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均相催化

均相催化

均相催化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55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200991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精细石油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全国第十七届有机和精细化工中间体学术交流会、第十二届全国均相催化学术会议等;均相催化的相关文献由1361位作者贡献,包括K·J·米勒-恩格尔、M·迪特勒、T·绍布等。

均相催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1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00991 占比:99.88%

总计:201234篇

均相催化—发文趋势图

均相催化

-研究学者

  • K·J·米勒-恩格尔
  • M·迪特勒
  • T·绍布
  • J·佩佐尔特
  • R·帕切洛
  • J-P·梅尔德
  • U·哈蒙
  • B·布施豪斯
  • G-P·申德勒
  • M·施尔维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福军; 傅送保; 陈和; 侯章贵; 吴青
    • 摘要: 开展了工业装置铑/双亚膦酸酯均相催化剂萃取除酸实验,并基于萃取除酸实验确定了工业侧线评价试验工艺流程,针对中海油炼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铑/新型双亚膦酸酯均相催化剂进行了工业侧线评价。以Na_(2)HPO_(4)为缓冲溶液对工业装置铑/双亚膦酸酯均相催化剂萃取进行除酸实验得到的优化条件为:停留时间40~60 min,油水比(体积比,下同)4~5;以去离子水脱除引入杂质Na^(+)的萃取条件为:停留时间大于20 min,油水比6~7。在新型双亚膦酸酯配体和铑/新型双亚膦酸酯均相催化剂工业侧线评价试验中,配体含量和铑催化剂含量分别保持在(900±300) mg/kg和(195±55) mg/kg时,侧线装置运行平稳,戊醛收率为85.1%,戊醛产物正异比(物质的量之比)高于15.0。工业侧线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铑/新型双亚膦酸酯均相催化剂可达到工业装置使用要求,为铑/新型双亚膦酸酯均相催化剂工业替代试验提供了实验依据。
    • 蒋泽众; 王海玥; 郭立颖; 赵修丹; 单立宁
    • 摘要: 本文系统阐述了碳酸二甲酯和苯酚酯交换法生成碳酸二苯酯的催化剂研究进展,总结介绍了传统路易斯酸、有机锡化合物、有机钛化合物等均相催化剂和负载类、金属氧化物类、水滑石类、分子筛类、杂多化合物类等非均相催化剂。比较催化剂在该酯交换反应中的优缺点,分析目前催化剂所存在的问题;列举近几年离子液体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以及离子液体催化剂的优缺点,并对未来催化剂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吴静航; 陈臣举; 梁杰; 张春雷
    • 摘要: 胺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在农药、医药、染料、高分子聚合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羰基化合物(醛或酮类)的还原胺化来制备胺类化合物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贵金属基和非贵金属基的多相和均相催化剂均能够高效催化醛或酮类的还原胺化反应。本文对近年来羰基化合物直接还原胺化(或一锅法)合成伯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还原胺化反应、催化剂、反应条件、底物适用范围和催化作用机制等,其中重点阐述了直接还原胺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章指出:通常多相催化剂具有活性高以及可重复使用等优点,而均相催化剂的优势在于催化效率高,伯胺选择性高;另一方面,以Pd、Rh、Ru等为代表的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性能优异,但价格昂贵,因此可采用Co、Ni等性能同样优异但价格相对低廉的非贵金属催化剂以降低成本。文中提出,催化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普适性高的羰基化合物还原胺化催化剂应成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 王克; 汪啸; 宋术岩
