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蛋白互作

蛋白互作

蛋白互作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7462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植物科学学报、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8年浙江省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等;蛋白互作的相关文献由898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兆师、陈明、马有志等。

蛋白互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7462 占比:99.88%

总计:127617篇

蛋白互作—发文趋势图

蛋白互作

-研究学者

  • 徐兆师
  • 陈明
  • 马有志
  • 王博龙
  • 刘志强
  • 吴祖建
  • 孙金生
  • 李跃文
  • 李连城
  • 赵兴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利国
    • 摘要: CsBLH7与CsKNAT4分别属于BELL类蛋白与KNOX类蛋白,可能与植物器官形态建成密切相关,但目前几乎没有关于CsBLH7与CsKNAT4蛋白互作的深入研究报道。采用酵母双杂交初步确定CsBLH7与CsKNAT4能够在细胞体内互作,形成BLH7-KNAT4蛋白复合物。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进一步确定了这种互作关系。原生质体瞬时转染试验结果表明,CsBLH7与CsKNAT4分别为转录抑制因子与转录激活因子。同时,针对35S:CsBLH7、35S:CsKNAT4材料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下胚轴细胞长度分别缩短与伸长,这与它们的转录活性相适应。再者,35S:CsBLH7、35S:CsKNAT4遗传材料的赤霉素合成酶基因分别下调与上调。研究结果表明,BLH7-KNAT4可能是通过调节赤霉素合成来调控下胚轴细胞长度,对揭示CsBLH7和CsKNAT4调控植物形态建成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 曾挺; 郭媛媛; 郭婕妤; 刘超; 刘武
    • 摘要: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s)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以BioID和APEX为代表的蛋白质邻近标记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1,2]。由于蛋白的相互作用大多是依靠氢键、盐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力进行,它们的空间距离都非常的短,所以通常认为互作的蛋白必定相互邻近[3]。TurboID是一种比BioID或APEX具有更高催化效率的蛋白质(标记时间从18 h缩短至10 min),由于很多蛋白发挥的结合与催化作用是很短暂的,理论上利用这个技术可以找到一些比较新颖的结合蛋白[4]。大量研究表明,FOXO1调控许多靶点,如参与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基因、抗氧化酶、细胞周期阻滞基因以及代谢和免疫调节因子[5-6],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复杂活性的超级转录因子。因此,我们将利用TurboID的高效性来寻找FOXO1的互作蛋白。
    • 楚宗丽; 李亮杰; 姬虹; 程琴; 孙君艳
    • 摘要: 为研究小麦Hsp70蛋白的相互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小麦Hsp70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进行蛋白互作及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共鉴定到21个结构域高度保守的Hsp70基因家族成员,亚细胞定位显示主要分布于细胞质,蛋白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与无规卷曲类型在每个蛋白中所占比重较大,二者之和大于70%,延伸链和β-转角所占比重较小,二者之和小于30%。互作分析结果表明,TaHsp70-14、TaHsp70-6、TaHsp70-12、TaHsp70-16、TaHsp70-3,TaHsp70-8、TaHsp70-21、TaHsp70-20,TaHsp70-17和TaHsp70-11之间有相互作用,GO分析显示所鉴定基因主要在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及细胞成分方面起作用。
    • 张斌; 杨昕霞
    • 摘要: 盐胁迫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本研究以盐胁迫条件下的水稻转录组数据为材料,通过HTSeq和DESeq软件分析转录因子在转录组水平上的表达变化。主要结果如下:水稻在盐胁迫1、3和6 h三个时间点共有26个相同的差异表达转录因子,通过蛋白互作筛选出14个基因组成的重要模块;重要模块基因GO分析主要富集在ATP结合功能、对胁迫反应的过程以及细胞质膜囊泡组分上,KEGG分析主要富集在内质网蛋白质加工和内吞作用的通路上;同时鉴定出受盐胁迫诱导表达的关键热激转录因子基因Os03g0745000和Os06g0553100。推测这两个基因可能通过调控HSP70基因的转录表达,影响蛋白质折叠和组装,从而在水稻响应盐胁迫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该研究为后续进行水稻遗传改良提供了候选基因,对进一步认识耐盐机制提供科学启示。
    • 徐国双; 姜童潇; 郭艺迪; 段铭; 张茂林; 关振宏
