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细胞化学
免疫细胞化学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1156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7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244457篇;相关期刊460种,包括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解剖学杂志、现代肿瘤医学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第13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大会、吉林省第八届临床细胞学学术会议 等;免疫细胞化学的相关文献由3367位作者贡献,包括葛振华、周凡、王若愚等。
免疫细胞化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4457篇
占比:99.54%
总计:245587篇
免疫细胞化学
-研究学者
- 葛振华
- 周凡
- 王若愚
- 蔡文琴
- 李云庆
- 郭国庆
- 叶海辉
- 李少菁
- 武一曼
- 沈伟哉
- 潘秦镜
- 牛嗣云
- 王桂忠
- 黄辉洋
- 张智慧
- 王廷华
- 等
- 陈奎生
- 傅文玉
- 张育辉
- 朱长庚
- 罗湘颖
- 赵琳琳
- 郭会芹
- 高振平
- 于永霞
- 刘宏伟
- 刘庆莹
- 刘源
- 吴广平
- 姚远颋
- 姜晓丹
- 帖利军
- 庞小静
- 徐如祥
- 戴晓章
- 方之平
- 方永强
- 曾宇婷
- 朱立强
- 李克强
- 李甘地
- 潘建平
- 罗深秋
- 翁幼竹
- 苏学英
- 葛玲
- 许舟
- 金岩
- 陈玲
-
-
孙孟军;
郭建美;
周更苏;
董泽飞;
郑春贵;
曹翠丽
-
-
摘要:
背景:胚胎期的神经干细胞可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而实际应用中希望神经干细胞更多地分化成神经元。因此,研究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定向分化机制至关重要。DNA拓扑异构酶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核蛋白,在DNA复制、修复、转录、重组以及染色体分离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及其向神经元定向分化过程中DNA拓扑异构酶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从ICR小鼠(E12.5 d)大脑皮质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将神经干细胞球消化成单细胞后,以5×10^(8)L^(-1)密度接种于用Matrigel铺底的培养皿上,加入含B27、N2、10μg/L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成神经诱导分化条件培养液,诱导培养1,2,3 d采用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实时定量PCR检测DNA拓扑异构酶Ⅱα和β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DNA拓扑异构酶Ⅱα阳性细胞在神经球内数量较多,且均匀分布,在向神经元诱导分化后阳性细胞有所减少;DNA拓扑异构酶Ⅱβ阳性细胞在神经球内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神经球中央,在向神经元诱导分化后强表达的阳性细胞开始增多,在诱导分化2 d达到高峰,之后呈减少趋势;②在神经球中DNA拓扑异构酶Ⅱα蛋白和mRNA表达较高,在向神经元诱导分化后逐渐降低;在神经球中DNA拓扑异构酶Ⅱβ蛋白和mRNA表达较低,在向神经元诱导分化后显著增高;③通过实验得出DNA拓扑异构酶Ⅱβ参与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定向分化。
-
-
孙孟军;
郭建美;
周更苏;
董泽飞;
郑春贵;
曹翠丽
-
-
摘要:
背景:胚胎期的神经干细胞可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而实际应用中希望神经干细胞更多地分化成神经元.因此,研究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定向分化机制至关重要.DNA拓扑异构酶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核蛋白,在DNA复制、修复、转录、重组以及染色体分离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及其向神经元定向分化过程中DNA拓扑异构酶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从ICR小鼠(E12.5 d)大脑皮质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将神经干细胞球消化成单细胞后,以5×108 L-1密度接种于用Matrigel铺底的培养皿上,加入含B27、N2、10 μg/L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成神经诱导分化条件培养液,诱导培养1,2,3 d采用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实时定量PCR检测DNA拓扑异构酶Ⅱα和β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DNA拓扑异构酶Ⅱα阳性细胞在神经球内数量较多,且均匀分布,在向神经元诱导分化后阳性细胞有所减少;DNA拓扑异构酶Ⅱβ阳性细胞在神经球内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神经球中央,在向神经元诱导分化后强表达的阳性细胞开始增多,在诱导分化2 d达到高峰,之后呈减少趋势;②在神经球中DNA拓扑异构酶Ⅱα蛋白和mRNA表达较高,在向神经元诱导分化后逐渐降低;在神经球中DNA拓扑异构酶Ⅱβ蛋白和mRNA表达较低,在向神经元诱导分化后显著增高;③通过实验得出DNA拓扑异构酶Ⅱβ参与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定向分化.
