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7802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96篇、会议论文505篇、专利文献299篇;相关期刊1408种,包括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法学、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113种,包括2013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女性发展论坛、新刑诉法背景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等;刑事诉讼的相关文献由7302位作者贡献,包括龙宗智、万毅、杨宇冠等。

刑事诉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96 占比:90.07%

会议论文>

论文:505 占比:6.23%

专利文献>

论文:299 占比:3.69%

总计:8100篇

刑事诉讼—发文趋势图

刑事诉讼

-研究学者

  • 龙宗智
  • 万毅
  • 杨宇冠
  • 谢佑平
  • 陈卫东
  • 潘金贵
  • 易延友
  • 刘根菊
  • 陈国庆
  • 张能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俊伟; 王玉荣
    • 摘要: 事故调查报告是对安全事故等发生的原因、经过、责任认定、处理建议等的综合性意见,在刑事诉讼中判断其证据能力时,面临事故调查主体缺乏刑事调查权、事故调查程序规范化不足和事故调查报告难以归入法定证据种类等争议.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新《刑诉法解释》第101条是事故调查报告的证据能力规范,对事故调查报告的规范运用有重要意义.应当对事故调查报告与其所附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问题作出区分.对事故调查报告证据能力应当严格审查,从事故调查主体中立性、调查人员专业性、调查程序正当性、调查结论可靠性等方面进行.
    • 徐杨
    • 摘要: 针对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来讲,其需要在宏观角度确定价值去向,如在正义与理性、自由与秩序等具有价值冲突的选择题中,需要充分明确不同价值产生冲突时该如何应对。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坚持了总体上的价值平衡,同时也朝着价值目标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整体思路,并进一步阐述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价值取向。
    • 莫永成
    • 摘要: 当前,我国刑事预审制度陷入了核心功能流于形式、基本职能缺失的边缘化状态,原因在于其失去了中立的法律地位,无明确的工作规则,处置权遭到弱化。网络时代的到来,制约预审功能发挥的困境有望实现破局。应注意预审权与侦查权的时限分配,预审权与侦查权发生冲突时的优先权设置,更新工作理念,对数据化证据鉴真与转化落地等问题。
    • 张益宁
    • 摘要: 在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目前还不完善,存在非法证据的范围不明确、监督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有的司法机关未有效行使职权,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运行程序不规范。完善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需要明确其适用范围,优化司法机关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引入“毒树之果”原则,发挥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
    • 白文静
    • 摘要: 人工智能只能以“人的工具”的身份介入刑事诉讼,这是“人”保持其主体性地位的根本哲学要求在刑事诉讼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刑事诉讼人工智能化”,实质是对刑事侦查、公诉、辩护和审判活动在借由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后而转型的趋势的描述,以司法数据共享化、办案材料数据化、法律决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刑事诉讼的人工智能化转型虽然具备提高诉讼效率、保障诉讼质量、减少司法腐败的价值,却也同时面临着威胁控辩平等、压缩辩护空间、司法能动性受限等理论难题;难以实现数据共享、司法数据信息公开不充分、跨专业司法人力资源稀缺、低水平系统重复无序建设等实践困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刑事诉讼领域的应有价值,应当在辅助性、有效性和可推翻性原则的指导下,完善技术建设、限制人工智能介入范围、强化人权保障并保障律师参与。
    • 王彬; 王浩
    • 摘要: 使用“引诱、欺骗”的侦查讯问方法收集证据在学界存在较大争议,但是司法实践中这些方法依然存在于侦查过程中,而且《刑事诉讼法》到目前为止并未明确规定排除通过“引诱、欺骗”的方法获取的证据。虽然“引诱、欺骗”方法在运用中存在立法依据不足、使用限度模糊以及惩罚救济措施缺失等问题,但是只要针对相应的不足进行完善,“引诱、欺骗”方法就可以在侦查讯问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 唐岚
    • 摘要: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刑事诉讼法》在2018年修改之后确定的新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及时有效惩治犯罪、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高刑事诉讼效率、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仍然有不少被告人在获得从宽处理之后依旧选择了上诉。上诉权是《刑事诉讼法》赋予被告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其上诉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被告人上诉的理由有多种,其中不乏部分被告人期望通过“上诉不加刑”这一原则达到再次降低量刑的目的。因此对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被告人的上诉权应当适当的限制,以解决被告人不正当上诉的问题。
    • 胡晓霞
    • 摘要: 智慧公诉是智慧检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业务和技术的驱动下,智能公诉的理念和定位日趋明确,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呈现出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智慧公诉本身不是目的,它的应用限度既要考虑自身的功能和结构,也要在刑事诉讼的大系统中考虑公平与正义、公开与隐私、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在明确智慧公诉应用条件、场景与限度的基础上,可以规划智慧公诉发展的模式和路径。未来的智慧公诉建设,应继续完善检察大数据,依法精准保护个人信息,推动智慧公诉建设模式的更新。通过人工智能与刑事公诉的深度融合,为司法公正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保障。
    • 郑曦; 段旭东
    • 摘要: 网络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元宇宙概念的兴起给刑事诉讼带来了进一步的挑战,尤其对涉案虚拟财物的处置提出了新的问题。在元宇宙背景下,刑事诉讼中有处置虚拟财物的需求,但基于刑事涉案财物的附属性、有价值性、可支配性、间接性等特征,对其处置应按照有法可依和保障公民财产权的思路,遵循公开原则、比例原则和诉讼效率原则,并由此确定刑事诉讼中对涉案虚拟财物进行搜查与扣押、移送与接收、保管与处理、执行与返还等具体措施。
    • 叶阑珊
    • 摘要: 言词证据是以人类陈述作为存在及表现形式的证据,在我国刑事立法中,包括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四种类型,具有相关性、真实性、合法性的基本属性,以及主观性、易变性、证据源不易灭失等自身特性。现阶段,我国刑事言词证据的质证环节较为薄弱,主要存在证人、被害人、鉴定人出庭质证率低,针对被告人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不完善,鉴定意见质证程序薄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策:完善证人、被害人、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提升其出庭质证率,完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完善鉴定意见质证程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