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控制
犯罪控制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19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423030篇;相关期刊240种,包括山东警察学院学报、江苏警官学院学报、犯罪研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犯罪学学会第21届学术研讨会暨年会、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等;犯罪控制的相关文献由541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利、刘强、张应立等。
犯罪控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23030篇
占比:99.96%
总计:1423549篇
犯罪控制
-研究学者
- 梁利
- 刘强
- 张应立
- 董士昙
- 师索
- 康均心
- 李学斌
- 安文霞
- 侯德彤
- 吴大华
- 周长康
- 姚建龙
- 张美英
- 李波
- 李锡海
- 江锡华
- 等
- 翟中东
- 苗伟明
- 蔡勤禹
- 陈虎
- 丛梅
- 严从兵
- 何平
- 傅跃建
- 冯卫国
- 刘天虹
- 刘希
- 刘文成
- 刘朝明
- 刘杰
- 刘玉峰
- 刘玮
- 刘立霞
- 吴启孝
- 周心捷
- 周洁莹
- 夏娜
- 孙霞
- 张曦
- 徐南
- 戴义
- 施俊镇
- 李彦
- 李晓明
- 杜雄柏
- 林效东
- 焦俊峰
- 熊建业
- 燕振安
-
-
齐鹏云
-
-
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刑事诉讼参与人的个人数据信息同样面临被肆意传播和滥用的风险,对传统的犯罪控制和社会治理方式带来了新挑战。刑事被遗忘权立足于所有刑事诉讼参与人的个人信息保护,具有特定的积极属性,对保障特定类型犯罪人回归社会、保护公共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具有正面效应。同时刑事被遗忘权面临与犯罪控制、司法公开、言论自由等传统价值的冲突,探索刑事被遗忘权在适用主体、限定范围、权利层次和程序启动方面的制度构建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刑事诉讼制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
师索
-
-
摘要:
犯罪控制的合规性建构是指通过合规体系为犯罪控制运行提供可予对比、审查、检验的标准体系,从而规避犯罪控制风险、丰富犯罪控制结构、完善犯罪学原则体系的过程。犯罪控制的合规性并不完全作为抽象理论而存在,而是以结构化体系得以体现,其合规功能的运行机制将在可视结构中得到安排。犯罪控制结构由一个主体和三个体系构成,即以犯罪控制本体为核心,原因论体系、合规体系与控制输出体系为影响因素。
-
-
-
高仁宝
-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断丰富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系新时代人民法院各项工作开展的根本遵循。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相关司法工作关乎一个国家文明法治化程度,亦关乎社会治安维护乃至犯罪控制。
-
-
-
-
-
刘彬
-
-
摘要:
通讯网络诈骗的高发、频发态势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秩序,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从犯罪动机、犯罪机会及犯罪控制出发,剖析通讯网络诈骗犯罪的生成路径,对于犯罪预防可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
-
师索
-
-
摘要:
犯罪控制的合规性建构是指通过合规体系为犯罪控制运行提供可予对比、审查、检验的标准体系,从而规避犯罪控制风险、丰富犯罪控制结构、完善犯罪学原则体系的过程.犯罪控制合规性建构的目的包括从外至内强化结构以规避自运行风险、权力与权利博弈以规避合法性风险、提升政治参与度以规避决策性风险.在犯罪控制结构中,合规体系与控制本体、原因论体系及控制输出体系之间相互影响.在建构过程中,必须遵循合规性与合法性相衔接、权利与权力成比例、专业性与公正性相结合三个原则,并以道德标准、公共利益工具以及约束性规范作为合规的基本维度.在建构方法论上,包括以宏观程序观建构合规基本流程、以风险为导向设置合规监管机制、以有效性为导向构建措施体系的宏观理念建构,以控制主体合规、控制对象合规、控制措施合规的中观本体建构,以及以权力审查、措施衔接、回馈评价为主的微观运行建构.
-
-
马秀娟
-
-
摘要:
刑法规范作为一种必要的犯罪控制方式,其功能也在不断强化,为社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刑法进行犯罪控制的功能发挥是有限的,不仅是刑法的谦抑性使然,还包括强力制裁带来的负效应问题和犯罪治理方式单一化的弊端等.因此,对犯罪的综合治理,应在犯罪控制与公民自由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充分发挥犯罪预防在犯罪控制中的作用,规范刑法的正义价值取向,关注民众的权利与需求,培育民众的道德规范,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
康均心;
焦俊峰
- 《中国犯罪学学会第21届学术研讨会暨年会》
| 2012年
-
摘要: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关注犯罪历来是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无论是社会宏观结构如社会分层还是社会微观结构如社会群体和组织,无论是可观察的地位、角色、社会群体和组织还是不易观察的社会设置、社区和社会等抽象范畴,都对犯罪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如有学者从社会宏观结构角度人手,对转型期的犯罪率进行了社会分层分析,还有学者从社会微观结构角度入手,分析了作为政府代表的警察组织和作为社区代表的治安自治组织在治理犯罪中的地位界定、角色认同以及两者的关系问题.从社会结构的视角研究犯罪问题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在此重点探讨作为社会结构各结点的个人之间的关联及其程度,即社会关联对犯罪控制的影响。犯罪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对犯罪的治理意味着重建社会秩序,而社会秩序的形成同社会结构理论中的基本范畴—社会关联密不可分。因此,社会关联同犯罪控制之间具有重要的逻辑关联,不同类型的社会关联,需要构建不同的犯罪控制模式;同一种社会关联,关联度的强弱对于构建犯罪控制模式也有重要影响。
-
-
陈和华
- 《中国犯罪学学会第21届学术研讨会暨年会》
| 2012年
-
摘要:
激情犯罪以其突发性、短暂性、暴力性的特点区别于一般犯罪,往往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对激情犯罪的法律惩处和社会预防是犯罪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要做到这一点,正确认识激情犯罪行为和激情犯罪人是前提.基于激情犯罪的特点和危害,我国犯罪学学者和刑法学学者对激情犯罪予以了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但这些学者在讨论和阐述激情犯罪时,对激情犯罪的主观性质、心理要素等方面的认识有着许多错误,实有正本清源之必要.提出被害人的过错行为并非激情犯罪的必然诱因,激情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并无减弱,高激惹性和暴力倾向决定了激情犯罪行为人较大的人身危险性。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