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生物降解

微生物降解

微生物降解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1篇、会议论文198篇、专利文献382710篇;相关期刊439种,包括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土壤等; 相关会议150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十七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等;微生物降解的相关文献由398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顺鹏、杨长利、花日茂等。

微生物降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1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19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82710 占比:99.72%

总计:383789篇

微生物降解—发文趋势图

微生物降解

-研究学者

  • 李顺鹏
  • 杨长利
  • 花日茂
  • 尹华
  • 袁红莉
  • 刘向荣
  • 叶锦韶
  • 杨秀山
  • 虞云龙
  • 赵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马青云; 江旭; 李情情; 宋金龙; 周义清; 阮志勇
    • 摘要: 为获得更丰富的烟嘧磺隆降解菌资源,以合肥某烟嘧磺隆生产厂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从中分离并筛选得到一株能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烟嘧磺隆为唯一氮源生长的菌株,根据其表型特征、16S rRNA序列相似性、DNA-DNA杂交值(DDH)和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的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Chryseobacterium lacus LAM-M5。该菌株可在7 d内将初始浓度为50 mg/L的烟嘧磺隆降解92.39%。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对菌株LAM-M5与烟嘧磺隆混合培养后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与鉴定,共有5种主要物质被检测到,根据烟嘧磺隆的化学结构式和中间代谢产物特征,初步推测出菌株Chryseobacterium sp.LAM-M5降解烟嘧磺隆的可能降解途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接菌后降解体系内代谢产生的酸类物质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产物主要为L-苹果酸。推测菌株LAM-M5受高浓度烟嘧磺隆胁迫,利用葡萄糖产生L-苹果酸,通过降低环境 pH使烟嘧磺隆发生水解,从而解除其胁迫。通过对菌株全基因组信息进行分析,预测了7种可能与烟嘧磺隆降解相关的基因。结果表明,菌株LAM-M5 具有较强的烟嘧磺隆降解能力,在烟嘧磺隆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上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 梁凯旋; 刘菲; 张莉
    • 摘要: 高氯酸盐(ClO_(4)^(-))是一种小分子量、有毒的无机络阴离子,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由于其分子大小与碘离子相似,会干扰人体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因此其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选取污染场地的天然河沙为试验材料,主要通过柱实验对地下水中ClO_(4)^(-)自然衰减过程进行研究,考察了铁氧化物、NO_(3)^(-)对ClO_(4)^(-)自然衰减过程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氯酸盐自然衰减过程主要由微生物驱动,天然河沙可去除2 mg/L的ClO_(4)^(-),但其过程缓慢且还原量有限,长期去除率不超过10%,其限制因素为缺乏电子供体;铁氧化物可以促进ClO_(4)^(-)自然衰减,但当溶解性铁的浓度低于5.5 mg/L时,衰减过程开始受到影响;地下水中的NO_(3)^(-)会抑制ClO_(4)^(-)的降解,当NO_(3)^(-)低至10 mg/L或以下时,ClO_(4)^(-)才开始明显降解。
    • 陈芊如; 余佳敏; 胡希好; 苟春苗; 丁蓬勃; 荆常亮; 杨英杰; 李斌; 李义强
    • 摘要: 为控制烟叶中多菌灵农药残留,利用降解酶基因质粒载体克隆技术,合成构建了对多菌灵具有较好降解效果的菌株MBC2019,并进一步筛选优化了其发酵条件和最佳浓度,研究了降解菌在烟叶种植、烘烤和打叶复烤阶段对烟叶多菌灵农药残留降解的效果。结果表明,降解菌的最佳培养温度为28°C,最适培养pH为7.0,最优接种浓度为3.00%。种植阶段,喷施多菌灵和降解菌后3~7 d,未喷施降解菌烟叶中农药残留降解速度快于降解菌处理,14 d后降解菌的促进效果开始显现,未使用降解菌的降解率为96.55%,使用降解菌的降解率提高到99.58%;在烘烤和打叶复烤阶段,未使用降解菌的烟叶中多菌灵降解较慢,120 h降解率为8.07%和8.05%,喷施降解菌后,同期降解率分别达到77.97%和45.08%。因此该降解菌可用于烟叶种植,特别是烘烤和打叶复烤等阶段的多菌灵农药残留降解,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商文贤; 徐宏英; 王俊伟; 张婵
    • 摘要: 有机氯农药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高效杀虫剂。虽在20世纪60年代被禁用,但其在环境中的残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仍然造成很大的威胁。目前降低环境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的有效手段是采用微生物降解的方法。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现状,重点总结了国内外5种主要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降解酶和降解基因,并展望了有机氯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发展前景,为有机氯农药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了参考。
    • 申家豪; 郑娟善; 梁泽毅; 丁学智
