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淡豆豉

淡豆豉

淡豆豉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799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河北中医药学报、中国民间疗法、中成药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2008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第十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等;淡豆豉的相关文献由48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鑫国、牛丽颖、崔力剑等。

淡豆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17.11%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1.02%

专利文献>

论文:799 占比:81.86%

总计:976篇

淡豆豉—发文趋势图

淡豆豉

-研究学者

  • 王鑫国
  • 牛丽颖
  • 崔力剑
  • 王伟明
  • 蔡琨
  • 窦玉红
  • 葛喜珍
  • 陈丽艳
  • 宓鹤鸣
  • 徐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马上超; 程超; 田成; 陈业; 莫开菊; 汪兴平
    • 摘要: 以恩施州不同产地5种细菌型淡豆豉作为实验对象,利用Illumina PE25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种淡豆豉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恩施州豆豉的微生物组成多样,共鉴定出17门、24纲、43目、78科、152属以及93种。其中核心优势细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嗜热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thermoamylovorans)和史密斯芽孢杆菌(Bacillus smithii)。各样品间,优势菌属相同,但相对丰度差异较大,其余次要菌属的种类和相对丰度均存在较大差异,显示出恩施淡豆豉菌群结构的多样性。
    • 刘俊泽; 胡力铭; 王仁广; 王淑敏; 王欢
    • 摘要: 目的:探究淡豆豉粗提物的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成分差异、抗氧化活性。方法:以70%乙醇为提取溶剂,利用超声波法对淡豆豉粉末进行提取,挥干溶剂后得粗提物,用水分散,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不同溶剂萃取物。测定粗提物与不同溶剂萃取物中总黄酮、总多糖含量;运用HPLC法测定大豆苷等6种大豆异黄酮含量,并分析其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乙酸乙酯萃取物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92.912±1.130)mg/g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中总多糖含量最高,为(83.381±0.754)mg/g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中异黄酮总含量高于粗提物及其他萃取物;淡豆豉粗提物及各溶剂萃取物均表现出体外抗氧化活性,其中正丁醇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总黄酮含量与5种大豆异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正丁醇萃取物对3种自由基表现出较强的清除作用,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加以利用。
    • 徐菁雯; 王伟明; 史海粟; 陈丽艳; 胡心玉; 赵悦; 乌日娜
    • 摘要: 豆豉和淡豆豉作为中国传统大豆发酵食品,其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同时微生物组也可能对其中功能成分如异黄酮、γ-氨基丁酸等物质的含量产生影响。该文综述了组学技术在分析豆豉和淡豆豉发酵过程微生物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豆豉和淡豆豉中功能成分形成、转化和健康机制研究进行总结,同时根据临床药理学研究,两者中的部分功能成分对包括高血压、抑郁症等慢性病都显示出治疗潜力,通过收集有关其活性物质临床价值的信息,关注相关工艺改革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豆豉和淡豆豉提供参考。
    • 刘锋; 曹冬英; 徐伟; 隋利强
    • 摘要: 目的:对淡豆豉发酵过程不同发酵阶段总黄酮和多糖的含量进行动态分析,为淡豆豉炮制原理和炮制工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染料木苷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淡豆豉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总黄酮的含量;以葡萄糖为对照品,用苯酚-硫酸法显色,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淡豆豉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多糖含量。结果:淡豆豉发酵过程,总黄酮含量随发酵时间累积呈上升趋势,闷制9 d时,总黄酮含量达到峰值,闷制9~15 d总黄酮含量变化不明显;多糖含量在发酵前期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发酵后期随发酵时间延长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多糖含量在发酵至13 d时多糖含量达到最高值,闷制1~3 d多糖含量逐渐下降,闷制3~15 d多糖逐渐升高,闷制15 d时多糖含量达到最高值,与发酵13 d时的多糖含量接近。结论:淡豆豉发酵过程的闷制发酵有助于总黄酮的累积,闷制与否对淡豆豉多糖含量影响不明显。综合总黄酮和多糖含量的动态分析,淡豆豉发酵过程闷制环节是必要过程。
    • 马晶鑫; 郭金洲; 陈海宁; 谢珂; 全德森; 杜京晏; 田维毅; 蔡琨
    • 摘要: 为理清淡豆豉的寒热药性及功效,采用查阅现代文献、历代本草及方书为研究方法,探究淡豆豉的发展演变过程,归纳总结其药性、功效和主治应用等。淡豆豉始载于《名医别录》,汉代开始区分咸、淡用药,明代《本草蒙筌》确立淡豉入药。历代炮制、原料、辅料和续炮制方法改变了淡豆豉药性及功效。历代医家皆认为豉味苦气寒、无毒,明代部分医家开始认识豉有寒热之别。淡豆豉主入肺、胃经,还可入心、小肠、三焦、膀胱和肾经,并经火蒸窨其有升降之性。查阅现代文献和历代医家总结并补充淡豆豉功效和主治应用,以对功效主治方面的深入研究来突破现代对淡豆豉认识的局限性,为淡豆豉能更好地合理运用于临床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 王奕博; 钟荣荣; 范亚楠; 周旭; 孙晓丛; 陈彦琳; 杜杰
