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
2013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

2013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09-06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2013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外用清热利湿中药(ZY-06)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相关痤疮样皮疹的疗效,并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经病理学诊断明确的、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后出现相关痤疮样皮疹中医证型为“风热型”及“湿热型”的恶性肿瘤患者.其痤疮样皮疹根据MASCC分级系统分为1A-3B六级;瘙痒应用直观模拟尺(Visualanaloguescale,VAS)法分为轻、中、重度三级.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80例患者均给予中药ZY-06(由中日友好医院制剂室提供,主要由黄芩、马齿苋、苦参、白鲜皮等药物组成)外用,连续应用14天.根据皮疹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用药方法.对照组40例患者均给予红霉素软膏外用.两组患者均每日应用外用药2次,每次持续30分钟.连续应用14天.用药前后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验以评价药物安全性.用药后根据MASCC分级系统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痤疮样皮疹进行分级;根据VAS法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瘙痒程度进行评分,以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120例患者均完成临床观察,无脱落病例.两组患者用药前KPS评分均≥60分.且在KPS评分、痤疮样皮疹及瘙痒的严重程度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用药后,两组患者在KPS评分上仍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痤疮样皮疹及瘙痒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痤疮样皮疹及瘙痒的分级,经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得出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疗效评价结果,痤疮样皮疹:治疗组有效57例,稳定23例;对照组有效7例,稳定33例;瘙痒:治疗组有效45例,稳定35例;对照组有效3例,稳定37例.经SPSS7.0统计软件分析得出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差异.通过用药前后对于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验,均未见明显血液学毒性.两组患者中均未出现与外用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痤疮/痤疮样皮疹”及“瘙痒”例数的分布统计,可以看出应用ZY-06治疗后患者痤疮样皮疹及瘙痒均明显缓解,其疗效优于红霉素软膏.且通过对12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的安全性评估上可以看出,ZY-06安全性良好.说明清热利湿中药ZY-06用于改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相关痤疮样皮疹及瘙痒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起到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治疗肿瘤保驾护航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2年4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143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以阴性菌及真菌为主;晚期及老年患者是院内感染的主要易感因素;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侵入性操作亦是导致院内感染的重要易感因素.结论:因此,对于肿瘤尤其老年、晚期患者,应注意提高免疫功能及改善营养状态,避免过度使用皮质激素及规范放化疗、减少相关并发症及避免过度侵入性操作等,能有效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概念和特征,重点讨论了EMT与肿瘤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详细论述了参与诱导或调控细胞发生EMT的众多因素,如生长因子,转录因子,microRNA等.
  • 摘要:本文介绍了细胞自噬的生理功能和表达机制,讨论了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细胞自噬对肿瘤细胞生长与转移的影响,为肿瘤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 摘要:研究表明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在多种人原发性肿瘤中过表达,是肿瘤异常增生的关键调控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检测可以监测体内的异常增生水平,进而监测异常增生的疾病发生和状态.TR检测可以用于肿瘤的早期发现、肿瘤耐药性的判断、及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 摘要:癌痛是一个全球性面临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中西医治疗癌痛各有优势及不足.止痛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癌痛的主要手段,疗效确切,但其副作用限制了临床的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癌痛副作用小,但起效慢.把中西医结合起来治疗癌痛,使患者的疼痛得到迅速缓解,减轻毒副作用,使更多的患者达到无痛.
  • 摘要:本文分析了恶性肿瘤在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提出了规范化治疗方案制定的设想,阐明了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的关键环节.文章指出了建立规范化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一步推动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制定和实施,并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晚期癌症3例,并从中西医两方面探讨这一综合疗法的作用机制.提示:(1)中医药治疗全程参与,可增效减毒,改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期.(2)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在晚期癌症中的运用模式.
  • 摘要:本文介绍了腹腔热灌注化学治疗的作用机制,并将其用于恶性腹水治疗中,作为一种姑息疗法,腹腔热灌注化学治疗毒副作用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对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前、治疗后1月、4月、7月、12月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变化.随访期间采用超声造影或肝脏增强CT评估疗效.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Kaplan-Meier生存函数的方法分析Treg动态变化与肿瘤无进展生存期的关系.结果:RFA术后1月,30例患者TR率93.3%(28/30),TP率6.67%例(2/30).RFA术前Treg 9.42±1.16,术后1月6.55±0.97,较术前显著下降(t=15.325,P<0.001).经12个月随访,TR率33.33%(10/30),TP率66.67%例(20/30).TR组术前Treg为8.75±0.72,显著低于TP组9.76±1.20(t=-2.448,P=0.021).ROC表明Treg谷值以4.82为最佳临界值时,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60.0%;Treg达谷时间以5.5个月为最佳临界值,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85.0%.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表明,肝癌RFA术后Treg谷值≤4.82的肿瘤无进展生存率优于Treg谷值>4.82的患者;Treg达谷时间≥5.5个月的患者预后优于Treg达谷时间<5.5个月患者,Log-rank检验分别为x2=8.209,P=0.004;X2=S.427,P=-0.004.结论:冷循环射频消融可以下调Treg水平,并且Treg谷值及Treg达谷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RFA治疗HCC患者的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及其治疗裸鼠肝癌的作用.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丹参酮ⅡA多级纳米粒;扫描电镜照片评价纳米微粒表面结构;光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粒径分布;检测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等,并观察体外药物释放规律.CCK-8法观察细胞毒性,以及对人原位肝癌裸鼠动物模型的生长抑制作用.比较治疗后各组裸鼠的肿瘤生长情况、生存时间.结果: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大小均匀,外形圆整,平均粒径为190nm,Zeta电位为4.3my,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12±5.2%、2.05±0.12%.制成纳米制剂后与游离的丹参酮ⅡA单体相比释放速度明显减慢,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在在120小时累积释放量为72.59%.CCK-8比色法观察人肝癌细胞生存率,与丹参酮ⅡA相比,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细胞毒性明显增加.治疗后与等剂量丹参酮ⅡA相比,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组瘤体体积、重量和肿瘤生长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1);生存期明显长于其他各组(P<0.0l).结论:研究采用乳化蒸发法建立了RGD修饰的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制备方法.与丹参酮ⅡA相比,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随着时间的延长能够将药物逐步释放出来,具有良好的缓释特征和肿瘤靶向作用.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能有效提高丹参酮ⅡA的细胞毒性,对裸鼠肝癌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能明显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期.
  • 摘要:目的:评价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序贯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大肝癌的疗效.方法:72例大肝癌患者95个病灶(肿瘤直径5.1~14.5 cm),TACE治疗后1周行RFA治疗,24小时CT评价,如有漏空现象,给予RFA1-2次补充治疗,最后~次RFA治疗后一月再次行TACE巩固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RFA后完全消融36例,基本消融22例,部分消融14例.并发症9.72%(7/72),包括电极片灼伤皮肤2例,气胸3例,腹腔出血2例.大肝癌TACE序贯RFA治疗后总体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7.2%(70/72),1年73.6%(53/72),2年47.2%(34/72),3年33.3%(24/72).结论: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后序贯射频消融是治疗大肝癌的一种有效治疗模式.
