空间的文化营造应给予更多的重视。除去本文重点关注的大学生室友效应对政治态度的影响之外,正式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形成同样具有积极作用。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其政治态度主要受到专业背景的影响。由于文科生比理科生在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时,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因此在进入大学之前,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政治态度差异明显。而进入大学之后,由于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政治理论课,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影响就很难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说明政治理论课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影响是相似的。因此,从政策层面来看,如果希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政治态度,加强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 摘要:儒家素质教育观的内在矛盾性说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只能起借鉴和参考作用。习近平在谈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时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待儒家教育思想也应这样。要辩证地继承儒家素质教育观,对“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素质教育核心理念,知识与能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原则,以及教学相长的探究式素质教育主要方法等精华,都应该继承和发扬。然而,对于其“忠孝”教育观、教育对权力和政治的依附等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则应有鉴别地加以扬弃,推陈出新,即实现儒家素质教育观的创造性转化,在此基础上,要按照邓小平“教育三个面向”的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校德育体系改革为先导,以落实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为引领,依法自主办学,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在大学素质教育实践中创新性地发展儒家素质教育观。
  • 摘要:“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学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构建尤显重要,特别是心理的自我维护更应重视。本研究在融合多学科心理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希望能以心理审美建构的方式引导其进行自我维护、教育与管理,使其以积极心理的建设预防心身疾患,以适应健康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当前,各种社会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不断地困扰着大学生。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通过主动心理审美干预、自我调控管理情绪,激发潜质、正向面对问题治疗等医学性建设路径,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析、自我调控、自我教育、自我医治,正确地对待心理问题。通过积极心理审美的建构,以审美与移情等积极创建的心理干预路径,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疾患的困扰。
  • 摘要:高校宿舍文化是大学生在固定的宿舍场域里,由日常成长生活折射出来的群体文化氛围,是青年文化在特定空间、特定群体的直观呈现。从宿舍入手,加强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引导大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提高个人情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宿舍文化良莠并存,在发挥正能量育人作用之外,宿舍非主流文化诸如公德意识欠缺、网络沉洒泛滥、模范作用淡化、消费攀比严重等方面群体特征也屡见披露。“破解”宿舍文化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要勇于“破冰”制度障碍,“破壁”部门领域,创新打造一种“人文雅舍”的宿舍文化模式,以正确鲜明的导向、丰富多彩的活动、独特优质的服务,建构宿舍文化育人的软环境,引领风气之先,将人文气质带出校园带入社会。
  • 摘要: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根源就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解铃还需系铃人,去社会化的过程同样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引导,为此,客观上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观念变革。利用军营特有的文化,提升大学生干部在一个全新环境中的幸福指数,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借以影响、熏陶和重塑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提升大学生干部的主人翁意识、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军营主体,而不是旁观者。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服务水平,切实做到大学生的心坎里,使他们尽快融入军营,适应军旅生活。近年来,随着兵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地方大学生参军人伍比例逐年加大,部队兵员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干部群体已成为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针对大学生干部的素质特点实施科学管理,更好地把他们培养成合格军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是目前迫切需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为此。提升归属感,构筑和谐的精神家园,提升主人翁意识,筑牢爱军习武意识,提升心理服务水平,引导和规范价值取向。
  • 摘要: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扭转专才教育模式下学生视野狭隘、教育过分功利化等积弊的使命.因此,通识教育受到上至政府下到各个高校的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得到推广:从早期的"淡化专业,加强基础"到后来教育部推动的"文化素质教育"改革,从各种大文科、大理科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到各院校如火如荼的通识教育实验,再到近年来一些名校组建专门学院开展通识教育等.为了推动通识教育开展以及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必要对现有纷繁芜杂的通识教育实践进行深入考察.重点对当下中国通识教育实现的三种基本形式——课程、学院制和住宿学院制,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其基本特征并对其局限性进行反思.