    • 摘要: 【目的】为探究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PA-X蛋白的功能,采用GST pull-down联合质谱技术筛选与鉴定与PA-X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方法】构建PA-X的重组表达载体pGEX-4T-PA-X,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重组蛋白,并利用GST亲合树脂进行纯化得到GST-PA-X融合蛋白。利用GST pull-down技术,将GST-PA-X和GST对照蛋白分别与A549细胞裂解液总蛋白进行体外孵育,得到的蛋白复合物经SDS-PAGE分离后进行质谱检测分析。【结果】经GST pull-down筛选与质谱分析鉴定后得到39个高可信度的可能与PA-X互作的候选蛋白质。通过GO注释和KEGG等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蛋白主要参与RNA的代谢及加工、mRNA翻译及运输、多肽生物合成及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对其中评分最高的蛋白Hsp70-2与PA-X的相互作用作进一步验证,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Hsp70-2与PA-X可以在细胞浆中共定位。【结论】利用GST pulldown联合质谱技术筛选到39种与PA-X互作的候选蛋白,且经免疫荧光试验证明候选蛋白Hsp70-2与PA-X存在共定位,为深入探讨PA-X在AIV生命周期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 孙铭阳; 徐世强; 李静宇; 顾艳; 梅瑜; 张闻婷; 周芳; 王继华
    • 摘要: 【目的】对紫外线C(UV-C)处理的穿心莲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挖掘穿心莲内酯合成相关基因,为深入探究穿心莲内酯合成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用生长60 d的穿心莲幼苗为材料,经UV-C照射2 h后,利用Illumina HiSeq二代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并结合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所得序列进行功能注释和相对表达水平验证,挖掘响应UV-C的穿心莲内酯合成相关基因。【结果】共注释到21545个穿心莲基因,有2137个基因呈显著差异表达模式,其中,1147个基因显著上调表达,990个基因显著下调表达。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UV-C处理造成了氧化胁迫,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链的NADH脱氢酶基因上调表达。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果显示,二萜类物质穿心莲内酯的前体(E,E,E)-香叶基香叶基二磷酸(GGPP)合成途径[甲羟戊酸(MVA)途径和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MEP)途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转录组测序结果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结果均显示,MVA途径的4种合成酶基因HMGS(CXN00016849)、HMGR(CXN00000058)、MVK(CXN00002900)和MVD(CXN00004398)及GGPP合成关键酶基因FPS的表达量显著上调;MEP途径中,仅DXS(CXN00013302)的表达量显著下调。蛋白互作预测结果显示,2个途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编码蛋白之间存在互作,HMGS与CYP71家族成员之间,以及FPS1与UGT71、UGT73和UGT76之间的互作网络丰富。【结论】UV-C照射调控穿心莲重要生命进程,其中,次生代谢、氧化磷酸化、光合作用等途径基因转录本的相对表达量呈UV-C特异性响应模式。合成穿心莲内酯前体GGPP的细胞质MVA途径基因显著上调表达,推测UV-C诱导穿心莲内酯合成的主要场所为细胞质。穿心莲MVA途径基因及CYP71、UGT71、UGT73和UGT76可作为穿心莲内酯合成途径研究的候选分子靶标。
    • 代红梅; 刘志朋; 张霞; 霍海龙; 王配; 赵筱; 霍金龙
    • 摘要: 为研究AURKC基因在版纳微型猪近交系(Banna mini-pig inbred line, BMI)精子发生中的功能特性及表达调控,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BMI 12月龄成年公猪的睾丸进行全转录组测序;采用RT-PCR技术从BMI睾丸获得AURKC全长编码序列,并分析其分子结构、蛋白保守结构域及功能特性,构建多物种氨基酸序列进化树和蛋白互作网络图;利用睾丸全转录组测序数据,借助相关数据库,对AURKC基因进行功能注释,预测调控的ce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竞争性内源RNA),并构建转录调控网络。结果表明:AURKC在BMI睾丸中原始平均表达量为721.25,其对应转录本ENSSSCT00000051895.2的平均表达量(TPM)值为18.37,该基因CDS长894 bp(GenBank登录号:OK042305),编码297个氨基酸,位于猪6号染色体,含7个外显子;氨基酸序列N端亲水,C端疏水,含269个氨基酸组成的结构域S_TKC,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比最大;进化分析表明,AURKC氨基酸序列在哺乳动物多物种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及进化同源性;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AURKC与10个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功能注释发现AURKC涉及26个GO,包括11个生物学过程,9个分子功能,6个细胞组分;ceRNA网络分析表明AURKC受ssc-miR-28-3p、ssc-miR-202-3p、ssc-miR-1296-5p和ssc-miR-361-5p共4个miRNA靶向调控。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AURKC基因在BMI精子发生中的功能及表达调控奠定基础。
