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基因鉴定

基因鉴定

基因鉴定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48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114篇、专利文献102059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昆虫学报、生物技术通报、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91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 、福建省科协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畜牧兽医分会场——福建省畜牧兽医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等;基因鉴定的相关文献由177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大群、孙东晓、李学宝等。

基因鉴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114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02059 占比:99.69%

总计:102379篇

基因鉴定—发文趋势图

基因鉴定

-研究学者

  • 刘大群
  • 孙东晓
  • 李学宝
  • 梁伟俊
  • 韩博
  • 余丽霞
  • 唐丽
  • 张丹
  • 彭彦
  • 戴维·W·霍尔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玮; 李媛媛; 刘志宏; 孙岳; 杨安宁; 刘太阳; 宝瑞; 刘耀阳; 王秋实; 王梦; 畅思容
    • 摘要: 背景:PDHA1基因是有氧呼吸链中不可或缺的基因,血管内皮细胞的能量代谢与很多疾病有关.构建血管内皮细胞PDHA1基因敲除鼠,有助于研究能量代谢在血管内皮细胞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目的:繁育血管内皮细胞PDHA1基因特异性敲除小鼠并进行表型鉴定.方法:将PDHA1(iΔEC/iΔEC)小鼠与PDHA1(iΔEC/-)小鼠进行合笼繁育,获得更多的PDHA1(iΔEC/iΔEC)小鼠进行后续实验.利用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基因鉴定,然后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敲除PDHA1后与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利用VE-Cadherin与PDHA1双重免疫荧光判断PDHA1基因条件性敲除后PDHA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与结论: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成功检测出子代小鼠基因型,包括PDHA1(iΔEC/iΔEC)15只和PDHA1(iΔEC/-)2只小鼠;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DHA1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都发生了下降,参与糖酵解途径的HK2蛋白及mRNA表达上升,参与有氧磷酸化途径方向IDH蛋白及mRNA表达下降;VE-cadherin和PDHA1双重免疫荧光共染色检测到PDHA1的表达下降.
    • 李美丽; 宿俊吉; 杨永林; 秦江鸿; 李鲜鲜; 杨德龙; 马麒; 王彩香
    • 摘要: COI1(COR-insensitive 1)与Skp1-Cullin-F-box蛋白组成茉莉素信号转导的核心组分SCF^(COI1)复合物,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出48个陆地棉COI家族基因,其不均匀地分布在21条染色体上,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根据系统发育关系将其分为3个亚族(Ⅰ~Ⅲ),共线性分析发现COI基因以片段复制方式在陆地棉中进行扩张。陆地棉COI基因含有1~9个外显子,其启动子区域共存在6种逆境胁迫响应元件。转录组数据显示,分别有66.7%、56.25%、68.8%和27.1%的基因在NaCl、PEG、热和冷胁迫下表达量升高,且部分基因同时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qRT-PCR验证结果显示,GhCOI5-A06强烈响应NaCl和PEG胁迫,是潜在的候选基因,表明GhCOI参与非生物胁迫应答。上述结果为后续深入解析该家族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 赵春超; 张宏江; 臧敦秀; 崔红利; 李润植
    • 摘要: 单细胞光自养雨生红球藻富集虾青素(AST)和三酰甘油(TAG)的合成调控机制目前还未得到解析。以雨生红球藻-797株系为试验材料,克隆编码磷脂-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HpPDAT)的基因、鉴定酶蛋白理化特征和分析不同光质下的表达谱。结果显示,基于雨生红球藻转录组数据,鉴定获得一条编码HpPDAT的cDNA序列,全长3138 bp,编码978个氨基酸,蛋白的分子式为C_(4437)H_(6997)O_(1396)N_(1289)S_(38),分子质量为101.95 ku,理论等电点为6.15。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HpPDAT具有LCAT家族典型保守域。系统发育分析显示,HpPDAT与微藻中的PDATs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高等植物的PDATs亲缘关系较远。不同光质(白光、高白光、高蓝光、紫外和白光+紫外)条件下HpPDAT基因的表达谱分析揭示,与黑暗条件下的藻细胞相比,所测光质条件下藻细胞HpPDAT基因的表达均上调,特别是高蓝光(10000 lx)显著促进了HpPDAT基因的表达,表达量达到黑暗条件下的9.6倍;不同光质条件下的细胞脂质合成发现,光照处理的总脂积累量要明显高于黑暗处理。HpPDAT的表达量与总脂的积累量呈现出一致性,在高蓝光处理下获得了最高的总脂积累量(27%),是黑暗处理的1.9倍。