  • 摘要:本文将首先回顾当前大学阶段英语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外语教学理念的分歧,并指出推动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外语素质教育的必然出路,然后分析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最后汇报基于此模式的教学改革的成效。
  •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中低端产品过剩,有效性的优质供给相对不足。因此,高等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也势在必行,只有努力把教育产品做好做精,才能在世界大学之林中占得一席之地。因此,要推进师资改革,完善高校教师选用留机制,重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变革教室空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 摘要:当前国内关于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很多,对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也不在少数,特别是介绍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如王晓阳、曹盛盛对美国通识教育模式、挑战及对策有详细的分析,这样的研究确实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但由于主要是介绍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情况,并没有与中国的大学进行深入比较,因而不能很清晰地发现中国通识教育到底在那些方面与美国的通识教育存在差距.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全面的比较,寻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求在未来的改革中有的放矢地进行.从中美两国的通识教育课程比较来看,很容易发现两国课程中存在的不同.因此,要真正地重视教学,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投入,此外,还要加强课程管理是未来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只有克服偏见,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来看待特殊教育,通识教育的改革就没有了思想的桎梏,只要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探索出符合国情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 摘要:很多高校仅仅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尚未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更无系统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具有狭隘性和片面性。本文拟从人才培养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功能内涵,探索一种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指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素质教育,构建生态文明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搭建生态文明外化教育实践平台,强化教师绿色责任意识,积攒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
  • 摘要:作为教育实施的载体,大学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是优质教育的主力军。高校教师在开展专业知识教学工作中,需全面贯彻我国素质教育方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责任感和职业成就感,提升科学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故而,高校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素质,这关系到全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创新精神和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实现大学优质教育的基本保障,也是实施大学优质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
  • 摘要:多年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课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包含学校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符合学校专业特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经验,逐步形成了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扎实开展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活动,促进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统一,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素质教育.为此,充分发挥大学生理论研究会主阵地作用,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第一课堂教育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个人信仰,充分发挥党校、团校、“第二延安”干校载体作用,培养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阵地功能,打造特色素质教育平台,以实践育人活动为依托,增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摘要:所谓高职通识教育,就是借用普通本科教育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 cation,也被译作"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概念来指称高职教育中相对专业技能、知识之外的部分.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希望通过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共同努力,完成具有自我发展潜力的"准职业人"的培养.本文试图从概念的理解、实践形式、实施特点等三个方面,对英、德、日三国高职通识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梳理介绍,指出我国的高职通识教育实践应结合本国国情界定和使用通识教育概念,着眼社会进步与人的长远发展设计和实施通识教育,通过立法和制度将通识教育上升为国家策略。
  •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舆论和思潮对个人主义的追捧,无时无刻不在加深"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追求.在此背景下尝试在大学班级管理中导入教练技术,希望给班级团队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 摘要:全息育人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德育模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全息育人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直接目标是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特征是改革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模式,重在让学生在“全息”的积极熏陶和感染中实现潜移默化的转变,使思想品德素质得以真正提高。实施全息育人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实施全息育人模式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之,“全息育人模式”构建了系统的育人格局,实现了育人工作的全员全时空覆盖。只有践行“全息育人模式”,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都是德育工作内容”的理念,“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事半功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才能得到根本保证。
  • 摘要:本文介绍了“科学素养与培育”公共选修课程开课的起因和建设过程,阐述了课程体系和主要特点,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并制订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其课程内容和建设经验,对于科学素养课程建设和培育计划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科学素养与培育”课程的开设和建设,得到了南开大学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特别是教务处的领导和干部给予了各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帮助;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的领导和教学办老师一直给予鼎力支持,光学所、光电所领导和老师也给予了热情帮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和科学出版社的专家和同仁也给予了多方面帮助;课题组同学以及毕业生也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支持课程建设和发展;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顾沛教授一直热情鼓励我们,对课程建设给予亲切指导。这些关心和支持将激励我们课程组继续努力工作,把课程建设推向新的阶段,在普及和提高科学素养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 摘要:教育领域是跨学科活动的最原初的基地.大学在跨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性成就,已经为社会各界所认同和肯定.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研究型大学结合各自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多学科协同研究,开发和设置了内涵丰富的跨学科课程,使大学课程体系各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这种有益探索及其取得的有关经验,特别需要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大学校方的高度关注.