  • 摘要:本文综述了2002-2012年发布的临床报告.以辩证论治为原则,将胰腺癌分型,并采用以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并统计了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中医药可明显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和预后.已经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了部分较高级别的可信的循证医学证据.
  • 摘要:本文对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监测患者细胞免疫水平和HSFI有助于病情的诊断,目前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的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疗,维持血清睾酮抑制水平,皮质激素治疗,化疗,免疫治疗,骨靶向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但患者的生活质量仍不能令人满意,中医药在改善患者放化疗的副作用上效果显著,将会在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治疗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 摘要:本文在介绍前列腺癌病理机制和常见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贾英杰主任使用中药配合内分泌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个案报道1例,首先采用戈舍瑞林+比卡鲁胺行内分泌治疗,针对t-PSA数值升高的现象,在辩证患者为肾气虚衰为致病原因的基础上,以补肾益气中药处方进行治疗,治疗半年后患者t-PSA数值回落到正常范围内.
  • 摘要:目的:探讨培美曲塞联合体外高频热疗对铂类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8例对一线含铂方案化疗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接受培美曲塞化疗:500mg/m2,第1天;每21天为1个周期重复.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至疾病进展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最多行8个周期.化疗期间配合体外高频热疗,每周治疗3次,6次为1疗程.观察客观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全组病例均可评价疗效,客观效率(RR)为21.4%,疾病控制率(DCR)为53.6%,PFS为4.2月;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为52.3±5.6 vs 66.3±7.2,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其他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皮疹、中性粒细胞下降等,但多为Ⅰ度,不需特殊处理.结论:培美曲塞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对铂类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显示出良好疗效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摘要:杨宇飞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主任与创始人.杨宇飞教授在中西医论治乳腺癌中注意“以和立法”,“寓补于通”.认为乳腺癌的根本病机除了传统的认为的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还有肝肾不和,心肾不交,少阳不和三大枢机,所以临床中在疏肝健脾,补肾活血的基础上采取交通阴阳,心肾,表里之“三交”之法,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攻补兼施的“三交疏肝补肾方”.杨主任非常注重中医与西医治疗尤其是与内分泌治疗相配合,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多种加减取得较好疗效.并且还在治疗中注意患者免疫功能,重视健康宣教.
  • 摘要:目的:观察通窍抑瘤方(课题组自拟)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脑转移的安全性、可行性、近期及远期疗效.初步明确通窍抑瘤方对放疗具有一定的减毒、增敏、增效功效,为恶性肿瘤脑转移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并通过实验探讨通窍抑瘤方联合放疗提高恶性肿瘤脑转移疗效的可能机制.方法:观察了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肿瘤科接受口服汤剂通窍抑瘤方联合放疗治疗的恶性肿瘤脑转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口服通窍抑瘤方联合全脑常规剂量放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全脑常规剂量放疗,于放疗之前及放疗后4周,分别测定相关指标,分析通窍抑瘤方联合放疗的临床疗效,以及中药联合放疗对恶性肿瘤脑转移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1.客观缓解率方面: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43.33%、30.0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通窍抑瘤方联合放疗具有一定的增效趋势.治疗组患者血清CEA、LDH、VEGF及VEGFR-1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2.临床症状体质改善方面:临床证候改善率,治疗组为70.00%、对照组为43.33%(P<0.05);两组治疗后的卡氏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窍抑瘤方联合放疗在恶性肿瘤脑转移临床症状改善及体质改善优于单纯放疗.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在减轻白细胞下降、放射性皮炎、口腔炎等放疗副反应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窍抑瘤方具有减毒、增效作用,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减轻放疗不良反应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考虑其可能机制为通窍抑瘤方联合放疗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减少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2.放疗前后患者血清CEA、LDH、VEGF及VEGFR-1表达水平有明显下降,可将一系列实验检测指标引入临床,用于脑转移瘤患者的诊断预后及疗效评估.3.“通窍抑瘤方联合放疗”是现代局部治疗与传统中医药整体治疗的有机结合,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可推广于治疗恶性肿瘤脑转移.
  • 摘要:抗肿瘤药物是目前恶性肿瘤的内科基本治疗措施之一,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本文查阅近五年与化疗药肝毒性相关的文献研究,分析抗肿瘤药物引起肝损伤的发生机制、病理类型、诊断及治疗,综述中西医药物防治,旨在加强防治意识,为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控制和治疗研究作出努力.
  •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扶正汤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西医药治疗,治疗组加用健脾扶正汤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评价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EORTCQLQ-C30生活质量问卷调查、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及不良反应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改善率分别为86.7%和60.0%(P<0.05);两组治疗前后EORTCQLQ-C30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的躯体、角色、认知功能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功能与社会功能2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KPS评分均有改善,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后升高,KPS评分降低,其中KP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疲倦、恶心呕吐、疼痛、失眠、食欲下降、便秘、腹泻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加重,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健脾扶正汤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能改善临床症状、减轻不良反应、增强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摘要:目的:探讨加昧双柏散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癌性疼痛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将60例原发性肝癌癌性疼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予双柏散外敷+安慰剂胶囊,对照组予安慰剂外敷局部+塞来西布胶囊,比较治疗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结果:加味双柏散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癌性疼痛具有良好疗效,其具体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肝癌血液流变学相关.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在分析肝癌发病因素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医药健脾益气活血柔肝法在治疗肝癌过程中对防止复发、转移发挥的疗效.
  • 摘要:简要介绍了参附注射液的成分和制作工艺,重点讨论了参附注射液在肝癌治疗中对抑制癌细胞生长,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发挥的作用.参附注射液具有毒副作用小的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 摘要:目的:探索吴良村治疗原发性肝癌用药规律及疗效评价.方法:从浙江省中医院吴良村教授的门诊病人中筛选95例原发性肝癌阴虚证患者,根据兼夹症状,对症施治,以两周为一疗程,一月后评价疗效.同时对190份医案中所用之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以期总结出吴良村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阴虚证的用药规律.结果:95例患者中疗效达临床控制2例,显效23例,有效60例.用药频率最高的5味药为三叶青、茯苓、北沙参、鸡内金、枸杞子,性味频数最多的为“平”、“甘”、“苦”.结论:吴良村治疗原发性肝癌阴虚证以“平”、“甘”、“苦”三种性味为主进行配伍,宗“滋阴疏肝,清热解毒”之法,取得良好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法扶正通利治法对胰腺癌患者的生存分析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胰腺癌患者46例,其中治疗组20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扶正通利法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规范化疗、放疗、营养支持等西医方法综合治疗.随访观察两组病例生存率(Survival),中位生存期(mOS),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行Cox回归多影响因子分析.结果:随访率为98%,随访时间2~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扶正通利中医疗法能提高观察病例生存率,FZTL组6月、12月、18月、24月、36月累计相对生存率分别为69%、43%、43%、43%、29%,而对照组分别为44%、20%、15%、8%、8%,两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延长胰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FZTL组为14个月,而对照组为7个月,两组比较,中位生存期延长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ZTL法与肿瘤分期是影响因子,其中FETL法是保护因子,而肿瘤分期是危险因子,FZTL法降低死亡风险61%.结论:中医扶正通利治法可以延长未经手术治疗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率、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科研价值.
