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缺血后适应

缺血后适应

缺血后适应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24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75402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七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4年会暨第三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等;缺血后适应的相关文献由69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芬、杨毅宁、马依彤等。

缺血后适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7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5402 占比:99.86%

总计:175647篇

缺血后适应—发文趋势图

缺血后适应

-研究学者

  • 刘芬
  • 杨毅宁
  • 马依彤
  • 李晓梅
  • 李树清
  • 陈邦党
  • 刘剑刚
  • 刘宇
  • 史大卓
  • 张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增雷; 王修卫; 孙学玉; 丁思华; 曹庆博
    • 摘要: 目的观察优化缺血后适应(IPoC)术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影响及意义,探索最佳缺血后适应术式。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3月在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STEMI并行PPCI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IPoC组(50例)及优化IPoC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PCI治疗;IPoC组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后,给予常规缺血后适应处理,再置入支架;优化IPoC组在开通IRA后,给予优化缺血后适应处理,再置入支架。比较三组患者血清CTnT、NT-ProBNP、Hs-CRP水平,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24 h心电图ST段回落比例,心脏超声LVEF等指标,及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CTnT、NT-ProB⁃NP、Hs-CRP水平,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24 h ST段回落比例,心功能恢复等方面,优化IPoC组及IPoC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优化IPoC组优于IPoC组(P<0.05)。结论在STEMI患者PPCI术中,优化缺血后适应术式可以明显减轻再灌注损伤,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起到很好的心脏保护作用。
    • 徐玥玮; 王丽; 高晓明; 谢若男; 王雷; 杨满琴
    •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后适应中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缺血后适应组(IPC)、黄芪甲苷(低、中、高)+缺血后适应组(IPC+AS-IV10组、IPC+AS-IV20组、IPC+AS-IV50组)、尼莫地平+缺血后适应组(IPC+Nim组),共7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缺血再灌注模型;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CC)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区面积,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的病理学变化,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脑组织损伤标志物大鼠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大鼠源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的表达,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中Wnt家族成员3A(Wnt3a)、β-连环蛋白(β-catenin)、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和蛋白以及磷酸化β-catenin(p-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神经损伤评分结果显示,各处理组较I/R组评分降低(P<0.05);梗死面积结果显示,IPC组、IPC+AS-IV20组、IPC+AS-IV50组、IPC+Nim组较I/R组减少,IPC+AS-IV50组、IPC+Nim组较IPC组减少(P<0.05);血清S-100B、hs-CRP含量结果显示,I/R组明显高于Sham组(P<0.05),IPC组、IPC+AS-IV10组、IPC+AS-IV20组、IPC+AS-IV50组、IPC+Nim组低于I/R组(P<0.05),IPC+AS-Ⅳ10组、IPC+AS-IV20组、IPC+AS-IV50组、IPC+Nim组低于IPC组(P<0.05);病理结果显示,各处理组较I/R组有不同程度减轻;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I/R组大鼠脑组织中Wnt3a、β-catenin、B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而p-β-catenin蛋白升高(P<0.05);与I/R组比较,IPC组及各处理组Wnt3a、β-catenin、B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而p-β-catenin蛋白水平下降(P<0.05);与IPC组比较,IPC+AS-IV20组、IPC+AS-IV50组、IPC+Nim组大鼠脑组织中BDNF、Wnt 3 a、β-catenin mRNA升高(P<0.05),大鼠脑组织中Wnt 3 a、β-catenin mRNA的表达呈现黄芪甲苷剂量依赖;与IPC组比较,IPC+AS-IV50组、IPC+Nim组Wnt3a、β-catenin、BDNF蛋白增加(P<0.05),p-β-catenin蛋白下降(P<0.05)。结论黄芪甲苷可通过Wnt/β-catenin通路增强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的神经保护作用,从而减轻神经损伤。
    • 韩增雷; 孙学玉; 王修卫; 王庆久
    • 摘要: 目的观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采用渐进式缺血后适应术式,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常规PCI)和试验组(61例,渐进式缺血后适应治疗);渐进式缺血后适应治疗采用4次循环:球囊阻塞/撤压(60 s/15 s,60 s/30 s,30 s/30 s,15 s/30 s)。比较两组患者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的过度兴奋发生率,心率震荡及心率变异性参数(震荡初始、震荡斜率、平均R-R间期标准差、每5 min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术后肌钙蛋白T、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超敏C反应蛋白的峰值水平,超声心动图指标,及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可减少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42.6%比65.0%,P=0.014),抑制术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16.4%比38.3%,P=0.007)及迷走神经过度兴奋(9.8%比26.7%,P=0.016),降低震荡初始[(0.37±0.43)%比(0.63±0.36)%,P0.05);但术后4周对照组与试验组LVEF[(48.08±10.17)%比(52.06±11.76)%,P=0.049]、LVEDd[(50.43±5.22)mm比(48.32±5.50)mm,P=0.0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4周与术后1周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9,P=0.355),但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6,P=0.004)。试验组术后4周与术后1周LVEF比较(t=2.154,P=0.033)、LVEDd比较(t=3.90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4.8%比36.7%,P=0.006),并且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6.6%比20.0%,P=0.029)、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4.9%比16.7%,P=0.03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STEMI患者采用渐进式缺血后适应术式可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抑制术后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的过度兴奋,促进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恢复,减少MACE发生。
    • 王朝; 安健; 李晓红; 杜叶
