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病理组织学

病理组织学

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0篇、会议论文310篇、专利文献62616篇;相关期刊734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中国医药导报等; 相关会议200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2013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首届环渤海地区病理技术新进展研讨会等;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文献由5416位作者贡献,包括等、潘耀谦、于博等。

病理组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0 占比:2.45%

会议论文>

论文:310 占比:0.48%

专利文献>

论文:62616 占比:97.07%

总计:64506篇

病理组织学—发文趋势图

病理组织学

-研究学者

  • 潘耀谦
  • 于博
  • 纪小龙
  • 史秋梅
  • 周碧君
  • 王伟
  • 赵德明
  • 龙塔
  • 周向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二宁; 朱鸷翔; 鲍志国; 张进
    • 摘要: 目的 研究结直肠腺癌CT纹理分析征象与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收治85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获取CT参数值,分析结直肠腺癌CT纹理分析征象与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结果 85例结直肠癌均为腺癌,肿瘤直径:1.97~7.02cm,平均3.87cm。低分化24,中分化32例,高分化29例;浸润深度:肌层以上49例,限于肌层36例;其中41例可见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限于肌层高分化者,标准差、熵、不均匀度参数值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转移、浸润深度在肌层以上的低、中分化者(P0.05)。结论 结直肠腺癌CT纹理分析征象与其病理组织学特征关系密切,其中标准差、熵、不均匀度可有效评估结直肠腺癌生物学特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弓玲玲; 武博; 王金玲; 丁玉林; 张嘉欣; 马蕊; 余永丽; 刘宇明; 杜山
    • 摘要: 应用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及病理组织学手段对该病例的肿物进行检测分析。DR显示,其左后肢跖骨背侧位有一椭圆形肿物,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采用全身麻醉方法,并使用高频电刀将肿物切除。眼观该肿物大小为21 cm×12 cm×10 cm,切面呈鱼白色,质地较硬。镜下观察发现,肿瘤组织由分化良好的纤维母细胞构成,细胞核多数为椭圆形,体积较大,肿瘤细胞具有异型性,核分裂现象多见,还可见少量成熟的纤维细胞。肿瘤组织内血管较丰富,细胞间较为松散。根据大体病变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综合诊断为高分化软性纤维肉瘤。
    • 摘要: 1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3]。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C-CCA)三种不同病理学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
    • 摘要: 1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3]。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C-CCA)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4]。本指南中的“肝癌”仅指HCC。
    • 郭廷洪; 李思怡; 李秋月; 刘凤斌; 潘华峰; 徐友华
    • 摘要: 目的:总结胃"炎-癌"转化进程中中医药精准靶向各个阶段的防治规律,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抑制胃"炎-癌"转化环节提供实例及可尝试性建议。方法:通过在知网以胃"炎-癌"转化的三个进程:"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为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检索,总结中医药治疗该疾病各阶段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结果:胃"炎-癌"转化的中医证型变化与胃黏膜组织病理演变进程存在一定相关性,其演变过程形成"胃黏膜组织病理阶段-中医证型演变轴"。结论:以脾虚为主的病机贯穿整个胃"炎-癌"转化疾病变化过程,因此以健脾为基础的治法也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以健脾为主,辅以其他治法,达到在各个阶段精准治疗的目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摘要: 一、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3]。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ina,cHCC-CCA)三种不同病理学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铁本指南中的“肝癌”仅指HCC。