  • 摘要:目的:建造移植型动物模型(腹水型瘤株移植瘤小鼠)型,来探讨培元抗癌汤对肝癌小鼠的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对C-myc致癌基因表达影响的分析,进而为培元抗癌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90只健康昆明小鼠中提取1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A组),剩余75只小鼠分别在腋下种植相同量的H22腹水型瘤株悬液,共同造膜,将造膜成功的小鼠纳入60只,随即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荷瘤对照组(B组),替加氟组(C组),培元抗癌汤组(D组),培元抗癌汤(中剂量)+替加氟组(E组).各组小鼠分别给予相应实验药物灌胃,灌胃一次一日,连用14天药.每日观察小鼠行动、一般情况及死亡等情况并详细记录,第15天将所有小鼠进行处死,取瘤胸腺、组织、脾脏.测量其重量,计算抑瘤率,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指数,同时按组别固定瘤块,免疫组化法检测C-myc致癌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培元抗癌汤组、替加氟组及培元抗癌汤+替加氟组荷瘤小鼠瘤体重量明显小于荷瘤对照组(P<0.01);2、培元抗癌汤组及培元抗癌汤+替加氟组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指数高于替加氟组(P<0.05);3、培元抗癌汤组、替加氟组及培元抗癌汤+替加氟组小鼠肝癌中C-myc致癌基因阳性表达率低于荷瘤对照组(P<0.01).结论:培元抗癌汤能下调C-myc致癌基因水平,抑制移植性H22荷瘤小鼠瘤体的生长,保护小鼠的正常脏器功能,提高免疫功能.
  • 摘要:目的:观察刺血拔罐治疗癌性不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禁食水、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抗分泌、止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刺血拔罐,每3天1次,2次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7天后肠梗阻改善率差异及两组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KPS).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92%,对照组为60%,观察组KP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刺血拔罐治疗癌性不全性肠梗阻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文从中医角度分析了瘿瘤(甲状腺癌)的病因病机,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模式,认为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会导致气血受削,淤血内阻.海藻、昆布等富碘中药属散肝火,对除痰、祛湿等有重要的疗效.
  • 摘要:目前,前列腺癌主要以内分泌治疗为主,但治疗一段时间后往往会转变为难治性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如何治疗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已经成为医学界一大难题.本文重点从中医药治疗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的角度出发,分别从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机制等方面综合近几年的文献,客观评述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并且对中医药治疗前景做展望,旨在提出一种新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以便更好地治疗此类疾病.
  • 摘要:简要介绍了中医肿瘤基础理论的发展状况,重点讨论了中药及其成分对肿瘤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并阐述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临床意义、临床疗效,最后展望了未来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方向.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医药在治疗肿瘤中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如采用辩证施治用药,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合理配伍、合理使用中药等.
  • 摘要:中医强调“治未病”,中医药通过干预癌前病变,有效控制了癌症的发生,癌症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主要在围手术期、围化疗期、围放疗期、康复期.对于不能接受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以及老年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中医药治疗可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 摘要:通过对李东垣学术理论和著作的学习,对李杲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指导恶性肿瘤中用药进行了探讨.总结出李东垣重视脾胃功能,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思想,以及四季随时加减用药的经验对于临床调整肿瘤患者体质,辅助放化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独特的地位和优势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和患者关注,中医、西医治疗肿瘤理念的日趋一致性,分子靶向治疗与辨证论治理念相似性,疗效评价内容的转变逐渐达成一致,这些均为肿瘤综合治疗奠定了有利的理论基础.中医药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治疗肿瘤各阶段的治疗目的、意义、治疗形式在综合治疗肿瘤模式中均有着不同的价值.合理评价中医的维持治疗、巩固治疗、强化治疗以及序贯治疗等中医综合治疗模式对肿瘤的治疗的作用.
  • 摘要:癌性疼痛是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中医药对于癌性疼痛的治疗有着许多优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癌性疼痛有着丰富的论述,本文试从《黄帝内经》心肝脾的相关理论探讨癌性疼痛的辨证论治.注意辨证、辨病结合,全面考虑各个环节,理法方药才能更充实完善,癌痛的治疗才能更具体和有针对性,旨在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癌因性疲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不同病种肿瘤采用不相同的化疗方案治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两组均21天为1周期,2周期评价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变化、生活质量、疲乏状况及不良反应变化.结果:两组中医临床证候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改善率分别为83.3%和63.3%(P<0.05);两组生活质量情况比较,食量增加: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6.7%和53.3%(P<0.05);睡眠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3.3%和50.0%(P<0.05);两组疲乏状况比较,治疗组疲乏状况有明显减轻,对照组无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全身症状及疲乏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摘要:目的:评价乌香痛消膏外治中重度癌痛的疗效.方法:120例癌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乌香痛消膏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对照组用安慰剂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共治疗7天.观察两组疼痛程度、镇痛起效及缓解持续时间和首日及全程等效吗啡消耗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显著降低,组内配对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两组治疗后镇痛缓解持续时间、全程等效吗啡消耗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乌香痛消膏联合阿片类药物外治中重度癌痛可以明显缓解疼痛程度,延长镇痛缓解持续时间,减少爆发痛的发生次数,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轻毒副反应,提高镇痛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本文介绍了几种中医药治疗晚期癌症患者恶性胸腔积液,主要包括中药制剂、化疗药物、生物免疫制剂、中药汤剂、放疗、热疗等疗法的综合应用,认为根据患者的证型选择不同作用的中成药胸腔注入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 摘要:通过“理、法、方、药”四个中医临证的递进式思维过程,抓住中医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共性”和王沛教授治疗的“个性”,以治验的数百例病案为根据,分析王沛教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总体认识、辨证分型、处方特点、用药特色及人文关怀,最后总结归纳王沛教授的临证经验.
  •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ⅢB及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筛选病例,根据预先设计的观察表和临床证型诊断标准,归纳证型,将调查表数据输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0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各证型构成如下:气虚痰湿型最多,占76.3%,其次为气阴两虚型,占9.2%,气滞血瘀型、阴虚毒热型及热毒炽盛型分别占5.8%,5.8%,2.9%.结论:晚期(ⅢB及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型以气虚痰湿型为主.
  • 摘要:目的:评估中医规范化辨证论治方案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以ⅢB或Ⅳ期经标准化疗后肿瘤达到客观缓解或稳定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化中医辨证论治作为维持治疗手段,进行临床观察、定期随访及病例分析,以肿瘤进展为研究终点,无进展生存期(PFS)和生活质量(FACT-L4.0版)为主要研究指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等为次要研究指标,记录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病历资料,以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合格病例32例;平均PFS为(21.6±16.28)周,中位PFS为18.0周;12周、24周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1.25%、28.13%.生活质量方面,中医治疗4周后,患者的生理、情感、功能、其他因素评分及总评分较基线水平均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8周后,患者的生理、功能、其他因素评分及总评分较基线水平均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方面,中医治疗4周、8周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均小于基线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中医规范化辨证论治方案可以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手段之一加以深入研究.
