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离培养

分离培养

分离培养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2376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7篇、会议论文179篇、专利文献295080篇;相关期刊564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疾病监测、实用医技杂志等; 相关会议133种,包括第五届中国兽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药学分会暨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论坛)、第十三届中南地区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第七次全国动物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暨新疆畜牧科学院第六次学术年会等;分离培养的相关文献由690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一飞、陈海佳、关伟军等。

分离培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7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179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95080 占比:99.58%

总计:296336篇

分离培养—发文趋势图

分离培养

-研究学者

  • 王一飞
  • 陈海佳
  • 关伟军
  • 葛啸虎
  • 不公告发明人
  • 王小燕
  • 张斌
  • 马月辉
  • 石德顺
  • 吴芳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凡琦; 李宝莹; 王凯涛; 谭荃荃; 运晨霞; 冷静
    • 摘要: 背景: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病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炎症性关节炎发生时滑膜衬里层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会大量增殖,释放炎症因子能引起关节炎症和软骨的损伤.目的:建立树鼩膝关节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及鉴定的方法,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建立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TLR8通路相关分子的检测方法,初探TLR8通路在细胞中的活化情况.方法:利用组织块贴壁法和连续传代法分离、纯化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标志性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经人TLR8配体R848刺激前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与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TLR8及其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TLR8通路及其下游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与结论:①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经过3代的传代培养后,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多为梭形,大小相近,纯度高,在体外生长增殖状况良好;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细胞形态多呈梭形,大小相近;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胞浆波形蛋白表达阳性;CCK-8实验结果显示,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生长曲线为"S"型;②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经R848刺激48 h后,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的核因子κB蛋白表达升高(P0.05);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的p-P38蛋白表达降低(P0.05);③RT-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显示,经R848刺激48 h后,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ɑ、白细胞介素6、干扰素β、TLR9-2、TLR9-1、TLR8-2、TLR8-1、TLR7-2、TLR7-1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④结果表明,采用组织贴壁法可分离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利用人来源抗体可建立树鼩成纤维样滑膜细胞TLR8通路相关分子检测方法.
    • 肖之奇; 林占熺
    • 摘要: 【目的】进一步研究菌草“绿洲一号”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情况,以期筛选出其根际土壤中的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优势菌株。【方法】通过对种植了菌草“绿洲一号”和未种植菌草“绿洲一号”的盐碱地分别进行土壤取样,运用16sDNA高通量测序对其进行微生物种群测序,明确两者之间的微生物种群差异,从而筛选出菌草“绿洲一号”根际土壤中的优势菌株,对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优势菌群进行分离培养及菌落PCR鉴定。【结果】实验地段中的土壤微生物种群丰度要远远高于空白地段,同时实验地段中的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组成相较于空白地段也具有明显变化,菌草“绿洲一号”根际土壤中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优势菌株为酸杆菌和鞘氨醇单胞菌。对其进行分离培养之后,菌落PCR鉴定表明优势菌株被成功分离培养。【结论】本文通过对菌草“绿洲一号”根际土壤中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优势菌株进行筛选培养,为利用菌草“绿洲一号”改良盐碱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任伟欣; 王潘龙; 秦一峰; 栾庆东; 游仪雪; 徐茜; 郭泉宇; 乔磊; 尹燕博; 张晓轩
    • 摘要: 近期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某蛋鸡场内350日龄的海兰褐蛋鸡出现了鸡只消瘦、精神沉郁、腹泻、便血等症状。根据其发病突然死亡快及刨检后肠管明显肿胀,肠壁变薄,肠道内容物为混有血液的褐色和黑色稀粪等特点确诊为鸡坏死性肠炎病。产气荚膜梭菌作为该病的主要病原菌,可导致蛋鸡死淘率增加,经济效益降低及产蛋率下降。为了探究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试验收集了该鸡场20只病鸡的肠道内容物。通过稀释培养、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测序及多重PCR等方法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试验中分离出的产气荚膜梭菌(H1~H7)同源性均在99.86%~100%之间,且均为A型,因此认为导致该鸡场发生的坏死性肠炎的产气荚膜梭菌可能是A型产气荚膜梭菌。研究可为蛋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及鸡场的免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蛋鸡养殖业的经济发展。
    • 陈阊峥; 汤德元; 杨志刚; 张森; 韩超逸; 晏仁潭; 罗柳