    • 摘要: 目的:分析原位缺血后适应与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组、原位缺血后适应(local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LIPC)组、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C)组,恢复再灌注3 h后留取血清标本化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ine kinase,MB isoenzyme,CK-MB)、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估测心肌梗死面积,行心脏超声评估大鼠心功能.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LIPC组、RIPC组SOD明显减小,XOD、MPO、TNF-α明显增大(P<0.05);与I/R组相比,LIPC组TNF-α明显减小(P<0.05),其余氧化应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与I/R组相比,RIPC组MPO、TNF-α值明显减小(P<0.05),SOD、XOD无统计学差异;与LIPC组相比,RIPC组MPO明显减小(P<0.05),余各氧化应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与Sham组相比,LIPC组、RIPC组、I/R组心梗面积、CK-MB、LVIDs明显增大,EF明显减小(P<0.05),TTC染色有差异;与I/R组相比,LIPC组、RIPC组心梗面积、CK-MB有减小趋势,LVIDd、LVIDs、EF无统计学差异,TTC染色无明显差异;LIPC组与RIP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原位缺血后适应与远端肢体缺血后适应虽然没有明显改善心功能,但有减小心肌损伤的趋势,这种作用可能与他们减少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 梁延霄; 李键芬; 王文生; 李东玉
    • 摘要: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心肌缺血后适应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A组):仅在冠状动脉前降支穿线,不结扎,持续225 min;缺血再灌注组(B组):阻断前降支45 min后再灌注3 h;缺血后适应组(C组):阻断前降支45 min后,再灌注开始瞬间实施再灌注10 s-缺血10 s,共3个循环的干预,再灌注3 h;缺血后适应+HIF-1α抑制剂组(D组):阻断前降支45 min后,腹腔注射HIF-1α抑制剂AG490(3 μg/g),再灌注瞬间实施再灌注10 s-缺血10 s,共3个循环的干预,再灌注3 h.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前、缺血45 min后、再灌注3 h后3个时间点,在大鼠股静脉处分别测定血清中的肌酸激酶、肌钙蛋白含量.再灌注3 h后,取大鼠心脏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组织中HIF-1α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4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肌钙蛋白含量在结扎前(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45 min后,B组、C组及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灌注3 h后,B组、C组及D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且 B 组、D 组显著高于 C 组(P<0.05).(2)B组[(45.81±5.96)%]、C 组[(37.17±4.99)%]及D组[(45.00±3.29)%]与A组[(2.46±1.13)%]心肌梗死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D组与C组心肌梗死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肌组织中,A组HIF-1α蛋白微量表达;B组HIF-1α蛋白表达高于A组(P<0.05);C组HIF-1α蛋白显著高于B组(P<0.05);D组HIF-1α蛋白几乎不表达.结论 缺血后适应增加HIF-1α在心肌中的表达;HIF-1α表达增加可能参与大鼠心肌缺血后适应心肌保护的过程.
    • 叶国红; 葛菲凡; 徐海南; 邓平; 关贤颂; 蒋路平
    • 摘要: 目的 探讨局部缺血后适应(IPC)对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缓慢性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发病时间≤12 h且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右冠状动脉闭塞的STE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随机分为IPC组(n=60)及常规组(n=59);IPC组在重新恢复血流的1 min内,采用球囊扩张充气60 s/球囊回抽放气60 s三个循环.常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主要观察两组PCI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情况,术前、术后即刻、24 h与48 h抽血查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两组间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前cTnI水平无差异.与常规组比较,IPC组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明显下降,尤其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常规组比较发生Ⅱ ~ Ⅲ度AVB(分别为6例、20例)、小于50次/分的窦性心动过缓(8例、30例)、窦性停搏(0例、5例)(P均<0.05).两组术前MDA、SOD无差异,IPC组术后各时间点较常规组SOD水平明显升高,而MDA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对于右冠急性闭塞的STEMI患者IPC能有效减少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尤其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 徐海南; 邓平; 蒋路平
    • 摘要: 目的通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给予缺血后适应(IPOC)的处理,了解患者血清可溶性凋亡因子(sFas)及可溶性凋亡因子配体(sFasL)水平变化和术后1年内超声心动图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探讨患者心功能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90例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治疗前随机等分为常规PCI组、IPOC 45 s组以及IPOC 60 s组,常规PCI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再灌注开始3 min内不施加任何干预;IPOC 45 s组在开通IRA后1 min内球囊在罪犯血管上游开始实施反复低压(4~6个标准大气压)充盈和回缩3次,每次持续45 s,IPOC 60 s组操作方法同IPOC 45 s组,每次持续60 s。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0 h、24 h、48 h血清sFas、sFasL水平,并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内三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的血清sFas、sFasL水平,在术前、术后0 h及术后24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IPOC 60 s组和IPOC 45 s组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较常规PCI组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IPOC 60 s组和IPOC 45 s组患者LVEF值均高于常规PCI组(P<0.05),术后1年IPOC 60 s组患者LVEF值仍高于常规PCI组(P<0.05)。结论干预时限为60 s的缺血后适应能够明显改善STEMI患者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IPOC能抑制心肌再灌注诱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 石磊; 索郢; 刘江涛; 安超; 李晓龙; 贾书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机械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为提高术后患者预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重组人脑利钠肽组(对照组)与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机械缺血后适应技术组(试验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术后1 d,术后7 d和术后3个月的NT-pro-BNP值、心率(HR)、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心功能指标和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术后1 d、术后7 d、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NT-pro-BN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HR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1 d、术后7 d、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LVES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术后7 d、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C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愈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Z=7.108,P=0.029).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机械缺血后适应技术更优于常规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联合治疗后预后效果佳,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较好,值得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