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一般工业技术>第七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
第七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

第七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12-08

主办单位:中国制冷学会

会议文集:第七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探索缩短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在校学生与产业工程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距离的工程专业课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本文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选修课"制冷与热泵装置设计"为例,阐述基于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ion)工程教育理念的强互动实战型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表明:采用以产品研发流程为主线探讨产品研发各阶段的关键技术问题,贯穿教学过程的实战产品研发全程仿真训练,以及在仿真训练中贯彻产品研发的质量管理思想的实战型教学方法,对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效果.
  • 摘要:传统工程学科的教学正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本科生培养方式的宽口径与课程设置的高度专业化之间的矛盾;社会上存在对大学教育的质疑,很多大学生没有能够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技能,导致他们就业后普遍被用人单位认为"眼高手低".本文作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兴趣的缺乏.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且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也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笔者采用了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实践.课题的提问需精心设计,满足课程知识点教学的要求,还必须适应课堂气氛。否则将会起到反作用。问题的难易程度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循序渐进。需要逐渐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默契,即教师提问,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必须适时把握节奏,否则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开始阶段容易被打击。另外,除PPT设计外,还可以寻找诸如新闻报道、影像资料等作为课题教学内容,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补充板书。互动式讨论中,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提问设置,设法将同学们都引入到讨论中。
  • 摘要:工程技术类课程是指可直接应用到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及运行管理等领域的专业课程知识,通过对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解析,找出该类课程在教学内容、性质和任务的不同特点,并对该类课程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笔者认为上好工程技术类课程的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应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创设情境,对于工程技术类课程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已不再是教师讲授的唯一内容,但它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材也是学习好本课程的关键因素之一;组织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活动。结合多年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总结出该类课程的讲述方法和经验,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凸现.本文针对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多种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天津商业大学低温与制冷专业的招生、设备投资现状,与其他地区进行了比较. 发现教育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基础教育投资和高等教育投资不协调;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不同阶层间受教育的权利不均等。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性的相关措施,即通过强化教育公平理念,创新高等教育制度,完善教育公平政策,加大高等教育投资力度,合理配置资源。教育公平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处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实现高等教育的绝对公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果通过政府、教育部门、高校以及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配合,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就可大力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
  • 摘要:将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专业按热动学科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达到零距离感受专业,近距离观察市场,在校学习更加自由,专业选择更加理性的目的.热动和建环两个专业在本科生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中,充分考虑了按热动学科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从而使热动和建环两个专业的师资和实验室设备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同时也使两个专业的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按热动学科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目前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还存在某些问题,对此笔者提出需要进一步明确热动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业务范围和毕业生基本规格及要求,需要进一步明确热动学科的课程设置并优化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热动学科实验室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热动学科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试制度,增加开卷考试以及对设计课题和研究课题的评价比重,继续尝试进行校企联合办学,进行定单式培养模式.
  • 摘要:论文结合制冷专业大学生培养特点,从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育、职业素养、就业四个方面进行全程化就业辅导做了探讨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想法和举措。班主任(由制冷专业的老师兼任)会对于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进行摸底,了解新生的基本情况及需求,为他们解析外地生源、京籍生源的就业政策、特点,及制冷行业的人才需求趋势、要求及特点,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专业辅导,包括专业认知教育、专业教育。目前很多企业招聘员工时,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为此,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来培养、锻炼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此外,班主任要引导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以确定毕业后的定位,即:出国、考研和就业。然后,分层次进行就业辅导。面对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强调“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因此,推动高校毕业生全程化就业辅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保证就业率,更重要的是还需提高就业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 摘要:通过对一次学生评教结果的分析,论述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高校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精心准备,给学生留下良好第一印象,利用好课堂时间,增加亲和力,课堂外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此外还对如何看待学生评教结果提出了建议,对于评教结果也要做理性分析,不能因为评教而迎合学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违背教学规律去取悦学生,对学生的错误听之任之而不采取批评教育等必要的管理手段,如果这样,就背离了学生评教的目的和初衷,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总之,教学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有知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还渗透着丰富的情感信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拉近师生距离,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必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摘要: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的根本任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变革教育体制、应对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概括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介绍了三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通才教育模式、专才教育模式、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归纳总结美、德、日西方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天津商业大学制冷系为例,在本科阶段提出了“商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并重、诚信做人与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具体培养学生对各种制冷设备、制冷原理与方法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学校还开设了相关实验内容。从掌握学科的基本实验方法、熟悉常规仪器设备使用的基础性实验,到运用综合知识的设计型实验,再到以课题研究形式的创新型实验,三位一体的教学实验模式,以及不问断的天商“制冷空调新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等创新活动,都体现着把专业技能、个人兴趣及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 摘要:针对工程热力学课程的特点,结合自己及教研室老师多年的教学认识和体会,讨论了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在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培养,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同时,结合本校的科研方向,提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构思,以便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热动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 摘要:制冷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培养国际化的制冷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非常紧迫.在制冷专业本科教学中开展制冷原理课程双语教学成为必要.本文从教材的选择、师资队伍建设、小班授课、互动讨论、预习与回顾学习法、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等七个方面探讨了制冷原理课程双语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必要性.
