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临床医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6438篇;相关期刊568种,包括文教资料、高教论坛、教育教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教育部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分委会第二次会议暨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教育发展研究规划科研成果交流会等;专业认同的相关文献由202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静、李丹、李丽等。

专业认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1 占比:14.36%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6438 占比:85.53%

总计:7527篇

专业认同—发文趋势图

专业认同

-研究学者

  • 张静
  • 李丹
  • 李丽
  • 王燕妮
  • 李杰
  • 余杨
  • 刘佳
  • 夏欧东
  • 孙乐栋
  • 张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糜博雅; 唐勇; 胡丽茎; 刘笑笑; 万丽红
    •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对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及专业态度的影响,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在疫情前后使用护理专业认同问卷、疫情后使用护理专业态度问卷对2018级(二年级)和2019级(一年级)101名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 疫情前学生护理专业认同问卷均分为(3.47±0.48)分,疫情后提高到(3.62±0.49)分,差异有显著性;与疫情前比较,疫情后二年级学生专业认同度提升显著,一年级学生提升不显著。疫情对94.1%的护理本科生的专业态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二年级学生的专业态度好于一年级学生。疫情后护理本科生的专业认同与专业态度呈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对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及态度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疫情后高年级学生专业认同度提升明显,专业态度较好的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度较高,更有意愿将来从事护理工作。
    • 尹晨祖; 吴秀清; 梁芳美
    • 摘要: 文章通过外显问卷调查法和内隐实验法(SC-IAT)研究195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结果显示:(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偏低;(2)外显认同和内隐认同的相关性较低,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结构;(3)专科生在外显认同及专业认知、专业行为、专业能力上显著性高于本科生,而在内隐认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大一学生在外显专业认同及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上存在显著性且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大二和大三学生的内隐认同呈积极、正向的,而大一学生的内隐认同呈消极、负向的。研究还探讨了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和学生今后不从事学前教育相关工作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学生专业认同的建议。
    • 孙景贤; 王爱红; 刘月仙; 徐清情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建构体验,为针对性地制订促进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发展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 Library、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图书馆、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EBSCO、PsycINFO、CINAHL Complete及OpenGrey,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起至2021年2月,收集关于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建构体验的质性研究,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提炼出32个研究结果,归纳形成6个新类别,合成2个整合结果。①学生专业认同的建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多元互动过程,护理专业教师或临床导师的榜样角色、临床实践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对学生专业认同发展起着正向或负向的作用。②为适应护理学习环境,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充分利用来自社会、同伴或教师等的支持网络,发展自身专业知识、能力和思维;学生的个人发展、专业发展和专业承诺的获得也促进了其专业认同的发展。结论护理教育者及管理者应重视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建构过程,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构建多元支持网络,促进学生专业认同发展。
    • 姜超; 夏源; 邱琪; 步达; 唐大龙; 董菊; 李国春
    • 摘要: 目的:了解医教协同背景下江苏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及满意度情况,为后续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533名江苏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差异性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医教协同培养模式的平均满意度为(3.46±0.70);其中90.7%的人认可该培养模式,61.3%的人愿意参与该计划;医教协同培养模式的认同度、所属医院与经济补贴是影响满意度的因素(P<0.05)。结论:江苏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医教协同培养模式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课程设置、上课时间安排、科室轮转安排、经济补贴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陈全银
    • 摘要: 为深入探讨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社会支持及学业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剖析社会支持在专业认同对学业倦怠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采用专业认同感、社会支持感及大学生学业倦怠量表,对455名特殊教育专业高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专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3.76±0.67)及社会支持(37.42±7.37)水平良好,学业倦怠(2.73±0.46)处于中低水平;专业认同感和社会支持正相关(γ=0.377,P<0.01),专业认同感与学业倦怠负相关(γ=-0.468,P<0.01),社会支持和学业倦怠负相关(γ=-0.305,P<0.01);社会支持在高专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学业倦怠之间起调节作用(β=-0.153,P<0.001)。
    • 方芳
    • 摘要: 通过对400名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呈中等程度,四个维度得分为专业行为>专业适切>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在年级、学位类型、录取方式和工作经历方面,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差异显著,前景因素是影响专业认同的首要因素。为了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学生要慎重选择研究生专业,提高学习能力;高校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社会各界要增强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可度,缓解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
    • 周纯
    • 摘要: 专业认同对一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全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都面临着志愿报考率低、培养的专业人才流失率高以及专业就业对口率低等共性问题,甚至部分学校已经暂停社会工作专业的招生。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在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了解当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发展现状,确定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结构框架,探索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寻找提高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的有效路径,该文选择A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无结构式访谈与文献分析两种研究方法,揭示出当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总体水平不高的状况,以及个体的内部与外部因素对专业认同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并提出三种行之有效的提升认同度的措施。
    • 吕慈仙; 周爱华; 申亚云
    • 摘要: 基于S省地方综合性大学319名在读公费师范生的网络问卷调查,建立并验证他们的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关系,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公费师范生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学业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性;公费师范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投入具有显著正向预测性;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公费师范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 李淼
    • 摘要: 基于“以赛促学”视角,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针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出明确课程教学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以序列项目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项目过程和结果评价的体系构建,以期解决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不完善、职业精神教育不重视、实践效果不佳等问题。围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提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的训练,以期更好地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角色转换,为养老服务者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教学思路,培养应用型为老服务人才。
    • 程火波
    • 摘要: 高职院校培育的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在客观上要求高职学生对自身专业有着准确的定位、认知以及较高的认同度。提升专业认同,不仅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加强高职学生的专业就业能力和信心。这对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还面临着院校、学生以及社会多层面的困境。为了有效突破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困境,促进高职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高职院校需要优化专业引导工作,完善专业培育工作,重视就业指导教育;高职学生需要科学认知报考专业,合理规划学习生活,养成积极专业心态;社会需要提升专业认知程度,提供平等就业机会,提高部分专业从业人员的待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