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育现象学

教育现象学

教育现象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常用外国语、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4627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当代教育科学、现代教育论丛、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五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2012(安徽·芜湖)中国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科技馆馆长论坛暨2012年全国科技馆馆长论坛、纪念《课程·教材·教法》创刊30周年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等;教育现象学的相关文献由15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萍、李树英、王卫华等。

教育现象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2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4627 占比:99.53%

总计:34790篇

教育现象学—发文趋势图

教育现象学

-研究学者

  • 王萍
  • 李树英
  • 王卫华
  • 刘良华
  • 孙小丽
  • 杨开城
  • 王攀峰
  • 王永崇
  • 莫丽娟
  • 高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亦桥
    • 摘要: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关注国培计划(2020)—中西部项目新入职特岗教师规范化培训项目(初中语文)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研讨,以教育现象学为理论视角,考察教师培训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向。研究得出了还原教师培训场域为“生活世界”、挖掘文言文本的“意义重叠”、建构培训教师“视界融合”三个结论。由此得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点启示:重视引导教师关注“生活体验”,激发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筑牢教师专业发展“正确理念”。
    • 林锡赢
    •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教育现象学视角下教育关系建构的条件,然后阐述了内地西藏中职班师生关系的现实境遇,最后提出了教育现象学视角下师生关系建构的策略,包括教师要对学生成长、学习和发展的整个生活世界保持关注;教师要履行“替代父母”的职责;教师要对学生寄予希望,及时给予鼓励;发展教师的教育机智。
    • 李雪皎; 李阳; 王晶晶
    • 摘要: “学生”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要理解教育就必须对“学生”身份有正确的认识。在教育现象学中,学生既是生物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和精神的人,其生物性体现为可见的身体和不可见的显像为心绪特征的身体;社会性体现为意向性情感行为,即人与人之间通过在客体之上的情感体验而构成相合关系;精神性体现为平等的、亲密的关系。教育现象学学生身份的认知不仅为我们理解“教育回到其本身”有助益,也对教师教育者如何让师范生持有正确的学生观有很大的启发性。
    • 张夫伟
    • 摘要: 青少年期是冒险行为的高发期。把冒险行为定性为问题行为虽有合理之处,但未能考虑冒险行为之于青少年存在的意义,导致了青少年立场的缺失。从青少年立场来看,冒险行为是青少年解决其成长问题的行为,是其内在精神世界的外部表征。依循教育现象学的立场,首要和根本的不是去矫正教育者眼中的冒险行为,而是立足于青少年自身,走近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体验。教育实践转向青少年立场,教育者要做到从习惯性思维转向反思性思维、从客观解释转向生命体验、从行为控制转向关系建构。
    • 罗丰
    • 摘要: 《教育现象学:观念与方法》一书运用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呈现出“对教育的认识如何可能”的思路。该书关注现实的教育问题,以当下教育学所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试图为教育学提供相对坚实的理论原点,并使教育过程中的人的存在得到真实的显现。书中所呈现出的边缘域与焦点、身体场与体验、生活世界与意义之间有着共同的自动“构成”机制,此种“构成”机制是认识得以发生的原理,为思考教育直观、教育体验、教育意义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教育既要基于此种“构成”机制去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同时也应该思考教育应如何作为方能有效地参与到此种“构成”中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 王卫华; 龚文婷
    • 摘要: 基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考察高校教师在教学督导员听课的课堂情境下教师关注转向所蕴含的教育意蕴及启示。“被听课”体验显示,教师关注对象围绕门被打开、情绪变化、学生表现、教师发展四个方面展开,表明了教师作为被规训者所面临的理性危机及自我变革;教师作为被监督者所面临的紧张感及自我消解;教师关注推动师生互动的良性开展,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利用教师关注转向来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可以从厘清教师和教学督导员的权责边界、通过消解紧张感来强化教师自我与角色认同、开展相关主体间关于改进教学的互动、发挥教师关注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等方面进行探索。
    • 刘徽
    • 摘要: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每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小事,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手势等都可能对孩子产生莫大的影响。教育现象学就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回答“对于这个孩子,此时此刻我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然而,所谓此时此刻的正确反应往往不是周密思考的结果,而是取决于教师感知学生的敏感性。教育不是教知识。
    • 刘良华
    • 摘要: 教育现象学延续了现象学的两个处世方式:一是由主体主义现象学促发的意志教育,二是由非主体主义现象学或非对象性现象学兴起的爱的教育。主体主义现象学指向竞争的意志教育,非主体主义现象学指向合作的爱的教育。现实的社会以及孩子的真实成长既需要爱的教育,也需要意志的教育。完整的教育就是爱与意志的教育。爱与意志是尊德性的核心,也是道问学的关键。
    • 周娟
    • 摘要: 关于秘密我们总是与不可告人联系起来。可在范梅楠和莱维林《儿童的秘密》一书中,他们运用教育现象学的研究范式给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秘密的解读。秘密伴随着人的整个成长过程,它在儿童早期的生活中,让儿童意识到自己逐渐拥有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帮助儿童形成一种自我感。拥有和保守秘密是儿童走向成熟独立的标志,能够与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也是儿童成长与成熟的表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秘密的体验可以帮助他们感知想象与创造的能力。
    • 李树英; 郑曼瑶
    • 摘要: 教育现象学是教育学众多学派中一个独特的人文视域,其从现象学哲学中汲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资源,但更强调人文性和实践性,它直面教育生活世界本身,去探寻“教育现象”(教育生活体验)的本质与意义.教育现象学不能用以解决技术性的问题,不把教育生活体验的意义变成实证主义的主题、理性化的概念、对象化的描述或抽象的理论,它旨在通过“描述教育生活体验——形成体验文本——组织焦点讨论反思”的研究框架,来探寻和理解教育生活体验及其意义,反思与教育相关的主题,从而促进教育者养成教育的敏感性与机智,发展教育智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