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树鼩

树鼩

树鼩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647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基础医学、医学研究方法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0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8903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动物学研究、四川动物、中国实验动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实验动物管理与学术交流会、中国西部第十二届实验动物管理与学术研讨会、2011东莞第二届国际小型猪学术论坛暨大型实验动物生物医药研究应用研讨会等;树鼩的相关文献由1249位作者贡献,包括代解杰、孙晓梅、陆彩霞等。

树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0 占比:2.2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8903 占比:97.67%

总计:19353篇

树鼩—发文趋势图

树鼩

-研究学者

  • 代解杰
  • 孙晓梅
  • 陆彩霞
  • 仝品芬
  • 王文广
  • 匡德宣
  • 角建林
  • 罕园园
  • 李娜
  • 郑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黄贵江; 季雨伟; 赵鑫; 杨艺; 赵玉兰; 王佩锦; 唐薇; 角建林
    • 摘要: 背景:目前人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极少用于骨组织工程的研究,采用人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很可能为其治疗方法打开新的视野。目的:探讨人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树鼩的机制和不同给药方式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将雌性树鼩切除双侧卵巢和子宫模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自然喂养180 d成模。对骨质疏松树鼩行右股骨骨折术,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将24只骨质疏松性骨折树鼩随机分为4组,调整人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浓度为1×10^(9) L^(-1),尾静脉注射组尾静脉注射1 mL人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联合骨折处注射组尾静脉和骨折处各注射0.5 mL人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联合腹腔注射组尾静脉和腹腔各注射0.5 mL人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模型组尾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骨折术后第3天起,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末次治疗8周后,检测各组树鼩骨密度,各组树鼩取股骨行三点骨生物力学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ELISA法检测各组树鼩血清骨钙素、雌激素、骨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痂处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激活物配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末次治疗8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其他3组的骨密度增大,最大载荷、结构刚度和能量吸收均增加,其中尾静脉注射组增加最为明显;②其他3组的血清雌激素、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增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尾静脉注射组改善最为明显;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尾静脉注射组、尾静脉联合骨折处注射组病理变化有明显改善;④此外,与模型组相比,其他3组骨保护素、骨形态发生蛋白2 mRNA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尾静脉联合骨折处注射组提高最显著;⑤与模型组相比,其他3组核因子κB受体激活物配体mRNA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尾静脉联合骨折处注射组降低最显著;⑥提示人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树鼩症状,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树鼩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保护素等骨形成指标,降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和核因子κB受体激活物配体等骨吸收指标,改善树鼩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指标;尾静脉注射组全身治疗效果最好,针对骨折处治疗效果尾静脉联合骨折处注射组显示出更好的优势。
    • 周凡琦; 李宝莹; 王凯涛; 谭荃荃; 运晨霞; 冷静
