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桑黄

桑黄

桑黄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120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园艺、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0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13922篇;相关期刊185种,包括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菌物学报、菌物研究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2016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大会、2014全国桑树病虫防控学术研讨会等;桑黄的相关文献由217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焱、黄秀英、赵晨等。

桑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0 占比:2.99%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13922 占比:96.77%

总计:14387篇

桑黄—发文趋势图

桑黄

-研究学者

  • 杨焱
  • 黄秀英
  • 赵晨
  • 宋爱荣
  • 孙效乐
  • 雷萍
  • 程俊文
  • 张文隽
  • 吴亚召
  • 蔡为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喜范; 李军; 王清君; 于国琴; 李青恩
    • 摘要: 桑黄作为珍稀食药用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逐步获得突破并形成区域规模化栽培。随着桑黄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病虫害预防也日显突出。介绍桑黄病虫害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 马艳蕊; 王顺明; 李学震; 王华; 和法涛; 刘光鹏
    • 摘要: 桑黄和冠突散囊菌均是一种能在木质基质上生长的有益真菌,当前桑黄以直接食用子实体为主,而冠突散囊菌是茯砖茶中的优势菌种。通过对比桑黄和冠突散囊菌发酵桑叶红茶的功能性成分,探究2种益生真菌的深加工及保健功效。结果表明桑黄发酵茶中多糖含量最高,为0.410 mg·m L^(-1),且羟自由基清除率最强,达到60.31%;冠突散囊菌发酵茶中黄酮含量最高,达到60.65μg·m L^(-1),多糖含量较桑叶红茶提升83.17%,达0.279 mg·m L^(-1)。
    • 洪文龙; 谢春芹; 许俊齐; 桂行知; 张雪松; 凡军民
    • 摘要: 以桑黄、灵芝为原料,以冲泡液中黄酮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并结合模糊数学法研究桑黄灵芝袋泡茶制作及冲泡工艺。结果表明,桑黄灵芝袋泡茶的最佳配方及冲泡工艺为:桑黄与灵芝质量比为3∶2,冲泡时间20 min,冲泡水温75°C,茶泡袋材质为玉米纤维。采用该工艺配方制作的产品色泽黄润透亮,有桑黄及灵芝的独特香气,感官评分为(87.2±0.3)分,冲泡液中黄酮含量为(12.95±0.23)mg/L。本研究为桑黄、灵芝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方法,为其实际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 郑美瑜; 王璐; 刘哲; 张文娟; 高浦; 陆胜民
    • 摘要: 对桑黄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和优化提取,并对提取物中的酚类、黄酮和萜类物质进行了靶向鉴定。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总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对提取物的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桑黄60%乙醇体积分数提取物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优化提取的工艺条件是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温度80°C,提取时间3 h,料液比1∶30,提取2次,黄酮提取率达到159.3 mg·g^(-1)。液质联用共鉴定出45种成分,其中酚类物质种类最多。通过优化工艺得到含量较高的具有较强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提取物,液质联用靶向分析表明该提取物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
    • 李小群; 梁贵秋; 刘开莉; 肖潇; 徐雯雯; 韦伟; 唐永飞; 林强轩; 陆春霞
    • 摘要: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桑黄,进一步拓宽桑黄活性成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范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桑黄的多糖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等主要活性成分在抗肿瘤、抗氧化、保肝护肝、免疫调节与抗炎、抗菌方面的药理作用,并综述了活性物质成分的构成和提取分离方法,总结桑黄活性成分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领域的研究开发前景,为桑黄活性物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杜忠伟; 李成洙; 胡志强; 王旭; 李健; 王鑫
    • 摘要: 以棚式段木栽培桑黄作为研究背景,对桑黄菌种制作、发菌培养、出菇管理环节进行研究,分析病虫害产生原因,并按照细菌类、真菌类、黏菌类和主要虫害的概念、现象进行说明,结合生产实际提出防治措施。
