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犯罪原因

犯罪原因

犯罪原因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0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3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799篇;相关期刊635种,包括山东警察学院学报、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犯罪研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犯罪学学会第21届学术研讨会暨年会、长三角地区社会现代化高层论坛、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等;犯罪原因的相关文献由1739位作者贡献,包括康树华、王燕飞、张旭等。

犯罪原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3 占比:46.26%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50%

专利文献>

论文:1799 占比:53.24%

总计:3379篇

犯罪原因—发文趋势图

犯罪原因

-研究学者

  • 康树华
  • 王燕飞
  • 张旭
  • 赵文经
  • 金其高
  • 周长康
  • 李学斌
  • 李寒松
  • 李瑞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石化东; 单文红; 薛晶
    • 摘要: “互联网+”时代,非法集资出现新的犯罪形式,如利用银行平台、网络众筹等合法渠道实施犯罪,涉案金额巨大,受害者众多,存在重大防控风险,对政府公信力、金融安全和社会秩序都造成了严重破坏。全国此类犯罪呈现出高发态势,经过深入调研发案实际,剖析犯罪原因,在加大打击力度、堵塞法律漏洞、充分利用大数据、管控虚假宣传、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提出相应防控对策,为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
    • 董邦俊; 张颖果
    • 摘要: 互联网的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蚀无处不在。一些未成年人利用网络为依托实施新型犯罪,具体表现为利用网络侵犯名誉权隐私权、传播虚假信息、实施网络诈骗、涉足淫秽类犯罪等等。其背后的犯罪原因一是由于未成年人自身抗诱惑能力弱,易受外界不良信息滋扰;二是其易被犯罪分子利用而沦为犯罪工具;三是网络不良资讯增量较大,平台监管缺失,多方干预失范,作用有限,使未成年人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基于未成年主体的特殊性,在犯罪治理的过程中应重视溯源治理,从身心强化、外部监管、校园法治等多方位叠加治理,形成修复合力,使未成年人主观上不会滋生犯罪的念头,客观上杜绝不良诱惑的侵袭,为未成年人营造温馨的成长环境,远离违法犯罪。
    • 李雨聪; 孙延庆
    • 摘要: 监狱承担着着执行刑罚、改造罪犯的重要职责。罪犯在服刑过程中,在严格监管的重压之下,易产生逃离监管的思想,一旦出现犯罪机会,思想就极有可能转化为实际行为,发生脱逃犯罪。从实际工作出发,可以狱内犯罪的原因及机会为视角,分析狱内脱逃犯罪发生的风险,提出相应的脱逃犯罪的预防策略,为狱内脱逃犯罪的预防提供依据。
    • 王瑞山
    • 摘要: 2021年我国犯罪学研究主要讨论了犯罪学学科发展路径、犯罪测量与犯罪趋势、犯罪人犯罪倾向的影响因素、犯罪行为发生的情境因素、网络犯罪防控、青少年犯罪治理、大数据技术与犯罪预防等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疫情防控背景下犯罪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需求。当前及未来我国犯罪学研究在全面加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犯罪测量研究、我国犯罪下降现象研究、犯罪原因理论的整合应用、犯罪预防措施的科学评估、犯罪科学或犯罪预防学科建设等。
    • 张晟
    • 摘要: 21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严重,逐渐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阻碍社会良性运行。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各界人士所关心热议和国家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的犯罪通常是由于自我认知差,受群体影响大,以及缺乏换位思考和共情能力等所导致的。必须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维度采取相应方法预防青少年群体犯罪行为的发生。
    • 徐明阳
    • 摘要: 近年来,猥亵儿童犯罪屡现报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通过判决书,可知猥亵儿童犯罪在犯罪主体、犯罪对象、犯罪客观方面和判决结果上具备显著的特征。猥亵儿童犯罪的原因主要有犯罪主体受教育水平低、被害人年幼及法律保护尚存缺陷。为预防猥亵儿童犯罪发生和保护儿童受害人,当在犯罪预防、被害预防及事后救济三个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
    • 丁爽
    • 摘要: "套路贷"是民间借贷行为的异化,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以805份判决书为考察样本分析"套路贷"犯罪的现状,发现"套路贷"犯罪在作案手段、侵害法益、犯罪主体、犯罪对象方面呈现"四化四性"的新型特征.治理"套路贷"犯罪的关键在于源头预防,即营造良好的借贷环境;在过程控制中要健全民刑衔接机制,加强侦查协作;末端惩治时要分析法益,区分个体,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下定罪量刑.
    • 李欣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犯罪学历经百年风雨历程,逐渐形成了包含犯罪学基础理论、犯罪生物学、犯罪心理学、犯罪社会学、犯罪统计学、被害人学、犯罪文化学等分支学科组成的枝繁叶茂的大家庭。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犯罪学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其秘诀在于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通过整合的方式令犯罪学知识不断得到扩充。方法的创新与知识的整合是与犯罪学发展相互伴随、唇齿相依的两个重要方面。新型研究方法的运用必然产生出新的知识,同时新的知识被纳入犯罪学研究场域也会带来研究方法上的革新。故此,我们应注重科际整合的研究模式及跨学科研究方法在犯罪学理论及实践中的运用。
    • 周折
    • 摘要: 目前女性犯罪增长趋势令人瞩目,犯罪学界既有的女犯研究更多基于女性犯罪人整体的观察,而少有对农村籍女犯犯罪原因、犯罪背景的深入研究,而实际上,这部分女犯在女犯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八成,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张晓红博士在《农村女犯人:生活世界中的纠纷与抗争》著作中,将目光聚焦于来自农村的女犯,经过对某女子监狱的罪犯访谈和在罪犯家乡、作者家乡的田野调查,从纠纷解决方式的性别差异问题人手,展示了女性如何被裹挟于纠纷、并在事态失控恶化中被判刑的过程。
    • 王瑞山
    • 摘要: 2020年犯罪学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犯罪治理立法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但是,整体上研究内容分布不均衡,部分成果研究方法不够规范,研究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我国犯罪学研究需要全方位加强、多学科参与,补齐犯罪学本体研究、犯罪被害人研究、犯罪生物学研究、犯罪防控评估研究、比较犯罪学研究、历史犯罪学研究等"短板",突出环境犯罪学研究、犯罪趋势研究、不同群体青少年犯罪研究、网络犯罪及新技术新行业犯罪研究等重点,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提高犯罪学研究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