  • 摘要:"建筑环境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的兴趣具有意要的意义.通过探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注重与学生互动,组织参观、实习和鼓励参与建筑节能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 摘要: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应立足于自身的课程理论体系,努力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与工程设计相结合,努力从中提取出有待研究课题,找出科研工作的切入点,发挥自身理论基础雄厚的优势,开展科研工作,将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中,做到两者的良性循环.
  • 摘要:大学给本科生提供了开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能够自己组建一支团队,并且一起闯入全国赛将会成为人生中非常愉快的经历.当然,在历程中也会碰到怎么组建团队、怎样处理好团队氛围、怎样争取到进入全国赛决赛的名额等等问题,问题处理的好坏往往影响到比赛结果.文中结合浙江大学"牧羊南方"团队结合自身的参赛经历,从"队长"的第一视角呈现了整个比赛历程,包括组队、制定时间计划表以及初步分工、确定课题、设计方案、实物锚作、校赛决赛答辩、国赛申报、国赛准备、国赛决赛。回顾整个比赛:一个团队需要团结和独立,但同时能够灵活利用身边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比赛信息的搜集需快、广、准。作品的表达方式得有自己的特色,表达直观、简练。团队文化的建设不容忽视,一个有自己队服、队徽、口号的团队更显力量和个性。比赛中,团队的工作原则是精细和创新。每个细节都得做足功夫,细节决定成败。在比赛中,团队拜访了很多老师,他们给提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希望本研究能为将要进行或将来要进行比赛同学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 摘要:加强本科教学的实践性、并将教材的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结合,已成为本科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在不忽略传统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如何将实践与应用很好的引入课堂,已成为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在开展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在开展正反向三步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仪器进课堂”。在开展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以教材为基础,着重讲解重点理论与知识。经过讲解后,学生会有一定的、但较为浅显的了解。然后,通过一些与知识点对应的实际工程应用案例,强化学生对测量仪器的认知、加深学生对相关测量方法的理解。此外还充分利用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已有的实验室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与平台。在学校内的实验室开展的实验教学侧重研究型的实验内容,将课堂的教学内容深入,并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兴趣与热情。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通过企业实验课堂,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的总体构架,并结合这几年举办竞赛的实践,谈谈如何利用该竞赛这一平台,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本竞赛的宗旨即配合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职业技术能力,有效提高制冷空调专业的教学质量,增进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吸引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发掘和培养制冷空调专业的优秀后继人才,为制冷空调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本竞赛是在校大学生的综合性科技竞赛,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实践技能、创新设计和基础知识。竞赛首先明确学生是主体,也即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赛热情,老师只是适当组织学生、并对学生过程中遇到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经过数年的努力,本竞赛已经初具规模,影响力逐渐扩大,得到参赛学校师生认可。学校反馈认为,通过参加该竞赛活动,首先对本专业的课堂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参加竞赛活动浓郁了本专业的学生学术氛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同学反馈认为,竞赛最重要的收获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以赛代学”这么一个模式会给人极大的鞭策和激励,比赛过程中大大开拓了眼界,很好地锻炼了创新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更是对专业的更深层次了解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发掘。
  • 摘要:中国制冷展是目前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制冷展览会.通过组织本科生参观中国制冷展,理论联系实际,使本科生巩固和强化了理论知识,激发了本科生对制冷课程学习和对专业的兴趣,使本科生进入学科发展的前沿,提高了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和综合能力,树立了发展制冷、造福社会的志向.
  • 摘要:为适应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加强专业改造,优化专业结构,丰富专业内涵,突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提升专业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人才的竞争力和社会需要,天津商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规划、教学管理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团队和实验室建设,以适应国家和天津市的制冷空调行业发展,满足环渤海,辐射全国正在构建的渤海新区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和环渤海规模最大的低温物流集散中心所需要的大量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天津商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为我国培养冷冻冷藏与冷链技术领域人才的基地。
  • 摘要:针对南京工业大学三本民办学院浦江学院招生生源实际情况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就业环境对浦江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浦江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建立一套面向就业的、专门针对浦江学院生源情况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总的来说,南京工业大学民办独立学院浦江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严基础、宽知识面、厚实践、重创新”的基础之上,更注重严谨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与教育,为了适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生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除此以外,人才培养模式还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在社会的适应能力,此外还应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工程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对所用人才的要求。
  •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质是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培养工程师,更强调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深层次介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使北京工业大学制冷专业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
  • 摘要:通过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提高高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其与制冷空调相关的专业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为了能够高质量地履行“培养人才”的职责,需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建立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并重,教学与科研一体的意识,以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建设。按照尊重市场的导向作用,重视学科的特色建设、交叉融合与资源共享,促进专业建设和质量工程实施的原则,两个学科在“学科与专业平台”的建设方面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较好地促进了两个学科和相应专业的健康发展。学校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实践中,通过建立“校企学科与专业共建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方式来面对“宽口径”与“学有所长”的教学难题。
  • 摘要: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体现素质和个性教育"的方针,总结前几年"通才、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和问题,对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2版的培养方案作了较大幅度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整合课程体系,特色是贯穿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 摘要:通过统计北京工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系近五年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流向为读研,出国,进入外企、大型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私营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学生读研和出国的比例持续上升,外企和大型国有企业对毕业生一直有较强吸引力.私营高新技术企业也能吸引部分毕业生,但不如外企和大型国有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大.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步提高,这和生源质量、每年的就业形势、教学质量的提高、已毕业学生的声誉等因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 摘要:校企合作是工科高校面向未来培养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方式.北京工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系通过与北京西门子西伯乐斯公司的逐渐接触,达成了选派本系制冷方向高年级本科生到西门子做暑假实习生的合作计划.以暑假实习生计划的实施为突破口,本系教师和学生有了参观西门子工厂及西门子技术人员参观本系实验室的进一步交流.交流活动使教师有机会了解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并将技术问题经过筛选作为本系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随着合作的逐步深入,进一步的校企合作科研是真正能让教师、学生及企业共同成长和进步的关键.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为未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了潜在的企业实习基地.
