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校通”工程
“校校通”工程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1年内共计43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42459篇;相关期刊175种,包括山西教育:高中文科版、教育情报参考、教育信息技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首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论坛等;“校校通”工程的相关文献由393位作者贡献,包括余胜泉、李朝军、洪明军等。
“校校通”工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2459篇
占比:99.82%
总计:242894篇
“校校通”工程
-研究学者
- 余胜泉
- 李朝军
- 洪明军
- 顾新利
- 何克抗
- 南珲斌
- 姜艳芳
- 康德山
- 张庚金
- 朱德斌
- 李天顺
- 李立基
- 李节
- 林东富
- 林明志
- 沈蔚
- 王昌东
- 王铁军
- 王陆
- 申屠祖斌
- 缪晓志
- 蔡儒冠
- 赵金星
- 赵飞
- 迟宝山
- 邵自泉
- 郑永辉
- 陈航波
- 马志刚
- 龙丽嫦
- D-Link公司
- little-bone
- 丁兴富
- 丁维东
- 于素云
- 仇勇平
- 仲建国
- 任英杰
- 何宗焕!本刊记者
- 何心
- 何烽
- 何英
- 余书海
- 余荣伟
- 侯俊晖
- 倪力
- 冯涛
- 冯秀琪
- 刘义
- 刘传河
-
-
何心
-
-
摘要:
中国的教育信息化与改革开放同步,经过40余年的发展,历经了萌芽期、建设期、应用期再到现在的"2.0"新时期,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之初的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自此,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工作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承担起弥合教育发展鸿沟,实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鸡西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分不开的。
-
-
詹亚玲1
-
-
摘要:
一、教师缺少,器材老化面对低年级每周4节、中髙年级每周3节的课时计划,一所中等规模的学校(18个班)一周的体育课有60节,这说明专业教师至少需要3人,或者专业体育教师至少1人及兼职5人。而事实上,一般学校兼职的教师可能多达8 ~ 10人,尽管主管部门对兼职教师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培训,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2006年省教育厅实施“校校通”工程,为学校配备了许多体育器材。现如今,九年过去了,这些体育器材不少学校仍然在使用,而更新换代的体育器材是少之又少。
-
-
孙莉
-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再次强调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
马启龙
-
-
摘要:
研究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对于突破信息化教学设备闲置的困境,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基本要求,笔者从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评价推动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学校的中小学校长在信息化领导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应当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
-
-
邓茂香
-
-
摘要: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尤其是一部分农村学校这方面亟待加强.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采取的基本方法是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基层学校、面向全体教师、面向所有学生.基本途径是"四抓":抓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抓信息化教育环境,抓师资培训,抓实践应用研究.具体目标是促使"三个"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把信息教师与课程整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奠基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
-
谢富强
-
-
摘要:
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文化"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为适应社会对计算机教育的要求,我国在1982年提出在中小学开设以"计算机程序设计"为核心的计算机类课程,并在中小学配备计算机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2000年10月,教育部提出"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
-
-
-
-
-
-
-
杜兴义
- 《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论坛》
| 2002年
-
摘要:
随着校校通建设这一战略目标的出台以及校校通工程不断的深入人心,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近一段时间,就围绕"实现教育信息化"和"实施校校通工程"展开的城域教育网建设,成为继几年前校园网热潮之后的又一次高潮,并将在全国有轰轰烈烈的展开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