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二届全国食用菌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会
第二届全国食用菌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会

第二届全国食用菌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08-10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中国菌物学会;中国食用菌协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全国食用菌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纤维素酶、淀粉酶、邻苯二酚氧化酶在在菌丝生长期、转色期、出菇期活性持续增高,愈创木酚氧化酶与漆酶活性在转色期达到峰值,在出菇期活性下降.纤维素酶、淀粉酶间有显著的正相关.菌丝期漆酶活性与产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转色期有显著的负相关;转色期纤维素酶、淀粉酶、漆酶相互成显著的正相关,漆酶与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出菇期呈显著的负相关.出菇期中的各种酶活性与香菇农艺性状问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 摘要:通过对16株金顶侧耳农艺性状测,得到P1.c 0001、P1.c0011、PI.c0010三个适宜生产用的菌株,P1.c0001、P1.c0005、、P1.c 0006三个适宜遗传育种的材料,排除P1.c 0007、P1.c 0012这2个不是金项侧耳的菌株,有效清理了"同名异种"菌株.
  • 摘要:本研究结合简并PCR和染色体步行两种方研究了香菇135菌株的交配型B位点的分子遗传学结构.从135菌株的原生质体单核体1号菌株中获得了1个信息素受体编码基因LErebl-BI和1个信息素前体编码基因LEphbl-BI.经序列比对分析,香菇的信息素受体LErcb1-B1序列与灰盖鬼伞和裂褶菌的信息素受体之间具有同源性,经SOSUI软件分析该序列具有7次跨膜结构特征.信息素前体LEphbl-BI具有CaaX基序特征.
  • 摘要:为探明铅、镉、砷、汞四种重金属在双孢蘑菇中的富集作用与累积规律,通过分析双孢蘑菇在非污染条件下和污染条件下对四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累积情况,以及通过重金属模拟污染吸附试验建立重金属投加量(x)与双孢蘑菇子实体重金属含量(y)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基于建立的累积函数利用其反函数求出金针菇的重金属最大可能富集量和培养料中重金属的控制限量.结果表明,双孢蘑菇在非污染条件下对铅、镉、砷、汞的富集明显高于污染条件下的富集,且无论是在非污染条件下还是污染条件下对四种重金属的富集均以汞最为突出;双孢蘑菇对铅、镉、砷、汞的吸收量与它们在培养料中的投加量呈S型的曲线关系,栽培基质铅、镉、砷、汞投加量(x)与金针菇子实体铅、镉、砷、汞含量(y)之间的罗杰斯特曲线方程分别为:0.48 y=1+2.84×e-0012x、3.41 y=1+3.32E13×e-0.07x、2.29 y=1+22.31×e-0.78x,培养料中铅、镉、砷、汞含量分别在1275.9mg/kg、139.47mg/kg、105.15mg/kg、O.8336mg/kg以下时,所产双孢蘑菇子实体内铅、镉、砷、汞含量才能符合GB 7096.2003食用菌卫生标准规定的重金属限值.
  • 摘要:在浙江食用菌生产基地、超市和农贸市场实地抽样检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次提出了浙江省食用菌重金属背景值.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鲜食用菌重金属元素背景值为铅O.078mg/kg、镉O.036mg/kg、汞O.009mg/kg、砷O.029mg/kg,干食用菌重金属背景值为铅0.452mg/kg、镉0.254mg/kg、汞O.044mg/kg、砷O.150mg/kg,鲜香菇重金属背景值为铅0.074mz/kg、镉0.122mg/kg、汞O.009mg/kg、砷O.030mg/kg,鲜平菇重金属背景值为铅O.068mg/kg、镉O.026mg/kg、汞0.008mg/kg、砷O.029mg/kg,鲜蘑菇重金属背景值为铅0.149mg/kg、镉O.019mg/kg、汞O.038mg/kg、砷O.094mg/kg,鲜金针菇重金属背景值为铅O.083mg/kg、镉O.013mg/kg、汞O.008mg/kg、砷O.020mg/kg.该背景值为实地抽样检测,来源明确,样本分布具有代表性,分析方法和结果可靠.经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表明浙江省食用菌重金属含量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鲜食用菌中平菇与金针菇的四种重金属元素背景值非常相近,并且都处于很低的水平.与鲜食用菌相比,干食用菌重金属含量是鲜食用菌重金属含量的4.9.7.1倍.蘑菇的铅、汞、砷含量明显高于其它食用菌,与鲜食用菌平均值比较,铅高出91.0%、汞高出322.2%,砷高出224.1%;香菇中镉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品种食用菌,高出鲜食用菌平均值238.90.蘑菇的铅、汞、砷和香菇的镉含量在生产栽培中要得到特别关注,应作为质量安全控制的重点.
  •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食用菌产业在新农村建设、增进全民健康、提高食物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并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提出了展望.
  • 摘要: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研究食用菌的重要工具,,本文对近年来食用菌分子生物学技术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着重阐述了DNA分子标记,分子转化,基因克隆在食用菌上的应用.
  •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蚕桑产区发展食用菌产业独特的优势,并就蚕桑产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效益和前景进行分析,最后就省蚕桑产区食用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对策.
  • 摘要:首次从采自青藏高原、与高原牧草嵩草属Kobresia草本植物形成外生菌根的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 子实体中分离获得一组织分离菌株,运用rDNA-ITS和rDNA-IGS-1测序技术对该组织分离菌株是否为黄绿蜜环菌的纯培养菌种进行分子鉴定,并基于黄绿蜜环菌的5.8S/ITS和IGS-1序列进行核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黄绿蜜环菌子实体组织分离菌株即为其纯培养菌种.基于ITS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黄绿蜜环菌与口蘑科内其它属间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较远;基于IGS-1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黄绿蜜环菌与蜜环菌属内的其它种序列差异较大,系统发育关系较远,而与Lepiota属内的部分种具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首次基于分子手段对我国青藏高原的黄绿蜜环菌种进行了分离培养、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为黄绿蜜环菌的科学分类提供了分子依据.目前在国际上还尚未有有关该菌的深入研究报道.
