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88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79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55310篇;相关期刊658种,包括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血管病学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五届学术会议、第十一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等;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文献由602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菊贤、余国膺、胡大一等。
心血管事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5310篇
占比:95.14%
总计:58135篇
心血管事件
-研究学者
- 杨菊贤
- 余国膺
- 胡大一
- 袁志敏
- 杨希立
- P·索尼
- 卓杨
- 张波
- 杜媛
- 王芳
- 徐成斌
- 李莉
- 梁茜
- 王静
- J.
- 刘颖
- 崔金环
- 张敏
- 杨光
- 王涛
- S.
- 倪兆慧
- 刘红
- 刘超
- 叶平
- 吕泽平
- 吕渊
- 崔炜
- 徐浩
- 杨泽
- 杨瑞丰
- 杨进刚
- 杨静
- 潘伟
- 苏晓燕
- 陈颖
- 高炜
- 黄慧
- 黄正行
- 黄辉
- M.
- 丁荣晶
- 中谷矩章
- 任付先
- 佐佐木淳
- 俸献珠
- 刘伟
- 刘少伟
- 刘敏
- 北彻
-
-
秦卫红;
廖香;
周游;
谭玉梅
-
-
摘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青年女性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心血管事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易导致患者死亡,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及时识别高危患者,对提升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现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
李转霞;
贺钰梅
-
-
摘要:
目的:观察和分析恩格列净降低糖尿病(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收治的136例DM合并AS患者。根据降糖治疗方案,将86例使用恩格列净的患者纳入观察组,50例未使用恩格列净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采取常规降糖及对症治疗,两组患者随访15~3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收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数据及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检测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停药访视期间关键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因素。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经6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G、TC、HDL-C、LDL-C、FPG、HbA1C及CIMT水平均显著改善,而对照组患者仅TG、LDL-C及FPG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HDL-C、LDL-C、HbA1C及CIMT治疗前后变化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停药后6个月内HDL-C水平有所下降,随访结束时保持相对稳定,但仍较治疗前升高,而对照组的HDL-C水平变化幅度较小。两组患者的LDL-C水平自停药后未出现明显波动。两组患者的HbA1C停药后均有所回升,且观察组回升更加明显。两组患者停药后的CIMT水平未出现明显变化。两组患者均未在6个月治疗期间出现心血管事件。截至随访终点,观察组9例(10.46%)发生心血管事件,而对照组为13例(26.00%),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627,P=0.01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DL-C、CIMT及治疗方案与患者再次出现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结论:DM合并AS患者口服恩格列净短期治疗,能够改善血脂和AS状态,并能显著降低其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
-
-
周杰(综述);
陈各才(审校)
-
-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已成为全球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人体血脂紊乱,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增加,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通过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结合,减少LDLR对血清LDL-C的清除。PCSK9抑制剂,如Alirocumab、Evolocumab和Inclisiran等,可阻止LDLR降解,促进LDL-C的清除,为改善临床脂质代谢和ASCVD的预后提供了新方法。本文系统性地回顾了PCSK9及其抑制剂的发现和作用机制,并对近年来PCSK9抑制剂与心血管事件关系的临床数据作一综述。
-
-
刘伟;
吴萌;
端靓靓;
黄小抗;
蔡文娇;
王旭
-
-
摘要:
目的探讨长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对慢性肾脏病(CKD)心肾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安庆市立医院肾脏内科住院的CKD病人148例,男76例(51.4%),女72例(48.6%),年龄50.2岁,范围为18~79岁。根据其血尿酸(UA)水平分为正常UA组和高UA组。病人入组时采集一般资料及生化检测指标。研究时间从病人住院开始,观察到发生终点事件或到2020年12月,记录两组病人预后转归情况。结果148例病人均获得长期随访,观察时间46.31~55.70月。其中正常尿酸CKD组3例(3.70%)发生痛风急性发作,高尿酸CKD组4例(5.97%)发生痛风急性发作;正常尿酸CKD组3例(3.70%)发生心血管事件,高尿酸CKD组9例(13.43%)发生心血管事件;正常尿酸CKD组12例(14.82%)出现肌酐倍增或进入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高尿酸CKD组31例(46.27%)出现肌酐倍增或进入ESRD。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尿酸CKD组痛风急性发作与正常尿酸CKD组病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P=0.541);高尿酸CKD组心血管事件高于正常尿酸CKD组(χ^(2)=3.69,P=0.05);高尿酸CKD组肾脏预后明显差于正常尿酸CKD组病人(χ^(2)=16.62,P=0.000)。COX回归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高UA可作为评估CKD病人预后的一项独立指标(P<0.05)。此外,年龄、糖尿病、肾小球滤过率(eGFR)也具有独立的预后评估意义(P<0.05)。结论高UA水平的无症状CKD病人并未增加痛风发生率,但心脏及肾脏预后差。