    • 白鹏华; 王冰; 张仙红; 王桂荣
    • 摘要: 昆虫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ORs)在外周嗅觉系统识别气味信号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参与昆虫取食、交配和产卵等重要生命活动过程。随着测序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深入,昆虫气味受体基因实现了大规模鉴定。本文详述了昆虫气味受体基因的研究方法及其原理和优缺点,归纳总结了自2015年以来已发表文章中采用不同分析方法进行ORs鉴定和功能研究的数量和比例,列举了重要害虫气味受体的研究进展。2015-2019年利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技术分别鉴定了2543和5111个OR基因。基因表达和蛋白定位研究有助于分析OR基因在不同组织以及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特异性,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常用于分析细胞和组织定位;半定量反转录PCR(semi-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常用于研究OR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昆虫OR蛋白的超微晶体结构,以明确OR关键氨基酸残基与配体化合物互作规律。ORs功能研究手段不断丰富,体外异源表达系统在2015-2019年间的占比为75.76%,以爪蟾卵母细胞Xenopus oocytes系统结合双电极电压钳技术(two-electrode voltage clamp,TEVC)为主(占比43.94%),辅以转基因果蝇异源表达系统结合单感器记录技术以及细胞系异源表达ORs结合钙离子成像技术;体内功能研究方法包括RNA干扰(RNAi)技术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后者在ORs功能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最后本文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以下建议:(1)开展更多重大害虫及天敌昆虫嗅觉识别机制研究;(2)阐明昆虫性信息素和寄主植物挥发物协同作用的内在机理;(3)解析气味受体蛋白超微晶体结构并揭示ORs与气味分子特异性识别机制;(4)基于RNAi技术开发新型昆虫行为调节剂。
    • 高莉娟; 张正社; 文裕; 宗西方; 闫启; 卢丽燕; 易显凤; 张吉宇
    • 摘要: bHLH转录因子家族不仅参与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和次生代谢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全基因组水平对重要饲草及能源植物象草的bHLH转录因子家族进行了鉴定及分析,并利用转录组数据及定量RT-PCR分析了象草bHLH转录因子对赤霉素(GA_(3))和多效唑(PAC)的响应。结果显示:在象草中共鉴定出229个具有完整保守结构域的bHLH基因家族成员(CpbHLH001~CpbHLH229),不均匀地分布于14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29个CpbHLHs可被分为18个亚类,其中C亚类的成员数量最多,为41个;此外,相同亚家族中的大多数基因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基于转录组数据的表达谱分析结果发现,多数bHLH基因在象草茎尖组织中均对GA_(3)和PAC有响应。随机挑选9个表达量较高的基因进一步通过qPCR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经外源GA_(3)和PAC处理之后,这9个基因因不同处理而差异表达,表明这9个基因可能与GA_(3)和PAC介导的信号通路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为象草bHLH转录因子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楚宗丽; 李亮杰; 姬虹; 程琴; 孙君艳
    • 摘要: 为研究小麦Hsp70蛋白的相互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小麦Hsp70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进行蛋白互作及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共鉴定到21个结构域高度保守的Hsp70基因家族成员,亚细胞定位显示主要分布于细胞质,蛋白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与无规卷曲类型在每个蛋白中所占比重较大,二者之和大于70%,延伸链和β-转角所占比重较小,二者之和小于30%。互作分析结果表明,TaHsp70-14、TaHsp70-6、TaHsp70-12、TaHsp70-16、TaHsp70-3,TaHsp70-8、TaHsp70-21、TaHsp70-20,TaHsp70-17和TaHsp70-11之间有相互作用,GO分析显示所鉴定基因主要在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及细胞成分方面起作用。
    • 蔡桂萍; 黄旭升; 史先飞; 李润植; 张莉
