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157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8篇、会议论文62篇、专利文献17651篇;相关期刊461种,包括中国骨伤、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44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健康管理学术论坛、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文献由4503位作者贡献,包括林华、贺宝荣、郝定均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8 占比:7.75%

会议论文>

论文:62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17651 占比:91.93%

总计:19201篇

骨质疏松性骨折—发文趋势图

骨质疏松性骨折

-研究学者

  • 林华
  • 贺宝荣
  • 郝定均
  • 海涌
  • 王拥军
  • 赵永见
  • 郝永强
  • 史晓林
  • 唐德志
  • 戴尅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贵江; 季雨伟; 赵鑫; 杨艺; 赵玉兰; 王佩锦; 唐薇; 角建林
    • 摘要: 背景:目前人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极少用于骨组织工程的研究,采用人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很可能为其治疗方法打开新的视野。目的:探讨人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树鼩的机制和不同给药方式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将雌性树鼩切除双侧卵巢和子宫模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自然喂养180 d成模。对骨质疏松树鼩行右股骨骨折术,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将24只骨质疏松性骨折树鼩随机分为4组,调整人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浓度为1×10^(9) L^(-1),尾静脉注射组尾静脉注射1 mL人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联合骨折处注射组尾静脉和骨折处各注射0.5 mL人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联合腹腔注射组尾静脉和腹腔各注射0.5 mL人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模型组尾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骨折术后第3天起,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末次治疗8周后,检测各组树鼩骨密度,各组树鼩取股骨行三点骨生物力学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ELISA法检测各组树鼩血清骨钙素、雌激素、骨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痂处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激活物配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末次治疗8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其他3组的骨密度增大,最大载荷、结构刚度和能量吸收均增加,其中尾静脉注射组增加最为明显;②其他3组的血清雌激素、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增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尾静脉注射组改善最为明显;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尾静脉注射组、尾静脉联合骨折处注射组病理变化有明显改善;④此外,与模型组相比,其他3组骨保护素、骨形态发生蛋白2 mRNA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尾静脉联合骨折处注射组提高最显著;⑤与模型组相比,其他3组核因子κB受体激活物配体mRNA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尾静脉联合骨折处注射组降低最显著;⑥提示人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树鼩症状,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树鼩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保护素等骨形成指标,降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和核因子κB受体激活物配体等骨吸收指标,改善树鼩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指标;尾静脉注射组全身治疗效果最好,针对骨折处治疗效果尾静脉联合骨折处注射组显示出更好的优势。
    • 刘志; 朱勇; 林涨源; 赵瑞波; 龙海涛; 卢邦宝; 孙步华; 成亮; 赵树山
    • 摘要: 背景:依降钙素作为抗骨质疏松的经典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抗骨质疏松治疗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中也有着显著的疗效。目的:评估依降钙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纳入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老年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国产依降钙素(每周1次)联合碳酸钙+维生素D(1次/d)治疗,对照组给予碳酸钙+维生素D(1次/d)治疗,疗程6个月。通过对比骨代谢指标、骨折愈合率、骨密度、血钙、血磷及不良反应来系统评估依降钙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有26例患者,对照组有28例患者完成试验,两组患者基线数据基本一致;②依降钙素组在8,12,24周能明显抑制骨吸收指标β-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质量浓度(P<0.01),以及改善4,8周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P<0.01),并对骨折愈合、血钙及血磷无影响;③两组的骨密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提示依降钙素能够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的高转化状态,减少急性骨丢失,缓解术后患者疼痛,安全性好。
    • 王海龙; 李龙; 伊力哈木·托合提; 刘旭; 那次克道尔吉; 陈洪涛; 崔泳
    • 摘要: 背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与年龄有关的疾病,由于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上升。目的:鉴定miRNA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关。方法:通过limma包分析GSE93883中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通过RAID数据库预测差异表达miRNA的靶标基因,并通过PPI(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识别关键miRNA及靶标基因;富集分析识别靶标基因参与的生物功能和信号通路。最后,收集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和5例老年非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组织,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关键miRNA及信号通路。结果与结论:①共获得21个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并预测得到530个靶标基因;通过PPI网络鉴定miR-106b-5p为关键调控基因,其靶标基因主要与MAPK活性的激活等生物功能以及PI3K-Akt和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相关;②qPCR结果验证了miR-106b-5p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组织中的表达较对照骨组织显著下调(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I3K-Akt和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中被激活;③提示:miRNA参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并与PI3K-Akt和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相关。miR-106b-5p可能抑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并成为潜在的标志物和治疗靶标。
    • 王海龙; 李龙; 伊力哈木·托合提; 刘旭; 那次克道尔吉; 陈洪涛; 崔泳