  • 摘要:本实验应用ISSR技术分析了杏鲍菇生产性菌株的DNA序列多态性,从20个引物中筛选出11个JSSR引物对12个杏鲍菇生产性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这些杏鲍菇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68~1.00.采用平均分类法(PGMA)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O.83处可将这12个杏鲍菇生产菌株分成3类.
  • 摘要:用11个随机引物对荆西口蘑及其它8个不同的巨大口蘑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应用RAPD技术分析不同菌株的DNA序列多态性,从分子水平上验证所选育的荆西口蘑新菌株与其它巨大口蘑菌株问的遗传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荆西口蘑具有遗传特异性.
  • 摘要:本研究以野外采集的一株暂命名为拟金福菇的野生食用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子实体形态、菌丝形态等形态学分类,初步认定该野生菌为巨大口蘑,即金福菇;以太白三号作为对照菌株,测定并比对野生菌与太白三号的ITS序列,同源性为99.84%,从而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确认该野生菌为金福菇.以荆西口蘑、太白二号作为对照,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得出:拟金福菇生长速度快,可达0.41cm/天,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15℃-35℃都可以生长,在酸性条件下生长比较理想,最适生长pH为6,对光强不敏感等特点.
  • 摘要:本文以Cu2+为诱导物,检测灵芝漆酶同工酶基因的转录特性.研究发现:灵芝漆酶基因在Cu2+的作用下表达量出现明显差异,其中以发酵液中添加3.0 mmol.L1 Cu2+、诱导时间为6天时,漆酶基因的mPNA表达量最高.根据GenBank中己撤道的灵芝漆酶基因的序列信息,获得了韩国灵芝漆酶5’端的基因特异序列,进而通过self-formed adaptor PCR(简称SEFA-PCR)的方法,扩增得到灵芝漆酶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长802 bp的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该启动子区域上除分布有TATA-box、CAAT-box以及GC-Box等基本的转录起始元件外,还存在有多个潜在的顺式作用元件序列位点,包括4个MRE元件、4个STRE元件、11个HSEs元件和5个氮因子结合位点等.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的外源诱导物可以调节灵芝漆酶基因的表达.
  • 摘要:采用草菇内源启动子gpd-Vvs与多功能纤维素酶基因mfc连接构建了表达载体pgVvs-mfc;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法把表达载体pgVvs-mfc和pvg-afp(含草菇gpd-Vvs启动子和afp基因)共转化进草菇菌丝原生质体,通过O℃低温筛选获得拟转化子,拟转化子经过PCR鉴定及Southem杂交验证结果表明4个转化子(TV-m2、TV-m4、TV-m6和TV-m7)的基因组中整合了咖基因;4个转基因菌株的CMC酶活性和滤纸酶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了转基因草菇的酶活性比对照的酶活均有显著性提高,其中CMC酶活力最高的是TV-m2和TV-m6为4.60U/mL,是对照的1.65倍;滤纸酶活最高的也是TV-m2为4.74 U/mL,是对照的1.76倍.出菇实验结果表明了这4个转基因菌株的生物转化率(分别为17.8%、19.3%、16%和22%)均显著高于均比对照(12%).
  • 摘要:利用8对引物组合对AFLP标记在两香菇品种间(LESOI×LES15)杂交F1代的多态性及分离方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AFLP标记在该F1代群体中的多态性较高,分离位点出现的平均频率是29.19%.分离方式有孟德尔分离、偏孟德尔分离及异常分离3种方式.3种分离位点出现的平均频率与数量分别为566,27.13%27,12.99%和49,2.31%其中孟德尔分离位点占分离位点总数的53.99%,15.3%的AFLP标记表现了偏分离,偏离的方向趋于亲本.
  • 摘要:在滑菇杂交育种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从两个亲本对峙培养交接区两侧切取的菌丝体分别做为杂交菌株进行栽培观察,来自同一对峙区的两个杂交单株被称为同源菌株.在四个不同的滑菇杂交亲本交配试验中,共获得同源菌株94个(47对),通过试验观察,有42对同源菌株表现出较大差异,占试验总量的89%.
  • 摘要:本试验以双环蘑菇Agaricus bitorquis、金针菇 Flammulina velutipes和杏鲍菇 Pleurotus eryngii 3种食用菌菌丝为材料,采用60Coу射线进行了200gy、500gy、800gy 3个不同剂量的辐射处理,并开展了菌丝生长试验、电导率测定和ISSR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食用菌菌丝生长受抑制增强,双环蘑菇茵丝对60Coу辐射最为敏感,当辐射剂量增强到800Gy时,双环蘑菇菌丝失去活力;经非致死剂量辐射的3种食用菌菌丝均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其萌发和生长速度加快,生长势增强,活力逐渐恢复.3种食用菌菌落经辐射处理后,其浸出液的电导率均随着辐射剂量的加大而增加,当金针菇和杏鲍菇菌落的辐射剂量为500Gy、双环蘑菇辐射剂量为200Gy以上时电导率显著高于对照.ISSR分析结果表明,3种食用菌菌丝的各辐射处理均与对照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差异,经辐射处理后多态性条带数量发生变化,出现了特异性条带,既有新增的条带,又有缺失的条带.其中双环蘑菇变异最大,200gy和500gy辐射引起的ISSR变异率分别为33.3%和50.5%;金针菇变异最小,200gy、500gy和800gy辐射引起的ISSR变异率分别为2.3%、2.3%和3.1%;200gy、500gy和800gy辐射杏鲍菇菌丝引起的ISSR变异率分别为8.6%、13.4%20.0%.
