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子靶向

分子靶向

分子靶向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44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15272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中国卫生产业、中国临床实用医学、中国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上海市肺科学会和美国ACCP联合会议、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大会、第七届全国难治性白血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难治病淋巴瘤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等;分子靶向的相关文献由557位作者贡献,包括薛金萍、何飚、张凤玲等。

分子靶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5272 占比:99.89%

总计:115396篇

分子靶向—发文趋势图

分子靶向

-研究学者

  • 薛金萍
  • 何飚
  • 张凤玲
  • 张现忠
  • 罗奎
  • 许多
  • 谢民强
  • 郭志德
  • D·M·贾伯朗斯
  • M·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薛崇祥; 鲁星妤; 董慧静; 陈颖; 芦瑞霞; 姚婷婷; 张静怡; 崔慧娟
    • 摘要: 分子靶向抗血管生成药物使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在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中受益,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肺癌治疗方式之一。然而,与抗血管生成治疗相关的潜在心脏和血管不良反应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治疗药物减量甚至停药,并因此影响抗肿瘤治疗效果。高血压(hypertension,HTN)、左心室功能减低、血栓栓塞和出血是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最常见的心脏和血管不良反应。因此,患者心脏、血管基线状况和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评估相当重要,可用于确认风险等级,帮助制定相关风险预防计划。
    • 张春双; 蔡靖
    • 摘要: 在全球范围内,原发性肝癌(PHC)是男性第5位最常见的癌症,占所有癌症的6.3%,死亡率居全球第2,占所有癌症的10.2%,女性发病率较低,但其死亡率居全球第6,占所有癌症的5.6%;。在所有PHC中肝细胞癌HCC占75%;。HCC发病率、死亡率高,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地区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亚洲呈下降趋势;。这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肝细胞癌流行病学不同有关。
    • 李惠; 刘玲; 孙莎莎
    • 摘要: 目的评估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的护理要点与效果。方法将109例实施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肺癌患者分成对照组和预防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预防组实施预防护理干预,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生存质量评分。结果预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预防组生存质量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分子靶向治疗肺癌患者实施预防护理干预可改善肺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及生存质量。
    • 王猛; 蔡颖峰; 张映周(综述); 钟晓刚(审校)
    • 摘要: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属于进化上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可以对细胞生长、代谢、存活和免疫反应等几个基本生物学功能进行关键调控。在以往的临床试验中,mTOR信号抑制被认为是胃肠道间质瘤有希望的靶向治疗策略,但目前利用该靶点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大多只是单一作用该通路或靶点,其疗效并不令人满意。由于胃肠道间质瘤等肿瘤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多条通路,因此,联合mTOR等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方案可能是未来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主要方法。
    • 王翔; 李海滨
    • 摘要: 目的:探究分子靶向治疗乳腺癌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的86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研究组给予分子靶向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81%(24/43),低于研究组的83.72%(36/43);对照组复发率为32.56%(14/43),高于研究组的9.30%(4/43)(P<0.05).结论: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疾病复发率,且毒性小,对乳腺癌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陈晓亮; 王红旗; 杨留勤
    • 摘要: 目的 探究应用一线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乳腺癌患者的效果及对束蛋白结合蛋白1(FSCN1)、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7β-HSD)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52例乳腺癌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一线化疗组和联合干预组,每组76例,一线化疗组患者仅使用一线化疗治疗,联合干预组在一线化疗组基础上联合分子靶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水平[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血清皮质醇(Cor)]、血管新生指标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B]、生活质量评分、FSCN1及17β-HSD阳性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联合干预组NO、Cor水平明显低于一线化疗组患者,SOD水平明显高于一线化疗组患者,VEGFA、VEGFB水平均明显低于一线化疗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一线化疗组患者,FSCN1、17β-HSD阳性率均明显低于一线化疗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一线化疗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乳腺癌患者中使用一线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可改善机体的应激情况,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的信心,对乳腺癌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焦赫
    • 摘要: 目的 对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0例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行靶向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6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27,P<0.05).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93、15.363、25.039、21.026、13.649,P<0.05).观察组腹泻、皮疹、口腔炎及血液系统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75、4.865、9.680、4.464,P<0.05).结论 对晚期肺癌采用靶向药物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刘西洋; 朱熙昀
    • 摘要: 目的:研究针对乳腺癌患者,通过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分析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化疗药物治疗,48例),观察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48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为56.2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对照组为2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为4/48,占比8.33%,对照组为13/48,占比27.08%,两组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为(82.01±4.56),对照组为(78.37±4.6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乳腺癌患者,通过运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高,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 近些年,通过对临床肿瘤患者的转录组学分析使我们越来越深入的理解肿瘤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基于此,研究者不断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并利用其开发新的癌症治疗策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接受个性化治疗的癌症患者会显示出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精准医疗有望彻底改变肿瘤患者的普适性疗法。临床治疗中,分子靶向的治疗手段正在迅速发展,但许多的研究还集中在癌症病人基因组的异常变化。
    • 张旭; 蒙凌华
    • 摘要: 传统化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和肿瘤免疫药物是目前用于肿瘤临床治疗的3类主要抗肿瘤药物.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在分子水平上特异靶向在肿瘤细胞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基因或信号转导通路,从而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或抑制其生长,具有选择性高、毒副作用小的特点,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研究与开发的一个主流方向之一.天然产物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或其代谢产物,其作为药物发现的一个重要来源,具有来源丰富和结构新颖多样的特点,目前已有多个来源于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用于肿瘤治疗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文按照作用靶标分类对来源于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进行总结,并对各类药物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和展望进行概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