  • 摘要:高校人文素质课虽然开展了二十多年,但仍然存在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将最近几年新出现的慕课大量引入人文教育中,以慕课的形式开展人文素质课.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文素质课的问题,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人文素质课的这些新问题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未得到充分的探讨.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重点探讨了高校慕课与人文素质课的契合问题.
  • 摘要:在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之间的联系与冲突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有人认为在这个时代,文学文本迟早会被日趋壮大的图像队伍所取代,也有人认为图像是对文学文本的亵渎,主张将二者截然分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让文学与图像发挥各自的长处,以实现大学语文课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能力、人文素养与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又应该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学会吸取来自不同媒介的养料,就具有了进行研究的必要.
  • 摘要:笔者对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次调适进行了历史考察,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适沿革得到了初步的呈现。容易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1978年至1984年间的“试水性”调适、1985年至1991年间的进一步调适、1992年至1999年间的深入化调适、2000年至今的新阶段调适。四次调适是循序渐进,并逐渐将调适深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这对于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考察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许多普通的、简单的基本原理受到忽视。笔者认为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完善是一个损失,这些基本原理应该得到重视,而政策制定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将之融人自己秉持的基本精神中。另外,鉴于学界对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适的探讨比较少这一事实,笔者呼吁学界积极关注这个教育大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未来发展,并进行一定的理论探讨。
  • 摘要:马里兰大学是华盛顿地区的一所大型高水平综合性公立高等院校,该校通识教育颇富特色,效果显著.本文介绍了马里兰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情况,分析研究了Ⅰ系列通识课程的特点,而我国通识教育开展多年,但成效并不明显。通过对马里兰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分析,对我国当前通识教育实践改革有如下启示:树立个性化的成才观念和全面发展的成长目标,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打破原有学科分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与大科学理念的推动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评价标准已经由追求专精向专长与博通并举转变.大学学科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源泉与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学科思维的养成乃至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明显的影响力,然而单一学科相对封闭的文化氛围容易造成学科思维的育人定式,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的思维拓展与创新能力培育.因此,开放学科边界,开展学科文化对话以形成跨学科文化场域,在众创时代培养大学生的交叉学科思维习惯与创新能力便显得尤为紧要.
  •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当前高等学校深化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科学与艺术的创新融合已成为人类的瑰宝,推动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近些年来,关于科学与艺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给人以方向,艺术给人以联想。科学与艺术的思维协同将对大学生的创造性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只有兼备科学与艺术两方面的素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和智慧,助推创新思维,取得应有的成就。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不仅会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且会成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并指出科学与艺术的趋同,构筑全面素质,培育科学素质与艺术素质,助推创新思维。
  •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辽宁省高校要以协同创新为指导,结合辽宁区域化特色经济,努力解决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团结社会各方力量构建一套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协同创新机制策略,才能有效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新一轮辽宁振兴”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 摘要:本文以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认知和意愿,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深入、系统地研究大学生在农村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从培育新型农民的视角,提出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有效对策,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扶持政策提供一些科学和现实的依据。
  • 摘要:大学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既涉及大学外部的文化与制度等方面,又涉及大学内部的制度、课程以及教师等方面。相对而言,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外部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并且对大学而言,既难以控制,短期内也难以改变。或许,大学立足于既有条件与环境,从自身着手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明智而现实的选择。因此,深刻认识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是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将大学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是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依托与支撑。
  • 摘要:近年来,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学校团组织的具体指导下,我省高校学生社团不断发展壮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任用.为贯彻落实共青团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落实改革进程中共青团工作五年发展纲要》对全团各项重要工作的安排部署,更好地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党对青年群众组织的领导,团省委在全省各高校中通过问卷调研、数据分析的方式开展学生社团建设的调研分析.以深入了解全省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基本情况、发展问题,进而提出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支持力度,保障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打造精英品牌社团,提高学生社团活动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联系反馈作用,重视对社团干部的培养,加大社团干部培训力度。