-
-
高丽
-
-
摘要:
肺癌是肿瘤科较常见疾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起病急,发展迅速,情况危重可危及生命[1]。患者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针对肺癌,寻找积极有效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主要为纤维支气管镜刷检液基薄片细胞学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查作用于肺癌分型诊断,并对其诊断进行评价,现报告如下。
-
-
杨朝晖;
林雅;
曹学全;
顾华敏;
蔡小波;
於樱枝;
卢洪胜
-
-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转移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与预后改变、细胞学特点及分子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乳腺癌转移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进行液基细胞学制片、常规细胞蜡块HE染色,从癌细胞的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等方面进行观察。结果乳腺癌转移性胸腔积液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也可以为浸润性小叶癌,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随访期间,7例生存,6例死亡,1例失访,总生存期10个月~13年,出现胸水至死亡时间均在1年内。胸腔积液中的细胞学形态有两种:(1)细胞单个或形成不同大小的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三维细胞团,可以互相叠加,又称球形或空心球形。(2)排列方式为单个或成团细胞单层排列,对诊断浸润性小叶癌的价值更大。ER、PR、HER-2、Ki-67、GATA3、p120阳性可支持乳腺癌来源。有6例胸腔积液的分子分型发生改变,其中3例Luminal B型改成三阴型,1例Luminal A型改成三阴型,1例Luminal B型改成Luminal A型,1例Luminal B型改成HER-2过表达型。结论对恶性胸腔积液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并辅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重大;临床资料、预后随访及分子分型的分析,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
殷晓伟;
杨玉柱;
贾贺;
徐雪房;
黄政;
许艳梅
-
-
摘要:
目的探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EZH2、GLUT-1联合细胞DNA定量分析(DNA image cytometry,DNA-ICM)在胸腔积液内间皮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胸腔积液病例共50例,其中MM 30例,RMH 20例,行细胞块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EZH2及GLUT-1的表达情况,以活检结果为对照,探讨本组抗体在胸腔积液中鉴别MM及RMH的意义,同时行Feulgen染色并DNA-ICM检测,比较免疫细胞化学技术、DNA-ICM及联合检测,诊断MM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1)联合检测EZH2、GLUT-1,对MM诊断的灵敏度为93%,特异度为86%,与单个抗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EZH2与GLUT-1,可作为胸腔积液内MM与RMH敏感性较强的鉴别诊断指标;结合细胞DNA-ICM技术能进一步提高二者鉴别诊断的灵敏度。
-
-
戴素娟;
李俊韬;
郭广秀;
谢训禄
-
-
摘要:
目的:探析联合策略{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US-FNAB)+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V-Raf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BRAF(VE1)]}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赣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择期行切除手术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均采用超声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进行联合策略[US-FNAB+CyclinD1+BRAF(VE1)]检测。统计US-FNAB检查、ICC技术[BRAF(VE1)和CyclinD1蛋白检测]及联合策略技术阴阳性检出情况,并以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恶性结节患者63例,良性结节患者137例。三种诊断策略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种诊断策略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策略的敏感度(85.71%)、阴性预测值(93.48%)、准确率(91.50%)明显最高。结论:联合策略[US-FNAB+CyclinD1+BRAF(VE1)]应用于甲状腺结节性质诊断中价值较高,可以提高单一诊断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准确率,降低漏诊、误诊风险。
-
-
王娟;
宋坤;
张巧全;
朱海青
-
-
摘要:
目的探讨CSF细胞学及免疫细胞化学对系统性淋巴瘤软脑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系统性淋巴瘤转移至软脑膜的病例,分析其CSF细胞学及免疫细胞化学特点。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4~74岁,平均年龄45岁。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及恶心呕吐。此外,1例伴有发热,1例伴有脑神经损害,表现为眼肌麻痹。患者MRI扫描显示脑实质内均未发现异常信号,仅2例有脑膜强化。常规CSF细胞学显示5例CSF中均含有大量异型淋巴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显示4例CSF中CD20和/或CD79α阳性的异型细胞比例显著增加,这4例患者之前有脑外B细胞淋巴瘤病史;1例CSF中CD3阳性异型细胞为主。此患者随后发现了乳腺肿瘤,最终诊断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5例CSF中异型细胞均与原发部位肿瘤细胞免疫表型一致,因此系统性淋巴瘤转移至软脑膜诊断明确。结论CSF细胞学对系统性淋巴瘤的软脑膜转移诊断有重要意义,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少数无系统性淋巴瘤病史的患者需要积极检查寻找原发肿瘤的起源和部位。
-
-
游伟强;
王莉平;
吴小延;
叶才果;
方小龙;
林立鹏
-
-
摘要:
目的探讨p16免疫细胞化学、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基因分型单独和联合检测在宫颈细胞学不能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分流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22年1月,585例液基薄层细胞学(TCT)诊断为ASC-US患者的宫颈细胞学标本,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行p16蛋白检测,生物芯片法行HPV DNA基因分型检测,患者于8周内行阴道镜下病理活检术。以组织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探讨p16免疫细胞化学和HPV DNA基因分型单独和联合检测方法在同一级别宫颈病变中阳性率的差异,对比同一检测方法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中阳性率的差异,比较p16免疫细胞化学、HPV DNA基因分型单独和联合检测对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以上病变诊断效能的差异,综合评定一种最优的ASC-US分流方法。结果①(p16+HPV DNA)联合检测在同一级别宫颈病变中阳性率高于p16免疫细胞化学、HPV DNA基因分型检测。②p16免疫细胞化学、HPV DNA基因分型、(p16+HPV DNA)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递增。③(p16+HPV DNA)联合检测的综合诊断效能最佳,其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9.07%、62.55%、69.23%、0.62。结论p16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法与HPV DNA基因分型单独和联合检测均有助于ASC-US分流,但是,(p16+HPV DNA)联合检测具有更优的灵敏度和约登指数,同时保持了较高的特异度和符合率,可有效进行ASC-US分流。
-
-
梁储财;
邵少慰
-
-
摘要:
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3例浆膜腔积液性淋巴瘤,采用细胞蜡块切片行HE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部分病例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重排检测及流式细胞学检查等分子遗传学检测,分析其细胞学诊断和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13例浆膜腔积液性淋巴瘤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符合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细胞学特征,包括1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和1例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 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细胞学HE染色镜下见肿瘤细胞成分单一,为弥漫性不成熟淋巴样细胞,细胞黏附性差,易见核分裂象、核碎裂及凋亡小体。13例中10例行分子检测,有7例采用细胞蜡块行分子检测,其中2例染色体核型检测见3、7、17号染色体扩增,p16基因缺失,4例染色体核型检测阴性,1例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阳性;3例行外周血流式细胞学检查,其中1例符合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提示有异常B淋巴细胞。13例细胞学诊断与活检组织学诊断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分子遗传学检测,有助于提高浆膜腔积液性淋巴瘤的检出率,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
-
朱琳;
马青松;
陈冰;
胡爱侠