    • 摘要: 背景: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病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炎症性关节炎发生时滑膜衬里层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会大量增殖,释放炎症因子能引起关节炎症和软骨的损伤.目的:建立树鼩膝关节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及鉴定的方法,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建立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TLR8通路相关分子的检测方法,初探TLR8通路在细胞中的活化情况.方法:利用组织块贴壁法和连续传代法分离、纯化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标志性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经人TLR8配体R848刺激前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与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TLR8及其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TLR8通路及其下游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与结论:①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经过3代的传代培养后,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多为梭形,大小相近,纯度高,在体外生长增殖状况良好;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细胞形态多呈梭形,大小相近;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胞浆波形蛋白表达阳性;CCK-8实验结果显示,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生长曲线为"S"型;②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经R848刺激48 h后,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的核因子κB蛋白表达升高(P0.05);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的p-P38蛋白表达降低(P0.05);③RT-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显示,经R848刺激48 h后,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ɑ、白细胞介素6、干扰素β、TLR9-2、TLR9-1、TLR8-2、TLR8-1、TLR7-2、TLR7-1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④结果表明,采用组织贴壁法可分离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利用人来源抗体可建立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TLR8通路相关分子检测方法.
    • 龙维虎; 王陈芸; 李哲丽; 叶尤松; 施红进; 李涛; 肖涵; 唐东红
    • 摘要: 建立检测树鼩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9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设计检测GLUT9(SLC2A9)及内参GAPDHmRNA的引物,以树鼩新鲜肾脏组织提取的总RNA为模板,进行实时荧光定量扩增,获得SLC2A9及GAPDH的标准曲线及其相对表达变化。测序结果显示扩增的SLC2A9及GAPDH核苷酸序列与人类的同源性为81%和95.1%。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熔解曲线为单峰,R^(2)接近1。建立了检测树鼩GLUT9mRNA实时荧光定量方法,为研究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理、新药等奠定基础。
    • 奎秀莹; 王文广; 金亮子; 邓伟; 仝品芬; 陆彩霞; 代解杰
    • 摘要: 【目的】建立永生化树鼩皮肤成纤维细胞,为探究真皮层中皮肤成纤维细胞和其产生的细胞外基质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提供新的试验材料。【方法】通过酶消化法从树鼩腿部皮肤分离纯化出皮肤成纤维细胞,利用携带SV40T基因的慢病毒转染细胞,挑取单克隆后进行传代培养;对传至50代以上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鉴定以及核型鉴定。【结果】传代培养后得到的细胞形态一致,且与原代细胞相比未发生改变,均为梭形和多角形纤维状,到第58代时细胞状态仍较好。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细胞生长旺盛,第2~3天为细胞对数生长期,第5天进入平台期;免疫荧光可检测到皮肤成纤维细胞标志蛋白Vimentin和永生化SV40T强荧光信号。细胞核型分析显示:染色体数与中缅树鼩染色体一致,即所得细胞为永生化树鼩皮肤成纤维细胞。【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1株能够稳定传代的永生化树鼩皮肤成纤维细胞,为皮肤损伤修复及其他皮肤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试验材料。
    • 金亮子; 吴芳芳; 邓伟; 奎秀莹; 罕园园; 孙晓梅; 仝品芬; 李娜; 王喜军; 代解杰
    • 摘要: 目的建立H1N1流感病毒感染树鼩模型,探讨流感病毒动力学变化和在呼吸系统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3~3.5周岁成年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B组)和模型组(M组)各12只,使用H1N1流感病毒每只600μL(1×10^(6.8)TCID50/0.1 mL)经鼻腔感染M组树鼩,在-3~10 d期间每天早晨测量肛温,同时采集咽拭子、鼻拭子和血液样本测定病毒载量。并测定2、4、7 d血液中抗流感的中和抗体。2、3、5、10 d随机处死3只树鼩,采集鼻甲、气管、咽部和肺组织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取3、5、10 d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M组的树鼩表现为被毛蓬乱、食欲不振、运动迟缓、体温升高和鼻咽分泌物增加等临床症状;感染后1 d开始可以在呼吸道中检测到病毒载量,3 d血液中出现病毒载量;病理结果显示鼻甲、咽、气管和肺组织中均有一定程度的病理改变。结论树鼩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人类极为相似,所建立的流感树鼩模型对研究流感的发病机制与抗流感药物评价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工具。
    • 王岚; 李妍; 孙子雯; 李玉婷; 胡竹林
