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血管生成

抗血管生成

抗血管生成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82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3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310276篇;相关期刊313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国际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2016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大会、2013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第13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等;抗血管生成的相关文献由222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宝瑞、钱晓萍、胡静等。

抗血管生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3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10276 占比:99.79%

总计:310925篇

抗血管生成—发文趋势图

抗血管生成

-研究学者

  • 刘宝瑞
  • 钱晓萍
  • 胡静
  • 朱晓宇
  • 李春启
  • 禹立霞
  • 朱凤
  • 胡文静
  • 吴转斌
  • C·皮萨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鸿章; 葛怡鸣; 张香梅; 赵继东
    •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阿帕替尼联合的新辅助治疗的疗效,为食管胃交接部癌的新辅助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食管胃交接部癌患者108例(腺癌72例、鳞癌36例),病理分层后简单随机分为新辅助联合阿帕替尼组(apa+NC组)55例和新辅助组(NC组)53例,治疗2周期后行手术治疗,分析患者病理退缩率、R0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等差异.结果 108例患者均完成新辅助治疗并接受了Ivor-Lewis肿瘤切除手术,微创腔镜手术率为82.41%,两组间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合术后病理报告,入组患者R0切除率为100%,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apa+NC组肿瘤病理退缩率及术后T1期比率优于NC组(P=0.018).分层分析显示,腺癌组apa+NC治疗疗效更明显.结论 两种治疗方式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新辅助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提高了替吉奥/顺铂新辅助化疗食管胃交接部癌的疗效.
    • 时欣; 陈珏
    • 摘要: 血管拟态(VM)指实体肿瘤内部由肿瘤细胞独立形成的,具有供氧及血液循环功能的管状结构。自1999年由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Hendrix教授提出后,其功能、结构及所提示的临床意义均备受争议。尽管如此,学术界众多研究还是倾向于这种管状结构符合血管的形态及功能特征。由于VM是模拟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的过程,众多参与内皮细胞依赖性血管生成的信号在VM形成中的作用也相应被关注及研究。本文对近年来VM研究过程中的相关争议问题进行综述。
    • 孟宇; 王淑珍
    • 摘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已经成为包括宫颈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靶点。化疗联合完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现已成为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的治疗选择。III期随机试验GOG 240结果显示化疗联合贝伐单抗,可以明显提高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PFS17.0 vs. 13.3个月),不增加不良反应。GOG 240研究结果显示贝伐单抗的治疗效果与患者不良预后因素及循环肿瘤细胞有关,存在高中危预后不良因素者对贝伐单抗治疗反应良好。循环肿瘤细胞量与贝伐单抗治疗效果相关,可以作为贝伐单抗治疗效果评估的生物标记物。不可否认阴道瘘是与贝伐单抗使用相关的不良事件。复发性转移性宫颈癌药物治疗的另一个飞跃是免疫治疗,以免疫检查点为靶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PD-1/PD-L1通路来打破免疫耐受,对部分晚期宫颈癌有效,但仍需要大量临床数据对其治疗选择、适应症、禁忌症进行评价。抗血管生成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带来一缕曙光,但其并发症值得关注。广泛临床应用还需要积累更多的临床数据。
    • 朱青; 魏哲文; 王小兵; 蔡建强
    • 摘要: 目的:探讨BAI1基因在肝癌抗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BAI1基因敲除的PLC/PRF/5细胞系。采用Sanger测序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BAI1基因敲除结果。通过CCK8法检测BAI1基因敲除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将PLC/PRF/5细胞系与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共培养,检测BAI1基因对细胞成管能力的影响。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在体内研究BAI1基因对肝癌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Sanger测序结果显示BAI1基因目的区域成功敲除,敲除后细胞系中BAI1蛋白表达缺失。BAI1基因敲除后PLC/PRF/5细胞增殖显著加快,与HUVEC共培养后细胞成管数量显著增多。BAI1基因过表达的Hep3B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速度减慢,肿瘤组织中CD31阳性表达降低。结论: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构建BAI1基因敲除的PLC/PRF/5细胞系。BAI1基因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
    • 江舟; 陈建华
