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8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哲学理论、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519篇;相关期刊879种,包括现代哲学、人民论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孔孟儒学历史传承与转化创新学术研讨会等;社会存在的相关文献由158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一兵、郭湛、何梓焜等。

社会存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6 占比:19.4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519 占比:80.51%

总计:8097篇

社会存在—发文趋势图

社会存在

-研究学者

  • 张一兵
  • 郭湛
  • 何梓焜
  • 李澄
  • 肖国进
  • 仰海峰
  • 刘卓红
  • 孔荣丽
  • 曾凡跃
  • 杨思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洋
    • 摘要: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劳动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劳动教育不断被弱化甚至异化,劳动教育发展滞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其复杂的社会因素。文章从哲学辩证角度出发,提出发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及解决劳动教育发展滞后的途径,其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同,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彭庆红; 刘迪翔
    • 摘要: 作为社会思潮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表征着从非存在到存在或由某种质到另一种质的生成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种社会思潮得以生成,离不开时代环境的熏陶、主体人群的支持、传播媒介的赋能等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从发展脉络上看,正是历经酝酿、萌芽、塑形、成型等时期,借助“社会现实问题激发出多元意见表达、一定群体心理和社会情绪积聚融合、思想观点与理论学说不断提炼升华、相对独立系统的社会意识现象形成”等步骤,才促使社会思潮成型成势,并最终以核心价值观念的产生、特定组织形态的出现、一致性社会影响力的合成为显著标志展示出来。
    • 桁林
    • 摘要: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社会学及其他一切社会科学的灵魂,社会形态则是唯物史观的载体和具体存在形式,各种社会形态的演进和代际交替是唯物史观最好注脚,同时,唯物史观也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形态中展开与实现。社会形态与唯物史观同等重要。加强社会形态学研究,要解剖具体的社会形态,由表及里,深入社会组织的毛细血管,洞察唯物史观的具体实现方式,不断深化对唯物史观的认识,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的最终形成无疑是唯物史观最具体生动的呈现,是有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源头。
    • 王喆诚; 于瑞峰
    • 摘要: 目的研究认知能力与社会存在对视觉搜索任务绩效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以圆环为干扰物、兰道环为目标物的视觉搜索实验,通过比较不同认知能力、社会存在条件下视觉搜索任务绩效的差异来研究其影响。结果社会存在与任务难度的主效应显著,认知能力对社会助长的影响不显著,空间能力与视觉搜索绩效相关。结论研究结果验证了社会存在对视觉搜索绩效的显著影响,并指出对于简单视觉搜索任务而言认知能力的影响比较有限。
    • 胡建东; 穆艳杰
    • 摘要: “新唯物主义立脚点”问题事实上指涉的是马克思哲学“切中何种现实”的问题,这一问题是研究马克思哲学所应该回答的前提性问题。从马克思经典文本所呈现出的内容来看,“新唯物主义立脚点”既不是与资产阶级社会相对的共产主义,也不是政治立场层面的无产阶级以及被抽象理解的“实践”范畴。具体来说,“新唯物主义立脚点”中的“人类社会”即“人的社会性存在所构成的共同体”;“社会化的人”即“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相互联系的人”。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所能提炼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的关系性存在”或者说“人的社会性存在”。所以,“新唯物主义立脚点”是以人的关系性存在为前提的历史性、总体性的“社会存在”。并且,马克思关注的还不是一般意义而言的社会存在,而是在“经验性社会存在”基础上“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关系”。
    • 柴旭博
    • 摘要: 以人为目的的善良意志是作为康德哲学当中对道德所给出的精准定义,其所遇到的现实冲突却是道德的复杂性是依托于社会存在而建立的,并不会因为善良意志的完满呈现而存在完满道德。康德对实践理性的进一步思考,形成了出于责任与合乎责任这两者概念。责任所代表的理性的规律的实现,只有通过出于责任的路径才得以展示。而康德在对理性规律的实现上,引入了“绝对命令”的规律概念,由绝对命令这一概念又重新对理性进行解析,善良意志对善的实现并不通过现实性的责任或其他活动达成,以人为目的的根本途径也在于实践所形成的社会存在的基础,由此确定的以人为目的的善良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道德的社会性。但由于责任与理性规律所限制的道德并不能跟随历史潮流的发展,也必将被实践所决定的社会存在所遗弃,社会意识也与其道德标准渐行渐远。
    • 黄志军
    • 摘要: 对卢森贝3卷本《政治经济学史》的哲学审视,即从社会存在论的视角来解读,具体而言,从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存在规定、社会改革方案分别阐释其所内含的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演变、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建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建,可以破除这种机械的印象,并重新激活其内在思想力量。然而在社会存在论的视角下,它的局限性也凸显了出来: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各个既定存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所蕴含的积极意义缺乏历史性考察;二是对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之于政治经济学史的重要地位叙述缺乏整体性考量;三是对政治经济学史中社会改革思想的建设性意义缺乏时代性把握。诚然,这不是苛求前人,而是企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有所启示。
    • 普成山
    • 摘要: 过渡仪式常常被作为人生礼仪研究的分析工具,但以往聚焦于作为仪式核心的“受仪者”,并将鬼神等存在视为虚构物。在田村彝族观念中,新生儿一出生就处于阈限状态。其阈限状态既来自社会结构的不可见性,也来自婴儿在彝族信念中的不确定性。诞生礼仪中的诸多仪俗,应视为一系列的聚合仪式,目的在于将新生儿逐步融入不同的社会结构中,赋予新生儿不同的社会身份。但新生儿无法作为自觉能动性的主体,因而在社会关系网中的身份,均由参与仪式者的相对身份来确定。在诞生礼仪上构成“人”的所有社会关系均得以建立、正式化乃至实体化。
    • 刘艳巧; 刘海春
    • 摘要: 混合学习是面对面学习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有机结合。为了厘清影响学生混合学习效果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基于探究社区模型,界定了混合学习包含教学存在、认知存在和社会存在三个关键要素,同时界定了各要素包含的子维度,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分析对象,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解释了三要素对混合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教学存在、社会存在、认知存在与学习效果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认知存在在教学存在与学习效果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认知存在在社会存在与学习效果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验证了基于探究社区的混合学习模式的要素及其关系,并对其进行了拓展,提出了提高混合学习效果的建议。
    • 方以启
    • 摘要: 传统的“推广应用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实质在于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将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根源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应用于历史观领域的结果,而是发生了对感性对象的理解从自然存在到社会存在的转变。这种理解对象的转变使马克思新世界观不仅在自然观、认识论,而且在历史观领域实现伟大飞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