-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细针穿刺细胞学中液基薄层细胞学(thinprep liquid based cytology test,TCT)及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诊断前列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21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细针穿刺物,TCT及传统涂片(conventional smear,CS)制片,其中153例有术后对照,回顾性比较不同制片方法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前列腺癌确诊率,分析漏诊及误诊原因,并结合ICC及前列腺癌分级,寻求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结果:TCT灵敏度及特异度高于CS,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减少,尤其是Gleason评分≤7分时明显。TCT联合ICC后,灵敏度及前列腺癌确诊率更高。结论:TCT和CS均能鉴别前列腺病变的良恶性,但TCT对于Gleason评分≤7分的前列腺癌患者有更高诊断价值,ICC辅助诊断后,其价值更高,是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
-
-
冷继红;
吕明;
孙岩;
郝彦勇
- 《第13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通过浆膜腔积液常规离心制作的涂片,诊断小细胞肺癌,由于癌细胞小,混杂于炎细胞及增生间皮细胞中容易误诊,因此充分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可以进行浆膜腔积液标本的小细胞癌诊断.方法:浆膜腔积液标本,细胞学涂片见到癌细胞,倾向小细胞癌的病例20例,进行免疫细胞化学CD56、TTF-1、Syn、Ki-67、CD45、CR的染色.结果:CD56表达率为95%(19/20),TTF-1表达率为90%(18/20),Syn表达率为95%(19/20),Ki-67 20例,其中阳性率>70%16例.结论:浆膜腔积液免疫细胞化学对诊断小细胞肺癌有重要价值、联合多项免疫标记可极大提高小细胞肺癌的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
张桂杰;
关晓帆
- 《吉林省第八届临床细胞学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薄层细胞涂片法(TP)免疫细胞化学对浆膜腔积液中细胞学诊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对73例浆膜腔积液进行常规HE染色,采用TP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癌胚抗原(CEA)、上皮抗原(EA)、间皮细胞(MC)、钙结合蛋白(CaL)、角蛋白(CK)、CD56、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D68等的检测.rn 结果:42例腺癌中90.5%CEA表达呈阳性,95.2%EA表达阳性,4.8%MC表达阳性,4.8%CAL表达阳性.5例鳞癌中100%CK呈阳性.CEA表达阴性.2例淋巴癌中100%LCA表达阳性,CD68表达阴性,1例小细胞癌100%CD56阳性.在23例反应性间皮细胞中,反应性间皮细胞(0/23)CEA和EA全部呈阴性表达.91.3%MC表达阳性,87.0%CAL表达阳性,CEA和EA在腺癌细胞特异性为100%.MC和CAL在良性反应性间皮细胞中特异性为95.2%.rn 结论:通过T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选择性地联合使用数种抗体可心对浆膜腔积液中恶性肿瘤细胞与反应性间皮细胞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
-
Xu Chun-Sheng;
徐春生;
Bao Hui-Jun;
包慧君;
Yang Pin;
杨平;
Bian Xun-Guang;
卞勋光;
Chen Qiu-Sheng;
陈秋生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反应研究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在中华鳖肾脏中的分布及特点,并与双峰驼进行比较.结果首次显示,ACE2在爬行类肾脏中有分布,进一步证明特异性ACE2阳性反应见于中华鳖肾脏近端小管、足细胞、血管球基底膜和小叶内静脉内皮,而中间段、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弱阳性.ACE2在中华鳖肾单位不同部位的分布表明,其主要在肾小球和近端小管调节原尿的滤过及重吸收.与之相比,双峰驼肾脏ACE2在皮质部的分布比髓质部广泛,皮质部肾小球系膜细胞、近曲小管和集合小管为阳性,而远曲小管弱阳性.近直小管为阳性,远直小管弱阳性.髓质部集合小管、乳头管上皮为阳性,而细段和直小血管为阴性.这些结果表明ACE2在哺乳动物双峰驼肾脏中的分布比中华鳖更广泛.ACE2通过调节肾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影响肾脏的血流量,进而调节水盐代谢,而广泛分布的ACE2可能与双峰驼具有强大的尿液浓缩能力有关.
-
-
-
雷博;
张王刚
-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目的:从cDNA文库中选取核糖体蛋白RPL34、钙结合蛋白S100A4、热休克蛋白HSP60为研究对象,并以已经证实的耐药基因MDR1、BCRP为对照,应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在临床病例中进行检测,以分离和确认新的白血病耐药相关基因.在此基础上对HSP60蛋白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研究,以期为发现白血病MDR发生的新机制和逆转耐药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和靶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