  • 摘要:郑州轻工业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9年获教育部批准成果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主要介绍了郑州轻工业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与目标,并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如初步建立了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人才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2名重点院校的青年博士,培养了3名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同时完善了教学管理和教学研讨制度;形成了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专业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
  • 摘要:高等教育的改革、专业调整等,都对相关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专业课课程和课时的调整,《燃气供应》教材拟用40万字的篇幅,对城镇燃气供应系统从气源生产到输配、应用做全面介绍,教材还将在内容选择及适用性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讨.另外,在《燃气供应》教材第一、二版编写和使用的基础上,将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研究行业最新动态,认真做好总结、分析;在课时安排和教学方法方面,争取在有限的课时中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使《燃气供应》教材能为各地本专科教学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预计在2014年完成第三版教材的编写、出版。
  • 摘要:本文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结合工程应用性本科和地方性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为工程服务,从工程实施的角度去分析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在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彰显专业学生在暖通、燃气系统及设备方面的工程应用能力,保证专业主干课程的中心地位,合理安排各课程在各学期的授课时间,注意课程的前后搭配衔接,在同一学期内各门课程的难易配比,学时安排,校外专业实习与校内专业课程学习的相互关联,实验实训与理论学习的联系呼应。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节奏合理,逐步打造学生专业的基石和能力。课程安排前后顺序应合理,难易要适度,避免课程设置的交叉重复、面面俱到、浅尝即止。此外笔者认为基于设备工程项目的实施来组织优化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从设备工程项目论证确立、方案比较、项目设计、施工建设、工程验收、运行维护、至设备系统报废的全过程,分析各环节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能力要求,进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教学中确立设备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意识,为设备工程项目全过程服务,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另外,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对设备系统建设规范的学习,应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暖通空调设计应遵循最新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应遵循最新的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燃气工程设计应遵循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等。
  • 摘要:建设具有特色的建环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追求的目标.这篇文章介绍了以电子信息类为优势学科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根据学校的特色,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模块和智能建筑模块,加大了智能建筑课程的学习.同时依靠校外实习基地,强化了生产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考科技竞赛,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 摘要: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已被国内外许多大学证明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建设培养"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建筑与环境专业卓越工程师,本文阐述了基于项目学习PjBL的内涵与意义,建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基于项目学习的必要性和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环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调整设想,即将基于项目的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课程设计、课外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建立四年一贯制的基于项目学习的培养方案。此外,通过推行PjBL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工程问题求解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为国家培养精英型的工程领导人。还有做好PjBL,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努力,特别是政策及经费支持。如学生PjBL奖励政策、PjBL相关的学生保研免试加分政策、PjBL相关的学生奖学金政策、教师PjBL工作量考核办法、教师PjBL教学奖励政策等。为相关学校基于项目学习的培养计划调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摘要:工程热力学作为一门历史较悠久的专业基础课,具有"难学难教"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工程热力学的课程特点及常见问题,并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讨论了提高该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些方法,即通过加强课堂内外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重视图表的讲解和应用,通过多媒体和板书灵活运用强化教学效果,变通考核形式以提高学习效果.