  • 摘要:贾英杰教授认为肺癌的发生发展与中焦有密切关系,简要介绍了中焦论治肺癌的理论基础,重点从治取中焦法在肺癌不同阶段的运用及用药法度方面,介绍贾师从中焦论治肺癌的经验.
  • 摘要:目的:探讨薯蓣皂苷元在体外对人肺癌H1650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肺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不同浓度薯蓣皂苷元作用于人肺癌H1650细胞后,用MTT法测不同时间点H1650细胞的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薯蓣皂苷元在体外明显抑制H1650细胞的增殖,呈浓度-时间依赖性;不同浓度作用48h后细胞凋亡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大.结论:薯蓣皂苷元能够抑制肺癌H1650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肺瘤平膏调控肿瘤炎性微环境炎性信号通路防止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建立A549细胞与巨噬细胞的共培养体系,模拟肿瘤炎性微环境,应用Transwell实验观察侵袭和迁移能力,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Western blot法检测NF-K B通路上游蛋白,核转位实验检测NF-KB核转位,荧光定量PCR检测EMT相关基因表达量,免疫荧光法检测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肺瘤平膏可以抑制共培养条件下A549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降低共培养条件下TNF-α的含量,从而抑制其诱导的NF-κB通路的激活,转位入核并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的形成.结论:肺瘤平膏可以通过调控NF-κB相关炎性信号通路防止肺癌转移.
  • 摘要:目的:观察金福安汤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将50只Lewis肺癌荷瘤小鼠分为金福安汤高、中、低剂量组,环磷酰胺(CTX)组,模型组;计算各组小鼠平均瘤体质量、抑瘤率、肺表面转移灶及抗转移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Lewis肺癌小鼠的pl20ctn表达以及RhoA、Cdc42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金福安汤中剂量组及CTX组的瘤体质量明显减轻(P<0.05);金福安汤中、高剂量组及CTX组小鼠的肺转移灶数明显减少(P<0.01,P<0.05);金福安汤中、高剂量组及CTX组的pl20ctn异常表达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P<0.05);金福安汤中剂量组和CTX组的RhoA、Cdc42的异常表达细胞数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金福安汤具有抑制小鼠Lewis肺癌生长及转移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120ctn的异位表达,进而抑制RhoA和Cdc42的异常表达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除痰方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抑制及其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复制C57BL/6小鼠Lewis肺癌模型,将96只接种Lewis肺癌的小鼠随机分成6组:益气除痰方高、低剂量组,顺铂对照组,顺铂联合中药高、低剂量组,阴性对照组,每组16只.给药一周后停药观察一周,其中一半动物处死后观察细胞凋亡相关指标,另一半动物用于观察生存期.结果:益气除痰方能够降低瘤重指数、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能够减少肺转移结节数,有一定的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能够提高肿瘤细胞凋亡率;能延长模型小鼠的生存期,其中顺铂联合中药组较其他组抑瘤率高.结论:益气除痰方能延长肿瘤动物生存期,促进Lewis肺癌细胞凋亡,增强顺铂的促肺癌细胞凋亡能力.
  • 摘要:目的:观察扶正类中药对人肺癌NCI-H46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抑瘤率及皮下移植瘤中肺癌转移相关miRNAs表达的影响,为研究中药防治肺癌转移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将人NSCLC细胞株H460接种于裸小鼠皮下,待成瘤后随机分为健脾温肾组、益气养阴组、软坚散结组和生理盐水组.观察荷瘤鼠肿瘤生长情况、体积和重量,分析扶正类中药对H460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抑瘤率.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扶正类中药对肺癌皮下移植瘤中mi RNA21、miRNA218表达的影响.结果:(1)益气养阴方可以抑制裸鼠皮下抑制瘤的生长,优于阴性生理盐水组(P<0.05);(2)益气养阴方可以下调MiRNA-21的表达,优于阴性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益气养阴中药在MiRNA的调节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通过该途径抑制癌细胞转移.
  • 摘要: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治疗肺癌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5例肺癌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散治疗.对照组口服氟西汀治疗.疗程均为6周.两组均在治疗前后第1、2、4、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状态,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卡氏积分判定.结果:治疗后1周后,对照组HAMD积分和治疗前比较有显著下降(P<0.05),并且较治疗组低(P<0.05).治疗2、4、6周后,两组患者的HAMD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并且治疗后4、6周时治疗组HAMD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相当,氟西汀较柴胡疏肝散显效快,但柴胡疏肝散比氟西汀作用持久,且不良反应少,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原发性肺癌放射性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232例(试验组113例、对照组119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两组均采用放射治疗,试验组在放疗d1开始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15mL,qd,静脉滴注,连用14d为一周期,间隔2~4天后开始第二周期,共治疗2周期.全部治疗结束后随访观察3个月评价疗效.结果:急性放射性肺损害发生率试验组为36.70%,对照组为64.66%,1级、2级、3级放射性肺损害,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3.03%,49.14%,1.83%,11.21%,1.83%,4.31%(P<0.05);临床症状总有效率试验组为47.79%,对照组为21.01%(P<0.05);卡氏评分提高、稳定、降低,试验组分别为41.59%,50.44%,7.96%,对照组分别为11.76%,65.55%,22.69%(P<0.05).不良事件试验组发生率0%,对照组0.84%(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够降低原发性肺癌急性放射性肺损害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体力状况,研究期间未观察到复方苦参注射液相关的不良反应.
  • 摘要:本文对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患者进行了研究,诊断应结合病理学和影响学检查,认为肿瘤多为肺脾气虚,痰湿内阻,临床予二陈四君汤加减,重在理气、益气化痰,健脾化痰,杜其生痰之源.
  • 摘要: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在中晚期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的疗效、生活质量以及生存获益.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文献,运用随机对照试验评估表对文献进行评估,对文献进行评价,用Stata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8篇RCTs,共计病例数为341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缓解率:合并效应量OR=1.981,95%CI(1.614,2.431);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6.54,P<0.000,表明中医药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比较,肺癌病灶缓解率显著提高.但合并分析提示化疗组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中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I2=71.5%,OR--3.49,95% CI(1.037,11.778),P=0.04].病灶稳定率:合并效应量OR=2.191,95% CI(1.741,2.758);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6.68,P<0.000,表明中医药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比较,病灶稳定率显著提高,结果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而且,化疗组与单纯中药组比较分析,提示单纯中药组稳定率率与化疗组相当,但无统计学意义[P=0.318,I2=14.0%,OR=0.85,95% CI(0.812,1.696),P=0.395].生活质量(KPS)比较:中药联合化疗与化疗组在干预后生活质量的总体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570,95%Ch 0.298~0.842),说明中西组在生活质量状况总体上优于化疗组,化疗组与中药组比较,中药组在生活质量状况上基本优于化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150,I2=47.3%,SMD=-0.284,95 %CI(-0.598,0.029),P=0.075].一年生存率:中西组组和化疗组比较,异质性检验(P=0.405,I2=3.9%),合并效应量OR=1.778,95% CI(1.402,2.255);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4.75,P=0.00,表明中医药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比较,患者一年生存率显著提高.结论:中药治疗肺癌疗效肯定,中药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比较,在病灶缓解率、病灶稳定率,改善生存质量、提高一年生存率四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单纯中药治疗在稳定瘤灶同时提高生活治疗,生存获益方面也优于化疗组.