    • 摘要: 为挖掘参与大豆胁迫应答的调控基因,研究聚焦大豆转录因子WAX INDUCER1(WIN1/SHN1)家族成员的鉴定和功能分析,以拟南芥AtWIN1编码序列为索引,在大豆转录组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鉴定获得1条编码大豆GmWIN1-1转录因子的cDNA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和qRT-PCR技术分析GmWIN1-1转录因子的序列特征及其在大豆各组织中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该序列全长570 bp,编码189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21.2 ku,理论等电点为8.45,为亲水性蛋白。GmWIN1-1蛋白二级结构主要元件为无规则卷曲,三级结构建模与模板5wx9.1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45%,为单体蛋白。多序列比对揭示GmWIN1-1与AtWIN1相似性最高。保守基序分析表明,WIN1蛋白具有3个基序,即AP2保守基序、中间基序、C端基序。系统发育分析显示,GmWIN1-1与MtWIN1亲缘关系较近。PlantCARE软件预测,GmWIN1-1启动子含有多个响应逆境胁迫的核心顺式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GmWIN1-1在大豆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显著,在花器官中表达量最高。干旱胁迫条件下,GmWIN1-1的表达水平呈现先小幅度下降而后快速上调再下降的趋势。大豆GmWIN1-1转录因子在大豆各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并且可能介导大豆干旱胁迫应答的调控。
    • 贾哲宇; 刘岩; 黄钰迪; 郑扬; 王慧蕊; 任丹丹; 何云海; 汪秋宽
    • 摘要: 岩藻聚糖硫酸酯酶多用于制备低分子质量岩藻寡糖,主要为α-L-岩藻糖苷酶、岩藻多糖酶和硫酸酯酶。它主要来源于软体动物及海洋微生物中,其中大部分属于黄杆菌科。该文从岩藻聚糖硫酸酯酶的分类、来源、酶的基因鉴定、酶活力的影响因素、酶解产物的结构及生物活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岩藻聚糖硫酸酯酶的应用与岩藻寡糖的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 张恺恺; 杨立莹; 丰美静; 张林凤; 陈段芬; 邱德有; 杨艳芳
    • 摘要: [目的]筛选红豆杉NAC转录因子家族中影响根系形成的关键基因,探索红豆杉根系生长发育分子机理。[方法]利用曼地亚红豆杉全长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NAC转录因子,并对筛选出的NAC转录因子进行蛋白结构及基因组织表达谱等分析。[结果]共鉴定出44个NAC转录因子,其在N端均具有典型的保守NAC结构域,分别聚类到拟南芥的7个亚家族中,蛋白三级结构较为相似,且成员大多含有5个保守亚结构域。组织表达谱显示TmNAC15、16、18、21、22、29、39、40、41和44在根中表达水平高于茎和叶。[结论]从曼地亚红豆杉中共鉴定出44个NAC转录因子,其结构较为保守,且聚类为7个亚家族,其中成员TmNAC21、22、39、40和44极有可能参与红豆杉根系生长发育。
    • 陈迪飞; 魏秀清; 许玲; 许家辉; 曾黎辉
    • 摘要: 【目的】鉴定并分析莲雾[Syzygium samarangense(Bl.)Merr.et Perry]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基因家族,为莲雾裂果相关调控分子机制的探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莲雾PG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分析,并基于转录组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验证分析SsPGs在不同组织器官中以及外源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喷施果实后在果皮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莲雾全基因组共鉴出25个SsPGs成员,随机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并出现了基因串联重复现象。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莲雾、拟南芥、番茄、苹果、葡萄和枣的PG蛋白分为7类(Group A~G);除了Group G的SsPG1外,其余SsPGs都具有PG基因家族高度保守结构域,在进化过程中主要受纯化选择作用的影响。基因结构分析显示,SsPGs基因家族的蛋白基序出现明显的区组性序列同源性和保守性,且所有基因都含有内含子;表达模式分析显示,SsPG12、SsPG13和SsPG24在根中特异性表达,SsPG25在根和果肉中特异性表达,SsPG2和SsPG4在根、茎、叶、花、子房和果肉中高表达,SsPG22在果肉和叶子中高表达,SsPG18在子房中低表达;这说明SsPGs可能与营养和生殖生长有关,参与激素信号、光合作用以及抗病等不同信号转导途径。果皮喷施外源ABA后,PG活性显著提高,随着果实成熟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qRT-PCR表明,外源ABA处理后,果皮中SsPG2和SsPG4的表达均有所上调,且SsPG4的相对表达量在SsPGs基因家族中最高。【结论】SsPGs在莲雾营养和生殖生长过程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参与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其中SsPG2、SsPG4、SsPG18和SsPG22在莲雾PG活性的变化和果实开裂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