  • 摘要:采用60Co-γ射线辐照诱变尖端菌丝,在辐照剂量为800Gy,剂量率8.3Gy/min的条件下,通过菌丝长速、拮抗试验、品比栽培选育出一株姬松茸优良菌株JB6,新菌株在菌丝长速、出菇期及产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菌株.
  • 摘要:对山东地区推广的13个平菇菌株进行栽培试验,分析其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为灰、黑色品种,出菇整齐、朵大肉厚,子实体多为丛生,菌褶细白;菌柄软硬程度、子实体颜色、转潮期等性状菌株间有差异.各菌株头两潮的转化率在88%到133%之间,出菇集中,头潮菇的产量高于二潮,两潮菇间产量差距明显.锡平1号两潮菇的生物转化率最高,为133.33%.
  • 摘要:为降低香菇栽培对阔叶树资源的消耗和研究松杉木屑代替杂木屑栽培香菇的可行性,通过对松杉木屑与杂木屑的化学成分的分析检测、松杉木屑栽培配方与品种筛选、香菇营养与毒性检测等试验,结果表明:松木中的松香并不影响香菇菌丝生长,影响香菇生长发育的有害物质主要是烯萜类物质,松木屑的烯萜类物质含量达145mg/k41OOg干基,而杂木屑和杉木屑皆不含烯萜类物质;松杉木屑的化学组成及含量与杂木屑基本相近,可部分替代杂木屑栽培香菇,添加比例需严格控制在50%以内,同时发现添加10%的棉籽壳有促进发菌和提高香菇产量的效果;筛选出了菌兴6号、短脚939-1、868、939、Cr33等5个适应松杉木屑栽培的优良香菇菌株,其中菌兴6号的香菇袋单产达0.835Kg;松杉木屑栽培的香菇营养成分与杂木屑香菇相当或更优,其必需氮基酸含量约是杂木屑香菇的1.3倍;经急性毒性的预试验证实,松杉木屑香菇食用安全、可靠.
  • 摘要:本文尝试以城市废旧木质材料为主料栽培小白菇的试验.经小规模试验证明在以废旧家具32%、杂木屑45%、麸皮20%、石灰2%、石膏1%,含水量55%的栽培料配方.小白菇的生物转化率可达83.8%,符合食用菌生产要求.此方法为城市废旧木质材料的再利用、防止环境污染提供新途径,但其规模化实施还需进—步研究.
  • 摘要:本论文研究在工厂化栽培条件下不同培养料原料-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麸皮、水檬、玉米粉对杏鲍菇生长的影响.本实验在传统的生产配方的基础上,设计小同比例的配方,进行出茹试验,筛选最适宜工厂化栽培的营养组合配方.本研究表明以玉米芯为主要碳源的配方产量较高,足最适合的碳源,而氮源中麸皮与米糠对比,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添加不同梯度太麸皮试验表明,子实体产量随麸皮添加量减少而降低.
  •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国内白色金针菇生产情况,结合笔者近年来生产实践和调查分析,小规模冷房模式对于自然季节栽培存在的集中生产、集中上市可得到有效缓解.其生产规模可大可小灵活机动,产品质量、市场价格均有所提高,且延长了市场供货期,提高了经济效益,适宜国内主产县、区的生产转型.
  • 摘要:羊肚菌是马鞍菌科一类真菌,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是一种高级滋补保健佳品.本研究通过对羊肚菌生产过程中配料研究及抑菌方法的研究,初步探索了羊肚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的措施,为完全实现羊肚菌工厂化栽培提供一定参考.
  •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不同色色薄膜对金顶侧耳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生长阶段,红色和黑色薄膜覆盖下的勤务丝生长速度伙、粗壮,浓密、长势强.生殖生长阶段,红色薄膜覆盖下的子实体显蕾时间比透州薄膜覆盖下早4d.蓝包薄膜覆盖下的子实体商品性状表现最好,个人、肉厚、色深,平均子实体厚度、菌盖直径和单从重量最高,分别为0.688cm,5.013cm和69.997g,比透明薄膜覆盖下的子实体分别离出0.036cm,O.134cm和4.862g.
  • 摘要: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杂菌污染问题一直是影响栽培成功与否、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长期的食用菌栽培中,发现熟料与生料栽培过程中不同杂菌产生的机理,研制出了新产品促酵剂.本实验深入对促酵剂在香菇生料栽培过程中的灭菌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生料栽培料中添加O.4%促酵荆,可有效地预防木霉、链孢霉、青霉,抑制黄曲霉、根霉等杂菌.
  • 摘要:利用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对1O株灵芝进行分析,将其聚为三类.对不同类群灵芝菌株的免疫调节、改善学习记忆的功效品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灵芝的功效具有特异性,不同菌株间存在功效品质的差异性.
  • 摘要:选择适宜的方法对香菇多糖分子结构进行化学修饰和结构表征,明确改性效果.选用氯磺酸-吡啶法和浓硫酸法对香菇多糖硫酸酯化,并进行了比较;利用一氯乙酸法对其进行羧甲基化;借助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碳谱对样品分别进行了结构表征.氯磺酸-吡啶法硫酸化取代度达1.38,产率达79.23%,硫含量达14.59%,效果优于浓硫酸法;1247 cm-1和807 cm-1的特征吸收峰证明硫酸基的引入,碳谱δ79.06附近的峰证明C2和C4被部分硫酸基取代;羧甲基化碳谱中C2和C4位附近出峰说明其位上羟基被取代,且异头碳为单一β-D吡喃环糖苷键构型.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碳谱对香菇多糖结构表征证实,硫酸酯化和羧甲基化二种化学修饰方法对香菇多糖分子结构改性是可行的,且氯磺酸-吡啶法更适合香菇多糖硫酸化.