    • 摘要: 肺癌是一种高度血管化的肿瘤,过去十多年,抑制血管生成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且极具前景的联合治疗选择,关于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联合疗效数据在不断更新,其在晚期肺癌不同群体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均可带来获益,伴随而来的是对众多治疗策略的a排列组合o及a排兵布阵o的困惑,本文将基于临床现状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结合最新临床及转化研究数据,对当前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作一综述。
    • 李洋; 蒋立峰; 孙旭; 刘怀民
    • 摘要: 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患者,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继发性耐药是不可避免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是目前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的单克隆抗体,可显著改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但携带EGFR突变的NSCLC患者对于ICIs反应较差。研究表明EGFR信号通路可能影响抗肿瘤免疫反应和肿瘤免疫微环境。本文就EGFR信号通路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对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影响、相关预后指标、EGFR突变患者的免疫治疗现状及目前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 侯俊杰; 米旭光; 李孝男; 李晓男; 杨影; 江显卓; 周颖; 倪志强; 金宁一; 方艳秋
    • 摘要: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过程中并发支气管胸膜瘘(BPF)发生的可能机制、临床表现和预防策略,及时鉴别出具有潜在风险的个体患者,为BPF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例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NSCLC过程中并发BPF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及归纳相关文献,总结出其发生的潜在风险。结果:患者,男性,62岁,局部晚期肺腺癌(驱动基因阴性),接受贝伐珠单抗和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后线化疗,经过2个周期的化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功能状态均有所改善,但并发急性BPF及继发胸腔内感染,被迫停止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化疗,虽经过胸腔闭式引流、积极抗感染治疗和最佳支持治疗等,临床症状未能得到缓解,患者最终于2019年9月17日死于呼吸衰竭。结论:当病变同时侵及胸膜、气管和胸壁,且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肿瘤空化效应或治疗前病变已存在癌腔时,应警惕诱发急性BPF。由于急性BPF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因此及时识别出具有潜在风险的个体患者对预后至关重要。
    • 钱瑜华; 高燕; 张艳
    • 摘要: 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给患者及家庭均带来沉重负担。顺铂类和紫杉醇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卵巢癌一线化疗药物,广泛用于卵巢癌患者术后的联合治疗。然而,顺铂类和紫杉醇类化疗药物易产生耐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疗效。卵巢癌化疗耐药机制主要包括多药耐药基因、凋亡途径、非编码RNA、肿瘤微环境等生物进程,而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抗血管生成药物、调节微RNA的药物以及中药等。通过对卵巢癌化疗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解决临床卵巢癌化疗耐药问题提供新方向。
    • 卢美君; 赵燕仪; 康马飞
    • 摘要: 目的:观察经过安罗替尼治疗的不同瘤种恶性肿瘤患者的相关指标,探索影响安罗替尼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因素。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使用安罗替尼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01例,取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血液,用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VEGF、FGF、c-Kit、Bcl-2、PARP蛋白含量和mRNA相对表达量。另一方面,评价安罗替尼的疗效和随访观察PFS。结果:全部病例的总的中位PFS为4.8月(95%CI:3.8~5.8),PR 18例(17.82%),SD 61例(60.40%),PD 22例(21.78%),ORR 17.82%,DCR 78.22%。TSH升高患者的DCR较未发生者高(P=0.0390)。既往曾使用铂类化疗者较未使用者具有更长的中位PFS(5.3月vs 3.6月,Log-rank P=0.0380),TSH升高患者较未升高患者的中位PFS显著延长(6.4月vs 4.0月,Log-rank P=0.0460),发生手足综合征者中位PFS较未发生者显著延长(11.4月vs 4.2月,Log-rank P=0.0210)。血清bFGF的蛋白含量(P=0.0090)及Bcl-2 mRNA相对表达量(P=0.0120)是安罗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血清bFGF含量及Bcl-2 mRNA表达量是安罗替尼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既往曾使用铂类、发生手足综合征和促甲状腺素升高者具有更长的PFS。
    • 黄晓; 符德元
    • 摘要: 致密且紊乱的血管形成是肿瘤的重要特征。过去几十年里,抗血管生成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抑制剂的开发,诸如贝伐珠单抗等药物已走向临床,但却暴露出易耐药、疗效欠佳等诸多问题。近期肿瘤内皮细胞(tumor endothelial cell,TEC)的糖代谢重编程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路。通过阻断TEC的糖酵解过程,可帮助肿瘤血管正常化。本文将就其中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其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可行性,以期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