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精神
人道精神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1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政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608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检察风云、当代青年研究、三月风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0国际儒学论坛、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等;人道精神的相关文献由15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若权、吴非、张丛林等。
人道精神
-研究学者
- 吴若权
- 吴非
- 张丛林
- 曾勇
- 本刊编辑部
- 杨建民
- 郇静平
- 郝建
- ChristineSoares
- C·索洛维依奇克
- 丁曼予
- 于民雄
- 余延
- 佚名
- 保·昂·霍尔巴赫
- 党朝晖
- 刘勃
- 刘华庆
- 刘树元
- 刘清平
- 刘灿兰
- 南方朔
- 古世仓
- 史欣
- 吴亮
- 吴培光
- 吴若权1
- 周昌义
- 周菊琴
- 唐榆晴
- 夏叶
- 大宇
- 姚国艳
- 姚远(实习记者)
- 孙军
- 孙实明
- 孙庆海
- 孙昌武
- 孙翔宇
- 孙见喜
- 季红真
- 宋宁刚
- 小王
- 尼·茹可夫
- 崔道怡
- 左介贻
- 庞景三
- 张丽华
- 张书军
- 张伟品
-
-
龚珊珊;
孙翔宇
-
-
摘要:
死刑存废的探讨应当回归本土法律文化.传统人性善恶论以使人向善为目的,认为死刑的存在有利于良善社会道德的形成;法律文化世俗化特性导致宗教对法律形成正式且系统的力量极小;传统人道精神强调"仁、义",认为对社会伦理秩序的破坏,被视为对国家命脉的破坏,因此需要死刑实现惩罚与预防效果;社会本位的人权观使得死刑对民众而言,符合个人对社会秩序价值的追求.因此,在实然意义上,死刑具有合目的性、合逻辑性的工具价值,难以废除.
-
-
-
-
-
肖洁
-
-
摘要:
1982年陈巨来自选历年所作印精品四百余方成《安持精舍印冣》,其中附《安持精舍印话》篇将其治印思想记录其中,从这篇记录中,我们不难看出陈"崇古"的痕迹。在中国,读书人将古代传说中的大同社会作为自己的理想国,在文化上表现为对周朝文化的神往,这些崇古思想与儒家文化有直接的关系,李泽厚指出:"由孔子创始的儒家文化—心理结构,源于氏族民主制的人道精神和人格理想,因具有相对独立的稳定性质而长久延续和发展下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可见陈巨来印章中的崇古思想是在儒学影响下的中国文人的传承。
-
-
苏小轩
-
-
摘要: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文学家,作品通常凭借展现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发展带来的现实问题来揶揄上流社会对底层社会的剥削、压迫乃至异化.狄更斯在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不忘对下层受苦难的老人、小孩、女性的悲惨命运进行细致的刻画与严肃的描摹,同时利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产生的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与此同时,他还以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他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发言,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用大量的小说和散文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和梦想.同时,狄更斯在作品中不但视野广阔地描写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社会生活,而且从道德的视角去揭示产生的根源,并且从人类本体的角度去分析人类未来的前途命运.本篇文章通过对人道主义内涵的深入解读与分析,运用中国传统诗学中的"知人论世"的文学思想理论,结合狄更斯的小说作品,希望对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有明晰明了的把握.
-
-
福州大学团委1
-
-
摘要:
“体验式生命教育”是指将保护生命健康与弘扬红十字人道精神相融合,通过体验式教学,使广大青年掌握防灾避险的要领,增强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从而认知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近年来,福州大学积极倡导践行“体验式生命教育”,开展防艾预艾、无偿献血、应急救护、志愿服务、建设生命教育体验馆等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切实感受生命内涵,并成为福建省红十字“体验式生命教育”首个本科试点院校。
-
-
周菊琴;
宋宁刚
-
-
摘要:
白俄罗斯著名记者、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性采访、报道和写作卓有特色.她敢于面对和挑战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在写作中,极力尊重事实,强化作品的记录性,尽可能地去除个人好恶,削减个人的倾向性;但同时,她又强调尊重个人、尤其是社会(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的感受性,以极为个人性的细节,敲碎僵硬的事实,把读者带到事件和灾难——根本上说是人性的纵深处.这就使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性采访报道和写作具有了强烈的人道精神.她的关注点,也即她采写的事件本身体现着她的精神关怀,她的记录式写作方面的取存选择方式更是体现着这一点.
-
-
杨秀灼
-
-
摘要:
唱歌是侗族人生命的组成部分。侗族通过唱歌传情达意、陶冶性情;通过唱歌抒发感情,发泄心中的苦闷与烦恼;通过唱歌传承文明,传承安身立命的人生道理。千百年来,侗族在吸收汉文化过程中,儒家思想深入人心,血脉里灌注、流淌着仁义礼智信的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在这个没有文字的国度里,侗族歌师用自己的智慧,用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编成歌谣,规劝、教化世人,为营建和谐、安定的家园不遗余力。
-