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射型计算机

发射型计算机

发射型计算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74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特种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39231篇;相关期刊214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肿瘤放疗及综合治疗会议等;发射型计算机的相关文献由2502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湖炳、王全师、冯彦林等。

发射型计算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39231 占比:99.95%

总计:1339964篇

发射型计算机—发文趋势图

发射型计算机

-研究学者

  • 吴湖炳
  • 王全师
  • 冯彦林
  • 石洪成
  • 左传涛
  • 田嘉禾
  • 王蒨
  • 管一晖
  • 李亚明
  • 米宏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左睿; 王政杰; 翁宇; 刘双; 许璐
    • 摘要: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123)I-间碘苄胍(^(123)I-MIBG)及N-氟丙基-2b-甲酯基-3b-(4-^(123)I-碘苯基)降托烷(^(123)I-FP-CIT)SPECT/CT显像鉴别诊断帕金森病(PD)与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APS)的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Ovid EBMR、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中2000年1月—2020年10月有关^(123)I-MIBG及^(123)I-FP-CIT SPECT/CT显像鉴别PD与APS的文献。筛选文献后,根据显像结果将^(123)I-MIBG SPECT/CT分为早期及延迟显像,评价其鉴别PD与APS的效能;采用Stata 16.0和Metadisc 1.4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1106例PD及365例APS患者。^(123)I-MIBG显像鉴别诊断PD与APS无明显阈值效应(r=0.58,P50%);^(123)I-MIBG早期及延迟显像鉴别诊断PD与APS均有较高异质性(I^(2)均>50%),故均以双变量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数据。^(123)I-MIBG及^(123)I-FP-CIT SPECT/CT显像鉴别诊断PD与APS的合并敏感度分别为0.82[95%CI(0.76,0.86)]及0.90[95%CI(0.84,0.94)],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84[95%CI(0.68,0.93)]及0.27[95%CI(0.12,0.50)],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显示其AUC分别为0.87及0.81;^(123)I-MIBG SPECT/CT早期及延迟显像鉴别诊断PD与APS的合并敏感度分别为0.74[95%CI(0.63,0.82)]及0.82[95%CI(0.77,0.87)],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94[95%CI(0.78,0.98)]及0.79[95%CI(0.61,0.90)],SROC的AUC均为0.86。结论^(123)I-MIBG及^(123)I-FP-CIT SPECT/CT显像可互为补充用于鉴别诊断PD与APS;^(123)I-MIBG早期及延迟显像的鉴别效能均较高。
    • 陈雯; 姚稚明; 张文杰; 刘甫庚
    • 摘要: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前列腺癌生化复发转移灶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因临床诊断生化复发行^(18)F-FDG PET/CT的成年男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68±9岁。完善同期MRI、CT及骨显像结果的收集,以及PET/CT检查后随访。以最终临床医生综合影像及病理等各方面信息后做出的最终诊断为诊断标准,分析PET/CT图像的影像学结果,并和同期其他影像学检查对照,比较PET/CT及其他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18)F-FDG PET/CT诊断前列腺癌生化复发显像阳性率67%(10/15),尿道转移漏诊1例,总体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1%、100%及93%,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0%。^(18)F-FDG PET/CT与同期MRI对比,同一显像范围内二者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和71%、100%和86%、93%和79%。骨盆外转移灶,^(18)F-FDG PET/CT阳性率为33%,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均为100%。同期行CT及骨显像者,检查结果准确性均低于PET/CT。结论^(18)F-FDG PET/CT能够较传统影像检查更准确地探测生化复发的转移灶,对盆腔以外的病灶更具优势。
    • 王洁; 庞华; 夏铸; 雷成明; 贾建华