  • 摘要:"通识教育"这个概念,最早是一位美国学者在《1828年耶鲁报告》发表评论时提出的,至今已近200年,其基本理念是追求和探讨永恒的真善美的人性.这与中国传统国学教育的"君子儒"的培养理念具有不谋而合、殊途同归的价值.20世纪中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第一次是在民国时期,蔡元培、梅贻琦、潘光旦、朱光潜等教育家把"通才教育"引入到中国的大学教育并进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之完全人格,体智德美四育和谐".20世纪中国高校关注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第二次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90年代,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等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20多年以来全国许多高校分别积极开展了全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从1995年至今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20年来,确实引发了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深刻而全面的变革,在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文化品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摘要:综观素质教育开展的20年,素质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初具规模,但总体来看,素质教育实践仍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大数据为传统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新的生命,大数据能否为当前的高校素质教育实践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做法,本文结合大数据和高校素质教育实践进行探索,并指出建立国家层面的教育大数据生成、共享、保护机制,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的大数据共享、使用意识,鼓励高校、社会协同的素质教育大数据管理、使用的创新活动。高校要推动基于大数据的社会实践综合考评,制订辅助于社会实践体系、机制的决策。运用大数据推动素质教育内容从文化素质教育到全面素质教育。大数据已经能够帮助实现个性化学习,因此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应采取个性化定制实践。
  • 摘要:互联网的演化生动地证明它正在通过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今天,数字化学习与生活已是大学生的基本成长方式.在这个背景下,"互联网+"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对于大量从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来说,如何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关于"互联网+"的时代课题.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生成模式包括要素组合和结构协调两方面。要素组合主要是指人、环境和技术。结构协调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无障碍化传递、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了解、接近、认同和行动以及三者的闭环协调。
  • 摘要:开展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是教育部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旨在深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2010年,延安大学与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井冈山大学、西南大学一起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高等院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2011年,延安大学申报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实践"项目获批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近年来,延安大学以基地建设与项目带动为契机,在教学改革、人才化育、艺术实践与理论探索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
  • 摘要:近年来,学校通过三个课堂的协同推进,已初步建构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体传播体系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以强化中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已经融入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俨然成为加强学校建设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不竭动力。文化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并且是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始的。本乎于此,郑州大学凭依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 摘要:本文研究者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概念不同、但目的一致,都强调"以人为本",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完整之人.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中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本研究者认为,通识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多层面的、历史和地域概念。结合中国国情,应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第二,通识教育也常指一部分教育内容,第三,通识教育还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而要从根本上提高通识教育的地位,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大学组织制度变革。
  • 摘要:本文就作者在西安交通大学从事诗词创作教学及课外辅导的实践活动作一归纳,希望能为今后其他人的类似活动提供参考。总之,当代大学生从事诗词创作,无论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还是对于中国诗词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士关注并参与大学生的诗词创作。
  • 摘要:破解我国人才市场对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需求的新变化,积极进行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对于服务于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高度重视对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七大能力为重点,不同类型高校在培养毕业生职业素质上应有所侧重,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 摘要: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的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内容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发挥人的潜力和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随着素质教育开展的逐步深化,素质教育从最初的补缺补漏深入到对传统专业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一种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相对自由的学习机制,把学生从过去那种过于专门化的专业教育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使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爱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构建一套更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 摘要:根据模因论的理论基石,本着语言输入决定输出的原则,尝试建立“听说写一体”写作教学模式,以听说促写作,旨在为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重要参考和帮助。
