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临床医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6438篇;相关期刊568种,包括文教资料、高教论坛、教育教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教育部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分委会第二次会议暨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教育发展研究规划科研成果交流会等;专业认同的相关文献由202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静、李丹、李丽等。
专业认同
-研究学者
- 张静
- 李丹
- 李丽
- 王燕妮
- 李杰
- 余杨
- 刘佳
- 夏欧东
- 孙乐栋
- 张帆
- 张斌
- 李敏
- 李海波
- 李爱珍
- 李萍
- 杨冬梅
- 汪丽
- 王剑雄
- 王叶飞
- 王玲
- 秦奕
- 翟艳
- 胡小爱
- 赵慧勇
- 邢玉凤
- 邱致燕
- 马杰
- 严万森
- 伍惠娟
- 何欢
- 信忠义
- 刘印
- 刘玮
- 刘瑶
- 刘美廷
- 刘霞
- 刘青
- 吴俊华
- 吴春花
- 周芸
- 周颖
- 孙瑞阳
- 宋志斌
- 庞书勤
- 康武
- 张婷婷
- 张献英
- 张瑛
- 张盼
- 张锋
-
-
糜博雅;
唐勇;
胡丽茎;
刘笑笑;
万丽红
-
-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对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及专业态度的影响,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在疫情前后使用护理专业认同问卷、疫情后使用护理专业态度问卷对2018级(二年级)和2019级(一年级)101名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 疫情前学生护理专业认同问卷均分为(3.47±0.48)分,疫情后提高到(3.62±0.49)分,差异有显著性;与疫情前比较,疫情后二年级学生专业认同度提升显著,一年级学生提升不显著。疫情对94.1%的护理本科生的专业态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二年级学生的专业态度好于一年级学生。疫情后护理本科生的专业认同与专业态度呈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对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及态度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疫情后高年级学生专业认同度提升明显,专业态度较好的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度较高,更有意愿将来从事护理工作。
-
-
尹晨祖;
吴秀清;
梁芳美
-
-
摘要:
文章通过外显问卷调查法和内隐实验法(SC-IAT)研究195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结果显示:(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偏低;(2)外显认同和内隐认同的相关性较低,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结构;(3)专科生在外显认同及专业认知、专业行为、专业能力上显著性高于本科生,而在内隐认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大一学生在外显专业认同及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上存在显著性且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大二和大三学生的内隐认同呈积极、正向的,而大一学生的内隐认同呈消极、负向的。研究还探讨了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和学生今后不从事学前教育相关工作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学生专业认同的建议。
-
-
孙景贤;
王爱红;
刘月仙;
徐清情
-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建构体验,为针对性地制订促进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发展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 Library、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图书馆、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EBSCO、PsycINFO、CINAHL Complete及OpenGrey,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起至2021年2月,收集关于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建构体验的质性研究,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提炼出32个研究结果,归纳形成6个新类别,合成2个整合结果。①学生专业认同的建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多元互动过程,护理专业教师或临床导师的榜样角色、临床实践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对学生专业认同发展起着正向或负向的作用。②为适应护理学习环境,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充分利用来自社会、同伴或教师等的支持网络,发展自身专业知识、能力和思维;学生的个人发展、专业发展和专业承诺的获得也促进了其专业认同的发展。结论护理教育者及管理者应重视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建构过程,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构建多元支持网络,促进学生专业认同发展。
-
-
姜超;
夏源;
邱琪;
步达;
唐大龙;
董菊;
李国春
-
-
摘要:
目的:了解医教协同背景下江苏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及满意度情况,为后续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533名江苏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差异性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医教协同培养模式的平均满意度为(3.46±0.70);其中90.7%的人认可该培养模式,61.3%的人愿意参与该计划;医教协同培养模式的认同度、所属医院与经济补贴是影响满意度的因素(P<0.05)。结论:江苏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医教协同培养模式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课程设置、上课时间安排、科室轮转安排、经济补贴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
陈全银
-
-
摘要:
为深入探讨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社会支持及学业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剖析社会支持在专业认同对学业倦怠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采用专业认同感、社会支持感及大学生学业倦怠量表,对455名特殊教育专业高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专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3.76±0.67)及社会支持(37.42±7.37)水平良好,学业倦怠(2.73±0.46)处于中低水平;专业认同感和社会支持正相关(γ=0.377,P<0.01),专业认同感与学业倦怠负相关(γ=-0.468,P<0.01),社会支持和学业倦怠负相关(γ=-0.305,P<0.01);社会支持在高专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学业倦怠之间起调节作用(β=-0.153,P<0.001)。