  • 摘要:研究灵芝多糖提取物胶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设三个浓度的药物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进行脏器指数测定,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绵羊红细胞诱导小鼠DTH试验,小鼠血清溶血素测定,抗体生成细胞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试验.小鼠碳廓清试验,NK细胞活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灵芝多糖提取物胶囊能增加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小鼠左后足跖部厚度差24h测量值,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积数和溶血空斑数.结论:灵芝多糖提取物胶囊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
  • 摘要:本论文以酵母功能性β-1,3/1,6-葡聚糖为对照品,利用苯胺蓝和β-1,3/1,6-葡聚糖特异结合荧光特性,研究了葡聚糖荧光法测定时的各影响因素,建立了荧光法测定食用菌功能性β-葡聚楮的方法.pII9.6缓冲液,80℃条件下避光反应15min,室温30min冷却后,398nm激发波长,508nm发射波长,20℃下进行荧光测定.在测定浓度2~20ug/mL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浓度具用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77),其中检出限为45μg/L,测定精密度和加样回收率良好,RSD分别为1.86%和3.40%,并与酶法进行了比对验证,一致性良好,且荧光法更为节约时间和成本,并对灰树花、姬松茸、香菇和桑黄四种食用菌β-葡聚糖提取样品进行了葡聚糖纯度和提取率测定.
  • 摘要:本文比较了7种树脂对低分子量灵芝多糖脱色的效果,从中筛选出D354-FD、AB-8和HPD400 3种树脂,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脱色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AB-8树脂,在pH=4.0,温度60℃时,对低分子量灵芝多糖脱色率可达到87.38%,多糖保留率为89.24%,蛋白质去除率为77.11%.
  • 摘要:首先用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分别对香菇样本进行酶解提取香菇多糖,经正交试验获得各种酶的最佳工艺参数;然后依次分步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组合酶解处理香菇子实体提取香菇多糖,并与传统的热水浸提法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分步酶法提取的香菇粗多糖得率可达14.17%,比传统的热水浸提法粗多糖提取得率提高了128.2%;经紫外光谱和红外图谱分析显示,该多糖经提纯后纯度明显比热水浸提法提取的多糖高,质量更好.
  • 摘要:优化猴头菇子实体预处理、提取、浓缩加工工艺,使猴头菇子实体分选后经4mg/kg的臭氧水浸泡10min清洗,再经常温1.5Mpa下高压均质10min后,在纤维素酶O.5‰、果胶酶O.5‰、中性蛋白酶1.0‰、pH4.O、温度50℃的条件下,提取猴头菇多糖、猴头菌素等有效成分,得到的猴头菇浸膏与绿茶按1:2配伍,55℃下烘干再粉碎成50目制成猴头菇袋泡茶.采用该工艺研制的袋泡茶,很好地保持了猴头菇中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既具有猴头菇的保健功效,又具有绿茶的香气,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 摘要:灵芝Ganoderma lucidum (Curtis:Fr.)P.Karst.是我国最著名的高等药用真菌,自古便被列为名贵药材,具有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等功效.研究表明,灵芝三萜是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具有抗肿瘤、保肝作用、抑制组胺释放、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等活性.本研究利用体外模型对灵芝三萜分离纯化的不同组分对抗肿瘤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灵芝子实体经95%乙醇浸提后,用氯仿萃取,得到中性总三萜(LZN),再经碱提酸中和处理,用氯仿萃取,得到酸性总三萜(LZA).中性和酸性总三萜,经硅胶柱层析、MCI柱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从中性总三萜得到17个组分,从酸性总三萜得到3 1组分.采用Alamar Blue Assay法对得到的各纯化组分进行抑制肿瘤细胞L1210生长的测定,结果发现醇提物经萃取后得到的LZN和LZA对L1210的抑制作用小于醇提物的.LZN和LZA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后,绝大多数的组分的活性要明显高于粗提物的.在样品浓度为50μg/mL和200 μg/mL时,绝大多数的组分对L1210的抑制率接近甚至超过了80%,表明在高浓度时,样品对L1210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10μg/mL时,中性中的组份N1、N6、N7、N7M6和N7M9及酸性中的A2、A6、A7、A8、A9、A10、A11、A10s1、A10s2、A10s4-A10s8、A11s2、A11s4、A11s8和A11s9对L1210的抑制率都超过了50%,有的样品的作用,如A10s6和A10s7.甚至与高浓度时的抑制作用相当.研究结果证明.灵芝三萜中分离纯化出的组份对肿瘤细胞L1210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活性较好的组分我们将会进一步的分离纯化以寻找出灵芝中的有抗肿瘤活性的三萜化合物.
  • 摘要:在浙江食用菌生产基地、超市和农贸市场实地抽样检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次提出了浙江省食用菌重金属背景值.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鲜食用菌重金属元素背景值为铅O.078mg/kg、镉O.036mg/kg、汞O.009mg/kg、砷O.029mg/kg,干食用菌重金属背景值为铅0.452mg/kg、镉0.254mg/kg、汞O.044mg/kg、砷O.150mg/kg,鲜香菇重金属背景值为铅0.074mz/kg、镉0.122mg/kg、汞O.009mg/kg、砷O.030mg/kg,鲜平菇重金属背景值为铅O.068mg/kg、镉O.026mg/kg、汞0.008mg/kg、砷O.029mg/kg,鲜蘑菇重金属背景值为铅0.149mg/kg、镉O.019mg/kg、汞O.038mg/kg、砷O.094mg/kg,鲜金针菇重金属背景值为铅O.083mg/kg、镉O.013mg/kg、汞O.008mg/kg、砷O.020mg/kg.该背景值为实地抽样检测,来源明确,样本分布具有代表性,分析方法和结果可靠.经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表明浙江省食用菌重金属含量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鲜食用菌中平菇与金针菇的四种重金属元素背景值非常相近,并且都处于很低的水平。与鲜食用菌相比,干食用菌重金属含量是鲜食用菌重金属含量的4.9.7.1倍.蘑菇的铅、汞、砷含量明显高于其它食用菌,与鲜食用菌平均值比较,铅高出91.0%、汞高出322.2%,砷高出224.1%;香菇中镉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品种食用菌,高出鲜食用菌平均值238.90.蘑菇的铅、汞、砷和香菇的镉含量在生产栽培中要得到特别关注,应作为质量安全控制的重点.