    • 李世佳; 吕紫敬; 赵锦
    • 摘要: 【目的】MYB作为植物中最大的基因家族之一,在植物生长、果实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拟鉴定枣R2R3-MYB亚家族成员,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为深入探究该类基因在枣生长发育尤其是果实发育中的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拟南芥R2R3-MYB亚家族成员为探针,利用BLAST和HMMER方法,在枣全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R2R3-MYB亚家族成员;利用植物转录因子、UniProt、Gcorn plant等数据库,采用MEGA-x、ExPASy、TBtools、PheatMap等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转录组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类基因的表达,对重点基因进行互作蛋白的预测及验证。【结果】在枣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出118个R2R3-MYB亚家族成员,均具有典型的MYB超家族结构域,分为18个亚组,依次命名为ZjMYB1-ZjMYB118。理化性质分析表明,该家族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数目介于200-400;95个成员定位到12条染色体上,其中4号染色体上分布最多;谱系分析表明该类基因进化过程中发生了直系和旁系同源事件。通过转录组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一些R2R3-MYB基因参与枣果实的发育过程,并进一步筛选出了可能与果实膨大和色泽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ZjMYB59、ZjMYB104。并利用蛋白互作预测和酵母双杂试验证明ZjMYB104和ZjMPK3存在互作。【结论】鉴定出118个枣R2R3-MYB亚家族成员,结构高度保守,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在进化中发生了直系和旁系同源事件,并筛选出了与果实发育密切相关的候选基因,为进一步的功能分析提供了线索和参考。
    • 夏叶; 李春华; 孙莹慧; 朱永军; 缪德年; 辛永萍
    • 摘要: 为了研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RsbS蛋白的抗应激机制,本研究设计针对rsbS基因完整ORF的引物,PCR扩增rsbS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0a-rsbS,转化至表达菌株Rosetta(DE3)中,经IPTG诱导培养后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获得18.8 ku带His标签的重组RsbS蛋白,利用His-Ni纯化柱纯化重组RsbS蛋白,得到浓度约1μg/mL的纯化蛋白。以纯化的重组RsbS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经间接ELISA测定抗体效价为1:128 000;经western blot检测RsbS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通过等温滴定量热试验检测与RsbS互作的蛋白,结果显示RsbS与其上游RsbR蛋白存在体外互作。将Lm野生株10403S和缺失株ΔrsbR分别接种至BHI液体培养基和含5%NaCl的BHI应激培养基培养后,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对rsbS的转录和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5%NaCl应激30 min后,野生株中rsbS的转录和表达水平增高,而缺失株中rsbS的转录和表达水平均降低。综上,本研究首次证实RsbS通过与RsbR蛋白互作参与Lm的抗应激反应。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RsbS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Lm的抗应激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 齐联联; 宿强; 张珂
    • 摘要: SUPPRESSOR OF OVEREXPRESSION OF CO 1(SOC1)编码MADS-box转录因子,具有诱导植物成花、防止花分生组织过早成熟和调控花器官发育的重要功能,是调控植物开花的整合因子。SOC1转录因子受蛋白或核酸调控,或与其他转录因子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靶向特异开花基因从而调控植物开花,其调控网络十分复杂。本研究主要分析SOC1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预测SOC1的蛋白互作网络,并阐明SOC1调控植物开花时间的分子机制,SOC1的表达受FT、CO、FLC及其同源基因MAFs、SVP、SPL和AGL24的直接调控,并受DELLA、miR156、miR172、AP2类转录因子、MYC3蛋白及营养物质信号的间接调控,且与AGL24形成二聚体上调下游花分生组织基因LFY的表达来调控植物的开花诱导过程,为今后研究SOC1调控其他植物的开花时间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