  • 摘要: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教育的精髓.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规定,在每个本科学位项目中,通识教育都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的要求大约占本科课程的30%甚至更多,教学内容涉及宽广的知识领域和一系列核心能力.美国大学在设计或重新设计通识教育项目时特别强调,通识教育要有明确的纲领性目标,它能体现学校独特的使命;要具有清晰的共同学习成果,它能适用于全校所有本科学生;按照一致性、透明性、可验证性等原则,进行知识、技能和应用的整合设计.本文依据AAC&U的二次调查结果,探讨美国通识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分析其最新发展趋势与未来走向,提出在制定通识教育方案时,应重视通识教育模式的整合设计。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应积极探索“高影响实践(HIPs)",并将其融入通识教育活动之中。在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时,应确立基于核心能力(competencies-based)和基于学习成果(outcomes-based)的教育理念,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
  • 摘要: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本章主要以我校为例,浅谈理工科院校的素质教育改革方式,提出健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银杏工程”学生领导力提升计划,创设课题导向性社会实践环境。
  • 摘要:经教育部批准,2006年4月安庆师范学院成为国家第二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是目前全国高校93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是安徽省三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之一.学校秉承"文化育人"培养理念,继承和弘扬百年办学传统,坚持以人文文化引导人,以科学文化塑造人,以皖江文化陶冶人,以实践文化锤炼人,以校园文化感染人,在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多年来,学校全面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读书工程、教改工程、研究工程、文化工程”,不仅取得了优秀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 摘要:为进一步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顺利开展离不开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假如师范院校能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与地方政府、小学协同培养机制,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相信最终能够打造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普适的、能培养出卓越教师的师范生教育体系。
  • 摘要: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通过自身的实践达到内化的过程,逐步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落实到自己的道德活动中的过程。思想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在现如今的教育背景下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德育理念与方法需要转变,学生的课程心态需要转变,德育的课程评价体系更需要转变。如今,素质教育仍在轰轰烈烈的推进之中。在大学教书和育人横纵交互的融合过程中,其理论研究和实践行动促使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形成“理论教学+创新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管理和服务”两统一,“德育和智育”一体化全面育人格局,以及“一院一品、一院多品”素质教育格局,这有利于德育理念的落地生根,统筹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北京理工大学实施思政MOOC平台,创新德育模式;课上理论课下实践,实践归来通过论文的撰写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升华。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必将会大力提升德育的育人功效,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有力尝试与实践。
  • 摘要:据国内调研情况看,从我国目前音乐素质教育的总体状态分析,在开展实施面向所有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的高校中,将音乐会作为一种通识课程的基本形式,上海大学是全国首创、独一无二的。上海市乃至全国其他高校没有这样做,一则可能是没有这个理念,二则可能是没有这个能力。就其中第二点而言,实施该课程的教育改革难度非常之大,至少需要三个教学团队相互配合、联合行动:第一,比较专业的音乐表演团队;第二,较高水平的主讲团队(一般由音乐理论功底扎实和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师担当);第三,策划及录音、录像和后期制作等课程后勤保障团队。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具备以上实力,且因这项教改配合了上海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了学校课外人才培养计划,得到学校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归纳起来,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新型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以学促教,“选”“学”并举,寓教于乐,“演”“说”结合,通过高标准的团队协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自由的选课模式与灵活的考核方式。
  • 摘要:现代工程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伦理、安全等多个领域的科学技术应用过程,工程师对诸多因素的全面认知和综合考量不仅决定自身成长和成功,直接影响工程效益,而且影响全社会.工程伦理教育将专业教育与伦理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伦理素质,培养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以伦理道德的视角和原则来对待工程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在未来的工程活动中能够运用工程技术和工程伦理来造福人类.工程伦理教育从伦理知识、伦理能力、伦理品质三个维度塑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博士生教育得以迅速发展,1998年以来,博士生教育规模以每年平均超过20%的速度递增.随着数量的增长,博士生质量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有关博士生创新素质提高,学界提出了各种观点、思考、建议,包括"软""硬"两方面创新素质的提高,即既要有规律、理论分析,又要联系实际,并指出导师在对学生指导时要重视博士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 摘要:对比调查了2011-2013届大学生毕业时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和工作岗位要求达到的水平,发现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相差大约12%.可见,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水平相当重要,而提升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意味着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培养教育工作.