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腐败菌
优势腐败菌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水产、渔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3514篇;相关期刊31种,包括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现代食品科技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六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2015水产食品安全与加工技术交流会、辽宁省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会年会等;优势腐败菌的相关文献由364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全友、杨宪时、许钟等。
优势腐败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3514篇
占比:99.89%
总计:83604篇
优势腐败菌
-研究学者
- 郭全友
- 杨宪时
- 许钟
- 谢晶
- 姜朝军
- 李保国
- 李学英
- 胡亚芹
- 蓝蔚青
- 于淑池
- 俞健
- 刘永乐
- 励建荣
- 朱彦祺
- 李婷婷
- 杨兵
- 杨水兵
- 梁宇晴
- 王发祥
- 陈全胜
- 于迪
- 何木
- 余海霞
- 刘孝刚
- 刘畅
- 卢士玲
- 向迎春
- 吴静
- 周会
- 周涛
- 周玲玲
- 娄永江
- 孙丹丹
- 宋居易
- 张彩丽
- 张敏
- 张杰
- 张欣
- 张琛杰
- 张皓淳
- 张艳丽
- 徐晓云
- 戴志远
- 曲祖乙
- 李冰
- 李向红
- 李开雄
- 李慧
- 李烨
- 江杨阳
-
-
冯豪杰;
蓝蔚青;
臧一宇;
唐书文;
刘大勇;
徐逍;
周大鹏;
谢晶
-
-
摘要:
为分析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优势腐败菌的不同接种方式对其冷藏期间品质变化影响及致腐能力。将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分别以单一和联合法接种到无菌整鱼上,依次分为荧光假单胞菌接种(P.fluorescens inoculation,PI)组、腐败希瓦氏菌接种(S.putrefaciens inoculation,SI)组、联合接种(combined P.fluorescens and S.putrefaciens inoculation,PI+SI)组,以无菌水浸渍的样品为对照组(CK),随后将各组样品置于4°C贮藏,期间每隔2 d进行微生物(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希瓦氏菌数)、理化(pH值、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含量、K值、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活力)、蛋白质(总巯基含量、肌原纤维碎片化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内源荧光强度(intrinsic fluorescence intensity,IFI)等指标测定,结合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综合分析其品质变化,并通过腐败代谢产物产量因子分析两种优势腐败菌的致腐能力强弱。结果表明,接菌后样品的微生物生长、TVB-N含量与K值的上升速度快于对照组。两种腐败菌接种后,使样品的蛋白质氧化过程加速,促进其肌原纤维的断裂,导致鱼肉蛋白质三级结构发生变化,样品中的水分含量明显下降。其中,联合接种组样品的品质劣变速率快于单一接种组。由产量因子分析结果得出,联合接种组的致腐能力最强,其次是S.putrefaciens,P.fluorescens致腐能力最弱。
-
-
孟凌云;
戴泽川;
李娇;
毛相朝
-
-
摘要:
以4°C贮藏小龙虾货架期终点筛选武汉孝感小龙虾中优势腐败菌,同时结合高通量测序方法,进一步确定小龙虾中优势腐败菌,并对小龙虾贮藏过程中菌相变化、微生物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培养法从腐败小龙虾中共筛选出10株腐败菌,包括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等;在属水平上,高通量测序法最终确定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及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是小龙虾腐败末期相对丰度最大的2种优势腐败菌;同时,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小龙虾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不断下降,这与腐败末期优势腐败菌的大量增长及生长繁殖过程中抑制其他种类微生物有关。