  • 摘要:简要分析了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介绍了开展课程教学需要关注的继承性、系统性、学术性和应用性等四个方面内容和所采用的基本做法,此外对当前课程教材编写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的相关建议,即要体现时代性,考虑到现在图书出版的快捷效率,教材可以加入更多的更新知识、介绍较多的新理论的体系框架,包括许多学科前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成果和一些新的方法;要加强关联性,介绍在热力学分析方法在工程领域的实际案例,包括国内热力学分析学术会议上典型的工程项目和热力学分析,建立诸如基本定律、热力系统、工质、热力循环和热力设备装置一整套的分析框架;要倡导创新性,通过综合、提炼、整理、优化、比较和集成,启迪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也可以介绍在某个领域的研究开发中有争议、热点讨论、多元化的重要课题,诱发研究生的兴趣和创新冲动,从被动型、应试型模式学习过程向主动型、研究型兴趣学习过程转变,提高他们对技术科学、工程科学进行学术扫描的能力;增强实用性,提供一些研究分析的小论文、微小热能工程的计算实例,使得研究生不仅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而且通过直观可靠的手段,能够自如地驾驭所学知识,将其融会贯通,进而创造知识和激发智慧,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 摘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经济管理课程的设立实现了这种培养的表现途径.本文从该课程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对这些内容如何讲授进行了分析,指出工程经济管理在培养学生初期实践理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基本建设概况,学习安装工过程定额的基本知识,掌握安装工程概预算编制方法,招标程序方法,项目管理与协调,安装企业管理等知识,所以对学生的要求要围绕课程服务行业的实际情况来定。因为目前所有系列教材中还没有一本教材能系统的包涵工程经济与管理两方面的知识点,所以根据笔者在工程实践中的教研以及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体会,特制订自己学校特色的非教材系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接受课程内容的情况以及历年毕业学生工作以后的详细反馈,不断调整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也不断改变实用案例的操作方法,总体效果很好。
  • 摘要:居住条件的改善及人们对其舒适性的追求对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的质和量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者,必须积极地进行本专业课程的全面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及作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制冷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应着重从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几个方面着手来进行,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 摘要:文中讨论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性,介绍了结合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为使学生得到创新的思维和技能的训练,笔者认为:各相关课程都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将其落在实处,通过教学各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逐渐培养其创新意识,使他们掌握创新设计方法,激起他们的创造激情。在高校中开展课外创造性设计的实践活动,并为之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场所,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机构进行设计制作,在实践过程中增长知识,加深对创新设计的认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能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训练,教师自己得身体力行。因此在理论研究及教学之余,参加科研活动是必经之路。
  • 摘要:建筑环境学是"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内容庞杂、章节间联系少等特点增加了该课教学的难度.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本文提出了几点思考,如突出“核心”名词的讲解,直到学生理解透彻为止,这样做使得学生在本门课程中受益匪浅,在其他课程的听课过程中遇到此类名词也能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注重讲解语言的生动性,加深理解;多媒体课件讲解注重详略得当,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让学生学到了和本专业最密切相关的内容;多媒体与板书的有机结合,学生接受起来也容易,留下的印象也深,教学效果自然会好;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注重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的结合;在教学中体现人文教育等,以期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建环专业的整体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 摘要: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邵阳学院"热工理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与经验,主要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条件的改善、实践教学的设计、教学与研究的有机融合、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最后对"热工理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当然在课程的建设过程当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需进一步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双语教学还没普及、自编特色热工理论教材还未出版等。总之,虽然邵阳学院“热工理论”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但仍是处于探索阶段,还要加强与同课程的兄弟院校交流学习,以保证课程的科学性与示范性,为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
  • 摘要: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过程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培养学生工程观点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关键环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提高传热学的教学质量,重在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树立起初步的工程观点.能够对复杂实际问题合理的简化假设,看清问题的本质.应用"五分钟论文"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青年高校教师要将国内外学术成果尤其是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融入到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将继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懈努力.
  • 摘要: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专业课教学要与工业界紧密结合,让工业界的工程师走进课堂,让未来的工程师走进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面临讲什么、怎么讲、以及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衔接等各种实际问题,学生走进企业同样有类似问题.本文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卓越工程师走进课堂,采用专题教学及讨论的形式,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讲授"知识"、"前沿"和"职业",使学生深化课本知识的理解,了解压缩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自己职业生涯的未来发展;学生走进企业,采用分组轮训的形式实质性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学习企业运营的思路和方法,并学习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忠诚度.
  • 摘要:在制冷空调学科中,传热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本着"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的原则,本文就传热学的教学改革和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探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教材的体系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注重“三基”教学,加强能力培养,及时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在选择典型案例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与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以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的特点。例如,结合制冷空调学科专业的特色,在讲授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时,重点通过强调隔热保温材料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等来说明其影响因素,尤其是湿度对其的影响,让学生深刻理解工程中保温材料为什么要设防潮层的道理。此外,做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必由之路。为此,在作业内容的选择上由浅人深,难易适中;既有体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应用能力的,也有体现工程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尤其与学科专业有关的习题多留一些。
  • 摘要:北京工业大学制冷专业以为制冷空调行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结合行业发展,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科发展优势,通盘规划,力求全方位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实习是让学生对于制冷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及学生自己对于未来的工作、学习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也是专业课学习的实践环节.通过专业实习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们团队意识、合作的精神.
  • 摘要:为了加强对工科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造就合格的"卓越工程师",提高实践环节的实施效果势在必行.通过对大学生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际需求,探讨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综合性实验、专业实习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新方法.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计划内学时和学生课外时间以及假期活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本身的潜能和自主性,探索构建面向21世纪的"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未来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需要.