-
-
张宝桐;
郭冬慈;
富丽;
朱丹;
解冬杰
-
-
摘要:
目的观察经在线血液透析滤过(OL-HDF)治疗患者血清铁蛋白(SF)表达水平及其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辽阳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行OL-HDF治疗患者113例,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对照组(未发生,65例)、观察组(发生,48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表达水平;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OL-HDF治疗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SF表达对OL-HDF治疗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收缩压、空腹血糖、TG、LDL-C及血尿酸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及尿素氮、血肌酐、β_(2)-微球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t/P=9.059/<0.001、13.486/<0.001、10.042/<0.001、22.025/<0.001)。血清铁蛋白、收缩压、空腹血糖、LDL-C、血尿酸升高均是OL-HDF治疗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OR(95%CI)=1.421(1.123~1.798)、2.525(1.730~3.684)、2.102(1.599~2.763)、2.751(1.851~4.090)、1.697(1.826~1.577)]。血清铁蛋白表达预测OL-HDF治疗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8,敏感度为0.729,特异度为0.923,约登指数为0.652。结论血清铁蛋白表达可作为预测OL-HDF治疗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指标。
-
-
李雪燕;
陈华;
叶严丽;
陈劲松
-
-
摘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Staccato型和legato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出院后2年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九医院心内科和神经内科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7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房颤发作的频次和持续时间将其分为Staccato型组(n=326)和legato型组(n=386)。分析患者出院后2年内心血管死亡、卒中、急性冠脉事件、周围动脉栓塞、心功能不全加重的发生率和转归。结果中位随访16.2个月,Staccato型组和legato型组中2年累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9%(42/326)和18.9%(73/386)。调整混杂因素后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Staccato型组比较,legato型组出院后2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HR=1.36;95%CI:1.21~1.52,P<0.05],其中心血管死亡(HR=1.38,95%CI:1.21~1.66,P=0.034)、心力衰竭加重(HR=1.21,95%CI:1.07~1.44,P=0.045)。随访显示,随病程延长,房颤发作特征倾向性于Staccato型向legato型演变。结论在阵发性房颤非规范抗凝患者中,Staccato型房颤患者较legato型房颤患者有更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规范抗凝有助于减少此两型阵发性房颤心血管事件风险。
-
-
刘娜;
张纪元
-
-
摘要:
目的探讨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治疗,两组治疗观察3个月,记录预后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值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都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病变血管血流分级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瑞舒伐他汀,比索洛尔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更有利于抑制CRP的表达,促进恢复病变血管血流与心功能,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
焦学会;
郭丽霞;
张北雁;
田玉金
-
-
摘要:
目的 评估合并心率变异性(HRV)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随访2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方法 纵向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联合大学门诊部诊治的312例老年CHF患者(NYHA分级Ⅰ~Ⅲ级),在初次就诊时获得基线Holter记录,并计算了HRV的标准参数,包括RR间期标准差≥50 ms的百分数(PNN50)、每5 min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SDNNI)、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NN)、连续正常RR间期的差值的均方根(RMSSD)及三角指数(TI),建立基线资料和随访2年资料的数据库。根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54例)和对照组(258例),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HRV与MACE的相关性。结果 312例CHF患者中,平均为(71.7±10.4)岁。与对照组比较,MACE组的年龄、吸烟、心房颤动、糖尿病、陈旧心肌梗死的比例显著增加,B型利钠肽水平增高,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均为P21.82,202例)。结果显示,高HRV组的心力衰竭加重住院风险(HR=1.826,95%CI:1.290~2.617)和MACE风险(HR=1.583,95%CI:1.212~1.964)均显著高于低HRV组。结论 合并HRV的老年CHF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加重住院风险和MACE风险显著增高。
-
-
刘傲雪
-
-
摘要:
达格列净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降糖药物,该药能在降糖的同时减少患者腹围及体重、降低远期心血管事件,因而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使用达格列净对患者肾功能有一定的要求,且易发生泌尿生殖道感染,在临床上我们要怎样做才能使患者得到更安全、更有效、更适宜的治疗呢?
