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总多糖

总多糖

总多糖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4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7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30064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中成药、中国现代中药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首届“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主题论坛暨“中医药资源本土与国际化发展”论坛、福建省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等;总多糖的相关文献由155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道峰、章蕴毅、单俊杰等。

总多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7 占比:1.14%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30064 占比:98.80%

总计:30428篇

总多糖—发文趋势图

总多糖

-研究学者

  • 陈道峰
  • 章蕴毅
  • 单俊杰
  • 陈锦珊
  • 力弘
  • 卢燕
  • 徐晗
  • 刘晓东
  • 匡海学
  • 李孝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晋; 朱平平; 彭慧倩; 覃智恒; 刘育文; 彭颖
    • 摘要: 为考察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艾叶多糖含量是否具有可行性,本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处理艾叶多糖的苯酚-浓硫酸法的最佳显色条件,其次对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艾叶多糖含量进行了系统的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本方法在测定波长为487 nm时专属性良好,葡萄糖浓度在22.6~226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值呈线性正比(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63%(RSD=1.67%)。综上所述,在适宜苯酚-浓硫酸法显色处理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艾叶多糖含量稳定可靠。
    • 简凤娇; 李孝栋
    • 摘要: 目的确定参白方中总多糖与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提取率和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参白方中总多糖与总皂苷的提取工艺。结果参白方中的总多糖在0.0100~0.0603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8%,RSD为0.74%,最佳提取工艺为2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4 h,提取液浓缩经乙醇沉淀后,取滤饼干燥后得总多糖粗品;参白方中总皂苷在0.0161~0.0643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7%,RSD为0.48%,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8,8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提取液浓缩经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取正丁醇层,回收正丁醇,干燥得总皂苷粗品。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参白方中总多糖与总皂苷的提取,为参白方的制剂开发奠定基础。
    • 刘俊泽; 胡力铭; 王仁广; 王淑敏; 王欢
    • 摘要: 目的:探究淡豆豉粗提物的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成分差异、抗氧化活性。方法:以70%乙醇为提取溶剂,利用超声波法对淡豆豉粉末进行提取,挥干溶剂后得粗提物,用水分散,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不同溶剂萃取物。测定粗提物与不同溶剂萃取物中总黄酮、总多糖含量;运用HPLC法测定大豆苷等6种大豆异黄酮含量,并分析其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乙酸乙酯萃取物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92.912±1.130)mg/g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中总多糖含量最高,为(83.381±0.754)mg/g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中异黄酮总含量高于粗提物及其他萃取物;淡豆豉粗提物及各溶剂萃取物均表现出体外抗氧化活性,其中正丁醇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总黄酮含量与5种大豆异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正丁醇萃取物对3种自由基表现出较强的清除作用,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加以利用。
    • 陆廷祥; 王传明; 张玉萍; 姜丹红; 姜晓琪; 韩忠耀
    • 摘要: 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测定不同采收期(1~12月)土党参中党参炔苷、总多糖、总黄酮含量,并用总评归一化法确定其最佳采收期。在土党参样品中加入甲醇,超声提取40 min,过0.45μm滤膜,用HPLC测定滤液中的党参炔苷含量。在土党参样品中加入80%(体积分数)乙醇溶液,回流2次,每次1 h,过滤后,滤渣以水为介质在微波炉中消解2次,每次5 min,稀释后加入50 g·L^(-1)苯酚溶液和硫酸,于100°C水浴加热10 min,冰水浴中冷却20 min,用UV-Vis在490 nm下测定总多糖含量,用葡萄糖作为对照品绘制标准曲线。在土党参样品中加入60%(体积分数,下同)乙醇溶液,回流2次,每次1 h,过滤、浓缩并稀释,加入50 g·L^(-1)亚硝酸钠溶液、100 g·L^(-1)硝酸铝溶液和40 g·L^(-1)氢氧化钠溶液,用60%乙醇溶液稀释至10 mL,用UV-Vis在509 nm下测定总黄酮含量,用芦丁作为对照品绘制标准曲线。以Hassan法计算党参炔苷、总多糖和总黄酮的归一值,以总归一(OD)值确定最佳采收期。结果显示:党参炔苷、总多糖和总黄酮的质量浓度均在一定范围内与其对应的峰面积(党参炔苷)和吸光度(总多糖和总黄酮)呈线性关系,党参炔苷的检出限(3S/N)、总多糖的检出限(3.143s)、总黄酮的检出限(3.143s)分别为0.131,0.046,0.071 mg·L^(-1)。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峰面积(党参炔苷)和吸光度(总多糖和总黄酮)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不大于3.0%,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8%,99.1%,98.5%;10月份的OD值较高,可将其确定为土党参最佳采收期,此时党参炔苷、总多糖和总黄酮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8,185.15,5.85 mg·g^(-1)。