  •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自然之道已经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本科院校制冷空调专业的教学工作和培养方案,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和在读学生对专业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会影响到制冷空调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国计量学院的制冷空调专业教学人员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尝试各种改革方案.在工科专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升高的现状下,制冷方向主干课程中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学时,增设了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和课外专业知识讲座,强化了课程设计,校内及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与实际工作的密切联系,这些工作对教学效果的改善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在提高学生主动思索、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有明显的效果。除了利用已有的制冷空调专业实验室、地源热泵和换热器实验室以及热物性研究实验室,还依托现有资源,在制冷空调专业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改进措施,如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经常性的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强化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科研融入教学等。很显然,这样的专业教学方法与以往教学方法不同,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组织课堂和实践,对专业教师的要求更高,而且教学活动所取得的效果还有待时间来检验。
  • 摘要:教学改革是教学建设的核心,为更好适应新世纪对人才需要,对工程热力学课程进行了创新及改革.通过编写特色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鼓励科创实践、建设教师团队等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及人才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重视原理、公式的推导等教学过程,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等问题,从多方面探讨并提出了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途径和方法.本课程以注重教学效果为目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为出发点,严格要求加强管理为措施。引入前沿知识,变学生为课堂主体。在授课方面,就应变革传统授课模式,采用逆向性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模式授课。同时给学生列举热力学中尚未解决的难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诱导和触发学生的创造冲动,让学生们大胆去质疑、探究、想象、发明和创造。总之,通过深挖和细化教学活动各环节的深层次潜力,在完成课程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变被动为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 摘要:面对建筑环境与设备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文中对本科生的供热工程根据夏热冬冷地区特点,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等方面来总结教学体会。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仍以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结合以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选择性地将某些章节作为学生课后自学,课堂答疑解惑来处理。基于供热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工程问题上一般都讲究技术经济比较,技术上要安全、可靠,经济上要节约,运行维修管理要方便。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把握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的原则,懂得设计过程中的综合全盘的考虑。对空调、制冷、供暖和换热站等系统及大量安装调配工程,笔者结合工程的实例图片甚至视频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对设备的感性认识,避免仅是干巴巴的名词和没有生命力的结构图示的缺陷。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笔者除了采取板书结合多媒体PPT的教学方法,还从网上重点搜集了一些Flash、3D等动画进行演示。在本课程学习后的暑假期间,还设置了一个月时间的短学期课程设计,结合制冷空调的设计,加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培养。总之,在供热工程课程的教学中,应结合地域特点、突出其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采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方式将基础理论知识和众多的实际问题结合讲解,并通过假期的课程设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以致用,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 摘要:在高校的各项办学条件中,教师队伍的建设占重要的地位,培养教师队伍可有多方面的内容,最基本的是从课程教学入手。作者所在高校在热工课程教学及教学队伍建设中,对青年教师加强爱岗敬业的教育,指定老教师进行传帮带,放手培养青年教师队伍,同时让他们参加各课程的建设和专业建设,加快了教师队伍的成长.
  • 摘要:以商科院校理工类大学生为例,创新新时代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理念,探索以"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方法,将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理念有机整合,加强研究型教学在商科理工类大学生的主导作用,探索与创新"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新理念.
  • 摘要:在我国能源利用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形势大环境下,对于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创新与实验能力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拓展专业方向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室建设、和企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促进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创新比赛、实施英才计划和提高毕业设计内容的创新性等。
  • 摘要:现行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在分析欧美及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及其改革思路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型大学定位及办学条件,提出了具有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特色的教育方式,采用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实施方法,在校内三年内按照通才教育模式培养,结合中法能源培训中心的技术平台,激发学生好奇心,熟悉各种用能系统组成及运行原理,并培养各种设备的操作能力,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在校外一年内,本科生按照专才教育进行培养。各个学生可以根据本人就业意向、兴趣爱好及个人特长,选择相对应的实践单位(或就业意向单位)进行实践学习,充分发挥针对性的优势以更好的实现对口培养。另外,课程体系应根据学校定位及专业特征来构建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下设制冷与空调工程、环境与能源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因此在主要的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两个专业的互补性。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到通才教育的需求,提高专业基础课比例(如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增加授课时间,并强化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此外,还应体现通用专业知识的培养和专才教育的特征。总之,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课程体系构建上要充分考虑二段混合式教育(适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特征。
  • 摘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应用型很强的一个学科,以培养工程师为主要目的,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培养环节.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和体系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学建设、产学研基地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了建环专业如何注重专业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突出和加强实践性内容,采用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材,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渗透与融合。工科院校应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工程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多进实验室,动手做实验,熟练掌握本专业所开设的实验的准备和操作,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特别是横向科研项目,在科研中迅速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实验教学将整个专业内容的实验进行整合,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精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体现实验项目与实验技术的综合与创新,使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和知识的融合,从而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及其他创新活动,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创新意识。
  • 摘要:科技的全球化发展迫使中国高校必须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学生.针对在讲授本校开设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英语"以及其他学科的专业英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英语包含专业知识与英语应用两个方面的特点,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认知水平、教材的完善程度以及教学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弊端,进行了教学实践改革尝试,重点从明确教学目标与因材施教、板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讲课艺术、提高教师自身水平与责任心以及形成教师人格魅力出发.实践证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经过有效地实践改革完全可以解决现存问题,促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与人才的培养.
  •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品课程建设进程中,着力推进双语教学模式,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我校国家级精品课即专业核心课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即将实施双语教学的新举措,就开展双语教学的策略、模式和方法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依据该专业课的特点、教学内容及其与专业英语的联系,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教学效果与目标为指向,提出了"嵌入式"专业课双语教学模式,其特点为:以使用中文原版教材为主,教学语言以汉语为主,专业英语支持性运用为辅,达到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英语技能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 摘要:本文对制冷空调专业在企业生产实习中如何培养其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强调在思想上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并根据生产实习的各个环节特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周密的实习计划,强化重点环节,联系实际,促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训练.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要参与者,指导老师同样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指出了目前普通高校在毕业设计环节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如选题质量、重视程度不够、与求职/考研时间冲突、指导老师自身水平等,故提出课题的选择应体现“教学、科研、生产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应具备“新颖性、可行性,双向性、适量性”等特点,题目要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到该领域内国内外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CFD与毕业设计结合,通过CFD软件,可以分析并且显示发生在流场中的现象,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预测性能,并通过改变各种参数,达到最佳设计效果;采用团队工作模式,每人有不同的任务分工,在设计过程中,大家相互配合,知识互补,在设计的最后阶段,将每个学生所负责的内容进行整合;此外还提出指导教师和校外专家联合指导.
