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犯罪预防

犯罪预防

犯罪预防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614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95篇、会议论文116篇、专利文献37071篇;相关期刊858种,包括江苏警官学院学报、犯罪研究、法制博览等; 相关会议50种,包括新刑诉法背景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流动人口犯罪司法应对研讨会、中国犯罪学学会第21届学术研讨会暨年会等;犯罪预防的相关文献由2905位作者贡献,包括关颖、王瑞山、毛媛媛等。

犯罪预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95 占比:6.29%

会议论文>

论文:116 占比:0.29%

专利文献>

论文:37071 占比:93.42%

总计:39682篇

犯罪预防—发文趋势图

犯罪预防

-研究学者

  • 关颖
  • 王瑞山
  • 毛媛媛
  • 李玫瑾
  • 刘志松
  • 姚建龙
  • 孔庆夫
  • 张应立
  • 张潘仕
  • 管晓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方可
    • 摘要: 刑事合规的初衷是预防和监控单位内部违法犯罪行为,目前已经全面进入我国理论与实践的视野。企业刑事合规对于企业犯罪预防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凸显企业在犯罪预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有效缓解刑事法对企业犯罪惩治的不利影响。但是,刑事合规理论与实践面临诸多困境。从国际上看,存在着有效刑事合规标准不统一、无法满足全覆盖要求、刑事合规负面影响遭忽视等问题;从国内来看,存在着组织体责任冲击传统的单位刑事责任认定、企业合规刑事激励制度试点不顺畅等问题。当前,应当通过构建相对统一的合规标准、适当调整合规计划具体要求、切割单位与成员的刑事责任等措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合规不起诉制度。
    • 孙永康
    • 摘要: 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所赋予的职能使命,我国应当根据国情,依据社会预防、综合预防等犯罪预防理论,建设犯罪大预防体系。笔者认为构建犯罪大预防体系应当把握四个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专群结合原则、全面预防原则、可操作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 徐博强
    • 摘要: 刑事合规以刑事法律风险防控为基本内涵,着眼于预防,与当下的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平等发展、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相契合。加强民营企业合规管理有利于维护民营企业权益,保障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刑事合规所关注的刑事犯罪风险整体上可以概括为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及刑事犯罪牵连风险。民营企业刑事合规管理体系应从识别与评估风险、建立制度体系、创建组织架构、完善运行机制入手,着力构建。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合规管理,塑造以合规为核心价值的企业文化。
    • 舒登维
    • 摘要: 犯罪附随性后果在预防有犯罪前科的人员再犯罪以及维护职业利益层面能够起到良好效果,但其设置本身与犯罪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不符合比例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负面效应愈发突显,应对其进行理念重塑,改变只注重以犯罪预防为目的的单一理念,寻求犯罪预防与有助于实现犯罪人再社会化两者间相平衡,并对犯罪附随性后果的规定及适用进行限缩。在具体限缩时,应当取消微罪、三年以下过失犯罪的附随性后果;更加注重犯罪类型与职业间的关联性;改变无期限限制从业资格的规定,还要根据犯罪类型合理设置限制从业的期限。
    • 卓玥
    • 摘要: 专门教育制度是我国目前针对违法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预防和矫治手段之一,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学员管理、离校行为监管和学员学籍学历管理等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专门教育制度要真正发挥其应有功能,应当在执行过程中充分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通过构建完善的犯罪预防制度,建立健全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并切实解决学员的学籍学历问题,加强违法未成年人的社会归属感,从而使违法未成年人真正回归社会,达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 张晗
    • 摘要: 基于对近年来发生的50起个人极端暴力案件进行类型化分析,发现犯罪手段为持刀伤人、犯罪动因为矛盾纠纷、犯罪目标为特定的以及犯罪地点为公共场所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居多。进一步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进行归因分析,将人的行为发生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所处关系和情境三个要素,从而探究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衍生的根源。根据类型化分析与归因分析探寻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诱因,并提出化解矛盾纠纷、社会心理疏导、专业快速处突、数据化管控以及舆情引导等五个方面的防范化解路径,以有效预防和减少个人极端犯罪的发生。
    • 罗浩
    • 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编织并强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之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表面上,失学辍学未成年人受心理、认知等因素影响,实施犯罪时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暴力性,而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家庭监护和学校教育缺失、不良网络信息诱导以及社会治理存在短板等方面。因此,要通过加强家庭监护、完善学校教育、突出政府保护职责等有效措施,构建起控辍保学的立体治理防控体系,切实提升失学辍学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水平。
    • 蔡鹏程; 张晓燕
    • 摘要: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实务界与理论界对这种新型犯罪类型有着不一样的解读习惯,然而事实上,应当以“电信网络诈骗”命名该类犯罪更为合适。电信诈骗犯罪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后来传入大陆地区并升级演化为电信网络诈骗,依靠大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人多地广的优势迅速在我国各地滋生蔓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诈骗手段多样化、科技智能化;诈骗过程非接触化;诈骗团体组织化、专业化程度高;较传统电信诈骗社会危害性大幅度提升的特点。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首先应当加强侦查机关侦查预警技术,建立打击电诈最强防线;其次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再次应当加强国际犯罪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最后应当增强社会组织间的协同合作能力。
    • 毛媛媛; 寇琴; 孙庆颖; 宋科; 殷玲
    • 摘要: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策略是促进城市安全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已在诸多国家推广应用,而当前国内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对此关注较少。通过对国际上41份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导则的梳理,总结其编制特点和实施策略,并针对典型导则案例进行介绍。最后结合当前国内规划编制和管理,提出平衡把握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导则的应用层次、导则要素集建构、鼓励多主体参与式共建、通过试点项目形成分地区差异化计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指引导则、建立完善的导则犯罪预防评估机制等编制实施建议,以期为未来国内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相关导则的编制提供借鉴。
    • 程依祎
    • 摘要: 无差别杀人案件近年来在我国时有发生,造成的社会影响极为恶劣,不仅对受害人及其家庭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而且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及犯罪传习。无差别杀人犯罪动机起源于犯罪人需要不满,导致身心状态失衡,加上自身缺乏调节能力,从而导致采用残忍手段报复社会。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包括认知特征、情绪特征、动机特征、人格特征方面均区别于其他犯罪人。预防无差别犯罪应从多个层面采取预防措施,包括家庭、政府、学校、社区、媒体等层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