    • 摘要: 甲烷合成甲醇的方法包括间接法和直接催化氧化(DMTM)法,但是间接法对设备要求高,且甲烷转化率与甲醇选择性均不理想,DMTM法可通过一步反应高选择性制备甲醇,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对于甲烷DMTM法合成甲醇,均相催化体系通常需要特殊反应介质与贵金属催化剂相结合,虽然反应效率高,但对反应设备有腐蚀性,产物不易分离,应用前景差。液相-异相催化一般使用H_(2)O_(2)作为氧化剂,Au、Pd、Fe和Cu等金属元素作为催化剂主要活性组分,·OH是主要的氧化活性物,可在低温下实现甲烷的活化氧化。因此,异相催化体系是目前研究的主流。气相-异相催化主要使用O_(2)和N_(2)O为氧化剂,前者氧化性更强,后者对于产品选择性更好,此外,厌氧体系中H_(2)O也可直接作为氧供体,常用Cu、Fe、Rh等元素作为催化剂。沸石分子筛是使用最广泛的载体,金属氧化物、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和石墨烯也均有涉及,多金属协同催化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主要总结与概述了热催化甲烷直接催化氧化制备甲醇的近年相关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 胡皓东; 蔡正国
    • 摘要: 本文以制备高乙烯齐聚活性及α烯烃选择性催化剂为导向,采用核磁共振仪NM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苯胺基蒽醌镍均相体系在不同助催化剂活化下的乙烯齐聚行为。结果表明,选择EtAlCl_(2),Et_(2)AlCl,MAO等路易斯酸性较强的铝化合物为助催化剂进行活化时,镍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EtAlCl_(2):2.76×10^(3) kg/(mol·h);Et_(2)AlCl:3.1×10^(3) kg/(mol·h);MAO:3.12×10^(3) kg/(mol·h)),而选择路易斯酸性较弱的iBu_(3)Al或Et_(3)Al为助催化剂时,镍催化剂基本没有催化活性。以EtAlCl_(2)为助催化剂,在聚合起始温度为40°C,Al/Ni摩尔比为20,压力为1.5 MPa条件下,能够保证较高丁烯选择性(95%),其中1-丁烯占69%,同时具有较高催化活性(2.76×10^(3) kg/(mol·h))。
    • John Daniel McCool; Shiyuan Zhang; Inen Cheng; Xuan Zhao
    • 摘要: 基于公共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原因,迫切需要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的化石燃料.电化学水分解生产清洁的氢有望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方案.本综述介绍了用于在水或水/有机介质中电催化制氢的、基于地球上金属含量丰富的分子络合物的合理设计.着重讨论了催化性能中的结构-功能关系,有助于设计未来的配体和催化剂.
    • 孟翔宇; 李睿; 杨峻懿; 许世明; 张辰晨; 尤可嘉; 马宝春; 管红霞; 丁勇
    • 摘要: 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生化反应,它不仅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为动物提供食物来源,而且它还维持了大气中CO_(2)和O_(2)含量相对稳定.每年自然界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能约是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能量的10倍.目前,人工光合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光合作用主要包括光反应放O_(2)和暗反应CO_(2)固定(Calvin循环),涉及水氧化(6H_(2)O-12 e-→12 H++3 O_(2))和CO_(2)还原反应(6CO_(2)+12H++6H_(2)O+12e-→C_(6)H_(12)O6+3O_(2)+6H_(2)O).目前,为了满足能源需求和减少温室效应,CO_(2)还原反应(CO_(2)RR)制备碳氢燃料成为前沿与热点研究方向.在自然界光合作用中,CO_(2)RR为多电子、多质子(24e-,24H+)的转移过程,目前的技术很难完全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并将CO_(2)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因此,开发光化学CO_(2)到CO的转化(CO_(2)+2H++2e-→CO+H_(2)O),作为人工光合作用的模型用以深入理解光合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开发了均相环状钴配合物{K_(2)[CoO_(3)PCH_(2)N(CH_(2)CO_(2))_(2)]}_(6)(Co6配合物)催化CO_(2)还原为CO的人工光合作用模型反应.