-
-
郭志明;
郭闯;
王明明;
宋烨;
陈全胜;
邹小波
-
-
摘要:
采集不同侵染阶段的苹果表层组织的拉曼光谱图像,对比标准品的拉曼光谱对拉曼峰进行解析,分别构建多糖、纤维素和果胶等主要成分分布的伪彩色图像,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合线性判别算法建立5种优势腐败菌侵染苹果组织不同阶段的判别模型。研究发现,苹果细胞在1645 cm^(-1)和2946 cm^(-1)等拉曼位移处具有特征响应峰;多糖、纤维素和果胶在苹果细胞壁及细胞间隙中分布不均匀,且随着腐败菌侵染程度的加剧,其特征拉曼光谱峰强度呈下降趋势;PCA结果表明腐败菌侵染不同阶段的拉曼光谱具有聚类趋势,判别模型的校正集和预测集识别精度均达95%以上。结果表明,拉曼化学成像可以有效表征苹果腐败菌的侵染过程。
-
-
宋居易;
陈惠;
张欣;
刘畅
-
-
摘要:
为有效抑制采后蚕豆鲜荚上的微生物,优化复合生物保鲜剂配方,从而延长蚕豆鲜荚的货架期,利用牛津杯法选择生物抑菌成分,通过单因素试验,以菌落总数和感官评价分值为指标确定复配保鲜剂的成分用量,采用响应面法中的中心组合设计,确定复合保鲜工艺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根据抑菌效果综合考虑,选择丁香精油、元麦β-葡聚糖作为生物抑菌成分,以质量体积比计,最佳配方为0.48%丁香精油、0.80%元麦β-葡聚糖、0.12%植酸和1.20%甘油,这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符合,在此条件下保鲜蚕豆鲜荚,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蚕豆鲜荚上菌落的生长,10°C冷藏可使其货架期延长至20d。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蚕豆鲜荚的生物保鲜技术可行,能够延长其货架期。
-
-
宋居易;
张欣;
刘畅;
陈惠
-
-
摘要:
为研究蚕豆鲜荚冷藏过程中的优势腐败菌种类及其致腐能力,对10°C下贮藏的蚕豆鲜荚进行腐败菌的分离筛选,通过形态学鉴定及16S rDNA和ITS序列分析,对蚕豆鲜荚的腐败菌进行鉴定;以菌落总数和蚕豆鲜荚感官评分为评价标准,分析优势腐败菌的致腐能力。结果表明:蚕豆鲜荚在10°C下贮藏10 d时的腐败菌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水生拉恩菌(Rahnella aquatilis)、高山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枝胞属菌Cladosporium xanthochromaticum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致腐能力由高至低依次为Pseudomonas koreensis>Pantoea agglomerans>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Rahnella aquatilis>Bacillus altitudinis>Cladosporium xanthochromaticum>Beauveria bassiana。综合比较,最终确定Pseudomonas koreensis和Pantoea agglomerans为10°C贮藏下蚕豆鲜荚的优势腐败菌。以上研究将为蚕豆鲜荚生物保鲜技术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
杨溢;
王欣
-
-
摘要:
在对菲律宾蛤仔活体冷藏过程中的腐败菌进行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对各菌株的生长特性及致腐能力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了优势腐败菌。冷藏菲律宾蛤仔共分离得到7株腐败菌。其中,不动杆菌属的生长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而腐败希瓦氏菌在25°C下生长相对较好;除腐败希瓦氏菌外,其余6株菌在中性及添加1%NaCl的环境中生长良好;添加贝汁有助于缩短菌的生长延滞期,促进其生长繁殖。腐败希瓦氏菌、吲哚氧基假单胞菌、可萨假单胞菌的腐败因子显著较高,是冷藏菲律宾蛤仔的优势腐败菌。本研究可为有针对性地控制鲜活菲律宾蛤仔冷藏过程的品质劣变提供一定参考。
-
-
刘洋帆;
王迪;
李春生;
相欢;
陈胜军;
杨贤庆;
李来好;
邓建朝
-
-
摘要:
为探究鲣鱼中优势腐败产胺菌的种类,从冷藏的鲣鱼中筛选出3种优势腐败产胺菌,通过16S rDNA分子鉴定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将鉴定出的优势腐败产胺菌接种至无菌鱼肉中4°C条件下贮藏,通过测定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变化,以腐败代谢产物产量因子(YTVB-N/CFU)分析3种优势腐败产胺菌对鲣鱼的致腐能力,并通过样品中生物胺的含量比较3种优势腐败产胺菌的产胺能力。结果表明:在贮藏8 d后接种荧光假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组的菌落总数分别达到8.36、8.27和8.13 lg CFU/g,TVB-N值分别为28.21、30.30和31.29 mg/100 g,3种优势腐败产胺菌对鲣鱼的致腐能力大小为嗜水气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荧光假单胞菌。接种荧光假单胞菌组、弗式柠檬酸杆菌组和嗜水气单胞菌组的组胺含量分别为196.23、83.43和261.22 mg/kg,3组样品中总生物胺含量为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综合比较得出,嗜水气单胞菌对4°C冷藏鲣鱼致腐产胺能力最强,本研究增加对冷藏鲣鱼中优势腐败产胺菌种类的了解并提供了部分理论基础。
-
-
丛筠格;
梁杉;
张敏
-
-
摘要:
为分离鉴定充氮包装德州扒鸡低温贮藏条件下的优势腐败菌,并选择出抑菌效果好的天然抑菌剂,将高通量测序与传统培养技术相结合,对充氮包装德州扒鸡贮藏过程中优势腐败菌进行鉴定,同时有针对性的选择四种天然抑菌剂,通过测定OD、最小抑菌浓度(MIC),研究其对德州扒鸡腐败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德州扒鸡优势腐败菌主要为广布肉杆菌(Carnobacterium divergens)、水域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undae)、血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anguinis)、变形斑沙雷氏菌(Serratia proteamaculans)、隆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ndensis)、溶酪大球菌(Macrococcus caseolyticus)、绿色气球菌(Aerococcus viridans)。乳酸链球菌素(Nisin)和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对各受试菌的抑菌能力最强,MIC约为3.91~16000μg/mL。本研究为后续Nisin和ε-PL复配在德州扒鸡防腐保鲜上的应用并延长其货架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
-
王影;
王蕊;
何鸿举;
马汉军
-
-
摘要:
作为餐桌上常见食材,鸡肉质地鲜美且富含必需氨基酸,脂肪、胆固醇含量低,日渐成为重要的消费食品之一。冰鲜鸡肉极易受到微生物污染而发生腐败,影响货架期,危害人体健康。本文主要介绍冰鲜鸡肉中优势腐败菌的传统分析检测方法、分子印迹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研究进展,为冰鲜鸡肉的食品安全和贮藏保鲜提供参考。
-
-
于淑池;
杨毅;
冯紫蓝;
梁宇晴;
徐小雄;
裴志胜;
杨波
-
-
摘要:
为研究卵形鲳鲹冷藏末期的优势腐败菌及其致腐能力,采用传统选择性培养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卵形鲳鲹4 °C贮藏期间腐败菌分别进行分离纯化、菌相分析及菌属确定,并以腐败物质的产量因子YTVB-N/CFU为评价标准,定量分析了贮藏末期优势菌的致腐能力.结果得出,卵形鲳鲹4 °C贮藏过程中共分离纯化出16株细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0株,革兰氏阳性菌6株,其分属6个菌属.贮藏初期(0 d)时菌相丰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等均有出现;中期(3 d)菌群种类有所减少,以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所占比例较高,后期(6 d)种类进一步减少,只有3株菌占较高,分别是2号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48%)、5号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26.6%)与16号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 19.4%);致腐能力由高至低依次为腐败希瓦氏菌>奥奈达希瓦氏菌>霍氏肠杆菌,其中腐败希瓦式菌致腐能力显著强于另两株菌;综合贮藏末期所占比例及致腐能力结果,最终确定腐败希瓦氏菌为4 °C贮藏下卵形鲳鲹的优势腐败菌.
