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耕读文化

耕读文化

耕读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建筑科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830篇;相关期刊171种,包括文物鉴定与鉴赏、风景名胜、旅游纵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建筑与文化2008国际学术讨论会、2017年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学术研讨会、2018第八届艾景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风景园林委员会学术年会等;耕读文化的相关文献由22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玲丽、洪顺开、于庆澎等。

耕读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5.1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3830 占比:94.83%

总计:4039篇

耕读文化—发文趋势图

耕读文化

-研究学者

  • 杨玲丽
  • 洪顺开
  • 于庆澎
  • 冯小红
  • 李俊
  • 棕榈
  • 王巨
  • 刘奕奕
  • 刘敏
  • 张秋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罗丹
    • 摘要: 耕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有其实践生成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存在的合理价值。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共同冲击下,农业边缘化、农村双重空心化、农民主体缺位导致耕读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诸多问题。福建西部的培田古镇至今延续浓厚的耕读传统和保存完整的耕读文化遗产,是文明乡村的典范。基于实地走访调查,从理念、主体、举措三个维度探索现实路径,为保护与传承耕读文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 筱陈
    • 摘要: 去屏南,算起来也有10多次了,每次回来,都涌起再去一次的冲动。屏南在我的脑海中,最抹不掉的是白水洋、鸳鸯溪和漈头古村。盛夏时节,白水洋是孩子们的天堂,在比足球场还大的浅浅水面,孩子们嬉戏玩水,笑语充盈;鸳鸯溪是年轻人旅游佳处,溪上鸳鸯成双成对,年轻人坐在溪岸,柔情绵绵;漈头村耕读文化博物馆让我流连,每每想起离村不远的石牌坊就会感觉心灵震憾,每一座的故事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
    • 曹敏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从阐释耕读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历史价值,探究乡村振兴视与耕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乡村振兴战略给耕读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机遇传承创新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从而理论上探索性提出耕读文化新发展的路径,注重顶层设计,赋能传统耕读文化;深化资源挖掘,萃取耕读思想精华;培育文化新风,延续耕读文化基因;弘扬耕读文化,引领民族文化自信。
    • 袁同凯; 冯朝亮
    • 摘要: 耕读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传统耕读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也是中国乡村教育的一个文化面向。耕读教育变迁历程可概括为“耕读传家”“耕读分家”和“耕读复归”三个阶段,解析这一变迁过程的历史和文化逻辑,也打开了一扇理解、反思中国乡村教育之门。耕读教育的变迁中隐含了中国乡村教育的“位育”之道。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耕读教育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新时代的耕读教育可以在启迪乡村学校教育改革、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张秋萍
    • 摘要: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耕读并重传统。幼儿园耕读教育就是以我国传统耕读文化为依托的一种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幼儿五育并举教育形式。通过树立并践行“不教之教、不学之学”的理念,遵循安全就近、本土特色、生态有机、自然野趣、经济实用的原则,建构托班亲子耕读游玩、小班全日耕读体验、中班留宿耕读游学、大班常态耕读劳作的教育活动体系。幼儿园耕读教育实现了“养德、启智、健体、润美、育劳”的全面育人功能,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农耕体验空间、动物饲养空间、田野游戏空间、研学实践空间、生活保障空间中获得了充分自主的全面发展。
    • 苟攀登
    • 摘要: 笔者以耕读文化观照下的农村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的构建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新课改提出要求以及乡村振兴发展为主要依据,从以书香校园为基础,增强校园文化品位;打造环境文化,赋予客家校园生命;培育精神文化,彰显师德之魂;开展特色教育,保证耕读之花盛开,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耕读文化下构建农村校园文化育人模式,彰显农村校园文化特色的同时,构建活力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所需的优质人才。
    • 陈芳; 隆正前
    • 摘要: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传承的基石,耕读文化可以体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应尽量在不破坏乡村风貌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的传承。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域衍生了不同的耕读文化。将详细论述耕读文化育人模式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受乡村振兴战略影响,耕读教育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发展计划,在实际工作中,应大力引进专业人才,为耕读文化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 张秋萍; 沈立
    • 摘要: 耕读文化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新时代,耕读文化应在原有内涵基础上不断丰富——“耕”寓意实践、劳动,建立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读”寓意学习、探索,在自然中形成自我世界观和价值观。鉴于此,河南省实验幼儿园于2012年建立了食育实践基地——耕读苑,遵循儿童的天性,深入挖掘耕读实践中蕴含的美育资源,探索出“天地滋养”“环境熏陶”“生活化育”“自然表达”等美育路径,从而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 吕叙杰; 刘广乐
    • 摘要: 耕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其内涵是耕与读的结合,倡导知行合一的价值理念,对我国农耕文明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耕读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育人元素十分丰富且立体,是新时代全社会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有效发挥耕读文化的时代价值,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是开展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强大推力,是服务“三农”建设、培育强农兴农人才的重要抓手。
    • 李方
    • 摘要: 中国传统耕读文化产生于先秦时代。早期儒家强调“耕”“读”分离。孔子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强调“读”为君子之职,“耕”乃小人之业,明显带有抑耕而重读的思想倾向。孟子承接这种君子、小人的社会分工之辨,提出“或劳心”“或劳力”的两种职业区分,总括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伦理(《孟子·滕文公上》)。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先贤以“耕”和“读”区分人的身份与职业。但“耕读”一词还有另一含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