选择Co6配合物用于二氧化碳还原的原因如下:(1)Co6配合物作为水氧化光催化剂已被报道,说明它对实现光合作用全反应具有更实际的应用;(2)在Co6配合物中,有四个化学键与N原子相连接,说明N原子表现出正电性;从而可以吸附CO_(2)分子,这有助于在光催化CO_(2)还原反应中增加反应物的局部浓度;(3)N原子与Co6配合物中的活性位点Co原子配位,N原子吸附的CO_(2)接近Co活性位点,缩短了其传输路径,使其易于被还原;(4)Co6配合物中含有多个活性位点,催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协同催化作用使其具有较高的光催化CO_(2)RR活性.以[Ru(bpy)3]^(2+)为光敏剂,TEOA为电子供体,Co6配合物最佳转化频率为503.3 h‒1,表观量子效率为0.81%.Co6配合物与[Ru(bpy)3]^(2+)之间有效的电子转移提高了光敏剂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从而使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光催化CO_(2)还原性能.j-V曲线、光辅助UV-vis曲线、稳态光致发光光谱和激光闪光光解实验证实了上述结论.控制实验、水解稳定性实验、硫氰酸钾(KSCN)毒化实验以及对反应前后催化剂元素比例的测定结果表明,Co6配合物在光催化CO_(2)还原反应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此外,通过KSCN毒化实验、Pourbaix图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一步研究了Co6配合物光催化CO_(2)还原的反应机理.综上,基于对Co6配合物的研究发现,开发在光催化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的多核分子催化剂用于CO_(2)还原,是实现CO_(2)高效转化的策略之一.
    • 康杏思; 陈琼遥; 何林
    • 摘要: 大气中CO_(2)质量分数于2021年创下历史新高(414.7μg/g),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CO_(2)资源化利用势在必行。从CO_(2)利用和甲醇(MeOH)经济性角度看,CO_(2)加氢制备MeOH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能源路线,可作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之一。总结了均相体系中以H2作为还原剂,还原CO_(2)制备MeOH的最新进展;围绕CO_(2)直接加氢制备MeOH、经CO_(2)衍生物加氢制备MeOH以及经HCOOH歧化制备MeOH等3条路径,介绍了每条路径中涉及的催化剂体系设计、构‐效关系以及反应机理;概述了每条加氢路径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实现工业化CO_(2)加氢制备MeOH需解决的问题。
    • 王鹏飞; 蒋凌云; 李晨; 李继霞; 郝婷婷; 王本雷; 臧甲忠; 吴青
    • 摘要: 丁辛醇是合成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低压羰基合成为目前主要的工业生产工艺,其核心催化剂为三苯基膦乙酰丙酮羰基铑(ROPAC).介绍了ROPAC催化剂制备过程及工业侧线实验结果,并通过工业放大生产实验,解决了ROPAC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的问题,二步合成单程总收率可达98%以上,ROPAC催化剂中氯离子质量分数小于0.005%.依托于天津渤化永利化工有限公司的450 kt/a丁辛醇装置,成功进行了ROPAC催化剂国产化替代工业侧线试验,自制催化剂与进口参比催化剂在100%负荷下各运行520 h,自制ROPAC催化剂与进口催化剂醛耗丙烯、产物正异比和母液中聚合物含量等指标一致,产品醛各项指标合格,催化剂整体性能与进口催化剂基本一致.
    • 王鹏飞; 胡远明; 李晨; 张宝国; 王本雷; 李继霞; 蒋凌云; 臧甲忠
    • 摘要: 氢甲酰化反应是目前生产醛醇化合物最重要的反应之一,高碳烯烃氢甲酰化工艺改进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之一.探索了一种C10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工艺,以三苯基膦(Ph3P)和亚磷酸三(2-叔丁基-4-甲氧基苯基)酯(LA)混合物为配体,与乙酰丙酮二羰基铑原位合成的催化体系催化1-癸烯氢甲酰化反应.系统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铑浓度、膦铑比、无机盐添加剂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Ph3P)/n(LA)=10、铑质量分数为280 mg/kg,1-癸烯用量(相对于甲苯)为0.3 g/mL,n(膦)/n(铑)=45、反应温度为90°C、反应压力为2.0 MPa、n(一氧化碳)/n(氢气)=1条件下反应4 h,1-癸烯转化率为98.1%、醛收率为93.2%、正异比为7.5.研究还发现,在减压蒸馏产物与催化剂分离时,加入无机盐添加剂能够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减少铑损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