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知识分子
古代知识分子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0年内共计21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政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7488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北京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古代知识分子的相关文献由209位作者贡献,包括蔡翔、陈明、刘明华等。
古代知识分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7488篇
占比:99.81%
总计:117706篇
古代知识分子
-研究学者
- 蔡翔
- 陈明
- 刘明华
- 姚志勇
- 孙立群
- 孟彦
- 徐立新
- 杨春时
- 武裕民
- 石亚川
- 竺洪波
- 谢建忠
- 一艮
- 丁凌华
- 万德忠
- 东亮
- 东缨
- 严亚明
- 严德铭
- 于坚
- 付以琼
- 仵从巨
- 任一鸣
- 任环
- 伊漪
- 何新
- 何满子
- 余洋
- 余洋1
- 俞超
- 全寅初韩
- 刘上生
- 刘兵
- 刘周堂
- 刘啸
- 刘宁
- 刘志光
- 刘晔
- 刘汉东
- 刘琦
- 刘金祥
- 刘靖林
- 别晓梅
- 剑啸
- 华永建
- 叶润桐
- 叶青
- 吉彦波
- 吴允高
- 吴晓棠
-
-
刘金祥
-
-
摘要:
自然万物不仅是人类审视观照的客体和对象,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朋友与伙伴。尊崇和敬畏自然万物,使人性人格从俗世拘囿和欲望束缚中摆脱出来,臻于率性恣意、自由洒脱的人生境界。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秉持的人文立场,也是最为当代人所倾慕与向往的价值追求。在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看来,自然万物的主要特征是自在与自由的结合与统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庄子的《逍遥游》告诉我们,理想人格是人们在自然万物的闲适悠然中熏陶和实现的。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缺憾与不足,就是人类与自然万物的脱节分离,人类以挥霍自然生态为代价,逐步遁入世俗歧路,成为内在精神的仆役和外在礼法的奴婢。
-
-
-
-
高浩凯
-
-
摘要:
胡秋厚曾在《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中说到:"侠、儒、隐,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三大性格要素。"千百年来,侠,作为一种民族智慧的精髓在我们的血管中流淌,随着心脏在我们的胸膛中跳动,随着思维在我们大脑中闪耀。它绵延了上千年,并且一次次被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侠"的精气神不仅构成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性格,更是我们现代人性格中必不可少的。
-
-
米丽宏
-
-
摘要:
来到西安碑林,浓郁的文气,清幽的氛围,将华清池的旖旎无声拂净,舒展开去。入目,是碑亭里唐玄宗的《石台孝经碑》,隶书书写,雍容爽朗,似有帝王之气。而古代知识分子必读的《周易》《尚书》《诗经》等13部经书的经刻石,将几处碑室硬生生变作巨大的石质书库。这么多的经典珍宝一起呈现,有种千门万户刹那打开的夺目琳琅。摸摸此,摸摸彼,脚步只是停滞,挪不动。
-
-
徐栋1
-
-
摘要: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使用了"思士"一词,用来说明古代知识分子的懦弱和无为。"思士"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指的是忧思善感之人。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写道,"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说的是诗人和忧思善感的人见到自然景物而触动内心。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没有采用这一含义,而是为此赋予了新的内涵。他发现在魏晋时期,那些有思想的士人或者想要回到尧舜之前,或者想要在华土之外寻找"桃花源"。
-
-
-
余洋
-
-
摘要:
《世说新语·德行篇》中记载了一则三国时期魏国两位名士管宁与华歆的少年轶事,原文如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
余洋1
-
-
摘要:
《世说新语·德行篇》中记载了一则三国时期魏国两位名士管宁与华歆的少年轶事,原文如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
高旭东1
-
-
摘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至高追求,也是读书做人的终极意义。诚然,这也可以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中华文化的使命,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