  • 摘要:为了摸清灵芝不同生长发育期子实体多糖和三萜含量的变化规律,为精深加工灵芝品种选育和子实体采收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分析检测了不同灵芝品种的不同生长发育期子实体多糖和三萜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部分供试灵芝菌株不同生长发育期的子实体多糖和三萜含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多糖含量多为现蕾期时最高,开伞期有所降低,成熟期又有所增加,衰老期又大幅度降低;而子实体三萜含量则在现蕾期、开伞期和成熟期均较高,于衰老期显著或极显著地降低.成熟期及时采收子实体是减少灵芝多糖和三萜等有效成分流失的最佳途径.在实际灵芝育种工作中,不但要选育多糖和三萜等有效成分含量均高的菌株,而且要选择在生长发育后期多糖和三萜等有效成分含量也维持较高水平的菌株.
  • 摘要:研究了棕色蘑菇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蔗糖,最适氮源麸皮,最适温度20.25℃,培养基最适含水量60-65%,最适pH值为6-7,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光照抑制菌丝的生长,充足的氧气可促进菌丝的生长.
  • 摘要:为了了解铅、镉、砷、汞四种重金属元素在香菇栽培基质和子实体中的迁移特性,从而为香菇生产实践中有效控制重金属的含量提供技术依据.通过对香菇产区常用培养料中的重金属含量的检测,以及在栽培基质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重金属,跟踪分析栽培基质配制后、菌丝满袋时、香菇子实体采摘后各个栽培阶段栽培基质中的重金属含量及香菇子实体中的重金属含量情况.结果表明,香菇培养料和产地中的土壤、水均含有一定含量的重金属;各个栽培阶段栽培基质中4种重金属的迁移率分别为38%-120%、49%~190%、11%-430%、480%-114%,且迁移能力强弱为As>Cd>Pb>Hg;4种重金属元素通过菌丝体的吸收、富集、迁移到香菇子实体中的能力存在差异,迁移能力强弱为CA>Hg>As>Pb;不同的重金属元素在废茵棒和子实体间的迁移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镉和汞更多地迁移到了香菇子实体中,铅和砷元素更多地留于废菌棒中;香菇子实体和废菌棒中的重金属含量是随着栽培基质中重金属添加量的提高而不断升高,表明香菇子实体和废菌棒中的重金属含量主要来源于栽培基质中,栽培者可以从源头上通过控制培养料中的重金属限量来控制香菇子实体的重金属含量.
  • 摘要:为探明铅、镉、砷、汞四种重金属元素在金针菇中的富集作用与累积规律,通过分析金针菇在非污染条件下和污染条件下的四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累积情况,以及通过重金属模拟污染吸附试验建立重金属投加量(x)与金针菇子实体重金属含量(y)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基于建立的累积函数利用其反函数求出金针菇的重金属最大可能富集量和培养料中重金属的控制限量.结果表明,金针菇在非污染条件下对铅、镉、砷、汞的富集明显高于污染条件下的富集,且无论是在非污染条件下还是污染条件下对四种重金属的富集均以汞和镉最为突出:金针菇对铅、镉、砷、汞的吸收量与四种重金属元素在培养料中的投加量呈S型的曲线关系,随着培养料中投加的重金属量不断增加,金针菇对重金属的累积速率都经历着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过程.栽培基质铅、镉、砷、汞投加量(x)与金针菇子实体铅、镉、砷、汞含量(y)之间的罗杰斯特曲线方程分别为:y=0.506/1+8.75×e-00095x、y=0.309/1+12.56×e-0.78x、y=0.23/1+5.54×e-0.33x、y=0.77/1+18.37×e-0.47x,只有培养料中铅、镉、砷、汞的浓度分别低于1823.23mg/kg、74.34mg/kg、412.06mg/kg、5.01mg/kg,所产金针菇子实体内铅、镉、砷、汞含量才能符合GB 7096-2003食用菌卫生标准规定的重金属限值.
  • 摘要:为摸清浙江省干香菇的质量安全现状和研究其重金属背景值,通过对浙江香菇主产区所产干香菇的抽样检测,经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提出了浙江省干香菇重金属背景值为铅O.289mg/kg、镉O.405mg/kg、砷O.180mg/kg、汞O.032mg/kg,与有关标准进行比较,其铅、砷、汞含量分别为标准限量的14.5%、18%、16%m含量最高的镉也只为标准限量的27%,表明浙江省干香菇重金属含量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再经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因子污染指数法对香菇的重金属综合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确认干香菇铅、砷、汞的污染等级均属非污染,但镉污染等级处于警戒级.
  • 摘要:本文从真实性、纯度、活力和种性四个方面综述了食用菌菌种质量检测的方法,并对食用菌菌种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 摘要:银耳(Tremella FUCIFORMICS bERK.)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久负盛名的滋补食品,其食用和人工栽培起源于中国.我国菌物科学家在银耳的纯菌种分离培养、生活史、生态系、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及人工栽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颇有影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为银耳的生物学写下了新的篇章,为人工栽培银耳,大幅度提高产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 摘要:丽水市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丽水市引领着全国乃至全球香菇产业的发展.目前香菇己成为丽水市历史最悠久的传统产业,也是全市最大的农业支柱产业和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产业.
  • 摘要:菌糠是食用菌栽培的采收后废弃的固体基质,大部分菌糠都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菌糠中35%以上为食用菌菌丝体,粗蛋白含量约6%-13%,粗纤维含量约10%-30%,粗脂肪含量约1%-5%,另外含有丰富的生长因子和矿物质,具有开发为菌糠有机肥和菌糠饲料的良好前景.