    • 王彤辉; 相堂永; 徐姗; 顾依; 任舒静; 江勇; 杨帆; 陈志鹏
    • 摘要: 为进一步富集萌芽黑青稞的活性成分并提高其经济价值,采用热提取、低温除杂、喷雾干燥制备萌芽黑青稞喷干粉。以萌芽黑青稞粗提物得率,以及总多糖、总酚酸、γ-氨基丁酸含量考察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粗提物制备工艺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法进一步优化粗提物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粗提物制备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0∶1(mL/g)、提取温度95°C、提取时间2.0 h、提取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萌芽黑青稞粉粗提物得率、总多糖、总酚酸、γ-氨基丁酸含量分别为15700、327.96、4908.42、199.66 mg/100 g。通过考察低温除杂、喷雾干燥的试验条件优化精制工艺和干燥工艺,最佳精制工艺条件为冷冻时间6 h,解冻温度70°C;最佳干燥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60°C,雾化频率100 Hz,雾化气流量610 L/h,蠕动泵流速3.0 mL/min,料液浓度0.50 g/mL~0.75 g/mL。此方法制备的喷干粉粉质细腻、复溶效果好,复溶溶液无杂质、无沉淀。
    • 张文祥; 郭凤; 陈鹏德; 吴思宇; 姚蓝
    • 摘要: 优化玉液汤的提取工艺并考察其对小鼠的急性毒性。通过设置3个考察因素:料液比、药材浸泡时间、提取时间,确立3个评价指标:总皂苷含量、干膏得率、总多糖含量。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并根据综合评分结果确定玉液汤的最佳提取工艺。按此提取工艺对玉液汤进行回流提取,所得药液进行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小鼠给药后连续观察14 d,在此期间记录小鼠的基本状态、检测各组小鼠血常规和生化指标;取小鼠心、肝、脾、肺、肾计算脏器指数,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脏器病理变化。最终确定玉液汤水提工艺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10 g/L、药材浸泡1 h、回流2.5 h。小鼠连续给药14 d内未出现中毒和死亡情况,且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体质量、摄食量、摄水量、血常规、生化指标和各脏器的脏器指数均未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小鼠主要脏器病理学未见异常。优化条件下的玉液汤水提工艺含量稳定,且服用安全无毒。
    • 顾宇; 杨雪; 徐晨希; 严浩军; 张树明
    • 摘要: 目的:对黑龙江省14个产区五味子的总多糖、粗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应用蒽酮-硫酸法、索氏提取法、考马斯亮蓝法对黑龙江省不同产区栽培五味子的总多糖、粗脂肪及蛋白质进行分析测定,并应用综合评价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五味子的总多糖含量为1.24%~1.95%,平均为1.59%,其中,呼玛县产五味子总多糖含量最高,而尚志市产五味子总多糖含量最低;粗脂肪含量为12.44%~17.80%,平均为15.63%,汤原县产五味子粗脂肪含量最高,鹤北林业局产五味子粗脂肪则最低;蛋白质含量为0.28%~1.20%,平均为0.69%,呼玛县产五味子蛋白质含量最高,鹤岗市产五味子蛋白质含量最低。山区五味子的总多糖和粗脂肪的含量与平原区的五味子相比差异较小,蛋白质含量的差异较大,山区五味子蛋白质含量是平原区的五味子的1.83倍。综合评价指数法说明山区五味子的品质优于平原区五味子,并以七台河市产五味子为最优。结论:黑龙江省14个产区五味子的总多糖、粗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存在差异,经综合评价以七台河市产五味子为最优。
    • 宋吉玲; 郭莎莎; 孙朝国; 舒玉婷; 方晨依; 李福森; 王晶
    • 摘要: 以同一桑黄菌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与野生桑黄进行比较,分析桑黄菌丝体、一年生、两年生、三年生和四年生桑黄子实体中活性成分的差异。采用苯酚-硫酸法、福林酚法对不同桑黄提取物中的总多糖(水提物)和总多酚(醇提物)含量进行评价,进一步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LC-MS)分析比较桑黄醇提物中主要活性成分。结果表明,一年生桑黄中总多糖含量较高,而四年生桑黄中总多酚含量较高;通过LC-MS分析发现,桑黄菌丝体中活性成分较少,与总多酚含量测定结果相符,人工栽培桑黄和野生桑黄的醇提物成分较为相近,野生桑黄中成分种类较多,但人工栽培桑黄中个别成分高于野生桑黄;通过LC-MS技术初步鉴定出桑黄提取物中6种化合物,分别为phellinin B、phelligridimer A、davallialactone、phellinstatin、hypholomine B和inoscavinA。
    • 秦海军; 鲍玲玲; 田文静
    • 摘要: 目的优化宣木瓜的提取方法,得出最优的宣木瓜醇水双提工艺。方法先进行水提再进行醇提,水提根据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正交试验;醇提则根据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正交试验。结果根据两个正交试验,得到总多糖含量、总多酚含量,以两者为指标,依次进行正交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两个优选工艺。结论最优醇水双提工艺为水提料液比1∶8、提取3次、每次0.5 h;醇提乙醇浓度为60%、提取3次、每次0.5 h。此醇水双提工艺可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实验依据。
    • 黄群; 周应娟; 陈光欣; 李晨; 万德光; 李羿
    • 摘要: 目的:应用液体发酵工程技术开发茯苓资源,为解决茯苓菌木矛盾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响应面设计法,从接种量、碳源浓度和氮源浓度三个方面来优化茯苓的液体发酵工艺。总多糖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总三萜含量测定采用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显色法,比较液体发酵茯苓和栽培茯苓间的含量差异。结果:优化的最佳茯苓液体发酵工艺为接种量6.90%、碳源浓度3.10%、氮源浓度1.00%,此工艺下得到的菌丝干质量为(8.26±0.05)g/L。液体发酵茯苓和栽培茯苓的总多糖含量分别为44.80%和76.63%,总三萜含量分别为2.48%和5.74%。结论:本论文建立的液体发酵茯苓培养工艺切实可行,茯苓的液体发酵有望为茯苓资源的开发提供新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