  • 摘要:目的:制备Lewis肺癌荷瘤小鼠,应用肺瘤平膏及其各拆方进行干预,选用抑瘤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复方中两大类药物(益气类和解毒类)所起的作用,从而客观评价该药的主要组分.方法:观察肺瘤平膏及其各拆方在不同组分条件下对Lewis肺癌小鼠体瘤体的影响,采用析因分析法分析评价中药复方肺瘤平膏的组方配伍.结果:肺瘤平膏可明显抑制Lewis肺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抑制率为45.09%.益气方、解毒方和益气解毒方的抑制率分别为23.36%,35.51%和39.20%;析因分析的结果表明,仅解毒类药物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该方中的解毒类药物发挥主要抑瘤作用,而益气类药物可协同提高其作用.结论:肺瘤平膏中解毒组药物主要发挥抑瘤作用,益气组药物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解毒药物的副作用,从而间接的提高抑瘤作用,而复方中的其他药物的功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通过对文献报道的临床对照试验确认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有效的中医专病专方,分析其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作为临床遣方用药提高疗效的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2003-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中有关中医专病专方单用或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NSCLC的临床对照研究,构建方剂药物数据库,运用Excel软件进行中药单味频数、药对配伍、功效分类、性味归经等统计和分析.结果:共收集专病专方39首,统计药味121种,使用频率最高依次为黄芪、白花蛇舌草、白术、北沙参、麦冬、半枝莲、党参、当归、莪术、丹参、人参等;药对应用最多依次为黄芪,白术、黄芪/白花蛇舌草、黄芪/北沙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黄芪/麦冬、黄芪/党参等;药物功效分类以补气、清热解毒、滋阴、活血化瘀类为主;药物性味属甘(淡)、苦、辛、温、寒多见;药物归经多属肺、脾两经.结论: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化疗期的中医专病专方,以黄芪为主药、扶正药多于祛邪药、药性以温寒燥润并用及肺脾同治为主.分析结果可作为中医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处方用药参考.
  •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就幽门螺杆菌与贲门癌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在尚未证实HP感染与贲门癌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之前,为防治贲门癌而根除HP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最后介绍了中医药防治HP感染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药单药提取物和中药复方,在阻滞AIPC(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肿瘤细胞周期和抑制细胞转移方面发挥的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中医在辨证调理的基础上,可以减少西医的毒副作用,对慢性难治性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 摘要:传统中药成分来自于动植物本身,毒性大大减弱、使用安全,近年来中药治疗前列腺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基于细胞水平研究中药中有效抗肿瘤成份及其可能作用机制,重点对川芎嗪、青蒿琥酯、藤磺酸、姜黄素、苦参碱、三七总皂苷、槲皮素、雷公藤甲素、昆布多糖硫酸酯、枸杞多糖等重要成分进行了论述,不仅为临床遣方用药、提高疗效提供坚实的基础,还有助于寻找和分离中药中有效成分、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
  • 摘要:本文从气的一元论角度,介绍了癌性发热的常见病因病机,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从正虚为本、尤以阳虚为多,实邪夹杂、癌毒为标三个方面,论述了癌性发热的不同证型、不同治法,以供同道临证参考.
  • 摘要:癌性发热是中晚期癌症病人临床上较常见的症状之一.本文针对不同症状的患者,应用经方白虎加人参汤、附子理中汤、附子粳米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加减治疗癌性发热,对调理脏腑功能,缓解气血阴阳亏虚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肺积和息贲的处方用药规律及其所反映的病机要点,为肺癌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应用电子检索的方法,对中医文献中关于肺积和息贲治疗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摘录其治疗的方药,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药物进行频数和频率分析.结果:化痰止咳药、补虚药、毒性药、理气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是治疗的主要药类;补虚药中以益气和养阴的药物为主.所有的药物中以辛、苦、甘、温热及归脾肺胃经之品常用.结论:中医文献中肺积和息贲治疗以扶正补虚、化痰祛湿、理气活血、以毒攻毒为主;方药性味主要选用辛、苦、甘及温热之品,归经主要为脾、肺、胃经.通过药物分析可以初步推论民国及其以前的医家认为肺积和息贲为本虚标实的疾病,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痰、湿、瘀、毒为主.
  • 摘要:目的:观察养阴清肺方对肺成纤维细胞TGF-β1的分泌及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四组:空白组、中药组、激素组、中药加激素组;用钴60照射肺成纤维细胞,照射剂量为8Gy;然后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培养细胞.用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TGF-β1含量;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肺成纤维细胞α-SMA的表达.结果:细胞经照射后,TGF-β1含量明显增加;24h,空白组与中药组无差异(P>0.05),其余各组之间均有差异(P<0.05):48h,空白组与激素组无差异(P>0.05),其余各组之间均有差异(P<0.05);72h,空白组与中药加激素组、中药组与激素组之间无差异(P>0.05),其余各组之间均有差异(P<0.05).空白组α-SMA的表达与各药物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中药组、激素组两组分别与中药联合激素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而中药组与激素组二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养阴清肺方能抑制肺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在48小时时相作用最强;中药联合激素组抑制α-SMA表达的作用最强.
  • 摘要:目的:以胃泌素和血管活性肽、P物质受体(NK1受体)为指标,评价半夏泻心汤对化疗后胃肠道反应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顺铂(DDP)复制家兔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半夏泻心汤组、恩丹司琼组,每组8只,观察3周.结果:顺铂(DDP)所致家兔血清胃泌素(GAS)含量、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受体含量明显升高;半夏泻心汤组与恩丹司琼组GAS、VIP、P物质受体含量明显降低.结论:半夏泻心汤通过对胃泌素、血管活性肽、P物质受体的调节抑制化疗后胃肠道反应.
  • 摘要:本文重点总结了跟随刘亚娴老师学习中医药古方在临床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华盖散加味治疗肺纤维化、阳和汤治疗晚期肿瘤的病例,通过对中药方用法和用量的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摘要:中医药在缓解骨痛等症状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从补肾、疏肝、健脾、活血四方面,对芳香化酶抑制剂(AIs)引起的骨质疏松、骨痛病机和治则进行论述.并基于绝经后乳腺癌患者AIs治疗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而起到抗肿瘤作用这一特殊机理,本文在辨证潜药上的注意要点上做出概述.