-
-
ZHU Yanqi;
朱彦祺;
GUO Quanyou;
郭全友;
JIANG Chaojun;
姜朝军;
LI BaoGuo;
李保国
- 《第五届中国大黄鱼产业发展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探究新鲜大黄鱼在不同温度下,其优势腐败菌对碳源的利用及动力学的差异性.设定在5°C、25°C二种温度条件下,通过感官及理化指标确定其货架期终点,使用MIDI气相色谱对分离的腐败菌进行鉴定,通过菌相变化确定优势腐败菌,使用16sRNA分子鉴定定种.利用Biolog系统测定其碳源利用的差异性,通过Gompertz方程对其碳源利用曲线进行拟合,求解其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新鲜大黄鱼在5°C、25°C时的货架期分别为9.0±1.0、1.0±0.11天;分离的优势腐败菌分别为腐败希瓦氏菌和河流弧菌;5°C时腐败菌总体碳源利用率低于25°C;5°C时腐败希瓦氏菌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大于河流弧菌;25°C时小于河流弧菌.在5°C条件下,腐败希瓦氏菌主要利用的碳源为单糖、多糖、羧酸、酯类;河流弧菌利用的碳源为单醣、多糖、氨基酸和羧酸;在25°C条件下,腐败希瓦氏菌和河流弧菌主要利用的碳源为单醣、多糖、氨基酸和羧酸.结论:温度影响腐败菌的碳源的利用率,不同腐败菌的碳源利用存在差异性,通过调节温度、改变底物碳源等环境因子可以达到抑菌目的,从而延长新鲜大黄鱼的货架期.
-
-
YANG Bing;
杨兵;
LI Tingting;
李婷婷;
LI Jianrong;
励建荣
- 《2016年水产品质量安全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水产品腐败变质主要是由细菌引起,其中优势腐败菌起主要作用L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QS)系统作为细菌的重要生理调控系统可以调控食品的腐败变质.文章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确定大菱鲆的优势腐败菌,通过根癌农杆菌A136检测优势腐败菌的AHLs活性并通过16S rRNA和生理生化试验鉴定属种.结果显示,大菱鲆优势腐败菌菌株PF为荧光假单胞菌,能够诱导根癌农杆菌A136水解X-gal产生蓝色;通过添加外源AHLs标准品能够促进菌株PF生物被膜的形成;大菱鲆4°C贮藏期间,肌肉中的AHLs活性与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呈正相关性.文章证实大菱鲆优势腐败菌是荧光假单胞菌并存在QS系统,且参与调控大菱鲆的腐败变质.
-
-
Bing Yang;
杨兵;
Ting-ting Li;
李婷婷;
Jian-rong Li;
励建荣
- 《2015水产食品安全与加工技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水产品腐败变质主要由细菌引起,其中优势腐败菌起主要作用.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QS)系统作为细菌的重要生理调控系统可以调控腐败菌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本文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确定大菱鲆的优势腐败菌,通过根癌农杆菌A136检测优势腐败菌的AHLs活性并通过16S rRNA和生理生化试验鉴定属种.结果显示,大菱鲆优势腐败菌菌株PF为荧光假单胞菌,能够诱导根癌农杆菌A136水解X-gal产生蓝色;通过添加外源AHLs标准品能够促进菌株PF生物被膜的形成;大菱鲆4°C贮藏期间,肌肉中的AHLs活性与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呈正相关性.文章证实大菱鲆优势腐败菌是荧光假单胞菌并存在QS系统,且参与调控大菱鲆的腐败变质.
-
-
于迪;
曲祖乙;
刘孝刚;
王振;
张皓淳;
董筱萍;
李慧;
李冰
- 《辽宁省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罐中参与动物尸体腐败的优势菌种,为研发加速动物尸体腐败的微生物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收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罐中动物尸体腐败液,按照10倍递增稀释方法,在参与动物尸体腐败的微生物菌群中成功筛选出一株优势菌种,采用传统分离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优势菌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优势腐败菌种为芽孢杆菌属的枯草芽孢杆菌,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Bacillus subtilis strain22(FJ435215.1)的同源性为99.53%.
-
-
TANG Shan-hu;
唐善虎;
CEN Lu-jia;
岑璐伽;
HAO Xiao-qian;
郝小倩;
LI Xue;
李雪
- 《第六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研究了托盘保鲜膜包装的冷却牦牛肉在4°C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直接从样品中提取细菌总的DNA,采用降落PCR扩增16S rDNA的V3可变区序列,再通过DGGE得到动态变化的指纹图谱,并对主要条带进行测序分析.本研究检测到的优势腐败菌是Pseudomonas sp.(假单胞菌)、Lactococcus sp.(乳球菌)、Acinetobacter sp.(不动杆菌)、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热死环丝菌),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um(肠杆菌科菌),此外还检测到Uncultured Citrobacter sp.(非培养的柠檬酸杆菌)和Staphylococcus sp.(葡萄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