    • 摘要: 2020年12月,贵州大学动物医院收到贵州省野生动物园送检的1例病死赤大袋鼠(Macropus rufus)。根据发病时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分析,初步判定为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感染。采集病死赤大袋鼠的心、肝、肺和肾脏等器官病变组织进行厌氧培养,分离出单个菌落纯化,对纯化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药敏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测序和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分析测定。结果显示:该细菌为产气荚膜梭菌A型,对青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和红霉素等药物极为敏感。
    • 贾佳; 郭含星; 王娟娟; 罗伟强; 耿阳阳; 高梦溪; 王君建; 潘广林; 贾康胜; 严兴荣
    • 摘要: 分离鉴定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开展羚牛细胞治疗与体细胞核移植的深入研究提供有效载体。分离培养来源于羚牛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染色体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通过定向诱导培养探究细胞的分化潜能。结果表明,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维持正常核型,对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CD105、CD73、CD90、CD166、CD44呈阳性,对CD1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标记物),CD19(b细胞标记物),CD34(造血干细胞标记物),CD45(泛白细胞标记物)和HLA-DR均呈阴性,具有成脂、成骨与成软骨多向分化潜能。表明成功分离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表面抗原与分化潜能进行鉴定,为羚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内源物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 王玉玲; 张露露; 周珊; 蒋涛; 兰道亮; 吉文汇
    • 摘要: 旨在建立牦牛胚胎心脏原代成纤维细胞系并对其进行鉴定.以牦牛胚胎心脏组织块为研究对象,运用组织块法对其进行分离培养获得原代细胞,使用胰酶消化法对原代细胞进行传代培养,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利用HE染色法及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鉴定细胞外形,选取4个成纤维标志性基因TGF-β、FSP-1、S100A4、Vimentin,通过RT-qPCR技术对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成功将原代分离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传代至11代;通过外型的一系列检测方法发现其符合成纤维细胞的外形,该细胞活力充足,生长规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荧光定量检测以上四种成纤维细胞特征性基因在不同代数中均表达且相对稳定,结果证实分离培养出的细胞符合成纤维细胞系的分子表达特征.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牦牛胚胎心脏原代成纤维细胞系,集成了该细胞系的鉴定流程,为今后牦牛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的细胞系平台.
    • 李艳青; 袁旭超; 孙睿; 林桂玉; 潘好芹
    • 摘要: 煤污病又称煤烟病,在各种园林植物上普遍发生。紫薇是我国重要的观赏性园林树木,煤污病发生较为严重。目前紫薇煤污病研究较少,病原还未被完全确定。紫薇煤污病可能由小煤炱属真菌引起,或者枝孢霉、散播烟霉、多绺孢属、煤炱菌等多种病原菌混生。该研究主要是根据当地环境条件确定并分离鉴定该地的紫薇煤污病病原,通过形态学观察初步判定紫薇煤污病病原菌主要包括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聚生小穴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等。为后续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综合防治及抗病品种筛选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 公静静
    • 摘要: 葡萄球菌感染是鸡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细菌传染性疾病,给鸡养殖的生产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葡萄球菌疾病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离不开科学准确的诊断措施,通常实验室诊断是疾病诊断中较为准确的一种。实验室诊断主要可以通过患病鸡只病理组织的染色镜检,病理组织分离细菌培养,分离细菌的生化试验及动物试验等方法进行。文中对鸡葡萄球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及疾病防治措施进行介绍,旨在为鸡的健康养殖带来帮助。
    • 陈富; 李敏; 冯俊慧; 罗海敏; 李良慧; 廖焕兰; 屈平华; 李松
    • 摘要: 目的对广东地区近海浅海海水弗朗西斯菌进行分离培养,以了解弗朗西斯菌在近海浅海海水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在广东近海浅海地区水域内,选取茂名市电白区水东湾(2019年10月4日)以及惠州市两大湾(巽寮湾、双月湾,2019年8月12日)进行多点采集水样,分别19份和29份。利用前期探索出针对分离弗朗西斯菌的有效海水前处理手段(浓缩、酸处理)以及分离培养基(BHI-2216E-GVPC和BCYEα-2216E-GVPC)进行分离培养,依据弗朗西斯菌的菌落特征,初步将可疑菌株进行分纯培养,并对纯培养后的可疑菌株进行传统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分子特征等鉴定。结果19份水东湾水样中有14份(阳性率为73.7%)成功分离到共60株目标菌(含邻近兼性胞内寄生菌);29份惠州地区水样中有17份(阳性率为58.6%)成功分离到共79株目标菌(含邻近兼性胞内寄生菌)。经菌落特征、细菌形态学检查、生化反应以及测序结果比对后,水东地区60株目标菌分离出弗朗西斯菌属(含潜在新种)12株(20.0%),潜在新科2株(2.9%),惠州地区79株目标菌分离出弗朗西斯菌属(含潜在新种)22株(27.8%),潜在新科18株(22.8%)。结论广东地区近海浅海海水中弗朗西斯菌菌种资源丰富,且存在不同的该菌属内新种以及可能存在邻近新属。
    • 蒋海峰; 许振; 张磊; 檀学文; 陈维乐; 董婷玉; 刘潇一; 严尚学; 常艳; 魏伟
    • 摘要: 目的 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为研究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提供细胞模型。方法 无菌分离猕猴冠状动脉,胶原酶短暂消化后采用组织黏附法分离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分选CD31阳性细胞,确定内皮细胞纯度;经前列腺素E_(2)(PGE_(2))刺激后,以CCK-8法和高内涵细胞成像法分别检测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以Transwell法和Matrigel胶法分别检测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体外成管功能。结果 猕猴冠状动脉原代细胞在10~14 d细胞覆盖培养瓶面积的80%左右,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和铺路石状。流式检测其纯度为31.7%左右,分选后利用流式细胞术再次检测内皮细胞纯度,达95%以上;PGE_(2)能显著上调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结论 该研究成功建立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通过功能研究表明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可以作为模拟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体外细胞模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