    • 摘要: 植物单宁是一类广泛存在于陆生植物中的多酚类聚合物。由于化学结构复杂及其对微生物的广谱拮抗作用,使得植物单宁的微生物降解有一定的困难。然而,依赖于肠道单宁降解菌及单宁降解酶,反刍动物可通过胃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实现对植物单宁的降解,从而减少瘤胃中蛋白质降解、防止瘤胃鼓胀、抑制甲烷生成、增加动物体重、改善产奶量和繁殖性能等。因此,近年来,植物单宁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的调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由于结构、种类、添加剂量以及试验动物种类和饲养方式的不同,使得植物单宁调控瘤胃发酵的效应也有所差异。为此,本文在综述微生物降解植物单宁的机制与单宁降解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植物单宁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的影响,以期为植物单宁作为潜在的绿色添加剂在调控瘤胃发酵及改善反刍动物机体健康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 蔡昕原; 申文盛; 马丽; 刘向荣; 吴燕; 赵顺省; 杨再文
    • 摘要: 利用金雀儿根瘤苍白杆菌对陕北李家畔富油煤进行降解实验。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了最优工艺条件为:加煤量为0.7 g/50 mL,接种量为20 mL/50 mL,降解时间为18 d,降解率为17.1%。在最优工艺条件下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直链烷基苯磺酸盐(LAS)和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3种表面活性剂对煤样生物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DS不能促进菌种对煤样的降解,LAS和Triton X-100对降解过程有促进作用,其中Triton X-100增加效果最为明显,降解率提高至34.1%。GC-MS显示降解液相产物的主要成分为烷烃类、羧酸类、酯类和芳香类等小分子物质。
    • 白聪艳; 张宏; 魏小红
    • 摘要: 塑料通常被分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以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ABS)。其中,聚乙烯在农业的发展中用途最广,聚乙烯薄膜对于保持土壤湿度,调节土壤温度以及限制杂草生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相关研究表明,聚乙烯薄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大量聚乙烯薄膜的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从聚乙烯塑料的分类及特点出发,探索当前微生物降解聚乙烯塑料的发展现状,总结和分析了已报道的PE塑料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PE塑料的微生物降解机理和处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褚福友
    • 摘要: 传统水污染治理技术能耗较大,副产物依然具有污染性和毒性。本文提出一种以水生植物为核心的水污染治理方法,对水生植物与其生态功能、系统运行方式、污染去除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水生植物选型及搭配,以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作用。
    • 冒学宇; 李勇; 吴丛杨慧; 蔡凯; 林雪峰
    • 摘要: 从连云港某废弃化工厂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石油烃降解菌株,研究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并对其进行测序和种属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对菌株降解柴油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污染土壤中共分离出柴油降解菌株4株,经过测序及同源比对,与该4株菌株同源性最高的分别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_cloacae,HY1),肺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_pulmonis,HY2),台湾假单胞菌(Pseudomonas_taiwanensis,HY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_aeruginosa,HY4),同源性均达98%以上;4株菌株具备不同的产表面活性剂能力和柴油降解能力,其中菌株HY1和HY2对柴油的降解率最高,当柴油浓度为0.5%,处理时间为20 d时,二者对柴油的降解率均达37%以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对降解条件进行优化后,发现在柴油浓度为0.5%,降解时间为8 d时,菌株HY2和HY1最佳降解条件是初始pH为7,摇床转速为180 r/min,接种量为3%~4%,此时,二者对柴油的降解率分别为40.15%和43.87%。本研究可以丰富石油烃降解菌的菌种信息,为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提供菌种资源及数据支持。
    • 黄怡雯; 任文杰; 滕应
    • 摘要: 酞酸酯是邻苯二甲酸的酯化衍生物,作为增塑剂或塑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活用品及塑料制品中,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应用面积最广的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但近年来研究表明,酞酸酯是一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人和其他动物体内有着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影响生殖系统功能,并且具有“三致”效应。我国设施土壤中酞酸酯污染较为普遍,不仅对土壤生态系统存在潜在危害,并且能够通过食物链传递进入人体,从而危及人体健康。因此,如何加速农田土壤中酞酸酯的消减已成为国家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水分调控、温度调控、施用外源添加物、耕作模式管理等方面综述了农艺措施调控酞酸酯消减的国内外研究,并从系统揭示农艺措施对土壤中酞酸酯消减的化学–微生物学调控机制、建立土壤中酞酸酯消减的农艺措施综合调控技术、充分考虑多种酞酸酯复合污染及其与中间代谢产物复合存在时农艺措施对土壤中酞酸酯消减的调控作用等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艺措施强化污染土壤中酞酸酯的消减研究提供借鉴并拓展新的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