-
-
方芳
-
-
摘要:
通过对400名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呈中等程度,四个维度得分为专业行为>专业适切>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在年级、学位类型、录取方式和工作经历方面,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差异显著,前景因素是影响专业认同的首要因素。为了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学生要慎重选择研究生专业,提高学习能力;高校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社会各界要增强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可度,缓解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
-
-
周纯
-
-
摘要:
专业认同对一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全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都面临着志愿报考率低、培养的专业人才流失率高以及专业就业对口率低等共性问题,甚至部分学校已经暂停社会工作专业的招生。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在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了解当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发展现状,确定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结构框架,探索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寻找提高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的有效路径,该文选择A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无结构式访谈与文献分析两种研究方法,揭示出当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总体水平不高的状况,以及个体的内部与外部因素对专业认同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并提出三种行之有效的提升认同度的措施。
-
-
-
李淼
-
-
摘要:
基于“以赛促学”视角,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针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出明确课程教学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以序列项目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项目过程和结果评价的体系构建,以期解决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不完善、职业精神教育不重视、实践效果不佳等问题。围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提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的训练,以期更好地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角色转换,为养老服务者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教学思路,培养应用型为老服务人才。
-
-
程火波
-
-
摘要:
高职院校培育的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在客观上要求高职学生对自身专业有着准确的定位、认知以及较高的认同度。提升专业认同,不仅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加强高职学生的专业就业能力和信心。这对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还面临着院校、学生以及社会多层面的困境。为了有效突破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困境,促进高职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高职院校需要优化专业引导工作,完善专业培育工作,重视就业指导教育;高职学生需要科学认知报考专业,合理规划学习生活,养成积极专业心态;社会需要提升专业认知程度,提供平等就业机会,提高部分专业从业人员的待遇。
-
-
徐宏玲;
付晓蓉
- 《2017年中国高等财经教育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对比工商管理双语实验班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的提高幅度,在除英语授课以外的其他同等因素的环境下,工商管理专业认同水平四年时间提高幅度非常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工商管理人才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框架、课程设置理念和教学范式三个视角,调查分析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体系存在的如目标表述模糊和内容雷同问题、课程体系僵硬问题、教学范式不匹配问题等.本文认为,要培养符合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密切关注新时代学生习得方式特点的变化规律,以能力结构科学化为突破口,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规律,对培养目标体系、课程设置体系、教学范式体系等多维度进行改革与创新.
-
-
丁刚
- 《2016天津科技大学教学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大学生专业认同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大学生的学业、就业、事业及生活均具有积极意义.选择高校教学实践的视角,以112篇普通文献和19篇重点文献为样本,梳理了经由教学实践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动议及具体做法:包括教师教学、课程优化、招生就业三大类实践策略.其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程设计、夯实入学教育、强化就业指导等是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典型策略.
-
-
李海芬;
王敬
- 《教育部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分委会第二次会议暨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主要包括对专业的认识与了解、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在专业学习上所付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大学生专业认同会直接影响其专业学习、专业能力及未来职业的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在读的1200名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中等偏下,且主要停留在认知层面;理工科学生的女生专业认同度显著低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志愿选择对专业认同具有显著影响.