    • 摘要: 目的比较^(18)F-氟代胆碱(FCH)PET/CT、^(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SPECT/CT及超声(US)诊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HPT)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HPT患者,术前2个月内均接受^(18)F-FCH PET/CT、^(99)Tc^(m)-MIBI SPECT/CT及US检查;以术中及术后病理结果为参考,评估并比较各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于34例共切除90处甲状旁腺病灶,病理证实其中81处为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组织,7处为甲状腺组织,2处为淋巴结。^(18)F-FCH PET/CT诊断HPT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5.19%(69/81)、100%(55/55)、100%(69/69)、82.09%(55/67)及91.18%(124/136),^(99)Tc^(m)-MIBI SPECT/CT分别为74.07%(60/81)、90.91%(50/55)、92.31%(60/65)、70.42%(50/71)及80.88%(110/136),US分别为65.43%(53/81)、98.18%(54/55)、98.15%(53/54)、65.85%(54/82)及78.68%(107/136)。^(18)F-FCH PET/CT诊断HPT的效能高于^(99)Tc^(m)-MIBI SPECT/CT和US(Z=2.290,P=0.022;Z=2.496,P=0.013)。结论^(18)F-FCH PET/CT、^(99)Tc^(m)-MIBI SPECT/CT及US 3种方法中,^(18)F-FCH PET/CT诊断HPT的效能最高。
    • 王娜; 阚英; 王巍; 杨吉刚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x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儿童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疑似骨转移瘤的152例患儿行全身骨显像、xSPECT/CT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比较和分析其xSPECT/CT和SPECT/CT断层融合图像以及核医学医师对2种方法的诊断信心,评估x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儿童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x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儿童骨转移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3%、91.5%、92.8%;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儿童骨转移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7%、85.1%、85.5%。x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能提高核医学医师诊断信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2~5)分vs.3(2~4)分,P<0.05]。结论x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能有效提高对儿童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有助于早期明确患儿骨转移情况,从而进一步改善患儿预后。
    • 刘培贵; 孟晶晶; 郑雅琦; 张烨虹; 李雅敏; 米玉红; 张晓丽
    • 摘要: 目的:探讨动态肺灌注显像(DPPI)联合V/Q显像对急性肺栓塞(PE)患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首次在我科行动态肺灌注显像(DPPI)和肺通气/肺灌注显像断层显像(V/Q SPECT)可疑PE的患者,并排除慢性PE、慢性肺部疾病、既往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最终107例可疑急性或亚急性PE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在DPPI图像上勾画肺的感兴趣区,计算肺平衡时间(LET)。根据V/Q SPECT评估肺灌注缺损占总肺灌注容积的百分比(PPD%)。经临床诊断将患者最终分为PE组和非PE组。分析比较两组间LET、PPD%。结果:最终43例患者临床确诊为急性PE;64例为非PE。PE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和D-Dimer数值均明显高于非PE组(P<0.05),LET时间明显延长(P=0.003);PPD%明显大于非PE组(P=0.001)。通过ROC曲线获得DPPI诊断肺栓塞的LET的最佳界值为24.5s,以LET<24.5s判断为非PE,以LET≥24.5s为PE。V/Q诊断PE灵敏度88.4%(38/43),特异性75.0%(48/64),准确度为80.4%(86/107),阳性预测值70.4%(38/54),阴性预测值90.6%(48/53)。但V/Q显像有11例患者属于不能明确诊断。应用LET最佳界值判断7例可排除PE,而其余4例判断为PE,V/Q显像联合DPPI后诊断PE的灵敏度93.0%(40/43),特异性71.9%(46/64),准确度为80.4%(86/107),阳性预测值69.0%(40/58),阴性预测值93.8%(46/49)。结论:动态肺灌注显像在传统的V/Q显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评价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参数,且没有额外增加患者辐射剂量,在V/Q不能明确诊断时,DPPI能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提高对PE的诊断效能。
    • 谢新立; 刘艳; 程兵; 韩星敏