-
-
-
-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适量喝咖啡有益于促进健康,包括预防心血管事件甚至死亡。1月20日,《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数据库近50万人的研究再次证实,长期坚持每天喝≤3杯咖啡,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中风风险。而且,该研究从心脏磁共振检查的角度进一步发现,适量喝咖啡有助于逆转与年龄增加相关的不良心脏和血管结构改变。中位随访11年,不喝咖啡以及喝少量至中量咖啡、大量咖啡的人中,全因死亡率分别为3.72%、3.40%、4.03%,心血管死亡率分别为0.65%、0.58%、0.74%。
-
-
熊莉;
孙伟军;
杨园;
朱江;
赵博文
-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目的:通过术前超声造影剂与术后病理组织评价颈动脉斑块,预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 方法:128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78例男性,50例女性,年龄范围50-88岁),术前进行颈动脉斑块造影检查,术后斑块组织进行病理分析.128例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8-42月),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心血管疾病发生定义为:心血管事件导致的死亡,新发生的心肌缺血,脑血管梗死. 结果:128例患者经历随访,39例患者在42个月随访期间发生了心血管事件。其中4例冠心病导致的死亡,3例脑卒中导致的死亡,17例发生新心肌梗死,15例发生新脑血管事件(短暂性脑缺血、致死性或非致死性的脑梗死)。 结论:斑块内造影剂显影及斑块病理组织成分能够评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
-
-
张锐
- 《《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
| 2017年
-
摘要:
目的:分析全科医学管理模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血管事件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200例医院收治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则采用全科医学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压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科医学管理模式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
徐光;
任东升;
陶雅非;
李海剑;
鲁冰;
郭丽斌
- 《第九届中国血液净化论坛暨2017年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分析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1周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方法:从本中心2014年1月-2016年1月纳入85例透析时间大于3个月的腹膜透析患者,收集入院腹膜透析评估时的1周晨起血压以及其他临床资料,并分为高BPV组(CV(variation coefficient)>11%)与低BPV组(CV≤11%),随访至2017年5月,监测两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经中位随访15个月,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24.7%,高BPV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30.4%)高于低BPV组(17.9%),但并无统计差异(p=0.215).腹膜透析患者无心血管事件中位存活时间30.5(27.2,33.8)个月,高BPV组无心血管事件存活时间33.9(30.1,37.8)个月高于低BPV组27.1(22.1,32.1)个月(χ2=4.649,P<0.05). 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1周血压变异性与无心血管事件存活时间密切相关.