  • 摘要:目的:观察利咽茶防治放射性咽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确诊为头颈部恶性肿瘤并准备采用常规放疗的患者,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利咽茶泡茶,每次一剂,开水500ml浸泡15-20分钟后代茶饮,每日两剂,饮用至放疗结束后1周,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0.2g/次)、维生素B2(1Omg/次,3次/d).结果:治疗组放射性咽炎的发生时间为放疗后较对照组延迟(P<0.01);利咽茶的有效率为94.7%,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利咽茶能推迟放射性咽炎的发病时间,降低发病率,减轻症状,对放射性咽炎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 摘要:目的: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中医汤药辨证分型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的疗效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全国53家协作中心服用日使用量≥80mg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患者纳入研究,按1:1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以小承气汤合增液汤为基本方,按热结型、气虚型、血虚型、阳虚型辩证分型加减治疗;对照组予口服果导片治疗.采用CCS(Cleveland Constipation Score)便秘评分评价疗效、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V3.0)中文版评估生活质量.结果:共纳入病例398例,其中中药组200例、对照组198例.治疗后中药组痊愈42例,显效81例,有效6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痊愈31例,显效67例,有效73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86.4%;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的CCS评分均较减少,但中药组治疗后的CCS评分差值较对照组大(P<0.01),提示治疗后中药组便秘的改善程度更好.治疗后中药组生活质量的疼痛和经济困难两项评分与治疗前无差异(均P>0.05),其余各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对照组生活质量的便秘和情绪功能领域治疗后得到改善(均P<0.05),其余各项领域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间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在疼痛和经济困难领域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均P>0.05),在其余各项领域中,中药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中药组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的NR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研究过程中,未发现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以小承气汤合增液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能有效改善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其在改善患者便秘的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治疗过程不影响阿片类药物的止痛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 摘要:本文主要对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相关骨关节症状的中西医治疗现状进行综述.芳香化酶抑制剂已成为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一线药物,其疗效及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肯定.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相关骨关节症状是治疗过程中主要的不良反应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治疗的依从性.西医治疗多采用改变生活方式(锻炼、控制体重)以改善轻度症状,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等控制中重度骨关节疼痛.中医药治疗在改善症状,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将成为干预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相关骨关节症状的重要策略.
  • 摘要:本文讨论了缺氧、酸中毒等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并阐述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炎症、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 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信号转导途径参与肿瘤周围新生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生存,在肿瘤周围血管新生过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VEGF结构与作用机制、生物学作用,以及VEGF/VEGFR信号转导通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讨论了VEGF在抗肿瘤血管新生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摘要:肿瘤转移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需要肿瘤细胞脱离原发主灶,进而在循环中存活、发生远处播散及生长.对肿瘤患者机体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炎症反应与肿瘤微环境、肿瘤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炎症细胞和介质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各种实体肿瘤依据其所分泌的细胞、细胞因子网络、分子驱动组成不同的炎症回路,为肿瘤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摘要:不同于传统治疗模式,“肿瘤绿色治疗”以维护患者生存质量为首要目标,要求医生在保障患者基本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追求生命的延长.以微创手术、中医中药和生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并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将现代微创技术纳入中医外科体系,将中医外科技术现代化.实现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在最大限度保护机体正气(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追求疗效,使肿瘤的治疗可持续、可重复.为年老、体弱和常规治疗失败的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也对中医治疗技术现代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 摘要:近年来,恶性肿瘤过度治疗非常普遍,往往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身体伤害和经济上的浪费.目前临床上过度治疗主要表现在手术过度、放疗过度和化疗过度三方面.其原因在于人们对肿瘤认识上的误区、对肿瘤的过度关注、部分医者的素质低下以及各种利益的驱使.临床上要杜绝过度治疗,重视姑息支持治疗,尤其是中医药在肿瘤晚期的应用,让终末期肿瘤患者“优逝”.
  • 摘要:目的:观察电子止吐仪(法罗适)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引起的药物性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恶性肿瘤化疗性呕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在常规应用止吐药的对照组基础上佩带使用电子止吐仪,疗程5天.结果:治疗组60例中,痊愈12例,显效27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60例中,痊愈1例,显效9例,有效3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1.7%;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止吐仪防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性呕吐疗效肯定.
  • 摘要:本文对“西医治病、中医治证”的含义、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三方面做了简要的论述,旨在促进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的发展,为探寻“西医治病、中医治证”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观察CIK细胞胸腔灌注联合温肺化饮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分组前瞻性研究,选取病人符合纳入标准病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共42例;对照组和试验组均采用常规胸腔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术.(1)试验组(A组)22例:先采用香菇多糖、顺铂腔内灌注,再采用CIK细胞胸腔内灌注3次,1次/日,两者先后间隔两周左右用药.(2)对照组(B组)20例:仅采用香菇多糖、顺铂腔内灌注.对照组与试验组均按照中医温肺化饮治法,给予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为主方,并按照辨证分型给予辩证加减.治疗结束4周后观察2组患者恶性胸腔积液疗效、临床证候疗效、Karnofsky评分、治疗前后患者T淋巴亚群检测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恶性胸腔积液有效率为81%,对照组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后Karnofsky评分及症候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CD3+、CD4+、CD8+、CD56+均较前提高,经t检验分析,治疗组治疗CD3+、CD56、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毒副反应少于对照组.结论:CIK细胞胸腔灌注联合温肺化饮法治疗恶性肿瘤胸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可患者胸腔积液,提高行为状况评分,提高临床症候评价,提高部分T细胞亚群,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轻.
  • 摘要:本文以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观测了电子止吐仪对化疗药物顺铂所致呕吐猫的行为学、血清5-HT含量,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CTZ)5-HT含量及5-HT3受体表达变化,旨在为该仪器临床防治化疗药诱发恶心、呕吐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观察华蟾素注射液肝动脉灌注配合XELOX方案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选择86例首次接受XELOX方案一线化疗的结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二组均采用化疗:奥沙利铂130mg/m2 ivgtt D1卡培他滨1000mg/m2 po bid D1-14 3周为1周期,共4周期.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华蟾素注射液50ml每日肝动脉灌注1次,每用药5日停2日,以3周为1周期,共4周期.二组均在4个周期治疗结束后评价结果.结果:近期有效率治疗组71.73%,对照组57.5%,血液毒副反应(白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免疫功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存质量Kamofsky评分提高率治疗组43.47%,对照组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蟾素注射液能为XELOX方案化疗起到增效减毒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单发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2年1月≤3cm单发小肝癌在CT引导下行RFA治疗31例,术后定期随访,做出疗效评价.结果:31例单发31个病灶消融术后1月复查,25个(80.6%)病灶为完全消融,6个(19.4%)病灶呈不完全消融,随访中病灶稳定17个(54.8%),14个(45.2%)病灶进展,重复RFA后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RFA治疗原发性单发小肝癌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低等优点,其近期生存率高,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摘要:目的:评价BCLC分期和治疗系统在中国肝癌患者中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收治的829例初发并经病理证实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计算BCLC各分期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对不同分期的患者,分别计算接受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以Kaplan-Meier曲线表示,Log-rank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至08年4月,共480例患者死亡(57.9%),总失访率为13.75%(114/829),其中3年和5年失访率分别为10.98%(91/829)和13.03%(108/829).所有患者及A1、A2、A3、A4、B、C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8±2.73月,>87月,56±2.67月,66±4.09月,38±1.21月,26±0.82月,10±0.45月(p<0.0001).A2-4期的患者手术治疗的生存期显著优于局部消融(p<0.0001).肿瘤个数≤3个的B期患者手术治疗的生存期显著优于TACE/TAE(p=0.0013).肿瘤个数>3个的B期患者以及C期患者,各治疗组生存期无显著差异.结论:BCLC分期和治疗系统在中国肝癌患者中可以帮助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但BCLC分期系统的手术指征在中国肝癌患者中太过严格,A期、肿瘤个数≤3个的B期患者可能从手术治疗中获得生存获益.