  • 摘要:为切实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总体框架指导下,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结合自身特色,总结多年实验教学经验,基于学科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设计了一套气流组织多功能综合实验台.该装置功能全面,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可实现一机多用,既能满足本科"三性"实验教学的要求,还能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研究生培养等提供研究平台.综合实验系统主要由气流组织测试小室、空气处理设备、管路输配系统、参数测量和采集系统组成。该实验台研制完成至今已正常运行2年多时间,在服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效果良好.
  • 摘要:天津商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计了一套制冷系统"综合/创新"型实验台,通过在本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使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以扩充到三套.本文对该实验台的结构、功能、原理和实验方法给予全面介绍.该实验台由压缩冷凝部分和保温部分组成,压缩冷凝部分包括三台风冷式冷凝器、三台制冷压缩机、三台热交换器和电控系统、阀门等,保温部分包括一个保温体、三台蒸发器、一台风机和一组加热器.学生可以在该实验台上开展蒸汽压缩式的多种系统实验.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实验小组通过思考、计算、设计、安装、调试、性能测试、分析与比较完成一个带有综合和创新性意义的实验.
  • 摘要:天津商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能源动力类六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主要负责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专业的实验教学.在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上,突出原有制冷专业方向上的特色,主要包括制冷压缩机及附属设备、制冷系统与装置、食品冷链、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制冷空调产品检测和制冷空调自动控制等几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实验教学系统.
  • 摘要:科技竞赛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科技竞赛往往是学生自发参加的,并且带有明确的目的,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可以起到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例,作者所指导的团队以"基于风压变换和压电效应的风能收集器"为参赛项目,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得了特等奖,团队成员在科技创新、协作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笔者在项目说明的同时,介绍了在指导学生参赛过程中的经验,阐述了科技竞赛对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 摘要:文中针对当代大学生课余活跃,兴趣方法的特点,提出了用竞赛激发建环专业大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应用.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建环班的本科生们将参加比赛和SRTP项目结合起来。在初步的作品中也出现了,重概念轻实践,重视如太阳能等新能源忽视基础热工知识的现象。在经过老师对初步作品的点评和筛选及指导老师指导,学生们很快就发现进一步实现新概念或者对作品进行优化时就需要用到基础知识。同学们参加比赛的热情高涨,但同时也对实践操作及理论知识问答部分信心不足。也由此发现,同学们上专业课时更加认真细致,善于提问。每节专业课程如制冷技术,空气调节和供热工程下课后,都一堆学生围着老师问问题,明显促进了学生的上课热情。且有很多学生主动要求加课,请老师联系工厂利用休假时间去学习实践操作方法,并提前学习制冷自动控制系统及故障诊断方法。主动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 摘要:基于协同理论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了天津商业大学制冷与空调工程系冷冻冷藏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协同及教学团队的协同.课程体系的协同主要是指国内外课程知识协同、课程知识体系内的协同、课内外知识体系的协同、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协同.教学团队的协同中主要是指老中青协同和理论及经验协同.通过协同理念可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使冷冻冷藏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最大化.
  • 摘要:随着我国城乡建设快速发展和能源环境压力加剧,以"四节一环保"为内容的建筑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建筑学、暖通空调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该需求.因此,如何构建可持续建筑教育、培训和知识传播体系,成为极其重要的课题.湖南大学以欧盟Asia-Link等项目为依托,通过深入研究相关专业教育的最新需求和内在规律,重点解决了可持续建筑教育和知识传播体系的构建、教学资源建设、实施模式等教学问题,从而在国内率先建立并实践了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特色的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体系.可持续建筑教育体系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接下来的重点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可持续建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途径和方法;可持续建筑相关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的整合与集成;可持续建筑教育与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制度挂钩。
  • 摘要: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建设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探索为例,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确定专业建设目标与发展思路,探讨地方高校热动专业建设及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措施和方法.学校热能动力工程专业,从专业建设之初,人才培养方案韵制定就围绕i艺京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作为办学的宗旨,以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性、创新性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为落实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主抓四个方面的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实践性教学环节;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开展开放式教学;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制定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将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结合北京经济建设及人才市场的需求,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循序渐进,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 摘要:以"面向产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教育理念,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社会和制冷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系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训练,培养掌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社会及制冷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师人才.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天津商业大学特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从培养体系以及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制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 摘要:"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教学中采用技术类课程人文化教学的理念,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增强了本科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团队精神,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中注重培养本科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学术诚信意识.教学中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承前启后,人文化教学贯穿始终,全面提高本科生的人文素质.
  • 摘要: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16年来,一直秉承着“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传统,并且积极探索,在改革实践中加强基础、注重创新、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制冷空调学科作为最早随交大西迁的传统学科,也在不断探索本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在几十年的成长过程中,实践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的培养体系。笔者总结了西安交通大学制冷空调学科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特色及取得的成果,包括:教师队伍建设中形成的教学传统、教材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以及出版的主要教材、实践环节的设置以及课程实验特色、高水平科研活动对教学的促进等.
