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
非小细胞肺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60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43953篇;相关期刊155种,包括结核病与胸部肿瘤、中华肿瘤杂志、肿瘤研究与临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届广州肿瘤大会——首届“CSCO-南方”肿瘤生物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论坛、第六届全国肿瘤综合诊疗新进展研讨会、第一届国际肿瘤靶向治疗大会、第九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四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非小细胞肺的相关文献由2167位作者贡献,包括于金明、许绍发、刘志东等。
非小细胞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3953篇
占比:99.75%
总计:244562篇
非小细胞肺
-研究学者
- 于金明
- 许绍发
- 刘志东
- 贺智敏
- 马千里
- 付政
- 刘赞
- 戎铁华
- 陈楠
- 韩毅
- 刘树库
- 吴一龙
- 唐俊舫
- 岳文涛
- 张志杰
- 朱允中
- 李盈甫
- 杨帆
- 王子彤
- 王长利
- 虎月燕
- 刘军
- 刘喆
- 吴羽华
- 周道安
- 姚稚明
- 姜冠潮
- 孟弃逸
- 张帅
- 张林
- 张洁
- 徐丽艳
- 李云松
- 李宝兰
- 李宝生
- 李明智
- 李运
- 李高峰
- 杨文锋
- 武玮
- 沈毅
- 牛道立
- 王俊
- 王巍炜
- 王芳
- 罗凯
- 胡立宽
- 许曼
- 赵辉
- 郑国沛
-
-
钱麒钰;
袁改利;
马珊珊;
罗莉梅;
徐玉
-
-
摘要:
目的从微小RNA-101(miR-101)/Zeste基因同源蛋白2(EZH2)轴的角度探究槲皮素逆转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上皮间质转分化(EMT)及吉西他滨(Gb)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槲皮素培养A549及A549/Gb,CCK-8法筛选适宜的槲皮素浓度进行后续试验;取A549细胞分为空白组、A549+EMT诱导剂组、A549+槲皮素组、槲皮素+EMT诱导剂组;A549细胞和A549/Gb分为A549组、A549/Gb组、A549/Gb+槲皮素组、A549/Gb+EMT诱导剂组、miR-101-inhibitor组、槲皮素+miR-101-inhibitor组、miR-NC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各组miR-101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EZH2、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果蝇母亲DPP同源物4(SMAD4)、p-SMAD4和EMT标志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光密度(OD)值,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_(50))及耐药指数(IR)。结果槲皮素对A549及A549/Gb的IC_(50)分别为64、128μmol/L。EMT诱导剂增强A549细胞EMT特性(N-cadherin及Vimentin表达升高,E-cadherin表达降低)后,A549细胞miR-101表达降低,EZH2、TGF-β1、p-SMAD4/SMAD4蛋白表达水平,IC_(50)及IR升高(P<0.05);槲皮素可抑制A549细胞EMT特性、降低IC_(50)及IR,并上调miR-101,抑制EZH2、TGF-β1、p-SMAD4/SMAD4蛋白表达(P<0.05);EMT诱导剂可逆转槲皮素的上述作用(P<0.05)。与A549细胞相比,A549/Gb细胞的EMT特性增强,IC_(50)、IR、EZH2、TGF-β1、pSMAD4/SMAD4表达均升高(P<0.05);抑制miR-101或EMT诱导剂处理,均可进一步增强A549/Gb细胞的EMT特性,升高IC_(50)、IR,上调EZH2、TGF-β1、p-SMAD4/SMAD4蛋白表达(P<0.05);槲皮素可抑制A549/Gb细胞的EMT进程、降低其IC_(50)、IR及EZH2、TGF-β1、p-SMAD4/SMAD4蛋白表达(P<0.05);抑制miR-101表达可逆转槲皮素的上述作用(P<0.05)。结论槲皮素可通过上调miR-101,抑制EZH2表达,进而抑制EMT进程,降低NSCLC细胞耐药性。
-
-
苏伟坤
-
-
摘要: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20年3月—2021年9月接受病情诊疗的5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与研究组27例。对照组采取吉西他滨联合联合铂类化疗方案,研究组采取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方案。比较两组疗效、肿瘤标志物、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疗效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4,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癌胚抗原(40.35±5.62)ng/mL、糖类抗原125(38.35±4.13)U/mL、神经烯醇化酶(14.65±1.37)ng/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6.61±1.32)ng/mL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5、5.537、9.394、9.841,P0.05)。治疗前两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生理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9、0.862、0.070、0.852,P>0.05);治疗后研究组躯体功能(76.32±2.31)分、社会功能(78.21±1.85)分、情感职能(80.39±3.24)分、生理功能(76.52±1.33)分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8、7.090、5.568、6.286,P<0.05)。结论 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方案可增强化疗效果,改善肿瘤物质因子水平,且不会严重性引起不良反应,利于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
-
侯俊杰;
米旭光;
李孝男;
李晓男;
杨影;
江显卓;
周颖;
倪志强;