  •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补肾法联合乌苯美司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纳入晚期前列腺癌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补肾中药联合乌苯美司,对照组采用内分泌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患者的肿瘤标志物、瘤体体积、生活质量积分、卡氏积分变化及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1.两组治疗后肿瘤标志物PSA都有下降,下降水平两组无明显区别(P>0.05);2.生活质量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积分.治疗组改善好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与治疗后1月卡式评分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卡氏评分改善情况比对照组好(P<0.05).安全性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亦未见明显肝肾功能异常.结论:中药联合乌苯美司能够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减小瘤体及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现代医学将乳腺癌分为围手术期、辅助期、随访期、姑息期四个阶段,指出了不同阶段症候的差异,并制定了相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转膜时间对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蛋白LC3条带的影响.方法:利用他莫昔芬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自噬,高内涵成像系统观察LC3表达.提取总蛋白,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0.22μm孔径PVDF膜,72伏分别电转15、30、45、60、75、90分钟,封闭,漂洗后加LC3一抗、二抗孵育.结果:LC3条带在30、45、60分钟时逐渐加深;75、90分钟时条带逐渐减弱,45分钟时LC3BⅠ及Ⅱ条带更为明显.结论:LC3Ⅰ、Ⅱ转膜时间最短可为15分钟,最佳显示时间为45分钟.
  • 摘要:目的:观察新加良附方联合5-Fu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及对肿瘤组织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移植性人胃癌细胞(SGC-7901)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5-FU组及新加良附方高、中、低剂量组、联合给药组.连续给药10天.计算肿瘤抑制率,检测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联合给药组抑瘤率为70.07%,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5-Fu组和新加良附高剂量比较联合给药组抑瘤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给药组上调肿瘤组织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5-Fu组和新加良附高剂量组比较,联合给药组Bax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Bcl-2蛋白表达下降明显(P<0.05).结论:联合给药组抑瘤率高于单独给药组,在下调Bcl-2、上调Bax表达方面优于单独给药组,显示两药协同作用的优势.
  • 摘要:目的: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且伴有疼痛症状.姑息性治疗是晚期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所以应特别重视癌痛的控制,以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2月住院的15例胃癌伴有疼痛患者病历资料.男性13例,女性2例.平均66.5岁.腺癌14例,粘液腺癌1例.肿瘤位于胃体6例,贲门-胃底5例,胃窦3例,残胃1例.就诊时全部为Ⅳ期.结果:9例患者疼痛部位在上腹部,2例患者为下腹部疼痛,4例患者有腰背、腰骶部疼痛,还有2例患者存在下肢痛.9例疼痛程度多为重度,给予强阿片类药物治疗(包括美施康定、奥施康定、多瑞吉、吗啡注射液);4例为中度,给予弱阿片类药物治疗(奇曼丁);2例轻度,给予NSAIDS治疗(芬必得).经过治疗后,4例中度疼痛患者中有2例因故换为多瑞吉治疗;在9例重度疼痛患者中,有5例换为多瑞吉治疗,有1例直接使用多瑞吉治疗.所有患者在就诊期间基本将疼痛控制在3分以下(NRS).结论:胃癌疼痛最常见的疼痛部位是上腹部,疼痛的性质以内脏痛为主.胃癌疼痛的治疗仍遵循WHO三阶梯止痛原则,胃癌疼痛患者临床使用阿片类药物的特点是口服比例低、胃肠外给药途径比例高.
  • 摘要: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简称PRO)是基于没有观察人员干预的患者直接报告结局,报告的内容有症状、功能状态、治疗的需求和满意度.与其他的研究不同,PRO是将患者的感受作为测量临床结局的指标,对不同干预措施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传统上,治疗肿瘤观察的终点指标是瘤体的大小,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以及其他的客观检查指标.然而,为判断肿瘤的治疗效果和给患者带来的影响,一些主观的患者报告结局的测量,如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功能状态等,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观察指标.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对多见,尤其是胃肠道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上放化疗产生的不良反应和诊断为肿瘤的心理压力,使治疗不单单局限在延长生存期上,还要更加关注患者报告的主观感受,PRO能够反馈重要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恰玛古胶囊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大肠癌的疗效以及副反应.方法:将符合条件的3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均给予一周期FOLFIRI标准化疗,治疗组加服恰玛古胶囊15粒一日三次,连服14天.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胶囊15粒一日三次,连服14天.治疗前进行KP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免疫等检测,自化疗开始每日记录大便次数,及发生腹泻出现时间,14天后再次评价上述指标,并密切观察化疗期间的各项副反应.结果:治疗组: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6(40%),恶心呕吐的发生率5(33.33%),延迟性腹泻的发生率1(6.67%),乏力的发生率8(53.33%),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2(13.33%),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1(6.67%),对照组: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10(66.67%),恶心呕吐的发生率8(53.33%),延迟性腹泻的发生率1(6.67%),乏力的发生率10(66.67%),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3(20%),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1(6.67%).30例患者治疗前后QOL评分,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生活质量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恰玛古可以减低化疗对白细胞的抑制,并可健脾胃,降低恶心呕吐乏力的发生,并可以提高化疗期间生活质量.
  • 摘要:奥沙利铂是第3代铂类抗癌药物,本文简要介绍了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临床表现,重点对该病的发生机制,以及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最后指出了研究存在的问题.
  • 摘要:目的:观察膏方对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膏方配合中药辨证汤剂,对照组予单纯中药辨证汤剂口服,21天为1疗程,两组均以西医标准化疗方案进行化疗.观察两组患者各度骨髓抑制发生的例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象、肝肾功能、临床症状积分、生存质量、心电图.结果:化疗后2周治疗组外周血WBC、HG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不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后1、2、3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WBC水平持续缓慢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后3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LT无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患者可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改善主要临床症状.结论:膏方能减轻化疗后骨髓抑制,改善主要临床症状,并且服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 摘要:本文重点对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贾英杰教授认为骨髓抑制病因病机为“正气内虚,毒瘀并存”,并提出扶正解毒祛瘀法,随症加减,调理了气血的正常运行.