  • 摘要:文中从办学思想、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的发展,实践结果表明,西安交大城市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正在蒸蒸日上,前景看好.本专业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出发,本着“保证基础、强化实验、提升素质、增强能力”办学思想,确立了“理论实践并重,构建了以热能动力工程与制冷空调工程为核心,结合控制和测试技术,培养能掌握热能利用、动力装置及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为目的的新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以及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同时建设和完善了教学和专业实验室,并开启了三级教学实验体系。此外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还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总之,结合学院发展战略,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创新,丰富专业内涵,提高专业能力,创办专业特色,提升学院、专业的品牌效应,提高学院的声誉和知名度,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提高综合办学效益。
  • 摘要:制冷技术和空气调节课程在能源动力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和空调工程学科的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目前知识剧增、课时有限的授课范围内,将这两门课程对本科生讲授得概念清晰、原理透彻、知识连贯、内容相互渗透,是摆在该领域对本科生培养教师面前的课题.本文从两门课程的性质、结构和应用对象入手,提出将两门课程从专业基础、专业课的纵向大主线入手,贯穿其他各门基础课程、辅助课程等,多层次地论述这两门专业课对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的有机整体性.从专业术语和概念形成、原理建立、设备设计、系统贯穿等模块来分析该课程是基于诸门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之上的立体课程.力图通过浅析课程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使其影成有机地、覆盖有用专业知识、使学生有兴趣的课程.
  • 摘要:随着行业发展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成长,在学校全面修订培养方案的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于2010年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版的培养方案.本文主要从制定的背景和目标、课程体系和设置及方案特点等几个方面对新版培养方案做一简要介绍,以期与国内同行进行交流和讨论,发现新版本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促进其进一步完善,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在新版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做为学生培养的内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由“动力工程及土木工程学科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扩展为“建筑物理环境控制技术领域方面的基础理论”。新版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学生总学分由180(课内)+8(课外)降低到170(课内)+8(课外),增加了选修课的比例,给学生更大的选课自由。新版培养方案充分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优势办学资源,重视基础教育,注意与人居环境科学大学科中的建筑学、土木工程等其他专业之间的学科交叉,培养学生与其他相近专业间的合作意识,注意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注重宽口径教育,设置课程模块。
  •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展开,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问题也日渐突出,所以亟待有针对性的改革.本文通过揭示社会对高科技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大众化高等教育模式所出现的三个弊端,提出了对普通高校进行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划分的改革方案设想.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探讨知识的兴趣,根据学生自身特色系统性培养研究方法。师资以学术型教授为主,课程讲解以让其以理解和清楚原理为主,力求为其创造一个严肃的科研氛围,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意识。应用型人才则以培养技术应用、行业管理和适用于社会服务等方面,着重培养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并具有操作技能的技术型人才,这类型人才的培养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这类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为主,配备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师资和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加以指导,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外出实习,在企业实际运营中增长能力。
  • 摘要:天津商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天津市首批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九个试点单位之一,为了配合该计划的实施,创造必要的工程实践环境,在"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开展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工作.本文就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实践进行初步的总结.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为重点,在热能与动力工程学科的平台上,创建分阶段、分层次、分模块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建设方案,并从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实践条件建设及中心运行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内容。
  • 摘要:本文论述了"政产学研用"的意义,回顾了西安工程大学开展产学研的历史,总结了多年来其在产学研方面所取得的工作。笔者发现,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就业紧密结合开展校外实践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实践教学更加开放,让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让实践教学与生产、科研结合更加紧密。同时发挥政府优势,政府部门在校、地合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至关重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形成稳固的“政产学研用”模式。西安工程大学作为行业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应用型大学,应当立足自身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全方位构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今后学校将沿着继续坚持产学研用的结合,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继续坚持面向社会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之路走下去.
  • 摘要:为适应新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素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图书馆嵌入式新生研讨课"模式.此模式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图书馆信息素养印,有机结合,以专业知识的学习、获取和创新作为目标导向,以利用图书馆资源作为有效的学习手段,锻炼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在嵌入式教学模式中采用多种形式的创新型课堂进行授课,并采用多方位、多形式的考核模式进行考核。该模式以适应学生和授课需求,制定课前规划,通过多种授课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小组讨论氛围的培养,建立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考核模式多样,锻炼学生综合素养,重视课后总结和反馈,提升课程质量。
  • 摘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导论的开设有益于学生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专业全貌,遵循知识学习的"结构-要素-结构"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导论"教学的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以PPT汇报演讲、课程学习报告的形式,检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应.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同时采用启发互动、案例教学等多种手段,可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 摘要:浙江省精品课程虚拟制冷教学实践的建设历程包含了三个阶段:课程和虚拟实践教学系统的创立阶段(2000-2005年);动手实践环节实验条件改善阶段(2005—2007年);虚拟实践教学系统和动手实践环节完善阶段(2008-2012年).其建设思路包括:采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前就能通过自主学习,形象生动地了解制冷专业的基本学习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网络技术,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地点,轻松地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地培养学习主动性和探究能力;采用虚拟实践教学和动手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使知识和能力同步得以提高.
  • 摘要:该文简要地介绍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空调工程》出版发行6年来的使用情况,通过读者问卷调查和读者反馈信息及教学实践,认真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修订思路,即“保持特色、精简内容、适当增添、修改完善”。最终使修订后教材充分体现出"新"、"用"、"便"、"精"的风格和特色.