    • 摘要: 目的:对淡豆豉前酵过程中蛋白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活力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结合发酵过程中质量损失、黄酮类成分转化,更好地阐释发酵原理。方法:以福林法测定3种蛋白酶活力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以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纤维素酶活力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以滴定法测定脂肪酶活力;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黄酮类成分。结果:酸性蛋白酶活力在前酵第2天即达到最高[(0.385±0.123)U·g^(-1)],后续趋近消失;碱性蛋白酶活力呈先快速增加后平稳的趋势,前酵第5天时活力最高[(2.110±0.236)U·g^(-1)];中性蛋白酶呈稳定增加的趋势,在前酵第5天时活力超过碱性蛋白酶[(2.462±0.036)U·g^(-1)]。纤维素酶活力在前酵过程中总体呈升高趋势,仅前酵第3天时有略微下降,前酵第5天时酶活力最高[(324.036±14.868)U·g^(-1)]。前酵过程中脂肪酶活力先增加后略微下降,前酵第4天时酶活力达到顶峰[(6.299±2.955)U·g^(-1)]。中性蛋白酶和前酵过程中质量损失、黄酮苷类成分损失相关性强。结论:淡豆豉前酵4 d后微生物生长已趋于停滞,可以中性蛋白酶、纤维素酶活力为指标对淡豆豉前酵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 赵超凡; 吴姗姗; 赵文俊; 彭东; 黄俊源; 杜冰; 黎攀
    • 摘要: 为提高根霉发酵淡豆豉(Semen Sojae Preparatum,SSP)品质及风味,本研究采用中国根霉12和乳酸芽孢杆菌DU-106复合发酵淡豆豉,对比了纯根霉发酵与混菌发酵淡豆豉发酵过程中基本理化指标及生物活性物质、游离氨基酸、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发酵方式对基本成分的影响变化不大,而混菌发酵淡豆豉溶栓酶活性(3927.84 IU/g)高于根霉发酵淡豆豉(2152.20 IU/g),大豆异黄酮含量(3.91 mg/g)高于根霉发酵淡豆豉(3.20 mg/g)。混菌发酵后淡豆豉苦味氨基酸及鲜味氨基酸轻微降低,两种发酵模式风味物质种类相近但数量发生变化,根霉发酵吡嗪类风味物质最多,混菌发酵烷烃类风味物质最多,电子鼻结果表明混菌发酵和根霉发酵风味差别显著。因此,混菌发酵在提高根霉发酵淡豆豉溶栓酶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改善风味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 王伟明; 董坤; 霍金海; 董文婷; 杨启鑫
    • 摘要: 淡豆豉由豆豉演变而来,是我国发酵中药和药食同源中药的代表,具有养生保健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及食品领域。随着现代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及肠道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慢病的相关性被逐渐探明,淡豆豉因具有优质益生元的健康属性而备受关注,同时也为豆豉等大豆发酵食品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综述了淡豆豉的研究概况,并梳理了以淡豆豉药理药效和传统发酵工艺思路为参考的新型食用豆豉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出兼具安全与美味的新型食用豆豉等大众接受度高的大豆健康产品及相关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 石柳; 丁纯洁; 陈丽艳; 孙银玲; 曹阳; 郑宏宇; 王伟明
    • 摘要: 目的 考察中药淡豆豉和六神曲饮片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和耐热菌的数量和种类,为建立适用于淡豆豉和六神曲等发酵类中药饮片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10批次淡豆豉饮片和5批次六神曲饮片,参照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控制菌检查,并经100°C煎煮30 min考察耐热菌数量,采用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优势耐热菌株进行鉴定.结果 不同批次淡豆豉饮片需氧菌介于104~108 cfu/g,霉菌和酵母菌介于103~108 cfu/g;不同批次六神曲饮片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数量均介于103~105 cfu/g.10批次淡豆豉饮品均检出控制菌,4批次六神曲饮品被检出控制菌;耐热菌数量分别介于103~108 cfu/g和102 cfu/g以内,经鉴定均为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占比高.结论 自然发酵的中药饮片内外源微生物污染严重,应采用纯菌种发酵,不同发酵类中药饮片微生物差异较大,应针对不同品种制订相应的微生物限度标准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 任艳青; 田宇柔; 王心茹; 李柳潼; 牛丽颖; 王鑫国
    • 摘要: 目的:通过探究淡豆豉主要药效成分染料木素、大豆苷元对栀子致毒成分京尼平所致HepG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揭示栀子与淡豆豉配伍减毒的机制.方法:采用250 μmol/L京尼平建立HepG2细胞损伤模型,将不同浓度染料木素、大豆苷元(0.5~ 10) μmol/L与京尼平共孵育于HepG2细胞,测定细胞存活率及氧化应激水平(胞内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谷胱甘肽GSH含量及活性氧ROS水平);高内涵技术(high content screening,HCS)检测线粒体功能(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和细胞色素C水平)及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凋亡通路蛋白Bcl-2、Bax、Bcl-xL、Bik、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1);Mn-SOD、CAT活力及GSH水平显著降低(P<0.01);ROS释放量显著增加(P<0.01);细胞色素C水平及细胞膜通透性显著增加、MMP显著降低、细胞核固缩、浓染及细胞数量显著下降(P<0.01);Bax、Bik、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Bcl-2、Bcl-xL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1、2.5、5、10μmol/L染料木素、大豆苷元可明显升高细胞存活率(P<0.05或P<0.01);2.5、5、10 μmol/L染料木素、大豆苷元可明显升高细胞Mn-SOD活力及GSH含量,2.5、5、10 μmol/L染料木素及5、10 μmol/L大豆苷元可显著升高细胞CAT活力(P<0.05或P<0.01).5μmol/L染料木素、5μmol/L大豆苷元、2.5 μmol/L染料木素+2.5μmol/L大豆苷元可使ROS释放量显著减少,细胞色素C含量和细胞膜通透性下降,MMP上升,显著改善核固缩及核内染色质凝集等凋亡情况(P<0.05或P<0.01);且Bcl-2、Bcl-xL蛋白表达显著上调,Bax、Bik、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染料木素和大豆苷元可通过保护线粒体,减少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显著改善京尼平诱发的肝细胞损伤,栀子与淡豆豉配伍减毒的机制与此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