金宁一;
方艳秋
-
-
摘要: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过程中并发支气管胸膜瘘(BPF)发生的可能机制、临床表现和预防策略,及时鉴别出具有潜在风险的个体患者,为BPF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例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NSCLC过程中并发BPF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及归纳相关文献,总结出其发生的潜在风险。结果:患者,男性,62岁,局部晚期肺腺癌(驱动基因阴性),接受贝伐珠单抗和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后线化疗,经过2个周期的化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功能状态均有所改善,但并发急性BPF及继发胸腔内感染,被迫停止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化疗,虽经过胸腔闭式引流、积极抗感染治疗和最佳支持治疗等,临床症状未能得到缓解,患者最终于2019年9月17日死于呼吸衰竭。结论:当病变同时侵及胸膜、气管和胸壁,且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肿瘤空化效应或治疗前病变已存在癌腔时,应警惕诱发急性BPF。由于急性BPF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因此及时识别出具有潜在风险的个体患者对预后至关重要。
-
-
史爱琪;
王建林;
王育珠;
郭国蓉;
范丑丑;
柳江燕
-
-
摘要:
目的:探究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21年3月治疗前于我院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并行EGFR检测的98例NSCLC患者。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该模型诊断效能。结果:EGFR突变更易发生于女性、非吸烟者、周围型、最大径较短、腺癌、T1期、低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肿瘤代谢体积(MTV)及病变糖酵解总量(TLG)患者中,4个代谢参数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2、0.638、0.679及0.687。多因素分析表明非吸烟者(OR=0.152,P=0.019)、周围型病变(OR=0.5.239,P=0.033)、低SUVmax(≤7.85,OR=4.170,P=0.002)及低SUVmean(≤5.34,OR=0.082,P=0.002)为独立预测因素,4项参数拟合建立预测模型的AUC为0.907,敏感度98.2%,特异性79.1%,阳性预测值85.5%,阴性预测值81.4%,正确百分比83.7%,诊断效能较单一参数显著提高。结论:^(18)F-FDG PET/CT多代谢参数中低SUVmax、SUVmean与EGFR突变明显相关,且联合临床特征可显著提高对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
-
-
余莹莹;
甘晓晶;
许晓燕;
周诚;
周永;
文智
-
-
摘要:
目的:探索能谱CT形态学征象及定量参数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方法:根据79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的情况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收集两组能谱CT形态学征象、定量参数的指标,分析能谱CT形态学征象、定量参数与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结果:两组间肿瘤直径、分叶征、肺内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骨转移、动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s,NIC)、能谱曲线斜率(λHU)、70 keV 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判断静脉期的NIC诊断效能最大(曲线下面积(AUC)=0.905(P<0.001),灵敏度为73.20%,特异度为93.80%,阈值为0.33 mg/cm^(3))。基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示肺内转移、远处转移、静脉期NIC、静脉期λHU是预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独立因素,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AUC=0.953,灵敏度为93.6%,特异度为87.5%)。结论:基于能谱CT形态学征象及定量参数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预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中有一定的价值。
-
-
轩晓倩;
赵君慧;
杨小茜
-
-
摘要:
在全球范围内,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常见恶性肿瘤。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其死亡率虽有所下降,但预后仍较差。因此,积极探寻可靠的预后指标尤为重要。既往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炎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常见的炎性指标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
-
栗博文;
刘丽萍;
李志凯;
吕文发;
张霄鹏
-
-
摘要:
肺癌(L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所有的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目前对于LC的治疗仍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LC的85%,值得关注的是其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逐年增加。EGFR突变是NSCLC中最常见的致癌驱动因子。近年来,EGFR-TKIs逐渐成为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目前很少有研究者比较不同EGFR-TKIs对不同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亚洲患者的分析。本文回顾并分析了目前上市的5种EGFR-TKIs(第一代EGFR-TKI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第二代EGFR-TKIs:阿法替尼、达克替尼,第三代EGFR-TKIs:奥希替尼)治疗亚洲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效果。但是,在临床中,使用何种药物治疗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仍需要考虑其具体突变类型及不同地区的医疗报销政策。随着靶向治疗的不断发展,EGFR-TKIs序贯治疗也是一种可行的治疗策略,但仍然需要前瞻性研究进行评估。
