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843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42篇、会议论文98篇、专利文献1177篇;相关期刊913种,包括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2013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女性发展论坛、新刑诉法背景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第四届朝阳区青少年事务发展研讨会等;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文献由2974位作者贡献,包括关颖、姚兵、路琦等。

未成年人犯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42 占比:68.26%

会议论文>

论文:98 占比:2.44%

专利文献>

论文:1177 占比:29.30%

总计:4017篇

未成年人犯罪—发文趋势图

未成年人犯罪

-研究学者

  • 关颖
  • 姚兵
  • 路琦
  • 刘杰
  • 梁洋
  • 尚秀云
  • 康树华
  • 张旭
  • 张璐
  • 陈习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佳潓
    • 摘要: 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还不够成熟的他们往往在辨别是非、自我控制的能力上表现较弱,容易出现难以控制自己行为、三观发生扭曲的状况,如果不及时正确引导,很容易就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增长且趋于低龄化,未成年人是国家强有力的后备力量,是国家的未来,研究解决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有助于增强国家力量.影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法律制度因素.我们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研究应对措施,对症下药,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另外,文章分析了域外成熟的未成年人犯罪相关规定.
    • 徐玲
    • 摘要: 进入本世纪以来,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世界各国存在的问题之一,随之而来的是未成年人犯罪后不得不面对的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困境。故2012年《刑事诉讼法》第275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犯轻罪的,封存其犯罪记录。但现行法律的规定尚不完善,还存在不少立法与司法实务上的漏洞,如封存程序缺乏相应规定,封存范围不明确等。故可以通过借鉴外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完善未成年犯罪记录封存的相关法律。
    • 杨宇琦
    • 摘要: 《刑法修正案(十一)》下调未成年人犯罪最低刑责年龄背景下,未成年犯罪人刑罚应遵从“未成年人最佳利益原则”还是“社会最佳利益原则”的法理问题,实际上反映了“挽救未成年犯罪人”还是“惩罚未成年犯罪人”的认知失调。该认知失调根据加害者或受害者的身份角色划分,差异性解读未成年人心智状态与法律保护力度,是制度性逻辑(心智不成熟—法律保护不足—选择挽救)与道德性逻辑(心智成熟—法律保护过度—选择惩罚)的博弈,是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社会认知的核心差异。道德话语可消解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认知失调:关注手段与性质恶劣的程度,更多地从权力伦理地位角度去理解罪行之恶(即惩罚的问题);关注教育缺失,更多地从性教育、法治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约束(即挽救的问题)。以道德准则评判司法实践可能成为培养青年法治精神的阻碍,应加强法哲法理教育,以强化青年对法治精神和法治社会的正确认知。
    • 刘德法; 孔烁烁
    • 摘要: 《刑法修正案(十一)》降低了部分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年龄,一定程度上反映并解决了犯罪低龄化、暴力化的问题,然而依旧存在"从宽"与"严惩"的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文章基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以及原因,审视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制度,首先分析刑事处罚中弹性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重要性以及被刑事处罚后未成年人的回归保护;然后分析非刑事处罚中社区矫正、专门学校以及收容教养的缺陷;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改善意见。
    • 曹毅成
    • 摘要: 未成年人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重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呈现出低龄化、犯罪手段残忍等众多问题,这已成为社会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本文欲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包括未成年人犯罪的比率、犯罪特点,并基于此提出防范对策,以期可以对我国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预防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罗浩
    • 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编织并强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之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表面上,失学辍学未成年人受心理、认知等因素影响,实施犯罪时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暴力性,而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家庭监护和学校教育缺失、不良网络信息诱导以及社会治理存在短板等方面。因此,要通过加强家庭监护、完善学校教育、突出政府保护职责等有效措施,构建起控辍保学的立体治理防控体系,切实提升失学辍学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水平。
    • 王栋梁
    • 摘要: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突出,并呈现出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形式结伙化等特点,如何有效预防、遏制未成年犯罪过快增长,已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重庆市C县实际,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案件频发的原因及问题,力争找到切实可行的防范对策。
    • 李昊天; 崔心童
    • 摘要: 随着《刑法修正案(十一)》的颁布,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意味着更多的未成年人存在被适用监禁刑的可能性,由于未成年人群体的特点,监禁刑弊端变得尤为显著。半监禁刑作为一种短期监禁刑的替代执行方式,其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弥补短期监禁刑的弊端。跨越监禁场所和矫正场所两个行刑空间的行刑方式,保证服刑人在服刑过程中不切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从重视惩罚的行刑目的转向为重视犯罪人回归社会的行刑目的。不难发现半监禁刑较短期监禁刑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减轻惩罚占比提高矫正占比的行刑观念,尤其适用于判处短期监禁刑的未成年人。在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在行刑社会化思想的指导下,建立未成年服刑人危险性评估制度和良好的信息沟通制度,已经初步具备在未成年人犯罪领域引入半监禁刑制度的基础。
    • 李静
    • 摘要: 《刑法修正案(十一)》下调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合理性。一方面,个别罪名下调刑事责任年龄,符合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规律,且与国际立法惯例一致;另一方面,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符合刑法机能的要求,更好地实现了行为规制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的统一。在低龄犯罪人入罪的司法适用方面,建议将“情节恶劣”解释明确化、“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解释限缩化、故意杀人罪排除拟制规定,同时基于罪刑均衡原则保留低龄青少年故意杀人未遂的适用空间,对“犯罪故意”的考量要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完善低龄青少年刑罚及矫治措施,以实现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 顾薛磊
    • 摘要: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的修订引发了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矫治方式的社会讨论。对于实施不同行为、不同年龄段问题的未成年人应实施有针对性教育矫治,建议对实施严重犯罪的未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矫治进行教育体制重构;而对于实施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从监护人、学校和社区三个方面进行感化教育;对于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依据不同情况在普通学校、专门学校或社区矫正机关进行矫治;对于实施严重犯罪但未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可另设特殊学校并遵循高职一贯制教育体系进行彻底矫治,并对入学程序进行严格限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