“微课”凭着其“微”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因此,引入“微课”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微课”的特点,就是让大学生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学习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现场微课、网络微课、线上微辅导、线下预约微辅导四种“微课”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辅导需求。通过“微课”教育模式的实践发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教学,学生集体听课为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会有差异,故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比较困难。而“微课”教育模式是一种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教学对象混合,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的教学内容混合,个人自主与小组协作的教学方式混合,课堂学习与线上学习的教学途径混合的综合性混合型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混合型的教学模式,实现立体互动。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融入“微课”教育后,拓展了大学生学习的平台,也拓展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渠道,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主动去学习和锻炼自己的弱项,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微课”也让教学的阵地从传统课堂拓展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 摘要:通识教育课程是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一类课程,是面向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学生,着力于完善人格、提高能力和优化知识结构的非专业教育课程。通识课程是我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但近年来的实践并未改变通识课程“不通”的现状,其症结在于以专业教育为本,通识课程只起点缀、装饰作用。通识课程的组织形式大都是大班上课,上课时间也受到歧视,一些高校甚至将通识课排在晚上、甚至双休日等法定的非教学时间内。总之,通识课程在实践中的困境可以概括为:“没有人愿意去管,没有人愿意去教,没有学生愿意去听。”一些高校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开始加强了通识选修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改善和提高通识课程品质和地位,通识选修课程开始向“系统化、规范化、精品化、核心化”方向发展。“通识课程评鉴”的核心要素是将高校所开设的通识课程引入以品质核心为保证的PDCA架构,引进大学校院自我定位,进而拟定校务发展计划,以确保教学与研究的绩效;另一个核心要素在于引导大学院校拟定学生学习成效和强化学生竞争力,并作为学校资源投入与功能运作的依赖。“通识课程评鉴”的评鉴项目一般分为七种,包括目标与愿景、组织与制度、教学与行政资源、课程规划、教学质量、师资、自我评鉴及改造。
  • 摘要: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和主要载体,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础、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课程质量体现了教育者对"什么是值得(需要)学生学习的"基本问题的价值判断,并直接联结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学习表现和学校的品牌价值.课程管理策略是课程这一专业产品的质量保障因素,关系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本文旨在把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研究引向课程环节,以其课程管理的优质化策略推进职业教育文化育人进程.因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如何顺应现代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人才强国战略高素质人才规格的迫切需要、终身学习与职业流动的社会需求,探寻以通识教育的创新性实施来克服职业教育的弊端,凸显其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属性,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通识教育素质基础.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课程建构路径的理论研究在职业院校堪称空白,其课程管理的策略研究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在新理论观点视阈下的策略选择为急中之要.
  •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目前我国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它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美国高校,特别是一些研究型大学无疑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它们的许多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其中在人才选拔、教育过程与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制度,既严格要求,又自由宽松,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对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启示与思考.
  • 摘要:通过分析可知,高校、大学生双方对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正确认识是当前培养工作面临问题的根本原因,创新2.0模式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工作中的应用有利于打破瓶颈。在创新2.0模式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工作遵循的是以自觉创新代替引导创新,以人人创新代替精英创新,以协同创新代替封闭创新的思维模式,这要求高校从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资源三个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构建系统化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体系,培育适宜创新的文化土壤和教育环境,促进创新自觉,推动大多数学生创新利益的实现。
  • 摘要:推进民生改革和社会建设,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创业.随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也将日益强化,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质量监控机制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紧迫任务.构建创新创业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学的水平与效率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教育管理、教育设计、教育建设与改革、培养效果与实效等环节的评价。总之,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一个初级建设阶段,未来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要走,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也是一项伟大的人才培养、教育创新工程。
  • 摘要:通过比较MIT(麻省理工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创业运行模式的异同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有助于理清我国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创业的思路,探索我国理工类高校迈向创业型大学之路的实现方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