-
-
张馨文;
王波;
许果
-
-
摘要: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血浆EGFR基因突变状态对吉非替尼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135例,收集患者治疗前肿瘤组织及血浆标本,检测血浆及肿瘤组织EGFR基因状态。根据EGFR基因是否突变以及突变丰度将40例EGFR敏感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EGFR基因突变低丰度组22例和EGFR基因突变高丰度组18例,分析EGFR基因突变丰度与EGFR敏感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吉非替尼治疗效果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EGFR基因突变丰度对EGFR敏感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Cox回归分析判断EGFR敏感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吉非替尼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135例肿瘤组织EGFR基因突变率为34.8%,血浆EGFR基因突变率为29.6%,二者检测结果高度一致(P<0.01)。EGFR基因突变高丰度组疗效优于低丰度组(P<0.01);EGFR基因突变高丰度组总生存时间长于低丰度组(P<0.05)。EGFR基因突变高丰度是EGFR敏感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吉非替尼治疗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1)。结论 血浆EGFR基因突变丰度与EGFR敏感型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临床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EGFR敏感型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治疗获益的有效手段。
-
-
薛锦;
申晓梅;
游继军;
王熠;
徐跻京
-
-
摘要:
目的基于贝叶斯网络构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2021年在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实施胸腔镜手术的213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胸腔镜手术后住院期间并发心律失常的NSCLC患者纳入心律失常组,未并发心律失常的NSCLC患者纳入非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SCLC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采用贝叶斯网络构建NSCLC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结果213例NSCLC患者完成胸腔镜手术后有34例并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6.0%。心律失常组年龄>75岁者占比、TNM分期为Ⅱ期者占比、合并高血压者占比、吸烟指数>400年支者占比、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_(1)%)≤70%者占比、左心房前后径>40 mm者占比、并发低氧血症者占比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75岁、TNM分期为Ⅱ期、合并高血压、吸烟指数>400年支、FEV_(1)%≤70%、左心房前后径>40 mm、并发低氧血症是NSCLC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75岁、吸烟指数>400年支、TNM分期为Ⅱ期、FEV_(1)%≤70%、左心房前后径>40 mm、并发低氧血症、合并高血压的条件概率分别为47.4%、44.3%、42.5%、42.2%、40.4%、24.3%、21.9%;且年龄可通过影响肺功能间接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肺功能可通过影响左心房前后径间接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吸烟指数可通过影响TNM分期间接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结论年龄>70岁、TNM分期为Ⅱ期、合并高血压、吸烟指数>400年支、FEV_(1)%≤70%、左心房前后径>40 mm、并发低氧血症是NSCLC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及贝叶斯网络构建的NSCLC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能反映NSCLC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风险。
-
-
周坛雷;
张淑平;
赵振翔;
赵娇;
齐光;
李建峰
-
-
摘要: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肺癌组织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及对肺癌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2019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NSCLC脑转移65例为脑转移组,将非脑转移65例作为非脑转移组。比较2组Nrf2 mRNA、Nrf2蛋白表达情况,分析Nrf2 mRNA对NSCLC患者发生脑转移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患者发生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Nrf2 mRNA预测NSCLC患者发生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829。年龄≥60岁、腺癌、T分期为T4期、N分期为N2~N3期、Nrf2 mRNA≥1.149、Nrf2蛋白阳性是NSCLC患者发生脑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Nrf2 mRNA和蛋白表达在NSCLC患者脑转移时升高,且为发生脑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对预测脑转移有一定价值。
