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肾脏疾病

肾脏疾病

肾脏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328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92篇、会议论文214篇、专利文献33782篇;相关期刊909种,包括临床肾脏病杂志、国际泌尿系统杂志、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等; 相关会议126种,包括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六次肾病分会学术交流会议、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肾脏疾病的相关文献由5872位作者贡献,包括袁伟杰、丁洁、刘志红等。

肾脏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92 占比:7.84%

会议论文>

论文:214 占比:0.58%

专利文献>

论文:33782 占比:91.58%

总计:36888篇

肾脏疾病—发文趋势图

肾脏疾病

-研究学者

  • 袁伟杰
  • 丁洁
  • 刘志红
  • 陈香美
  • 樊均明
  • 丁小强
  • 孙伟
  • 易著文
  • 林善锬
  • 倪兆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珍; 刘宏宝
    • 摘要: 背景:治疗肾脏疾病的药物在体内可很快被清除,很难以足够的量到达肾脏,而且存在全身副反应及反复发作等问题,纳米粒子在靶向输送药物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关注其影响因素和潜在机制的研究不断增多。目的:归纳总结纳米粒子肾靶向的影响因素和潜在机制。方法:应用计算机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涉及纳米粒子肾靶向性药物递送系统的相关研究,英文检索词为“Nanoparticles,kidney target”,中文检索词为“肾靶向”。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结果与结论:①纳米粒子携带负电荷、纵横比较高的、水溶性较强、柔韧性高、密度高、一定剂量、静脉给药途径、仿生功能化模拟、表面修饰适配体抗体等片段都是增加肾靶向积聚的因素。②影响被动靶向的因素尺寸和电荷与肾脏自身的机械屏障和电荷屏障有关。③影响主动靶向的因素和纳米粒子与适配体、抗体片段、肽相连接有关,潜在机制是这些聚合物与肾小管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以达到主动靶向的目的。④影响纳米粒子肾靶向循环半衰期因素的潜在机制包括:纳米粒子进入体内可实现内小体/溶酶体逃逸;纳米粒子紧凑折叠的结构暴露酶/蛋白减少,肝脏隔离,形成蛋白质晕圈机会减少;水溶性强的可以被共轭或吸收到纳米粒子表面,形成电晕,提供空间稳定;柔韧性更强的丝状纳米粒子与流体对齐,柔性尾部逃避巨噬细胞的接触,并被水动力剪切力所吸引,从而逃脱内化;密度较高的纳米粒子循环更慢,导致较慢的肾清除;静脉给药途径、丝氨酸修饰都可以增加纳米粒子在肾脏的靶向积聚。⑤虽然肾靶向纳米粒子在非肿瘤肾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急性肾损伤、肾纤维化、多囊肾、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治疗中都已有初步的研究,但均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未来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还有很大的挑战。
    • 边薇
    • 摘要: 每年3月的“世界肾脏日”,肾内科的医护人员都要做一些预防肾脏疾病的科普活动。“世界肾脏日”的主题每年都在更新,基本上都是针对肾病患者或者肾病高危人群,受益的对象比较局限。但“人人享有肾脏健康”这个主题,是让每一个人都要了解肾脏以及如何维护肾脏健康。可能有人会说:“这太夸张了吧。我一直身体健康,吃嘛嘛香,这个肾脏日与我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肾脏疾病与每个人有关”这个话题。
    • 摘要: 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古都南京。其作为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集肾脏疾病诊治、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一体,在国内和国际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中心近五年承担了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精准医学”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以及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中心建立了国家肾脏疾病三级协同研究网络,并拥有国家肾脏疾病临床试验协同研究平台、国家肾脏疾病大数据协同研究平台、国家肾脏疾病数字化病理协同研究平台,以及国家肾脏疾病生物样本协同研究平台等多个国家级创新研究平台。拥有集基因遗传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肾脏病理和生理和模式动物研究平台为一体的全军肾脏损伤与修复再生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及国际的重点高校和研究单位建立了多个联合创新中心,开展合作研究,产生了一批创新性好、实用性强的研究成果。
    • 庞晗烟; 颜宇琦; 陈凤平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se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sRBP)与β2微球蛋白(sβ2-MG)联合检测在肾脏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62例肾脏病患者和100例正常体检者sRBP、尿素(Urea)、肌酐(Cr)、尿酸(UA)、sβ2-MG水平并作相关比较。结果162例肾脏病患者sRBP、Urea、Cr、UA、sβ2-MG检测值高于对照组(P<0.01);sRBP、sβ2-MG水平在不同肾脏病组患者组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RBP、Urea、Cr、UA、sβ2-MG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RBP在各组的阳性率最高,与sβ2-MG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更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9。结论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是肾脏病的敏感指标,联合sβ2-MG检测可以为肾脏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 徐孝东(综述); 刘志红(审校)