    • 摘要: 背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与年龄有关的疾病,由于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上升.目的:鉴定miRNA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关.方法:通过limma包分析GSE93883中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通过RAID数据库预测差异表达miRNA的靶标基因,并通过PPI(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识别关键miRNA及靶标基因;富集分析识别靶标基因参与的生物功能和信号通路.最后,收集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和5例老年非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组织,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关键miRNA及信号通路.结果 与结论:①共获得21个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并预测得到530个靶标基因;通过PPI网络鉴定miR-106b-5p为关键调控基因,其靶标基因主要与MAPK活性的激活等生物功能以及PI3K-Akt和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相关;②qPCR结果验证了miR-106b-5p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组织中的表达较对照骨组织显著下调(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I3K-Akt和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中被激活;③提示:miRNA参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并与PI3K-Akt和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相关.miR-106b-5p可能抑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并成为潜在的标志物和治疗靶标.
    • 邓瑞芬; 白勇涛; 罗笑婵; 王娜; 于利平; 杨军; 李颖隽; 石涛; 邢小燕; 张波; 李世蕊; 卜石
    • 摘要: 目的了解北京社区绝经后女性骨折发生情况,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二级预防策略。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香河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绝经后女性,共2866人。填写自行设计的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调查问卷,了解受访者骨折发生的类型(暴力性或非暴力性)、部位和发生年龄。分析女性一生中不同年龄段骨折发生的特点。结果受访的绝经后女性平均年龄(62.39±6.94)岁,受访的2866人中有635人(19.61%)在受访时至少已有一次骨折史,其中有73人(2.54%)发生了两次或两次以上骨折。58.64%的暴力性骨折发生在绝经前,80%的脆性骨折发生在绝经后,这两种类型骨折发生的年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所有的典型部位脆性骨折当中,前臂远端骨折占比最大,为50.43%,发生的平均年龄为(56.0±11.76)岁;髋部骨折发生占比8.33%,平均发生年龄为(59.8±12.69)岁。结论女性绝经后发生的骨折主要是脆性骨折,其中前臂远端脆性骨折较髋部脆性骨折至少早3年发生。加强对已发生前臂远端脆性骨折的绝经后女性的管理,对预防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的效益较大。
    • 卜献忠; 卜若晨; 卜保献; 秦百君; 麦威; 万通; 蒋志雄; 钟远鸣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4月18日收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的文献,搜索有关PKP中采用高低黏度骨水泥治疗OVCF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以手工检索相关论文。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iew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RCT文献,共1089例患者,其中高黏度组544例,低黏度组545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降低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MD=-0.43,95%CI:-0.67~-0.19,P<0.01)、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D=-3.89,95%CI:-6.32~-1.47,P<0.01)、Cobb角(MD=-1.78,95%CI:-2.08~-1.48,P<0.00001)、减少骨水泥注入量(MD=-0.18,95%CI:-0.34~-0.02,P<0.05)、缩短手术时间(MD=-6.91,95%CI:-12.84~-0.99,P<0.05)和恢复伤椎高度(MD=3.01,95%CI:1.15~4.86,P<0.01)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降低术后骨水泥渗漏率(RR=0.40,95%CI:0.32~0.51,P<0.01)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RR=0.55,95%CI:0.39~0.78,P<0.01)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与低黏度骨水泥相比,PKP中选用高黏度骨水泥具备更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然而,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多中心的RCT进一步证实。
    • 闫苗苗; 陶秀彬; 段功香
    • 摘要: 概述骨折联络服务(fracture liaison services,FLS)国内外研究进展,对FLS联络员的命名和作用进行分类、归纳,提出FLS主要有4种模型,不同的国家和机构实施FLS的细节各不相同,但所有FLS模型都侧重于使用FLS联络员,FLS联络员的职责取决于FLS类型,根据类型,FLS联络员参与执行调查、教育、治疗和随访病人一项或全部任务。FLS联络员通过支持识别、调查、开始治疗和随访病人来帮助弥合护理差距。
    • 邓介超; 唐海; 刘建泉; 程涛; 于远洋; 姜海军; 史宗新
    • 摘要: 目的评估Otago运动训练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躯体平衡功能和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将113例年龄>60岁可独立行走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运动训练+抗骨质疏松组(试验组)和抗骨质疏松组(对照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12个月行简易躯体能力测试(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和跌倒效能量表评分(modified falls efficacy scale,MFES)检测。在干预前和干预12个月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查。两组分别记录12个月内的跌倒和是否跌倒导致骨折的次数。结果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SPPB试验组(7.01±1.35)分,对照组(6.93±1.04)分]和MFES评分试验组(6.62±1.32)分,对照组(6.54±2.0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SPPB干预前(6.93±1.04)分,干预后6个月(7.37±1.25)分]和MFES干预前(6.54±2.06)分,干预后6个月(6.81±1.27)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SPPB(7.83±1.38)分,MFES(7.76±1.74)分]和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tago运动训练12个月能够提高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平衡能力并减少跌倒的发生。
    • 浦玉良; 宋建锋; 杨懂
    • 摘要: 目的:研究益肾壮骨活血汤联合唑来膦酸在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共128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患者择期进行手术,于术后第1 d开始,对照组患者注射唑来膦酸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口服自拟益肾壮骨活血汤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骨密度、骨钙素(BGP)、甲状腺旁激素(PTH)、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骨密度均提高,观察组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76.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BGP、PTH、BAL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壮骨活血汤联合唑来膦酸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后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患者骨密度提高,骨代谢水平改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郑苗; 魏祺; 徐又佳
    • 摘要: 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随之上升,全球范围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除了常规的骨折相关治疗和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干预之外,康复治疗也是影响骨折愈合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长期以来领域内的临床医生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康复治疗还存在认识程度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而对其临床实践的具体落实也往往没有抓手。因此,本文将围绕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康复治疗这一主题,分别针对其核心内容“健康宣教”、“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作业疗法”和“辅助器具使用”等,进行相关文献梳理,综合分析研究现状与行业观点,同时介绍康复治疗方法的相关操作规范,旨在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完整的治疗提供参考和启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