-
-
-
王红艳;
丁文刚
- 《第十一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全球每年约有2亿患者行外科手术,患者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约有一千万患者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例如因心血管病死亡以及心肌梗死等.术前风险分层可以使临床医生在充分考虑了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几率后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同时也使患者对自己的自身情况知情.此外,通过术前风险分层识别出的高风险患者可以在资源允许范围内增加术前检查和围手术期的监测.临床现有许多评分系统用于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预测,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RCRI(Revised Cardiac Risk Index)作为50岁以上无症状患者的风险评分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对于其效能尚存在疑问.其他的心脏检查,例如心脏超声、磁共振或者冠状动脉造影等具有高敏感性但是因临床中受时间(例如急诊手术)和资源的限制而不能完全开展应用.BNP作为一种生物标记物,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其对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的敏感性、特异性高.近年来血清BNP浓度被用来评估围手术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风险,并发现与传统的围手术期评估方法相比具有自身优势.本文旨在阐述BNP用于评估和预测围手术期非心脏手术患者MACE方面的新进展,指出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手术适应证范围的扩大,手术风险也相应的增加,术前风险分层愈加重要,提高术中麻醉管理技术以及术后监护至关重要。相信BNP的加入会使术前风险评估更加准确,并且对患者的个体化评估也更加精确,将会对麻醉方式的选择以及围手术期患者管理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
-
薛春菊
- 《2018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高通量多模式组合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管疾病相关指标的影响并分析可能机制,为MHD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从而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三阶段逐层深入研究.第一阶段(2013.3-2014.12):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选择本院及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高通量透析组(HFHD)、普通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组(HD+HP)和普通血液透析组(HD),并选择体检证实的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患者和对照组血清MDA、SOD、GSH、TAC的变化情况.第二阶段(2014.9-2016.12):进一步研究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心功能及相关指标的影响.选择本院确诊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HFHD组和HD组,并选择体检证实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及对照组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白介素-6、脑钠肽、心肌钙蛋白、颈部血管B超及超声心动图.第三阶段(2015.5-2017.9):继续研究多模式组合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Klotho蛋白、FGF23、BNP及相关指标的影响.选择本院确诊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随机分为HD组、HD+HF组和HD+HF+HP组.检测患者Klotho蛋白、FGF-23、BNP值及超声心动图.每阶段结束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HD患者SOD、TAC降低,MDA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HFHD组SOD、GSH、TAC均升高,MDA明显下降(P<0.05);HD+HP组GSH、TAC升高,MDA下降(P<0.05);HD组MDA下降(P<0.05).MDA下降程度HFHD组优于HD+HP组优于HD组(P<0.05),GSH、TAC升高程度HFHD组优于HD+HP组(P<0.05).(②与健康对照比较,MHD患者A-FABP、MCP-1、IL-6、BNP、cTnT、IMT、LVDd、LVDs、LVVd、LVVs、LVPWT、IVST、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升高,颈动脉内径及颈动脉血流降低(P<0.05).HFHD组治疗后IL-6、A-FABP、MCP-1、cTnT、BNP、LVPWT、IVST、LVMI、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EF升高(P<0.05).HD组治疗后BNP、LVPWT降低(P<0.05).HFHD组治疗后BNP下降、LVPWT减轻较HD组更显著(P<0.05).③与治疗前比较,MHD患者血清Klotho水平呈持续升高趋势,而FGF23、BNP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且患者Klotho蛋白、BNP水平HD+HF+HP组>HD+HF组>HD组,FGF23水平HD+HF+HP组<HD+HF组<HD组. 结论:高通量多模式组合透析治疗可以更全面清除MHD患者体内的毒素,有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延缓心室重构及改善颈动脉粥样斑块,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
-
-
LEI Ruizhao;
雷瑞昭;
HE Xiaoli;
贺晓莉;
YANG Xiaojuan;
杨小娟
- 《2018年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年会暨第十届中国血液净化论坛、第三届亚太地区透析通路会议2017年河南省医学会血液净化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了解延安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的46例死亡患者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 结果:本院透析死亡原因占前三位的分别是:脑血管意外18例(39.1%)、心血管事件14例(30.4%)、感染4例(8.7%);年龄≥60岁的死亡原因以心血管事件为主10例(χ2=7.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者以脑血管事件为主15例(χ2=12.93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磷≥1.45mmol/L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风险高于血磷<1.45mmol/L的患者(χ2=5.2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老年患者主要死因为脑血管事件,青年患者主要死因为心血管事件,血磷越高患者死亡风险越大.死亡患者实验室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尿素氮、血磷、血红蛋白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血管意外是本院透析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其次为心血管事件和感染.提高透析的充分性、控制体内毒素水平、纠正钙磷代谢紊乱、纠正贫血可减少MHD患者死亡的风险.
-
-
LU Huihe;
卢辉和
- 《第十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支架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术的STEMI患者180例,按照是否服用通心络胶囊,分为通心络组和非通心络组,随诊6个月,观察不良心血管事件及ISR的发生情况.结果:通心络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ISR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通心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以减少STEMI患者PCI术后ISR的发生率及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