    • 摘要: Toll样受体(TLR)是机体固有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之一,同时也是肾脏器官区域免疫调控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分子,TLR的异常激活可导致多种肾脏疾病。其中,TLR7/8在免疫调控及其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本文将重点阐述TLR7/8在肾脏疾病研究领域的进展,为进一步阐明区域免疫在肾脏疾病发病中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 孙宏伟; 刘胜阳
    • 摘要: 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导致肾功能不可逆性进行性下降,随着肾脏三大功能减退,终末期患者可出现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和急性左心衰竭等多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形成尿毒症[1]。肾脏替代治疗是改善慢性肾衰竭进入尿毒症期的临床症状,减缓肾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2]。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和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均是肾脏替代治疗的治疗方式,可清除血液中化学物质、废物和多余液体,并经透析液为患者补充机体所需的物质[3]。HD依靠扩散、对流作用,PD则利用腹膜为生物性半透膜,两组透析膜对中大分子的清除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4]。由于两种治疗过程中,尿毒症患者肾脏合成1.25-二羟维生素D 3水平均会降低,因此此类患者多伴有钙磷代谢紊乱,若未及时处置可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骨代谢异常,加重临床病情[5]。基于此,HD、PD对炎症因子的清除、钙磷的清除、残存肾功能的保护等方面的差异也成为了临床治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探讨HD和PD对尿毒症患者心肾功能、营养状况及钙磷代谢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 张凌
    • 摘要: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个常见并危及健康的疾病,因其早期症状隐匿,所以容易被忽视,如果治疗不及时,患者将有可能会失去生命。虽然慢性肾脏病的早期发现有利于控制疾病的进展,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成本效益,但现实是每年与肾脏疾病相关的死亡率还是持续增加,预计到2040年肾脏病将成为人类第五大死亡原因。
    • 摘要: 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简称国家肾脏病中心)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拥有肾脏内科、肾脏重症监护(Renal ICU)、干细胞移植、肾移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专病化专科门诊及肾脏病临床和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肾脏病学科布局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肾脏病专科,吸引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患者。除常见肾脏病外,病种涵盖各种疑难、复杂、重症和罕见肾脏病,为学习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国家肾脏病中心拥有以刘志红院士领衔的庞大专家和师资队伍,是我国强大的肾脏病学教学基地,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肾脏病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本中心还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国际肾脏病学会的区域培训中心(ISN regional center),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和美国布朗大学肾脏专业Fellow。
    • 李晓英
    • 摘要: 近年来,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DFPP)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血液净化技术。该技术可清除人体内的致病物质,替代肝肾发挥解毒的作用,被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DFPP技术最初用于治疗免疫紊乱介导的各类疾病,近年来该技术的治疗范围已扩大到200多种疾病(包括肾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副蛋白血症、严重的皮肤病等)。现阶段,DFPP技术已成为继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后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第三大手段。现就DFPP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付兆鑫; 刘中柱; 郑奕楠
    • 摘要: 黄芪甲苷是中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研究证实具有抗氧化应激、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芪甲苷与肾脏疾病的治疗关系密切,也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肾肿瘤、急性肾损伤等肾脏疾病具有相关性。本文简述黄芪甲苷与肾脏疾病的相关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