  • 摘要:对16个鲍鱼菇栽培菌株进行SRAP-PCR、ISSR-PCR、RAPD-PCR扩增,选取4个特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及测序,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转化成SCAR标记.本研究用4个SCAR标记建立了鲍鱼菇菌种鉴别技术.
  • 摘要:本研究利用RAPD和EST-SSR标记对1O个不同来源秀珍菇菌株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与包括菌丝生长速度及长势、子实体生长类型、出菇温度范围、转潮期等的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在所用的200条RAPD引物中有127有扩增产物,引物可用率为63.5%.除引物S60为单态性外,其它引物可将10个菌株区分为2.6个基因型.根据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的含有SSR的EST序列,设计了34对EST-SSR引物,其中32对引物有扩增产物,26对显示多态性,占可用引物的76.5%能区分出2、3、4、5、6个基因型的引物数分别为6、7、8、2、1个.根据15条RAPD核心引物和1O对EST-SSR核心引物的扩增结果,对10个菌株进行了以RAPD标记、EST-SSR标记及二者相结合的聚类分析,3种聚类的结果相近,并与农艺性状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
  • 摘要:本文介绍了食用菌新品种大肥香菇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和栽培管理方法.
  • 摘要:设计简并引物克隆了PPO基因cDNA片段,并根据获得的序列信息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从双孢蘑菇中克隆到了两个PPO同源基因的cDNA全长,将其命名为AbPPO3和AbPPO4,分别编码576和611个氨基酸,具有多酚氧化酶的Cu结合保守结构域.同源性分析表明,AbPPO3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真菌PPO同源蛋白的相似性约为21~50%,AbPPO4与其他真菌PPO蛋白的相似性约为20~63%.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AbPPO3,AbPPO4和已克隆的双孢蘑菇AbPPO2具有较近的进化关系.半定量分析表明.在双孢蘑菇子实体的不同发育时期,AbPPO3和AbPPO4在子实体刚开始形成时表达量最低,在茶杯期即商品菇开始采摘时表达量上升,至子实体完全成熟时即大开伞期表达量一直很高.双孢蘑菇4℃储藏时.AbPPO3和AbPPO4在第1天可检测到微量表达,第2~4天表达均较强,之后至第7天表达量下降.这表明,AbPPO3和AbPPO4可能与双孢蘑菇褐变相关.
  • 摘要:本研究对生产上杏鲍菇与香菇混播长出的"杂交种",首先通过RAPD遗传分析和拮抗试验,证实了其杂种的真实性;同时,在杏鲍菇和香菇平板对接培养试验的拮抗线上,发现有黄色液珠形成.黄色液珠萌发菌株,能与香菇、杏鲍菇产生拮抗线,而与"杂交种"无拮抗反应,鉴定为"杂交种".此外,本研究还对"杂交种"的形态特征及影响菌丝生长的温度、湿度、pH、光照等相关因子进行了初步研究.
  • 摘要:本义选用杏鲍菇24号(广杏)为自交村料.对其自交S1代群体的质量性状(颜色、畸形、生长特性)和数量性状(形状、产量、大小、数目)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自交后代的出茹率为:70%,自交导致后代群体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和平均产量都低于亲本,16%的后代菌株单产高于亲本,最高单产达204.0g,高出亲本45.7%.木屑培养基上菌丝日均生长速度与产量成负相关性(R=0.028).均菇数目与单产成正相关性(R=0.543).大部分菌株(52%)菌盖颜色为亲本颜色(灰色).自交后代出现20%非亲本形状(棒状)菌株,畸形菇:19%.后代群体盖径、柄径、柄长的变异程度相当,差异性不显著.可根据育种目标对自交了代的较优菌株进行定向选择利用.
  • 摘要:本文应用荧光核染色技术,酯酶同工酶鉴定技术.对黑木耳亲本双核菌株、原生质体单核菌株和单核杂交菌株进行筛选鉴定.结果表明.荧光核染色技术可快速有效鉴定所获得菌株的核相,酯酶同工酶技术快速、准确的区分单核菌株及杂交新菌株的不同核型,研究得到1个酶带差异显著的新菌株.双、单核菌株的快速鉴定为进一步黑木耳杂交育种奠定基础,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摘要:采用数据库搜索及ISSR-抑制PCR法开发香菇微卫星标记.由数据库搜索法开发出26对引物,14对有多态性,各位点平均产生3个等位基因:通过ISSR.抑制PCR法开发出8对引物,5对具多态性,各位点平均产生2.4个等位基因.结果表明,在香菇SSR开发中,两种方法均是行之有效的.
  • 摘要:本试验采用紫外线对栽培黑木耳菌株00号、01号茵丝体片段进行不同时间照射处理,结果表明黑木耳菌株00、01号紫外线照射时间Imin与2min时母种及原种菌丝长速、菌丝干重,均优于其它处理,分别命名为U01、U02、u11、U12;运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诱变菌株与原菌株进行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诱变菌株与原菌株的遗传距离在O.2000~0.7258之间,遗传距离较大可以判定U01、U02、U11、U12是突变株.
  • 摘要:收集白灵菇菌株,采用菌丝长速与长势测定、拮抗试验的方法,初步鉴定了菌株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品比栽培试验优选出适合北方地区栽培的二个菌株,为白灵菇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 摘要:为了搞清香菇甲醛本底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不同的栽培料种类、香菇品种、出菇管理模式等对香菇中甲醛本底含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栽培香菇的主要原料木屑中存在微量甲醛,且树种不同其甲醛含量不等;不同香菇品种间甲醛含量的差异并不明显;出菇管理模式的不同,甲醛含量差异明显,其中覆土式栽培模式其香菇子实体中的甲醛含量最高,层架式栽培模式次之,大棚式栽培最低.
  • 摘要:在养蚕的空闲期,利用养蚕房和产生的桑树枝条等废弃物进行黑木耳的生产.该方法具有投资少,效益高,易推广等特点.