-
-
-
-
高志强;
杨晓华;
冯久贤;
沙惠芳;
韩宝惠
- 《第二届广州肿瘤大会——首届“CSCO-南方”肿瘤生物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论坛、第六届全国肿瘤综合诊疗新进展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α(PKC-α)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及细胞株中的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NSCLC组织芯片中PKC-α蛋白的表达,其中肿瘤组织160例,癌旁组织40例,Ⅰ期91例,Ⅱ-Ⅲ期69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检测NSCLC细胞株A549、耐顺铂A549、H460及H1299等细胞株中PKC-α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上述细胞株中PKC-α蛋白的表达。结果:PKC-α蛋白在160例NSCL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3.1﹪(85/160),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5﹪(3/40)(P0.05);PKC-α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因素无明显相关;PKC-α蛋白的表达与NSCLC特别是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PKC-α蛋白的表达与腺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而与鳞癌的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在NSCLC细胞株A549、耐顺铂A549、H460及H1299中均存在PKC-αmRNA及蛋白的表达,其中以耐顺铂A549细胞株的表达水平为最高。结论:在NSCLC组织及细胞株中存在PKC-α的表达;PKC-α蛋白的表达在NSCLC特别是腺癌的浸润、转移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多种NSCLC细胞株中PKC-α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别。
-
-
- 《第一届国际肿瘤靶向治疗大会》
| 2006年
-
摘要:
目的:评价拒绝手术或有手术禁忌症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根治性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和并发症.rn 方法:共70例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确诊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1例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另外39例拒绝手术或有手术禁忌症的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分割剂量3~6Gy/次,5次/周,放疗总量DT:63~72Gy.靶区仅包括肿瘤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rn 结果: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组和根治性手术治疗组随访满1、2、4年的病例均为39例、39例、25例和31例、31例、22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和根治性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1、2、4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1.2%、52.5%和100%、83.3%、62.4%.手术治疗疗效较好,但无统计学差异.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组未出现3级以上的放射性食管炎,有1例4级放射性肺炎发生.rn 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治疗对于拒绝手术或有手术禁忌症的早期与手术治疗相比有近似的疗效,副作用可以耐受,值得推广.
-
-
- 《第一届国际肿瘤靶向治疗大会》
| 2006年
-
摘要: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癌症死亡率首位。在所有肺癌病例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占到75%-80%。由于早期诊断困难,NSCLC患者就诊时,33%能手术,其余30%-40%为局部晚期患,40%-50%因远处播散不能手术。放射治疗是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a、Ⅲb期)病例的标准治疗手段。但常规放射治疗(CRT)治疗NSCLC的生存率并不高。疗效差的主要原因与NSCLC放疗后期加速再增殖的生物学特性以及CRT放射副反应大有关。后程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立体放疗的一种新的应用方式,结合了常规放疗与精确放疗二者的优点,符合放射生物学和放射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希望能够在不增加放射反应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靶区剂量,从而改善局控率,延长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期。rn 为了探讨后程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局部晚期NSCLC的近期疗效和急性放射反应,本研究将2003.9-2005.3入某科接受放射治疗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比研究,实践证明,后程γ射线定向放射治疗较常规放射治疗有明显的优点,体现为局控率高、副反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