  • 摘要:放射性咽喉炎是头颈部肿瘤发射治疗中最常见的副反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放疗终止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本文阐述其发生的机制,及常见的临床表现、临床评价方法;整理总结近些年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提出了各自治疗中的优势及不足,探索更佳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肝癌发病与表观遗传密切相关,包括组氨酸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研究观察了HDAC抑制剂,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 sodium,VPA)对肝癌细胞衰老的作用.方法:常规培养Bel-7402肝癌细胞,不同浓度VPA作用肝癌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结果:VPA可以抑制Bel-7402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低剂量VPA作用后,Bel-7402细胞呈现大而扁平的形态,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周期阻滞于G./G1期;同时出现组蛋白H3、H4过乙酰化,p21表达上调,以及RB磷酸化抑制.结论:低剂量VPA可以促Bel-7402细胞衰老,并与促组蛋白H3、H4乙酰化,上调p21表达,抑制RB磷酸化相关.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黄芪防治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患者的神经毒性发生率、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同时手检相关文献,以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优势比作为效应合并指标.结果:至2013年6月,共纳入39个研究2344例患者,黄芪防治组患者1193例,空白对照1125例.其中29个研究报道了神经毒性发生率,Meta分析显示黄芪防治组神经毒性发生率比空白对照更低(OR=0.20,95%CI 0.16~0.25,P<0.01),其中Ⅲ-Ⅳ级神经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OR=0.16,95%CI 0.10~0.25,P<0.01).18个研究报道了黄芪治疗神经毒性近期有效率更高(OR=4.36,95%CI 2.84~6.67,P<0.05).5个研究比较了神经传导速度,显示黄芪防治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更高,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差异.结论:黄芪防治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所致神经毒性较对症支持治疗更有效,并能降低神经毒性发生率,降低神经毒性分级,提高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鉴于纳入的研究质量较低,有必要进行更多设计严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 摘要:本文就今年来研究白花蛇舌草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分析,主要就其有效抗肿瘤成分、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发现该药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其临床应用前景广泛,但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增强其可信度.
  • 摘要:林丽珠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疾病20余年,运用中医药治疗卵巢癌经验丰富.林教授认为,脾肾亏虚、痰瘀互结是卵巢癌重要的病因病机,治疗应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并适当配伍抑瘤药物.附验案一则.
  •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解毒方(JPJDF)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诱导胃癌细胞血管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揭示H.pylori感染促进胃癌生长、转移的部分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pylori标准株NCTC11637感染对人胃癌MKN45细胞VEGF、Ang-2和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H.pylori感染人胃癌MKN45细胞后VEGF、Ang-2和bFGF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健脾解毒方可抑制三种蛋白的表达,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结论:H.pylor感染诱导胃癌细胞VEGF、Ang-2和bFGF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H.pylori感染促进胃癌生长、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健脾解毒方可抑制三种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防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的重要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南蛇藤提取物(Celastrus orbiculatus extract,COE)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Annexin Ⅴ/PI双染法检测凋亡;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明胶酶谱、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MMP-9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结果:COE可明显抑制MGC-803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低浓度(20-80μg·mL-1)的南蛇藤提取物能明显抑制MGC-803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并使MMP-9酶活性降低及基因表达下调.此外,COE还能有效抑制Akt的磷酸化水平;联合应用LY294002及COE后,LY294002与COE可通过协同下调MMP-9的表达抑制MGC-803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结论:COE可显著抑制MGC-803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中医对结直肠癌的信息化诊疗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规范结直肠癌患者的诊疗过程、方便中医对结直肠癌的疗效评价、提高临床工作的效率、有利于数据统计分析、便于临床路径改进.方法:以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课题“全国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的推广应用研究”为依托,整合医院临床科研信息系统,研发晚期结直肠癌中医综合治疗电子化临床路径,并将其嵌入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研究查阅了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之间、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之间入住肿瘤科,出院第一诊断或第二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或“直肠恶性肿瘤”的患者姓名及病历号,并于其中筛选出带有“恶性肿瘤中医治疗”诊断的患者.对上述病历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西苑医院诊疗结直肠癌的常规,对既往结直肠癌临床路径进行补充,编制晚期结直肠癌中医综合治疗电子化临床路径内容.根据标准化术语集,以电子病历系统为依托,编制结直肠癌电子化临床路径程序.经专家组讨论并修改后在临床试运行,形成最终的电子化临床路径程序.结果:晚期结直肠癌中医综合治疗电子化临床路径在临床成功运行.根据临床习惯和经验编制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综合治疗电子化临床路径系统使中医规范化诊疗流程得到体现,使临床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使数据统计分析相对简单.结论:结直肠癌电子化临床路径的应用有效的避免了传统临床路径工作量大、差错率高的缺陷,使得临床路径的临床应用在高效率的电子化平台上运行,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并便于数据检索分析.使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诊疗信息化工作更进一步.为结直肠癌疗效评价工作的信息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中医治疗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结合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中药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肿瘤分期、不同组织分化程度作为依据进行分层以分析扶正、祛邪、扶正祛邪三种不同中药治疗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P=0.001)、分化程度(P=0.000)、中药治疗(P=0.000)在无病生存上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P=0.000)、分期(P=0.007)、中药治疗(P=0.000)在无病生存上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Ⅱ期结直肠癌中,扶正治疗在低、中、高分化的术后无病生存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oor: P=0.034,Moderate:p=0.017,Well: P=0.003);扶正祛邪治疗在中、高分化的Ⅱ期结直肠癌术后无病生存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Moderate:P=0.048; Well:P=0.032),而在低分化的Ⅱ期结直肠癌中,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低、中、高不同分化的Ⅱ期结直肠癌术后无病生存上,祛邪治疗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oor:P>0.05;Moderate:P>0.05;Well:P>0.05);扶正治疗与祛邪治疗在高分化的Ⅱ期结直肠癌术后无病生存上有统计学差异(P=0.018).在低、中、高不同分化的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无病生存上,扶正治疗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oor:P=0.009;Moderate:P=0.031;Well:P=0.024),与祛邪治疗、扶正祛邪治疗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all pairwise comparisons:P>0.05);扶正祛邪治疗分别与祛邪治疗、对照组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all pairwise comparisons:P>0.05);祛邪治疗与对照组比较也均无统计学差异(all pairwise comparisons:P>0.05).结论:祛邪治疗、扶正祛邪治疗、扶正治疗在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上的作用逐步增强,提示随着扶正中药在方药中所占比重增加,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防作用也在增强.
  • 摘要:郭勇教授行医30年,中西医临床经验丰富,用药即把握传统的中医理念,又考虑到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放化疗治疗情况.将患者的西医治疗阶段、体质状况、季节环境以及患者自身耐受度等纳入到考虑范围之中以行辨证论治,对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肿瘤生存环境,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 摘要:“证”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对其实质的研究是众多中医研究工作者探索的热点.以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大肠癌为对象,检索了近10余年的相关文献,将众医家从流行病学、动物模型、实验室指标、分子生物学指标等方面对“证”实质的探索成果进行总结,以期对证实质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摘要:目的:研究健脾消癌方治疗老年中晚期大肠癌(脾虚瘀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将40例Ⅲ、Ⅳ期的老年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口服健脾消癌方)和对照组(FOLFOX4或口服希罗达化疗).治疗4周期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瘤体大小、CD4+CD25+Treg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卡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瘤体情况,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瘤体稳定率治疗组90%,对照组85%(P>0.05).治疗后两组CD4+CD25+检测值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消癌方能够改善老年中晚期大肠癌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稳定瘤体、提高免疫功能,是中晚期老年大肠癌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