  • 摘要:杏鲍菇在连续栽培2-3年后出现产量与品质的大幅下降,这种现象与西瓜和大豆的栽培情况类似,被称作杏鲍菇生产中的"连作障碍".这种栽培障碍症状表现为:菇盖发育不全、原基发育迟缓或原基数量过多生长呈丛状、子实体发育畸形如子实体短小、菇盖水渍状,菇柄条纹状发黄.此现象认为由细菌的累积污染造成的,而菇房细菌数量和浓度对于症状的发生起关键作用.本文从工厂化栽培方式出发描述并分析了典型栽培障碍的发生发展历程及其发生的可能原因,并主要从清除污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两个方面讨论了综合防治措施的建立.
  • 摘要:褐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 luteus(L.:Fr)Gray]是一种优良的菌根食用菌,在国内广泛分布,是出口的主要野生牛肝菌之一,目前尚未见有人工栽培的报道,全部靠野生采集。由于是天然状态下的自然发生,产量有限,采集效益低,为使褐环粘盖牛肝菌实现产业化开发,本所从2001年开始承担了市、省科技项目“牛肝菌仿生栽培技术研究”,开展褐环粘盖牛肝菌生态学、野生促繁、人工栽培技术等系列研究,并与2006年12月成功的在圃地栽培出大量的子实体,并已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 摘要:本试验研究生产上常用的5种配方对金17顶侧耳生育期间的营养利用及胞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培养料中菌丝对营养物质的降解利用能力不同,其中配方C(以玉米芯为主料)对木质纤维素降解量最大.纤维素降解量达63.94%,半纤维素降解量达30.04%,木质素降解量达58.00%.培养料成分的不同只影响酶活性的相对大小,而不影响酶活性变化的基本规律性.大多数酶的活性随着每一潮子实体的成熟出现峰值,营养生长阶段酶活性变化平缓.而生殖生长阶段变化剧烈.
  • 摘要:本试验表明,不同(孔间距A1-A5分别为1.5cm、2.0cm、2.5cm、3.0cm、3.5cm,孔径B1.B5分别为2mm、4mm、6mm、8mm、lOmm)小孔出耳法影响了黑木耳培养料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了产量及商品性状.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各处理的两潮出耳量变化趋势均基本呈抛物线分布,且第一潮出耳期均高于第二潮.总产量最高的处理为含水量相对居中的A285,约为产量最低的A5BI的3倍.随着子实体的生长,不同处理的pH值逐渐减小.第一潮出耳期各处理产量随pH值升高而逐渐降低,以pH最低(5.6)的处理A2B5产量最高,pH最高(6.O)的处理A5B1产量最低;第二潮出耳期各处理产量随着pH值的变化趋势基本呈抛物线分布,pH值为5.4的处理A5B3产量最高.孔间距相同时不同孔径处理对pH值影响较大.不同处理对黑木耳子实体商品性状影响不同,处理AlB3、A2B2、A5B5商品性状较好,且AlB3、A2B2均为单片出耳,但处理A5B5为朵状出耳,耳基百分率达3.33%.
  • 摘要:通过PDA平板拮抗实验,评价了食用菌菌株的抗木霉能力,从408株不同的食用菌菌株中筛选到34株对木霉63有一定抵抗力的菌株,但经过菌袋复筛,发现经过初筛筛选出来的菌株对侵染力强的木霉52没有抵抗力.PDA平板筛选时还发现,检测的所有香菇Lentinus edodes、高温平菇Pleuroms cystidiosus、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和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的菌株对木霉都没有抗性.
  • 摘要:通过对峙培养、发酵液的抑菌实验,发现枯草芽孢杆菌BS-2 Bacillus subtilis 对好食脉孢菌Neurospora sitophila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BS-2能显著地抑制脉孢菌菌丝生长及其孢子萌发,但对食用茵抑制作用相对较弱.BS-2主要的抑菌物质可能是其分泌的多种抗菌蛋白质,BS-2的抑菌能力可通过脉孢菌代谢产物的诱导而加强.
  • 摘要:以氯磺酸为磺化试剂硫酸化苓多糖制备茯苓多糟疏酸脂(Pachyman Sulfate,PS)PS-1和PS-11;以氨基磺酸为磷化试剂制备PS-Ⅲ.分析磺化反应前后和不同硫酸根取代度(Dcgree of Sulfation,DS)的多糖碳原子化学位移和红外特征波谱的规律性变化.IR结果表明,磺化反应后,O-11伸缩振动峰宽变窄,变窄的幅度与DS成正相关,1647cm-1处的吸收信号在硫酸化后显著增强,暗示氧化副反应;NMR图谱显示发生取代反应的碳原子化学位移移动的距离与PS的DS正相关.PS-I(DS=2.30)分了所有自由羟基均发生取代反应;PS-Ⅱ(DS=1.55)C-6羟基被全部酯化,C-2和C-4羟基发生部分酯化反应;PS-Ⅲ(DS=0.95)C-6和C-2羟基发生部分硫酸酯化反应.
  • 摘要:目的 对桑黄子实体多糖进行分子量的测定和单糖组成研究.方法桑黄子实体经水提、醇沉、冷冻干燥得水溶性多糖,经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柱和Sephacryl S-1000凝胶柱进行分离纯化得纯多糖PBF2,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定重均相对分子质量.气相色谱分析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 桑黄多糖PBF2的分子量为2000 kDa,主要单糖组成为岩藻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结论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定桑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及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其单糖组成的方法.