    • 摘要: 目的:建立树鼩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感染模型,并观察IL-17在模型中的表达,初步探讨IL-17在树鼩细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接触镜辅助的角膜划痕法建立树鼩细菌性角膜炎模型。在进行接种后第1、4、7、14d使用前段照相、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对模型感染症状进行评估,制作病理切片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在相应时间点进行取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树鼩角膜组织中IL-17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IL-1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树鼩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模型造模成功率为96%、100%,树鼩细菌性角膜炎临床表现、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和组织病理改变规律相吻合。IL-17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在树鼩角膜中与角膜炎症的严重情况一致。结论:采用接触镜辅助的角膜划痕法可成功建立更接近人细菌性角膜炎自然感染病程的树鼩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IL-17参与树鼩细菌性角膜炎发生发展的过程。
    • 江惠; 赖永静; 李骅; 冯一唯; 夏巍; 唐安洲
    • 摘要: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适用于树鼩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流式细胞学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动态监测注射环孢素A(CsA)树鼩的淋巴细胞、CD4^(+)细胞、CD19^(+)细胞百分比的变化。方法:将18只成年树鼩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CsA高剂量组(4只)和CsA低剂量组(4只)。CsA高、低剂量组分别经腹腔注射20 mg/kg和40 mg/kg的CsA,连续注射35 d。分别在第1天和第7天采集空白组树鼩的股静脉血,进行不同时间淋巴细胞及各亚群差异分析,以检验流式实验操作的稳定性。分别用PBS溶液和含1%牛血清白蛋白(BSA)的PBS溶液重悬外周血单细胞,台盼蓝染色法检测两种不同染色缓冲液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树鼩外周血淋巴细胞、CD3^(+)细胞、CD4^(+)细胞和CD19^(+)细胞百分比,观察树鼩在注射低剂量和高剂量CsA后外周血淋巴细胞、CD4^(+)及CD19^(+)细胞的变化趋势。结果:采用含1%BSA的PBS作为染色缓冲液,可使流式细胞存活率保持在90%~100%,高于PBS(P<0.05)。通过不同操作时间的稳定性实验,筛选出适用于树鼩的CD4和CD19抗体;注射CsA后树鼩外周血淋巴细胞、CD4^(+)和CD19^(+)细胞百分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鼩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方法,为研究树鼩疾病模型的免疫学特性提供动态观察方法。
    • 李娜; 王文广; 陆彩霞(图)
    • 摘要: 树鼩种质资源中心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建有全国先进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树鼩种群基地,拥有代解杰实验室树鼩研究专业团队,是实验树鼩标准化研究和人类重大疾病动物模型创建与应用的重要示范基地。1中心简介树鼩种质资源中心成立于2013年1月,拥有包括树鼩中心大楼、综合实验楼在内的完善的生产、科研和办公条件体系。
    • 曾雯; 雷玲; 赵铖
    • 摘要: 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发病机制及诊疗手段的重要途径。目前多采用啮齿类动物疾病模型,但其与人类遗传学基础相差甚远,不能复制人类疾病的组织学、免疫学特点的全貌。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更为接近于人的发病特征,但其实际应用中面临多种困难。树鼩具有独特的遗传学特性,是潜在的理想试验动物模型。树鼩已成功建立多种疾病的动物模型,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少见应用。本文综述树鼩的基因、免疫分子、免疫器官等研究进展,探讨树鼩用于建立自身免疫疾病动物模型的优势及前景。
    • 邓伟; 金亮子; 奎秀莹; 王文广; 李娜; 仝品芬; 代解杰
    • 摘要: 目的建立树鼩原代睾丸间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探究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对该细胞的感染特性,为Zikv感染导致的睾丸损伤及不育提供研究基础。方法3月龄的雄性树鼩0.4 mL 3%戊巴比妥钠麻醉处死后采集睾丸,采用IV胶原酶和胰蛋白酶联合消化法获得单细胞悬液,通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差异贴壁法对细胞进行纯化,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SD)对细胞荧光染色鉴定,ELISA检测细胞分泌睾酮的能力;用Zikv感染树鼩睾丸间质细胞,并用对寨卡病毒易感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作为对比参照,测定感染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中病毒载量,镜下观察细胞病变,ELISA检测睾酮含量。结果分离培养的睾丸间质细胞经3β-HSD鉴定阳性率高达98%以上,且增殖迅速,能够连续分泌睾酮,第4代睾丸间质细胞在0~24 h和24~48 h睾酮分泌量分别为1.253 ng/mL和1.163 ng/mL;用Zikv感染树鼩睾丸间质细胞,6 h内病毒拷贝数可达2.15×10^(5) copies/mL,且感染48 h后基本丧失睾酮分泌能力,感染第3天可见明显的细胞病变。结论成功建立树鼩睾丸间质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Zikv可感染树鼩睾丸间质细胞并能导致该细胞睾酮分泌功能缺失,为Zikv入侵生殖系统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