    • 方菲
    • 摘要: 在参与鉴定的每一起案件中,方超都要制作几十甚至上百个病理切片,有些关键部位还要连续切片,进而仔细观看它的变化全国检察机关能进行法医病理组织学鉴定的法医屈指可数,江苏省检察院检察信息技术部法医方超便是其中之一。到他手里的案子,一般都是需要再次进行法医病理组织学鉴定的疑难复杂案件。
    • 赖婵; 刘壮盛; 李儒琼; 梁克明; 龙晚生; 李海成; 聂中新
    • 摘要: 【目的】探讨MRI敷霜征鉴别乳腺良恶性小肿块的价值,并分析其病理组织学改变。【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20年9月我院行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554例最大径线≤2 cm的乳腺小肿块患者资料(恶性291例,良性263例)。将患者的临床和MR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乳腺癌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两个诊断模型(模型1包含敷霜征,模型2不包含敷霜征)。采用ROC曲线评估两个模型的诊断效能。观察所有小肿块瘤周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分析敷霜征的病理学基础。【结果】恶性组199例(68.4%)、良性组25例(9.5%)出现敷霜征,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灶径线、边缘、ADC值、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敷霜征为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估计值分别为1.065、4.515、2.811、0.013、3.487和13.894,OR 95%CI分别为(1.034,1.097)、(2.368,8.608)、(1.954,4.045)、(0.004,0.049)、(2.087,5.826)和(7.026,27.477)。模型1(包含敷霜征)对乳腺小肿块的鉴别诊断效能优于模型2(不包含敷霜征)(AUC:0.938 vs.0.897,P<0.05)。病理组织学分析显示敷霜征与瘤周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增生相关。【结论】MRI敷霜征有助于乳腺良恶性小肿块的鉴别诊断,其病理组织学基础可能为瘤周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增生。
    • 刘美荣
    • 摘要: 目的 探究结直肠息肉冷圈套器切除术(CSP)与冷内镜黏膜切除(冷EMR)术后深度的病理组织学评估结果。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本院内镜中心结肠镜发现结直肠息肉拟行结肠息肉期切除术的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冷EMR手术组和CSP组,各50例。冷EMR手术组采用冷EMR治疗,CSP组采用CSP治疗。冷EMR组患者采用局部黏膜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CSP组不注射,收紧圈套器切除息肉。比较两组内镜下是否存在突出组织物(cold snare defect protrusions,CSDPs),取CSDPs患者凸起处或不存在CSDPs患者创面中央活检,比较CSPDs发生率及活检组织学成分。结果 415枚息肉中,共46枚出现CSDPs(11.08%),CSP组发生率为65.22%,冷EMR组发生率为34.78%(P<0.05)。冷EMR手术组黏膜肌层率<50%、黏膜下层率<50%低于CSP组(P<0.05)。结论 CSDPs的产生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组织有关,黏膜肌层率<50%时,患者更易出现CSDPs。
    • 黄潇航; 李诗艺; 李永霞; 李梦蕊; 贺金峪; 张龙; 刘道泉; 江和基; 黄志坚; 殷光文
    • 摘要: 【目的】对1例中华蟾蜍多脏器寄生虫感染临床案例进行病理诊断并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其物种分类。【方法】对实验室饲养的1只消瘦、拒食后发生死亡的雌性中华蟾蜍进行解剖观察,病理组织学研究,采用蠕虫剖检法、结节压片法对分离获得的虫体进行形态学观察研究,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剖检发现蟾蜍心脏、肝脏等脏器及多系膜寄生棘头虫,未在蟾蜍体内发现线虫、吸虫等其他蠕虫寄生。HE染色结果显示,棘头虫的感染寄生造成了蟾蜍肺脏、肝脏等多脏器的机械性损伤、炎性反应,其中肠壁黏膜发生严重损坏脱落。通过PCR扩增其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片段,获得5株不同部位的目的虫株COⅠ基因目的片段,经对比发现,鉴定的棘头虫均为同一种棘头虫,且其GC含量在40.14%~40.83%之间。选取JS-01株进行NCBI-BLAST比对,与似矛球吻棘头虫(Sphaerirostris lanceoide,登录号:MG931943.1)相似性最高,为99.5%。借助分子生物学分析并结合形态学观察结果确定其为似矛球吻棘头虫。【结论】似矛球吻棘头虫的大量感染寄生造成了蟾蜍的死亡,本试验结果可为药用蟾蜍棘头虫病的防控提供临床症状、病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参考,对两栖动物似矛球吻棘头虫的诊断与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