    • 宋洪燕; 郭光; 任鹏飞; 韩建东; 宫志远
    • 摘要: 以7日菌落生长面积为测量指标,菌丝生长势为参考项,分别进行了以葡萄糖、果糖、蔗糖、乳糖、可溶性淀粉等5种物质作为碳源和以蛋白胨、酵母浸粉、牛肉粉、硫酸铵、大豆粉等5种物质作为氮源制作的培养基对1株寄生于桑树的粗毛纤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粗毛纤孔菌在供试的5种碳源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其中在以果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生长势最强;供试粗毛纤孔菌除在以大豆粉为氮源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外,在其余4种氮源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在以酵母浸粉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生长势最强。
    • 石光; 安丽萍
    • 摘要: 目的:探讨桑黄酸性多糖(PIP-A)对D-半乳糖(D-gal)诱导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采取水提醇沉法提取桑黄总多糖(PIP),并利用DEAE-纤维素柱(7.5 cm×30 cm,CI型)进行分级,获得PIP-A并测定其单糖组成;采用D-gal(200 mg/kg)构建小鼠衰老模型,将小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组(CON组,灌胃蒸馏水,背颈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MOD组,灌胃蒸馏水,背颈部皮下注射200 mg/kg D-gal)、阳性对照组(PC组,灌胃800 mg/kg吡拉西坦,背颈部皮下注射200 mg/kg D-gal)、PIP-A给药组(PIP-A,灌胃800 mg/kg PIP-A,背颈部皮下注射200 mg/kg D-gal),连续给药10周。造模结束后测定小鼠胸腺和脾脏脏器指数;制备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CCK-8法测定Con 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6含量;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脾脏病理学变化;采用RT-PCR法检测TLR4、MyD88、TRAF6、NF-κB、P-C-Jun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PIP-A主要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其糖含量为64.64%,糖醛酸含量为30.30%;与MOD组相比,PIP-A组能增加小鼠的胸腺和脾脏指数,并且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小鼠血清中TNF-α、IL-6的含量;经PIP-A处理后,脾脏的显微照片显示红髓和白髓边界清晰,脾淋巴细胞增加;PIP-A显著提高TLR4、MyD88、TRAF6、NF-κB、P-C-Jun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PIP-A通过调节TLR4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能够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对D-gal诱导小鼠具有免疫调节增强作用。
    • 宋吉玲; 郭莎莎; 孙朝国; 舒玉婷; 方晨依; 李福森; 王晶
    • 摘要: 以同一桑黄菌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与野生桑黄进行比较,分析桑黄菌丝体、一年生、两年生、三年生和四年生桑黄子实体中活性成分的差异。采用苯酚-硫酸法、福林酚法对不同桑黄提取物中的总多糖(水提物)和总多酚(醇提物)含量进行评价,进一步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LC-MS)分析比较桑黄醇提物中主要活性成分。结果表明,一年生桑黄中总多糖含量较高,而四年生桑黄中总多酚含量较高;通过LC-MS分析发现,桑黄菌丝体中活性成分较少,与总多酚含量测定结果相符,人工栽培桑黄和野生桑黄的醇提物成分较为相近,野生桑黄中成分种类较多,但人工栽培桑黄中个别成分高于野生桑黄;通过LC-MS技术初步鉴定出桑黄提取物中6种化合物,分别为phellinin B、phelligridimer A、davallialactone、phellinstatin、hypholomine B和inoscavinA。
    • 李雨鸿; 殷朝敏; 范秀芝; 史德芳; 姚芬; 李晨; 刘颖; 程雅清; 高虹
    • 摘要: 为了解杨树桑黄不同提取物的生物活性,采用超声辅助法制备了杨树桑黄粗多糖和醇提物,分析了二者主要成分及其含量,比较了二者体外抗氧化、降血糖及降尿酸活性。研究发现桑黄粗多糖中总糖含量为74.87%,蛋白质含量为6.61%,糖醛酸含量为4.84%,硫酸基含量为2.59%;桑黄醇提物中总酚含量为35.72%,总黄酮含量为8.98%,总三萜含量为5.82%,总甾醇含量为7.36%。此外,桑黄粗多糖和醇提物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一定的还原力。体外降血糖及降尿酸实验表明桑黄多糖和醇提物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与黄嘌呤氧化酶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桑黄醇提物降血糖和降尿酸活性明显优于桑黄多糖;另外桑黄醇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IC_(50)值为0.43 mg/mL,远低于阿卡波糖IC_(50)值(0.87 mg/mL)。与桑黄多糖相比,桑黄醇提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降血糖及降尿酸活性,这为充分利用桑黄资源、开发桑黄功能性食品或医药保健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