  • 摘要:根据社会和行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近年编著了英文版的《制冷技术》和《药品和食品的冷冻干燥》.它们均已先后被国外出版社采用,在国际上出版发行.本文简述了这2本英文教材的基本思想、编著和出版的过程.英文版的《制冷技术》编制时希望能够在讲清制冷技术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适当地反映近年来制冷技术的重要发展;也介绍国内外制冷行业的动态。其主要特点是:把制冷系统的功能分成工质的降温和工质的吸放热2个部分;而重点分析各种降温的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场合(包括9种降温的方法,涵盖了室温到0K的全部温区);较深入地讨论了制冷与同温层臭氧层削弱和温室效应增强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变频电机技术和电子膨胀阀技术;也有比较详细的编年史和书后索引;并介绍了国际和我国制冷学会和出版物的情况。英文版的《药品和食品的冷冻干燥》的编著和出版又是另一种情况。该书内容重点放在冷却技术、差示扫描量热技术、过程的动态参数测量和细胞等生物体冷冻干燥的探索性研究等方面。内容包括:冷冻干燥的理论;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分析和数理模型;冷冻干燥设备;食品的冷冻干燥;药品冷冻干燥的保护剂和添加剂;药品的冷冻干燥;冷冻干燥过程的消毒、灭菌与验证等。此书保留了专著《冷冻干燥新技术》中主要的和基础的内容;增加了一些与实用有关的分析;略去了关于冷却技术、量热技术、动态参数测量、细胞冷冻干燥等的探索性研究;突出药品和食品的冷冻干燥。
  • 摘要: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物质的热力性质、热能与其他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工程基础理论学科,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文章简要介绍了四年来工程热力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根据专业特点,本着理论够用的教学原则,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将不同专业必须的工程热力学知识进行优选重组,整合,作为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共同内容。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较扎实的工程热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工程热力学基本实验技术。在教学方法方面,组织有关教师进行调研和研讨,探讨与现代化高等教育和本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方面,收集和开发了课程电子教学资料,改进和完善已有的多媒体课件;加强了课程实验的管理。在教材方面,根据课程需要建立与多媒体有机结合、根据我国目前专业设置情况,工程热力学教材按内容特点主要分为机械类、动力类、建筑类三大类。将精品课程建设任务融入到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务之中。对多专业开设的工程热力学,课件的内容应充分体现各主讲教师不同的风格,并注意启发性与创新性;加强实验设备和实验教学文件的建设,重点是增加实验数量(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增加实验设备台(套)数,提高测试仪器仪表的先进性,引进现代实验技术等。以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为目的,继续加强教学研究活动。经过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工程热力学在教学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摘要:高学历的新教师补充到高校教师队伍的过程中,首先就面临接手新课程的问题.高学历并不一定意味着高的教学质量,相反,教学初期容易出现许多常见问题.例如:讲课速度过快;过度依赖PPT;PPT与板书配合不佳;教学内容零散,缺乏主线,重点不突出;语调过平,缺少激情;与学生课堂上缺少互动等.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建议有新老交替的过渡过程,老教师的鼓励与中肯的建议对新教师的成长十分有益.新教师要切实提高教学水平,需要下功夫将教材研读透彻,而要读通教材不能局限于教材本身,需从教材以外汲取知识和营养.新教师也要排除干扰、潜心教学、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整合与教学过程优化两个方面阐述了"传热学"双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程吸引力的方法.笔者指出,难易适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的合理使用,是使枯燥难懂的课程充满乐趣活力的必要条件.
  • 摘要:什么样的研究生课堂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不再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怎样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思想活跃的、发展着的认识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学生自己确立的学习重点后,会将目标定得更具体、全面、富有创意,才能激发创造想象力,引发自主参与意识。并且还提出不以课堂教学作为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渠道,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终身爱学习的精神和终身会学习的能力.
  •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制冷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开设了针对房间空调器的市场调研环节.本文介绍了在这一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做法。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教学阶段,主要介绍市场调研方法。教学过程中主要对案卷法和问卷调研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内容包括案卷信息的特点、信息来源、评价标准与实施方法,以及市场调研问卷设计的流程与方法、调研数据编辑整理与调研信息分析总结的方法。第二阶段是实践开展阶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案卷调研过程中对信息可信度评价的意识不够强、调研问卷设计不太合理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多年的实践表明,该环节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制冷空调行业的宏观情况,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方法,培养关注行业发展、观察市场动态的意识和能力.
  • 摘要:文中分析了空气调节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行业空调设计大赛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结合起来的实践教学做法,对其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将空调设计大赛与空调课程设计结合,有助于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很好地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 摘要:文中分析探讨了培养高素质制冷空调专业应用性人才的教学实验要求,提出了三级教学实验的理念,即以验证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的基本教学实验;以学习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实验研究中的关键测试方法为主的技能型教学实验;以综合性、设计性和工程实训为主的应用型教学实验。并按照三级教学实验的模式进行了实验室建设,如从教学要求、实验指导和开出方式等多方面改变实验教学不被重视的局面,分层次进行实验教学,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重视技能训练,精心安排测试实验内容,并结合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实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核心是实验教师要自觉的转换角色,改变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模式,努力的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环境,做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