-
-
孙会明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学科学术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社会管理体制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转变的社会转型期应运而生,随着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日益显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于1998年设立、1999年开始招生,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直接关乎专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质量乃至社会的稳定.本文拟通过对该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促进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专业发展服务公共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提高学生对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的认同度,就必须解决专业认识度低、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就业前景堪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与实施。“2+1+1”模式即先在大学校园修读2年的专业课程提高专业认识和认同,大三1年到相关的教育管理岗位进行实习提升实践能力,大四1年继续在学校学习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撰写毕业论文、升华专业水平.明确专业相关介绍,引领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领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引领学生“实践”自己的专业;推行导师帮扶制度,引领学生“提升”自己的专业。 总之,认同程度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或者学生,应该系统的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学校加强培养,学生自身力求进步,才能实现使学生沿着“认知专业-认同专业-实践专业-提升专业”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的使学生对专业满意,使学校完成培养合格大学生毕业生的目标。随着专业的认同度的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必然得到提高,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也必将实现质的飞跃。
-
-
吴延鹏
- 《第七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中国制冷展是目前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制冷展览会.通过组织本科生参观中国制冷展,理论联系实际,使本科生巩固和强化了理论知识,激发了本科生对制冷课程学习和对专业的兴趣,使本科生进入学科发展的前沿,提高了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和综合能力,树立了发展制冷、造福社会的志向.
-
-
-
王连艳;
陆春桃;
何燕;
杨京楠;
何海燕
- 《2016年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学生全程跟踪孕产妇见习活动的设计及其对助产学生的专业态度与能力发展的影响. 方法:以2013级大专助产1-2班8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分段式见习,试验组采用全程跟踪式见习.在见习前一周和见习结束后一周,采用护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判性思维量表、支持性沟通量表对两组学生各测评一次. 结果:见习结束,两组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自我效能感、批判性思维能力、支持性沟通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 结论:全程跟踪孕产妇见习,能增加助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有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发展,落实了"工学结合"的职教理念.
-
-
范凌云;
薛莲洁
- 《甘肃省第五届护理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护理实习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以后类似研究提供相关资料,为少数民族护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引导性. 方法:采用少数民族护生职业规划问卷对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在院护理实习生120名(男女比例:2:8)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少数民族护生基本情况调查数据得分处于一般水平,生源地、在校期间是否为学生干部、父亲职业、母亲职业、选择职业的重要标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及认识必要性,共7项是影响少数民族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 结论:少数民族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处于一般水平,与对职业发展有无明确的规划、对职业发展有无具体的行动与付出、毕业后对自己的去向规划3个因素有关,从而说明,职业规划对少数民族护生就业有影响,有良好的清晰的职业规划,并坚持付出行动,有利于就业.
-
-
范凌云;
薛莲洁
- 《甘肃省第五届护理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护理实习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以后类似研究提供相关资料,为少数民族护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引导性. 方法:采用少数民族护生职业规划问卷对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在院护理实习生120名(男女比例:2:8)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少数民族护生基本情况调查数据得分处于一般水平,生源地、在校期间是否为学生干部、父亲职业、母亲职业、选择职业的重要标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及认识必要性,共7项是影响少数民族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 结论:少数民族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处于一般水平,与对职业发展有无明确的规划、对职业发展有无具体的行动与付出、毕业后对自己的去向规划3个因素有关,从而说明,职业规划对少数民族护生就业有影响,有良好的清晰的职业规划,并坚持付出行动,有利于就业.
-
-
范凌云;
薛莲洁
- 《甘肃省第五届护理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护理实习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以后类似研究提供相关资料,为少数民族护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引导性. 方法:采用少数民族护生职业规划问卷对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在院护理实习生120名(男女比例:2:8)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少数民族护生基本情况调查数据得分处于一般水平,生源地、在校期间是否为学生干部、父亲职业、母亲职业、选择职业的重要标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及认识必要性,共7项是影响少数民族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 结论:少数民族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处于一般水平,与对职业发展有无明确的规划、对职业发展有无具体的行动与付出、毕业后对自己的去向规划3个因素有关,从而说明,职业规划对少数民族护生就业有影响,有良好的清晰的职业规划,并坚持付出行动,有利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