    • 摘要: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肾脏浸润患者18 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1月至2020年01月我院7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肾脏浸润患者的18 F-FDG PET/CT影像,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5~27岁,平均年龄(16.1±7.4)岁.使用Siemens Biograph TruePoint 64(52环)PET/CT仪显像,分析7例患者肾脏浸润形态学表现并计算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并对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瘤浸润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13个肾脏受累,以双肾体积增大伴FDG弥漫性摄取增高4例(4/7,57.1%),SUVmax为14.4±9.2,双肾实质密度正常或普遍稍减低;以双肾多发结节状FDG摄取增高灶2例(2/7,28.6%),结节长径约0.7~1.7 cm,SUVmax为11.1±4.4;以单发结节状FDG摄取增高灶1例(1/7,14.3%),结节长径约1.2 cm,SUVmax 13.5;7例患者肾脏病灶平均SUVmax为13.34±6.93;肾脏弥漫性浸润患者与结节状浸润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54,P=0.724).结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肾脏浸润以双肾体积增大伴FDG摄取弥漫性增高为较常见的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 王波; 李龙龙; 张斌青; 郭会利
    • 摘要: 目的:研究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疑似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成年患者而解剖影像学诊断无法确诊的患者行SPECT/CT融合显像检查,观察并分析其检查结果及图像特征.最终经过临床手术或者6个月随访确定检查诊断结果.计算并分析SPECT/CT融合显像对ANFH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58个股骨头SPECT/CT融合显像阳性49(其中48个为真阳性,1个为假阳性),阴性9个(真阴性6个,假阴性3个).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4.1% (48/51)、85.7% (6/7)、93.1% (54/58).结论:SPECT/CT融合显像对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诊断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宝贵的意见.
    • 段东奎; 卢万里; 张耕瑞; 王新; 杨丽
    • 摘要: 目的 探究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代谢参数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代谢体积(MTV)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对预测食管癌近期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行放射治疗的206例食管癌患者的FDG PET-CT显像资料与临床资料,分析SUVmax、MTV和TLG与各临床因素的关系,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141例)和无效组(65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食管癌近期疗效的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接受化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68.45%,有效组的SUVmax、MTV和TLG值均小于无效组(P0.05),临床分期及病灶长度间的SUVmax、MTV和TL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TV、临床分期和病灶长度是影响食管癌近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FDG PET-CT显像的代谢参数在预测食管癌近期疗效中具有一定价值,且MTV的预测价值更高,能帮助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预后.
    • 郭娜; 张卫方
    • 摘要: 下肢动脉疾病(LEAD)指下肢动脉慢性进行性粥样硬化过程,继发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难愈性溃疡等,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甚者危及生命。SPECT可定量评估下肢血流灌注,灵敏度高,在LEAD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治疗方案制定及疗效评估中具有一定优势。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分子靶向显像剂可直接显示缺血诱导的血管新生过程。该文就SPECT在LEAD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 冯瑾; 张连娜; 高璇; 陈瑞玲; 杨芳
    • 摘要: 目的 研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OFD)患者的核素全身骨显像表现特征,探讨骨显像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122例经病理证实为OFD的患者,男61例,女61例,年龄4~69岁,平均28±14.1岁,分析这些患者全身骨显像的影像特征.结果 、单骨型OFD患者占46.7%(57/122),受累部位前三位依次为,股骨29例(50.1%),胫骨16例(28.1%),肋骨5例(0.9%).多骨型OFD占53.3%(65/122),单侧骨骼受累38例(58.5%),双侧骨骼受累27例(41.5%).多骨型患者共发现病灶472处,受累部位前三位依次为肋骨94处(19.9%),股骨64处(13.6%),胫骨45处(9.5%).单骨型OFD全身骨显像表现为轻度到高度异常放射性增高,病变特征不明显.多骨型O FD在四肢长骨多表现为沿骨长轴走行的异常放射性浓聚,放射性增高可见截段样分布,股骨上段受累,可见"羊拐征"表现;肋骨受累表现为沿肋骨长轴分布的条状放射性增高,多肋骨受累呈连续分布特征;颅面骨、骨盆、脊柱多表现为块状放射性浓聚;多骨受累有单侧骨骼受累趋势,若双侧受累表现为一侧病灶多于对侧,或表现为一侧骨病变放射性浓集程度高于对侧.结论 全身骨显像是诊断O FD的一种重要的影像手段,可评价骨骼受累范围,多骨型典型影像表现,有助于O F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