  • 摘要:本研究以香杏口蘑子实体为材料,用不同有机溶剂萃取子实体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香杏口蘑子实体中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物质.除多糖外,极性不同提取物的得率表现为:乙醇相>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以BHA作为阳性对照,通过抑制DPPH自由基实验,对各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各相提取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但以乙酸乙酯相、乙醇相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最强.以抗肿瘤药物顺铂为阳性对照,采用MTT法对各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各相提取物均具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其中乙酸乙酯相的抗肿瘤活性最强,达到了82.7%,显著(P
  • 摘要:本文研究了4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桑黄黄酮类物质的吸附和解吸特性,筛选出了吸附解吸率较高且耗时较短的树脂DM-301,并对其静态和动态的吸附解吸特性做了研究.优化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上样流速2mL/min;在上样浓度为0.87mg/mL的条件下,上样体积为7.5BV(柱床体积):洗脱剂80%乙醇;洗脱速度5 mL/min;洗脱体积3倍柱床体积.上样液pH为自然pH(3.65),柱温为室温.
  • 摘要: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碱溶性茯苓多糖超声提取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探讨了超声波作用下该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碱浸浓度显著影响茯苓多糖的提取效果,优化的超声波作用下碱溶性茯苓多糖提取条件为:碱浸浓度O.793mol/L,浸提时间3.Omin,液料比50:1.
  • 摘要: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Mueller.ex Fr.)S.E.Gray 1821],别称鸡腿蘑、毛鬼伞,是一种食、药用真菌.药用味甘滑,性平,有益脾胃,清心安神等功效.据文献报道,毛头鬼伞主要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抗肿瘤、抑菌等作用.目前关于毛头鬼伞的研究已经有报道,多集中在其栽培技术的研究,另有关于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而其中的药理实验均以其粗提物为研究对象,因此对毛头鬼伞中多糖组分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系统的研究毛头鬼伞多糖的化学结构和其生物活性,我们先后通过水提醇沉和超滤分级两种分离纯化方式,对毛头鬼伞子实体多糖组分进行了分离纯化,获得了几种均一组份,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同时还研究了它们的降血糖及免疫活性.毛头鬼伞子实体经过沸水、碱液提取,并用30%、60%、80%终浓度的乙醇沉淀,得到水提粗多糖CC30、CC60、CC80和碱提水溶性多糖CPB四个组分.CC30、CC60组分经DEAE-Sepharose离子柱和多步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共得到六个均-多糖.通过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IR和NMR光谱等方法研究了CC30w-1和CC30w-4的化学结构,两个均一多糖的分子量分别为1.03×104Da、1.96×104Da,但大致结构相同,具体结构如下: a-L-Fucp 1 ↓ 2→6)-a-D-Galp-(1→6)-a-D-Galp-(1→6)-a-D-Galp-(1→6)-a-D-Galp-(1另外,我们将毛头鬼伞水提后,运用超滤分级、离子层析、凝胶层析等方法对毛头鬼伞子实体提取物中各组份进行分离纯化获得CBW-1、CBW-2、CBS-12、CBS-13四种均一多糖和均一物质CCPS-3,经HPLC鉴定为均一多糖.通过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NMR解析等方法,研究CBS-12、CBS-13化学结构.CBS-12是以a-1.6半乳糖为主链的,a-岩藻糖为侧链的五个单糖残基组成的重复结构单元其具体结构为: a-L-Fucp 1 ↓ 26)-a-D-Galp-(1→6)-a-D-Galp-(1→6)-a-D-Galp-(1→6)-a-D-Galp-(1→CBS-13为含有少量端基葡萄糖的岩藻半乳聚糖,其结构为 a-L-Fucp 1 ↓ 2 6)-a-D-Galp-(1→6)-a-D-Galp-(1→6)-a-D-Galp-(1→6)-a-D-Galp-(1→将水提醇沉后分离得到的毛头鬼伞多糖组份进行四氧嘧啶所致高血糖小鼠血糖的影响实验后发现,给药7天后CC60以1000mg/kg的剂量能显著降低小鼠四氧嘧啶诱发的高血糖,给药21天后粗提物CCP以1OOOmg/kg的剂量、CC30以1000mg/kg的剂量、CC60以1000mg/kg的剂量均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诱发的高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CC60对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血清胰岛素的影响实验表明CC60在大剂量情况下明显使小鼠低下的血清胰岛素水平回升.对分离纯化过程中的各多糖组分进行的体外免疫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除CPB外各粗多糖对淋巴细胞均有很好的增殖作用.在最终获得的均一多糖中,CC30w-1,CC30w-4对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的作用不显著,而CC30s1-1、CC30w-2,CC30w-3、CC30s1-2在较高浓度下,对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有作用.在超滤分级实验中分离得到的组份中CCPS增殖效果最强;分级得到的CB、CC、CD三种粗多糖经过离子层析后得到的组分:CBW-1、CBS-l、CBS-2、CCW-l、CCS-1、CCS-2、CDS-1、CDS-2单一使用增殖效果均高于原粗多糖,且盐相组分的增殖作用要明显高于水相组分;CCPS中分离得到的组份CCPS-1和CCPS-3是其中的主要活性组分.
  • 摘要:本文介绍了食用菌新品种大肥香菇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和栽培管理方法,大肥香菇一般出一潮菇,子实体形态有两种形态,球形状菇体形态美观,但其形成机理尚不清楚,球形状菇体从菌盖刚分出后,由粟褐色逐渐形成白色颗粒状物,并以此形态长大,似“花菜头”,后期表面上呈现出褶片状物,菌盖下面有菌褶:菌柄,且中生。
  • 摘要:为摸清浙江省干香菇的质量安全现状和研究其重金属背景值,通过对浙江香菇主产区所产干香菇的抽样检测,经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提出了浙江省干香菇重金属背景值为铅O.289mg/kg、镉O.405mg/kg、砷O.180mg/kg、汞O.032mg/kg,与有关标准进行比较,其铅、砷、汞含量分别为标准限量的14.5%、18%、16%m含量最高的镉也只为标准限量的27%,表明浙江省干香菇重金属含量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再经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因子污染指数法对香菇的重金属综合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确认干香菇铅、砷、汞的污染等级均属非污染,但镉污染等级处于警戒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